一個美國攝影師鏡頭裡的淞滬會戰

2021-02-07 飛刀看書

2015年春季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一批反映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珍貴老照片橫空出世。

這是美國攝影師海嵐·裡昂在近80年前拍下的中國影像。

海嵐·裡昂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多才多藝,做過好萊塢的特技演員,玩過賽車,愛好攝影,甚至還會作曲,又是熟練的飛機修理技師和飛機駕駛員。他於1934年來到中國,本來是想追尋一段浪漫的愛情,卻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被張學良聘為私人飛機駕駛員,後來又擔任張學良家屬的保鏢、財務經理人,張學良很多私密文件也由他負責保管。這樣的特殊身份,使他有機會見證了後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時刻。

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被軟禁,海嵐·裡昂陪同趙四小姐來到了上海,正好親歷了八一三淞滬戰役的爆發。此時的海嵐·裡昂還兼有另外一個身份——美聯社記者,他以異常的熱情和超人的膽氣頻頻進入戰爭現場,哪裡有槍聲他就趕往哪裡,足跡遍布大半個上海,拍下了大量的照片。

為拍攝這些照片,海嵐·裡昂可謂出生入死。在蘇州河邊拍攝戰場實況時,曾經遭遇對岸日軍突發冷槍,他憑藉特技演員的敏捷身手一躍躲過,而身邊的同伴則被死神奪走了生命。

自1937年8月中旬戰爭從閘北打響,到10月份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再到11月初中國軍隊最後的抵抗,最終到12月初日軍全副武裝通過租界,整個過程長達三個多月。海嵐·裡昂用他手中的徠卡相機,忠實追隨記錄了戰爭的全過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海嵐·裡昂在拍攝麥根路電車爆炸慘案現場

這批照片數量之多、內容之珍貴,令人驚嘆不已。在此前,我國已公開發表的反映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照片總共不超過1000張,而這批由海嵐·裡昂一人拍攝的照片中,反映這場戰爭的照片竟達3000多張,剔除重複內容後仍有1600多張,其中很多前所未見的細節信息,填補了長期以來的歷史研究空白。

大多數人和我一樣,無緣進入拍賣會現場觀看照片實物,好在中國嘉德印製了這本拍賣圖錄《塵封八十年的中國記憶——海嵐·裡昂的東方傳奇》,讓我們可以隨著畫冊中的精彩圖片一起穿越時光,回到1937年戰火紛飛的上海灘。

中國嘉德《塵封八十年的中國記憶——海嵐·裡昂的東方傳奇》專輯拍賣圖錄,原定這批照片於2014年秋季拍賣,實際因故推遲到2015年春季。

戰火中的上海灘


戰雲籠罩上海灘,外灘上的和平女神像黯然失色。


戰火無情,人命如螻蟻。8月14日,中國空軍轟炸位於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吳淞口、黃浦江上的日艦,一枚炸彈誤落在大世界門口,造成約1300人死傷,此事件被稱為「大世界墜彈慘案」。

8月23日,日機炸彈擊中先施百貨公司西側,死傷800餘人。

8月23日下午,日機轟炸南站,死傷300餘人,多為候車難民。

9月18日,中國空軍出動24架飛機分批襲擊日軍駐地,擊中虹口日軍軍械倉庫,燃起漫天大火,這是淞滬抗戰以來最激烈的夜間空戰。

10月14日,一枚日本炮彈擊中公共租界麥根路上的一輛無軌電車,車上乘客幾乎全部遇難。

位於江灣的上海市政大廈被日機轟炸。


10月26日,日軍出動飛機低空轟炸,閘北一片大火,房屋盡成焦土。

閘北,插著米字旗的盲童學校,也沒有逃過炮火的蹂躪。


殃及池魚,黃浦江上一艘商船遭到炸彈誤擊。

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後,各國為保護在華利益,紛紛增派軍隊進駐租界,下面一組照片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戰爭中最無助的,是那些平民百姓。

外灘十六鋪碼頭,紛亂的逃難船隻。

驚恐的難民源源不斷湧入外灘碼頭。卡車上的卍字圖標,表明它屬於上海紅卍字會。紅卍字會是一個民間慈善組織,性質與紅十字會類似,它的標誌是佛教的左旋卍字圖案,與納粹的45度傾斜右旋卐是有區別的。


上海紅卍字會的義工,眼神裡充滿關切。

難民通過哨卡進入租界。

公共租界裡的難民收容所

1937年9月1日 上海 (海嵐·裡昂日記)

運送難民的卡車有條不紊地開始裝人——楊樹浦路難民安置工作結束後,疏散難民的區域就從這裡擴展到其它地方。過了外白渡橋就是「無人區」。經過仔細地搜索,這裡發現了上千難民。日軍的身影令這些難民非常恐慌。他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日軍攜帶上膛的手槍在街上巡邏,隨時準備射擊。

從那些看似無人的街區裡,人們開始蜂擁而出。

幾乎有200來個人。爭搶、推搡,他們竭力爬上卡車,不管其他人阻止的喊聲。恐懼是如此尖銳,他們根本顧不上這些吵鬧聲。留在原地的人被許諾,稍後會來接他們。當卡車開走的時候,留在街角的那150人緊緊地擁在一起。

有一輛卡車開往貧民窟。這裡似乎已經沒有人了,但是一個志願者看見了一個男人。當反覆向其確認他不會受到傷害,並且保證將他送到市區後,這個老人快速地跑回似乎是他家的小屋,跟他的家人一起跑出來。其中一位是個老婦人,極其衰弱。可能是飢餓或疾病所致,她無法走路。被家人抬上車後,她躺著一動不動。

這時候更多的難民趕來,瘋狂地緊抓著可憐的財物。老人、老婦、兒童,竭盡全力奔跑。他們跳上卡車,無聲地喘息著。其它的卡車趕來幫忙。沿途有成群的人們在等待,期盼著被帶進城,悽涼地朝卡車揮手。卡車把他們拋在後頭,經過楊樹浦路,經過被火焚燒的匯山路,開上外白渡橋。

在這裡,日軍士兵的身影可以令一切禁聲。

卡車被命令停在路邊,一名日軍士兵手裡握著刺刀,不明緣由地朝車裡看。他仔細檢查了每一位乘客,似乎沒有值得懷疑的對象。這名士兵跳下車,揮手放行,然後走向下一輛車。但是車裡可憐的中國人,已經像去過地獄一般。當日軍士兵跳上車的時候,汗水從一些難民額頭滴落,更多人則在顫抖。

下了外白渡橋,開上蘇州路,裝滿難民的卡車終於安全抵達。這裡成百的難民已經被送到,他們由路邊一直蔓延到路上,汽車和卡車鳴著喇叭請他們讓路。

但是半小時以後,當卡車回來,街上又空無人跡。只消一會兒,當確定來人的身份後,難民們又湧了出來。

小狗被匆匆遺忘,嗷叫著追逐卡車。

進行撤退工作遇到的問題,不是簡單裝滿卡車,而是要花很多的時間來勸這些難民上車。但是當天晚些時候,卡車已經無法避免人滿為患了。這輛卡車的行程跟其他的交通工具一樣,一般都往返十二次左右出入租界載難民。天氣很熱,烈日當頭,但是要繼續工作,志願者忙得無法停歇……

楊樹浦路外面,卡車又停在一大群人身邊,快速裝滿後離開。但是其中一條活潑的小狗被匆匆遺忘了,它嗷叫著追逐卡車。

車開得很快,狗也跑得快。它忠實地拼命追逐著卡車。如果它跑不動了,或許被絆倒、滑倒,它就再也看不見卡車了。它在地上躺了幾秒,然後繼續爬起來,瘸著腿繼續跑。下一個轉彎時,狗兒已經看不見了……

商業街上的路障


繁華鬧市,即將成為烈焰戰場。

一輛日軍卡車在斷垣殘壁間駛過。


被中國空軍擊落的日機殘骸

空中強盜的下場



戰爭中的中國軍人


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張,德械師士兵立姿照。士兵身上裡還夾雜一些中國特色的裝備:威風的大砍刀、有些土氣的包袱,甚至還有一根可能是用來挑包袱的棍子。

或許是看在左手裡夾著的那支沒有點燃的香菸份上(請仔細看前一張正面照),這位士兵轉過身讓攝影師又拍了一張背後的樣子,最搶鏡頭的依然是那柄大刀。

忍不住貼一幅呂玻繪的連環漫畫《淞滬會戰》(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年出版)中的中國士兵武備圖,做個對照。

士兵手裡是上了刺刀的中正式步槍。

勞軍的上海市民

無言的對視——最令人心疼的一幅畫面。這個小男孩最後活下來了嗎?



閘北陣地上的中國軍人


巡邏、站崗的中國士兵


街頭,重機槍手嚴陣以待。


戰場運送傷員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的救護隊

下面是一組難得的中國士兵野戰(可能是演習)圖片:


野戰陣地上的中國炮兵,兩門荷蘭制HH 75mm L/13 步兵炮正在待命。


另一個角度拍的炮兵陣地。

安裝炮位

隱蔽在竹林裡的炮兵陣地,一門德國設計、瑞典製造的博福斯M1930 75毫米 L/30 山炮正在將炮彈上膛,炮兵們都戴著防毒面具。

士兵在做陣地偽裝布置,彈藥箱已經打開,隨時準備發射。


士兵在觀測敵機的飛行高度,這張照片很眼熟,應該曾經發表過。


通訊兵


國軍士兵身披偽裝網,24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彈帶已裝妥,但未裝上排汽管和冷卻水管,更像是為宣傳做的擺拍。


三名披掛偽裝網的士兵使用瑞士制厄立康20mm機炮對空射擊。


一處偽裝良好的瑞士制蘇羅通S5-106 20mm機炮陣地,五名士兵正在協同操作(照片上方的敵機疑為後期添加)。


中國軍隊也有防化裝備,可惜這張照片只是為了宣傳的擺拍(根據照片後方兩人沒戴面罩判斷),後來在與日軍的毒氣戰中,國軍還是吃了大虧。

德式M35鋼盔加防毒面具,可能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單兵防護裝備了。


遠處,有濃煙騰空。

中正步槍已經上好了刺刀。


戰壕中的士兵

士兵們的合影

裡昂拍攝了一些淞滬戰場上中國高級將領的照片,其中有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還有多位高級將領討論、觀看繳獲武器的場景。拍攝地點可能是江灣葉家花園,第9集團軍張治中司令部所在地。

躊躇滿志的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


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淞滬會戰中方開局打得不錯,他此時也是意氣風發。


中間那位是88師師長孫元良(秦漢的父親,眉眼很像吧?),右為副師長馮聖法,左為參謀長陳素農。


長官們在討論戰情


顧祝同與他的部下


參觀繳獲的戰利品

三八式步槍(即「三八大蓋」)和太陽旗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機槍

四行倉庫與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坐落於蘇州河邊,位於公共租界的西北方,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共同建設的儲備倉庫,故稱「四行倉庫」。倉庫東西北三面為高牆,建築堅固,地形易守難攻。1937年10月26日,淞滬戰場形勢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全線撤退至滬西蘇州河南岸。此時四行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為免於誤傷租界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四行倉庫成為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唯一僅剩的據點。

由於戰略需要,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中央軍第88師262旅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部452人(為了迷惑敵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在四晝夜的激戰中6次打退日軍進攻,斃敵200餘人,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海嵐·裡昂拍攝的這一組照片,是四行倉庫戰鬥打響前,中國士兵在練習隱蔽、射擊和衝鋒的情景,證明四行保衛戰是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軍事行動。


翻躍障礙物


匍匐射擊


另一個角度,左側建築就是四行倉庫。


衝鋒!(背景可見四行倉庫門額)

注意,在這張照片的上方,有一個圓柱型的建築物,我們後面還會提到它。

接下來的一組圖片,是海嵐·裡昂拍攝的四行倉庫激戰現場。


10月27日,日軍開始在閘北地區歷時三天的縱火,大火蔓延了9公裡,天空中濃煙瀰漫。


四行倉庫緊鄰著蘇州河。





海嵐·裡昂以不同角度、距離拍攝了戰鬥中的四行倉庫。

在這幅和下一幅照片中,又出現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圓形建築物,這是一個巨大煤氣罐,它距離四行倉庫僅數十米,令日軍進攻時不敢使用重炮轟擊。

但也正因為這個煤氣罐的存在,租界工部局擔心它一旦爆炸會危及整個租界居民安全,向中國當局施加壓力,迫使中國最高統帥部做出了提前撤離四行倉庫的決定。

「八百孤軍」堅守四天四夜後,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

10月31日午夜至11月1日凌晨,謝晉元帶領376名中國軍人,分批被繳械撤入公共租界,最後乘坐租界巴士,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的膠州路兵房(後稱「孤軍營」)進行隔離。

海嵐·裡昂在1937年10月31日的深夜至凌晨,一直跟隨著八百壯士撤離的隊伍,拍下了一組他們前往孤軍營之前最後的影像。

這是一組異常珍貴的照片,但由於日軍一直指責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當局破壞中立、庇護中國軍隊,海嵐·裡昂獨家拍攝的這組照片當時無法發表,以致這段歷史真相被雪藏七十多年才大白天下。

照片顯示,中國軍人被一群手持武器的英國士兵簇擁著進入租界。




這時中國軍人手中已經沒有任何武器。





中國軍人排隊登上了一輛巴士,肅然而有序。



這輛車身上寫著「定備車」的租界巴士,載著中國軍人駛往孤軍營。


此後,這支中國軍隊在租界的孤軍營裡被困4年之久。1941年4月,謝晉元在出操時不幸被幾名漢奸刺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孤軍營落入敵手。至抗戰勝利時,「八百壯士」生還者僅一百餘人。

十六鋪,最後的硝煙


11月9日,固守南市的國軍第55師一個旅的兵力準備撤退,由戴笠聯合杜月笙組織的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的第三、五支隊擔任掩護任務,激戰三天之後,陣亡超過70%,最後退入法租界。

海嵐·裡昂在這一時刻,拍攝了處於最後戰鬥中的十六鋪一帶場景。





11月11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布告市民書,沉痛宣布上海淪陷。

11月12日,中國軍人退入法租界。

中國軍人通過租界關卡。


中國傷兵不屈的眼神


中國軍人乘坐法租界的巴士撤離。


最後,不能忘了他們,日軍戰俘營中的中國戰俘們。



侵略者們


海嵐·裡昂的外國記者身份,使他能近距離拍攝到很多日軍陣營的照片。

不可一世的鬼子兵

一朵鮮花正在被蹂躪

日本兵在練習劈砍


醫院裡的日本傷兵

這裡像是一間禮堂改成的急救室,日本傷兵已人滿為患,顯然在這場戰役中日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

在戰場上橫行無忌的日軍裝甲車,它組成的活動堡壘迫使中國軍隊不得不放棄了遇隙突入的穿插滲透的戰術。


淞滬戰役中,日本派出了30艘軍艦參加進攻上海的戰鬥,其中包括由4艘千鳥級水雷艦組成21水雷戰隊。水雷艦是日本為逃避倫敦與華盛頓條約限制而巧立名目設立的艦種,其實就是小型驅逐艦,它有類似驅逐艦的火力,排水量卻只有幾百噸,在江河中機動靈巧,非常適合在中國長江作戰。這艘是「真鶴號」水雷艦,它後來於1945年3月1日在西南群島被美艦載機擊沉。


日本「衝島號」布雷艦。布雷艦也是日軍的一個奇特艦種,「衝島號」排水量高達4,470噸,還裝備14吋主炮和可彈射水上飛機,雖然名曰布雷艦,其實更像二等巡洋艦,常被派擔任戰隊的旗艦。

「衝島號」艦載的就是這種水上偵查機,低空掠過時,機翼上的太陽徽清晰可見。


淞滬會戰中,「衝島號」布雷艦還承擔著將日本海軍陸戰隊運送上岸的任務。

國恥!國恥!


1937年11月12日,即上海淪陷的第二天,日軍列隊通過租界返回基地,裡昂拍攝下了這些屈辱的歷史瞬間。

日本僑民盛裝歡迎日本軍隊。


鐵蹄踏入花花世界,沿街商鋪閉門謝客。

鐵甲戰車碾過十裡洋場,背景是外灘上的亞細亞大樓。

日軍列隊通過外白渡橋 ,橋後面是百老匯大樓。

日本士兵盯著美國佬的鏡頭,目光不乏敵意。

飛揚跋扈的鬼子兵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傷亡達33萬餘人,精銳力量損失殆盡,最後的戰略撤退也變成了大潰敗,而日軍在三個月內傷亡也近10萬人,長期作戰積壓形成的報復欲望,與後來一路輕鬆追擊形成的跋扈驕狂氣焰揉合在一起,在攻佔南京後被徹底發洩出來,終於釀成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屠城悲劇!

尾聲:東京審判


在這批被拍賣的海嵐·裡昂遺物中,還有一組他收藏的戰爭結束後遠東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東條英機等戰犯的照片,雖然不是他本人拍攝(拍攝者為Hide Kazu Hagashi),但我仍然願意放在這裡,作為本篇的結尾。



天理昭昭,正義必勝!


謹以此文向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捐軀的中國軍人致敬!



小陸飛刀

於2017年8月13日前夕

說明:
   

本文中所有照片,均出自中國嘉德的拍賣圖錄《塵封八十年的中國記憶——海嵐·裡昂的東方傳奇》。


在整理資料時發現,該圖錄中存在一些錯誤或者爭議,有些照片可能不是在八一三淞滬戰役期間所攝,有些照片甚至可能並非裡昂拍攝的。


比如這張比較著名的照片,在這本圖錄中被列為淞滬會戰中的野戰圖片:


它被很多知名媒體、網站和出版物引用過,最近的一個例子可能是這個:


但是據另一份資料,這張照片卻可能攝於1936年的綏遠。



臺灣出版的《抗戰陸軍武備圖志》(藍雪川編著)中,對這張照片有較詳細的說明,且註明了信息源自「中央社」。

這張在圖錄中標註為淞滬會戰期間裡昂拍攝的處決漢奸現場照片,也出現在秦風編著《抗戰一瞬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畫冊中,畫面比圖錄裡的這一張更完整些,同時還有一張處決前遊街的照片,而時間卻標註為1947年。

類似存在爭議的照片,出於嚴謹考慮,本篇均未採用,但限於知識有限,可能仍有疏漏。


軍迷&網友@呆呆幫助辨識了照片中大部分武器裝備的型號和歷史人物的姓名,好友老K也在文字上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如果喜歡本文,請轉發分享到朋友圈


往期推薦——「飛刀看書」歷史故事系列(點擊下列文字進入)

發生在天京城內的一場暗戰

發生在天京城內的一場暗戰(續)

史書裡的張國梁與戲臺上的張嘉祥

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後一場武將單挑發生在何處?

大眾輿論裡的施劍翹復仇事件

血火包村(一)

血火包村(二)

血火包村(三)

清代版《人民的名義》:「侯亮平」死於非命,引發江蘇官場地震

明太祖火燒的「功臣樓」在哪裡?

相關焦點

  • 觀《八佰》:電影裡的故事就是淞滬會戰的真實縮影
    電影裡說淞滬會戰是國民黨大撤退?嚴重與真實歷史相違背。淞滬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其意義對於整個抗戰是十分重大的。我反而覺得,電影裡演的這場倉庫小規模戰鬥,就是淞滬會戰的縮小版和真實縮影,也可能導演其意就在這裡。比如喚醒民眾。
  •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第一槍:誰先開槍?在哪打響?
    傳統記載也是,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浦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由此爆發。淞滬會戰做到了先發制人,打亂了日軍原定的侵華部署,具有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據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在他《揭開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戰幕》一文中說:「我有一個基本觀念:這次在淞滬對日抗戰,一定要爭先一番。
  • 鏡頭下真實淞滬會戰,中國軍人用命去填武器的差距,勿忘八百壯士...
    後經調查,屬突發事件,並非蓄意而為,但是該事件卻成了淞滬會戰的導火索。他剛毅的表情中露出一絲微笑,他這一笑赴戰場的神情恰好被攝影師拍了下來。這應該是他留在這個世界最後的影像了。在當時,奔赴淞滬戰場的士兵幾乎都是九死一生。何況他還是一位重型機槍手,更是敵人重點「照顧」的對象。可謂是兇多吉少。
  • 《八佰》與淞滬會戰
    《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1937年8月13日,淋滬會戰爆發;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只有88師524團1營,奉命留守在上海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內,掩護大軍撤離,避免被日軍圍殲。
  •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國民黨投入大量精銳,為何淞滬會戰還會失敗?
  • 歷史知識: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發生過無數場慘烈的戰鬥,特別是在當時繁華的大都市上海,中日之間就發生過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這兩次戰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發生時間以及高層決策者之間的戰略意圖各不相同。那麼,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又稱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
  • 八部淞滬會戰題材抗戰電影,有一部你肯定看過
    淞滬會戰爆發後,劉山面對淪為廢墟的家園,喊出來:「保衛我們的土地!」的呼聲,號召大家一起協助中國軍隊抗戰。難能可貴的是,面對為日軍飛機轟炸指引目標的弟弟老四,劉山毅然做出了大義滅親的行為。2、八百壯士(1938,民國)中國軍隊撤退之際,第88師524團的一個營400多人在團附謝晉元的指揮下,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三天後,退入公共租界,時稱八百壯士。
  • 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滬會戰如何改變中國?
    黃維的67師在羅店打了一個星期,打到最後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師部除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去了,戰後整編,活著的人連一個團都湊不夠。★ 親歷淞滬會戰的二十軍駐上海辦事處少將處長杜重石說:「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個師一個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前線3個鐘頭就減員一半,有的支持了5個鐘頭就減員2/3……戰場就像個大爐,人一填進去就被熔化了。」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193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淞滬會戰進入了慘烈的陣地戰階段。日軍第二次增兵,蔣介石也從全國調集兵力決戰上海。國軍開始由攻勢轉守勢,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會戰01:淞滬會戰1天打光1個師
    由此淞滬會戰拉開帷幕,又被歷史稱為「八一三會戰」。 但是,淞滬會戰裡的這幾次作戰也成了中國空軍短暫的輝煌。在整個航空工業、飛行員培養上遠遠落後於日本。日本可以不斷生產,研發新型戰機,我們只能依靠外購,飛機打一架少一架,飛行員犧牲一個就少一個,補充太難,速度和質量上都處於下風。 中國空軍大量精英飛行員都先後殉國,他們的犧牲都充滿了悲壯和熱血。
  • 八佰上映,重看高曉松談淞滬會戰
    八佰重提歷史,讓我最先想起的實際是高曉松講淞滬會戰,幾年前的曉松奇談中,高曉松做了兩期的淞滬會戰的講述,作為一個歷史知識匱乏的人來說,當時聽著是悲壯氛圍下,大呼過癮,尤其是對蘇州河岸邊直播的戰爭場景的講述
  • 日軍如何評價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日本兵日記裡,這個詞反覆出現
    文/快哉風電影《八佰》把我們帶回了83年前戰火硝煙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到1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日本投入兵力3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第四十八軍淞滬會戰戰鬥詳報》,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會檔案,3255-13,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戰史會檔:《陸軍第二十軍與淞滬會戰》,轉引《川魂-四川抗戰檔案史料選編》《近衛在日本七十二屆議會的施政演說》,《申報》1937年9月6日《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8冊,《松井石根日記》時間注1937年10月8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馮玉祥:《呈蔣委員長感機電
  • 淞滬會戰時戰況極為慘烈,胡宗南甚至表示自己差點上前線
    全面抗戰爆發後,北面的山西、河北以及津浦鐵路沿線,南面的上海都成為日軍主攻的對象,我國也因此和日軍展開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大戰。而淞滬會戰中的慘烈一直是我們所遺忘的。 淞滬會戰時德械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將,黃埔三期畢業生,在淞滬會戰期間親自操縱過輕重機槍射擊、親手甩過手榴彈,一個少將旅長尚且如此在前沿「幹粗活」,足以說明會戰的慘烈。
  • 83年前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主要人物的結局
    《八佰》這部電影取材自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事件,是一部典型的戰爭題材影片。 隨後中國和日本都陸續投入大量的精銳部隊,雙方在上海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淞滬會戰成了鏖戰。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登陸,蔣介石下達軍隊撤退的命令,淞滬保衛戰以中方的失利宣告結束。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下)
    》,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第25第2864張秉鈞:《抗日戰役第一期作戰之研究—淞滬會戰(一)》,《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中國臺灣「國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童元亮:《淞滬會戰講稿》,中央軍校內部版1947年《張治中回憶錄》上冊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正如朝日新聞社的主編緒方竹虎在淞滬會戰爆發後所言:「隨軍照片報導是滿洲事變(九·一八)以來的產物,(盧溝橋和上海)事變一爆發,朝日新聞社就派遣了數十名攝影人員和百餘名隨軍記者一起奔赴支那南北戰場。從《讀賣新聞社》發行的兩種單行本畫冊之一的封面上可以看到「特派員決死攝影」的副標題,該寫真帖的前言裡寫道:「盡忠的皇軍推崇『一死報國』,我記者崇尚『一死報導』。」1937年10月下旬發行的《日支事變畫報 上海戰線》封底(見下圖),圖中戴白帽者即為《讀賣新聞社》攝影部部長真柄,除用照相機拍照外,他曾使用攝影機在淞滬戰場的最前沿陣地近距離拍攝激烈的戰況。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那麼,蔣介石為何決定要在淞滬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他對淞滬會戰有沒有事先的準備和計劃?在淞滬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有無問題?
  • 電影推薦:《八佰》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本部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 淞滬會戰—打出來的空軍節!
    淞滬會戰,不僅地面戰鬥十分激烈,空中戰鬥也非常激烈,是華夏大地上第一場立體性大會戰。一、首戰告捷淞滬會戰打響,日本飛機對中國軍民進行瘋狂轟炸,而此時的中國空軍,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卻被盡力調往杭州機場。此時的中國空軍剛落地,還沒來得及加油,就看見日軍的飛機就黑壓壓一片,炸彈接二連三的落在飛機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