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電影產業來說可能並不太友好,不過管虎的《八佰》,也許是能夠挽救這種頹勢的「強心劑」。
《八佰》這部電影取材自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事件,是一部典型的戰爭題材影片。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打響。原本計劃的迅速殲滅日軍的作戰計劃卻趕不上變化。8月21日,日軍增援了第3師團和第11師團。隨後中國和日本都陸續投入大量的精銳部隊,雙方在上海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淞滬會戰成了鏖戰。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登陸,蔣介石下達軍隊撤退的命令,淞滬保衛戰以中方的失利宣告結束。
淞滬會戰
10月26日,淞滬抗戰進入最後階段,寶山大場防線失守,此時日軍以為全部的中國軍隊都已經撤退,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四行倉庫,日軍遭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
四行倉庫(光復路1號)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
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四行倉庫並沒有什麼軍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當時四行倉庫南面緊挨蘇州河,東面是英國、美國控制的公共租界,在這裡打仗無疑是中國爭取到西方世界援助的好機會。於是中國統帥部決定在四行倉庫進行抵抗。
中國統帥部最初的想法是讓孫元良將88師的指揮部設在四行倉庫,不過此時友軍都已經離開,四行倉庫的軍事價值又不高,孫元良就動用關係找到顧祝同,在顧祝同的努力下,四行倉庫的防守由一個師變成了一個團,最後由一個團變成一個營,由524團的副團長謝晉元中校擔任最高指揮官。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將軍
在隨後的四天裡,中國軍隊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一營,共計414人先後消滅日軍200餘人。由於當時中國軍隊對外宣稱防守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團,且謝晉元中校要求所有人對外宣稱在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一個團共有800人,連日軍第三師團的師團長都堅信中國軍隊有一個團不少於600人,所以就有了「八百壯士」這麼一說。
1937年10月29日,英美等國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蔣介石認為給西方人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已經達到,於是下令撤退。當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派員通知謝晉元率部準備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公共租界時,謝晉元堅決不答應。因為當他從孫元良將軍處受命堅守四行倉庫時,他已經立下了「殊死報國,誓於四行倉庫共存亡」的誓言。楊虎不得不找來了八十八師參謀長張柏亭,經張柏亭的一再勸說,並明示這是蔣介石的命令時,謝晉元才同意率部撤退。
謝晉元
由於西方世界對中國和日本交戰採取所謂的中立態度,謝晉元所部來帶租界就被迫交出武器,讓他們住在上海膠州路花園附近,這裡實際上是租借當局用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到處是垃圾堆、汙水溝,高高低低。這裡也被稱為「孤軍營」。
不過謝晉元等人在成立了孤軍學校,創辦了工務社。然而4年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被迅速攻陷,「八百壯士」被分散到南太平洋、杭州、安徽、南京等地做苦役,很多人都死在了哪裡。據不完全統計:
1942年8月,70名孤軍士兵被抽調到南京孝陵衛做工,8人成功逃脫,在得到新四軍的幫助後回到安全區。
1942年底,100多名孤軍戰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29人成功逃脫,國民黨當局要求重新入伍恢復建制遭到拒絕,於是20多人解甲歸田回到家鄉。
1943年初,在南京孝陵衛的28名壯士勝利出逃,部分在茅山參加了當地的新四軍遊擊隊。
1946年3月,36名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孤軍戰士,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回到上海。
謝晉元
謝晉元1925年12月,謝晉元從國立廣東大學(今國立中山大學)畢業,轉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後轉政治科,是政治大隊第三隊學生。畢業後,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八百壯士」期間,謝晉元擔任五二四團團副,隨即接任團長。
謝晉元率軍退入租界後,開了一個孤軍營學校,在租界期間,上海慕名而來的民眾絡繹不絕。陳公博當了偽上海市長後,多次勸降謝晉元,請謝晉元去當偽第一方面軍司令。謝將委任狀撕得粉碎,並大罵賣國賊。謝晉元說:「我父母都是中國人,生下我這個兒子也是中國人,中國人決不當外國人的走狗!」
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派人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謝晉元嚴詞斥道:「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餘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汙我,你速去,休胡言。」
1941年4月24日晨5時,謝晉元按例率官兵早操,當時有上等兵郝鼎誠、龍耀亮、張文清、張國順等4人遲到,謝晉元即詢問其原因。誰知他們早已被汪偽收買當了漢奸,突然取出預先帶進營內的匕首及鐵鎬等兇器,蜂擁而上,猛刺謝胸部及左太陽穴。謝多處重傷,流血不止,至6時許悲壯長逝,年僅37歲。
1941年5月8日,中國政府下令追贈謝晉元為陸軍步兵少將銜。
楊瑞符
楊瑞符早期資料不詳,四行保衛戰發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加強營營長,戰鬥過程中負重傷。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楊瑞符攜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後方,在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1940年,楊瑞符在淞滬會戰期間所受槍傷復發,送往重慶搶救無效犧牲,終年38歲。
謝晉元(前排)和四位連長
四個連連長分別是一連:連長,陸軍上尉上官志標;二連:連長,陸軍上尉鄧英;三連:連長,陸軍上尉石美豪(負傷);連長,陸軍上尉唐棣;機槍連:連長,陸軍上尉雷雄。
上官志標1943年左右,在無錫就醫時成功脫逃,隨後擔任了當地的遊擊隊隊長。抗戰勝利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方面軍政治部第一科科長,1948年赴臺灣。1967年在臺灣病逝。
據楊根奎回憶,鄧英1943年在南京孝陵衛出逃,隨後資料不詳。
石美豪、唐棣資料不詳。
雷雄,黃埔七期, 1937年8月上旬,524團奉令參加淞滬會戰,10月下旬奉令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全團官兵只剩下800名,完成後退進英租界孤軍營。1940年團長謝晉元被刺死,雷代理團長。1941年日軍佔領英租界,八百壯士被俘。雷乘機組織難友奪槍越獄,夜行晝伏,輾轉逃出淪陷區,雷因勞累過度病亡,追贈上校團長。
萬連卿
萬連卿原通城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萬順富之子,在一場戰鬥中被捕,萬順富被捕犧牲,萬連卿被時任通城縣縣長的賈廷申收為義子,長大後加入到國民黨陣營,參加了淞滬會戰。1942年11月6日晚,萬連卿逃脫,隨後拒絕了新四軍的邀請 ,回到國軍,並參加了入緬甸的中國遠徵軍作戰。解放戰爭後,萬連卿在1979年恢復人身自由,2009年去世。
楊養正
楊養正原名楊得餘,生於1914年,祖籍湖北隨州,1933年入伍,淞滬會戰前任88師524團一營一連一排排長。1941年-1942年底,楊養正先後被日軍關押在寶山營房、南京老虎橋第一模範監獄、安徽蕪湖對岸裕溪口,後成功逃出。1944年住進重慶長壽第九教養院,1949年,被安排進入重慶南岸副食品水產公司工作,先後生育5個子女。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於2010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6歲,是抗日「八百壯士」最後一人。
楊養正去世之後,四川成都市金堂縣白果鎮紅廟村又有一個叫楊根奎的自稱也參加過四行倉庫戰鬥。由於官方沒有給出結論,暫時不採信。
周福其
周福其上士。1937年9月,周福其隨縣保安大隊開赴淞滬戰場,被編入88師524團1營1連3排9班。當524團1營接到撤守「四行倉庫」的命令後,周爭得殿後任務後,與3位戰友各持一挺輕要 ,阻住了日軍的進攻,使部隊順利進入「四行倉庫」。在堅守「四行倉庫」時,為了抵擋日軍每天3次,每次9架飛機的狂轟濫炸,以及日以數十次的進攻,周福其與戰友們4天4夜不曾合眼。1942年12月的一天,日軍闖入「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官兵,分別送往各地做苦工。周福其先後被押往到南京、安徽做苦役。後奪得3挺機 成功脫逃。他們找到附近新四軍營地後,被安全送到重慶老兵收容所。抗戰勝利後,周福其不願打內戰,便加入華北鐵路團,負責守護鐵路設施。1948年,周福其由天津返回家鄉,一直靠在部隊學會的中藥知識以採集中草藥維持生計。2005年8月4日,上海《新民晚報》記者徐軼汝等一行專程對「八百壯士」倖存者周福其進行採訪。同年去世。
周大發
周大發,1914年7月生,祖籍湖北監利汪橋鎮。1936年他在赤壁新店參加國民黨保安師,全面抗戰爆發後,隨同湖北保安部隊赴上海,被補充到國民黨88師524團參加淞滬會戰,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之一,1941年被俘,被押送至南京老虎橋關押。1944年10月12日,被日軍釋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日本還沒有投降。日本投降後,到鼓樓醫院工作,1980年退休,2009年去世。
田際鈿
田際鈿1918年2月生,中夥鋪鎮煙墩村人。1937年參軍,編入湖北保安五團一營一連三排,任戰士。1942年秋,田與36名戰友被流放澳大利亞服苦役2年多。1946年12月離開澳大利亞回到上海。1947年7月回鄉務農。1998年10月8日去世。
楊惠敏
楊惠敏江蘇省鎮江市人,女童軍。楊惠敏早年曾於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暨中山大學體育系求學。1937年,楊惠敏加入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1937年10月28日,楊惠敏將一面國旗送到四行倉庫,由此名聲大噪。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與臺大體育系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朱復圭與朱復轟。曾任職於臺北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中國文化大學等學校。楊惠敏於1992年3月9日,在腦溢血臥病在床一段時日之後,逝於臺北市石牌榮民總醫院,享年78歲。
我們可能身處不同的黨派,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但是為了共同的民族大義,我認為,我們應該牢記住你們,民族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