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主要人物的結局

2021-02-08 騰訊網

2020年對於電影產業來說可能並不太友好,不過管虎的《八佰》,也許是能夠挽救這種頹勢的「強心劑」。

《八佰》這部電影取材自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事件,是一部典型的戰爭題材影片。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打響。原本計劃的迅速殲滅日軍的作戰計劃卻趕不上變化。8月21日,日軍增援了第3師團和第11師團。隨後中國和日本都陸續投入大量的精銳部隊,雙方在上海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淞滬會戰成了鏖戰。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登陸,蔣介石下達軍隊撤退的命令,淞滬保衛戰以中方的失利宣告結束。

淞滬會戰

10月26日,淞滬抗戰進入最後階段,寶山大場防線失守,此時日軍以為全部的中國軍隊都已經撤退,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四行倉庫,日軍遭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

四行倉庫(光復路1號)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

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四行倉庫並沒有什麼軍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當時四行倉庫南面緊挨蘇州河,東面是英國、美國控制的公共租界,在這裡打仗無疑是中國爭取到西方世界援助的好機會。於是中國統帥部決定在四行倉庫進行抵抗。

中國統帥部最初的想法是讓孫元良將88師的指揮部設在四行倉庫,不過此時友軍都已經離開,四行倉庫的軍事價值又不高,孫元良就動用關係找到顧祝同,在顧祝同的努力下,四行倉庫的防守由一個師變成了一個團,最後由一個團變成一個營,由524團的副團長謝晉元中校擔任最高指揮官。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將軍

在隨後的四天裡,中國軍隊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一營,共計414人先後消滅日軍200餘人。由於當時中國軍隊對外宣稱防守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團,且謝晉元中校要求所有人對外宣稱在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一個團共有800人,連日軍第三師團的師團長都堅信中國軍隊有一個團不少於600人,所以就有了「八百壯士」這麼一說。

1937年10月29日,英美等國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蔣介石認為給西方人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已經達到,於是下令撤退。當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派員通知謝晉元率部準備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公共租界時,謝晉元堅決不答應。因為當他從孫元良將軍處受命堅守四行倉庫時,他已經立下了「殊死報國,誓於四行倉庫共存亡」的誓言。楊虎不得不找來了八十八師參謀長張柏亭,經張柏亭的一再勸說,並明示這是蔣介石的命令時,謝晉元才同意率部撤退。

謝晉元

由於西方世界對中國和日本交戰採取所謂的中立態度,謝晉元所部來帶租界就被迫交出武器,讓他們住在上海膠州路花園附近,這裡實際上是租借當局用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到處是垃圾堆、汙水溝,高高低低。這裡也被稱為「孤軍營」。

不過謝晉元等人在成立了孤軍學校,創辦了工務社。然而4年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被迅速攻陷,「八百壯士」被分散到南太平洋、杭州、安徽、南京等地做苦役,很多人都死在了哪裡。據不完全統計:

1942年8月,70名孤軍士兵被抽調到南京孝陵衛做工,8人成功逃脫,在得到新四軍的幫助後回到安全區。

1942年底,100多名孤軍戰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29人成功逃脫,國民黨當局要求重新入伍恢復建制遭到拒絕,於是20多人解甲歸田回到家鄉。

1943年初,在南京孝陵衛的28名壯士勝利出逃,部分在茅山參加了當地的新四軍遊擊隊。

1946年3月,36名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孤軍戰士,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回到上海。

謝晉元

謝晉元1925年12月,謝晉元從國立廣東大學(今國立中山大學)畢業,轉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後轉政治科,是政治大隊第三隊學生。畢業後,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八百壯士」期間,謝晉元擔任五二四團團副,隨即接任團長。

謝晉元率軍退入租界後,開了一個孤軍營學校,在租界期間,上海慕名而來的民眾絡繹不絕。陳公博當了偽上海市長後,多次勸降謝晉元,請謝晉元去當偽第一方面軍司令。謝將委任狀撕得粉碎,並大罵賣國賊。謝晉元說:「我父母都是中國人,生下我這個兒子也是中國人,中國人決不當外國人的走狗!」

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派人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謝晉元嚴詞斥道:「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衛民為天職,餘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汙我,你速去,休胡言。」

1941年4月24日晨5時,謝晉元按例率官兵早操,當時有上等兵郝鼎誠、龍耀亮、張文清、張國順等4人遲到,謝晉元即詢問其原因。誰知他們早已被汪偽收買當了漢奸,突然取出預先帶進營內的匕首及鐵鎬等兇器,蜂擁而上,猛刺謝胸部及左太陽穴。謝多處重傷,流血不止,至6時許悲壯長逝,年僅37歲。

1941年5月8日,中國政府下令追贈謝晉元為陸軍步兵少將銜。

楊瑞符

楊瑞符早期資料不詳,四行保衛戰發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524團加強營營長,戰鬥過程中負重傷。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楊瑞符攜妻兒及負傷的內弟來到大後方,在合川銅梁洞二仙觀養傷。1940年,楊瑞符在淞滬會戰期間所受槍傷復發,送往重慶搶救無效犧牲,終年38歲。

謝晉元(前排)和四位連長

四個連連長分別是一連:連長,陸軍上尉上官志標;二連:連長,陸軍上尉鄧英;三連:連長,陸軍上尉石美豪(負傷);連長,陸軍上尉唐棣;機槍連:連長,陸軍上尉雷雄。

上官志標1943年左右,在無錫就醫時成功脫逃,隨後擔任了當地的遊擊隊隊長。抗戰勝利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方面軍政治部第一科科長,1948年赴臺灣。1967年在臺灣病逝。

據楊根奎回憶,鄧英1943年在南京孝陵衛出逃,隨後資料不詳。

石美豪、唐棣資料不詳。

雷雄,黃埔七期, 1937年8月上旬,524團奉令參加淞滬會戰,10月下旬奉令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全團官兵只剩下800名,完成後退進英租界孤軍營。1940年團長謝晉元被刺死,雷代理團長。1941年日軍佔領英租界,八百壯士被俘。雷乘機組織難友奪槍越獄,夜行晝伏,輾轉逃出淪陷區,雷因勞累過度病亡,追贈上校團長。

萬連卿

萬連卿原通城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萬順富之子,在一場戰鬥中被捕,萬順富被捕犧牲,萬連卿被時任通城縣縣長的賈廷申收為義子,長大後加入到國民黨陣營,參加了淞滬會戰。1942年11月6日晚,萬連卿逃脫,隨後拒絕了新四軍的邀請 ,回到國軍,並參加了入緬甸的中國遠徵軍作戰。解放戰爭後,萬連卿在1979年恢復人身自由,2009年去世。

楊養正

楊養正原名楊得餘,生於1914年,祖籍湖北隨州,1933年入伍,淞滬會戰前任88師524團一營一連一排排長。1941年-1942年底,楊養正先後被日軍關押在寶山營房、南京老虎橋第一模範監獄、安徽蕪湖對岸裕溪口,後成功逃出。1944年住進重慶長壽第九教養院,1949年,被安排進入重慶南岸副食品水產公司工作,先後生育5個子女。1977年至今,退休居住在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街。於2010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6歲,是抗日「八百壯士」最後一人。

楊養正去世之後,四川成都市金堂縣白果鎮紅廟村又有一個叫楊根奎的自稱也參加過四行倉庫戰鬥。由於官方沒有給出結論,暫時不採信。

周福其

周福其上士。1937年9月,周福其隨縣保安大隊開赴淞滬戰場,被編入88師524團1營1連3排9班。當524團1營接到撤守「四行倉庫」的命令後,周爭得殿後任務後,與3位戰友各持一挺輕要 ,阻住了日軍的進攻,使部隊順利進入「四行倉庫」。在堅守「四行倉庫」時,為了抵擋日軍每天3次,每次9架飛機的狂轟濫炸,以及日以數十次的進攻,周福其與戰友們4天4夜不曾合眼。1942年12月的一天,日軍闖入「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官兵,分別送往各地做苦工。周福其先後被押往到南京、安徽做苦役。後奪得3挺機 成功脫逃。他們找到附近新四軍營地後,被安全送到重慶老兵收容所。抗戰勝利後,周福其不願打內戰,便加入華北鐵路團,負責守護鐵路設施。1948年,周福其由天津返回家鄉,一直靠在部隊學會的中藥知識以採集中草藥維持生計。2005年8月4日,上海《新民晚報》記者徐軼汝等一行專程對「八百壯士」倖存者周福其進行採訪。同年去世。

周大發

周大發,1914年7月生,祖籍湖北監利汪橋鎮。1936年他在赤壁新店參加國民黨保安師,全面抗戰爆發後,隨同湖北保安部隊赴上海,被補充到國民黨88師524團參加淞滬會戰,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之一,1941年被俘,被押送至南京老虎橋關押。1944年10月12日,被日軍釋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日本還沒有投降。日本投降後,到鼓樓醫院工作,1980年退休,2009年去世。

田際鈿

田際鈿1918年2月生,中夥鋪鎮煙墩村人。1937年參軍,編入湖北保安五團一營一連三排,任戰士。1942年秋,田與36名戰友被流放澳大利亞服苦役2年多。1946年12月離開澳大利亞回到上海。1947年7月回鄉務農。1998年10月8日去世。

楊惠敏

楊惠敏江蘇省鎮江市人,女童軍。楊惠敏早年曾於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暨中山大學體育系求學。1937年,楊惠敏加入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1937年10月28日,楊惠敏將一面國旗送到四行倉庫,由此名聲大噪。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與臺大體育系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朱復圭與朱復轟。曾任職於臺北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中國文化大學等學校。楊惠敏於1992年3月9日,在腦溢血臥病在床一段時日之後,逝於臺北市石牌榮民總醫院,享年78歲。

我們可能身處不同的黨派,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但是為了共同的民族大義,我認為,我們應該牢記住你們,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中的國軍:德械師也死傷慘重,圖8八百壯士被英軍繳了械
    (註:這是一組外國人拍攝的淞滬會戰中的國軍,他們與日寇浴血奮戰, 圖: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們正在進行演習。
  • 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是什麼 八百壯士原型故事揭秘
    八佰原型結局電影《八佰》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部影片真實的還原了一段歷史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戰爭的慘烈與殘酷。《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更是慘烈,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 電影《八佰》:劇情介紹 淞滬會戰時八百壯士抵抗三十萬日軍進攻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 《八佰》與淞滬會戰
    《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首先,實際上並沒有八百壯士,真實人數是:452人。「八百壯士」是團長謝晉元為了迷惑敵軍,對外誇大稱部隊人數為「八百」。1937年8月13日,淋滬會戰爆發;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中國守軍開始撤退。
  • 《八佰》8月17號點映 淞滬會戰末期,國軍西撤,只留下「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八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 「八百壯士」背後的故事
    《八佰》聚焦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電影的熱映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轉向了83年前,歷史上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怎麼回事?謝晉元和「八百壯士」都經歷了什麼?如何評價管虎導演的《八佰》?日前,謝晉元次子謝繼民在上海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父親從「文狀元」轉為「武狀元」羊城晚報:您父親謝晉元是廣東蕉嶺人,您也在廣東蕉嶺出生,能說說您小時候的情況嗎?
  • 「八百壯士」與孫元良
    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在謝晉元的指揮下鎮守上海四行倉庫,與日軍孤軍奮戰4晝夜。 四行倉庫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日本軍多番猛烈進攻保衛戰成功振奮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其實「八百壯士」並沒有八百人,但為了在戰略上迷惑日軍,當時國軍決定在其正式通訊中用「五二四團」代替「第一營」。第一營最初有接近八百人,但經淞滬會戰的消耗,參與堅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四百餘人。
  • 鏡頭下真實淞滬會戰,中國軍人用命去填武器的差距,勿忘八百壯士...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徹底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這排士兵是奮勇抗戰 「四行孤軍」在緊急備戰 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孤軍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
  • 闡史官|八百壯士最後結局:軟禁四年被充苦力
    管虎的《八佰》幾經波折終於要在21日上映了。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一個孤軍營「八百狀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在管虎之前,這個題材曾在1975年在臺灣被搬上熒幕,由林青霞扮演英勇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
  • 電影《八佰》中真實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只有四百人
    原標題:真實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只有四百人最近,電影《八佰》在各大影院熱映。該片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
  • 《八佰》背後的戰爭真相:八百壯士 四行孤軍
    文|圖南自從最近,電影《八佰》在各大影院熱映。該片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許多人看過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所折服,進而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 八百壯士悲慘的結局,一群硬骨頭勇士,最終被一群軟骨頭賣了
    從現在公開的消息中可以知道,對於「八佰」撤出四行倉庫之後發生的事情,電影中並沒有表現,成為普遍吐槽的一個槽點。所以不管你看沒看電影,先了解一下這個歷史事件的結局,總是可以的。放心文章不涉及電影內容,沒有劇透,可以放心閱讀。
  • 電影《八佰》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淞滬會戰為什麼要堅持91天
    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等主演,影片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抗日戰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大部分觀眾表示被人物打動,能夠與角色產生深刻共鳴,與歷史角色有更深的連結感。電影從頭到尾的劇情十分緊湊,沒有拖沓的地方,同時又恰到好處地在劇情的關鍵部分加上沉重緊促的大鼓聲,將觀眾的緊張感充分調動起來。觀眾對此該片評論較好。
  • 討論《八佰》的電影手法可以接受,但是批判八百壯士,絕不認可
    《八佰》這個電影取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尾聲——四行倉庫保衛戰。主要講述了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實際上是400多人,為了迷惑敵軍詐稱800人,以下還是叫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激戰數日,抵禦日軍侵略的故事。四行倉庫保衛戰可以說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個戰場,它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士氣。
  • 真實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只有四百人
    電影《八佰》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許多人看過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所折服,進而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 《八佰》中你不知道的事:「八百壯士」現實結局比電影更令人唏噓
    全世界的圍觀電影《八佰》取材於「八百壯士」於上海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史實。淞滬會戰末期,這場持續數月的大會戰讓中國軍隊損失慘重,當局決定戰略性退出,以保障南京安全。這支留下來的「孤軍」由團長謝晉元率領,為壯聲勢,這支四百多人的軍隊對外號稱八百人,而軍隊中多為後來補充的湖北保安團成員,士兵年輕,且很多都沒有作戰經驗。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這是一場在戰術上完全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但「八百壯士」不僅堅持了四天五夜,更加打醒了國人,沉睡的東方雄獅慢慢甦醒。
  • 電影推薦:《八佰》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本部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鬥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而《八佰》這部電影想還原當年一役,不過小影觀看後的感受不是那麼好,總體上這部點有點虎頭虎腦,想拍多主角但是又沒處理好,每條線都是突然開始突然結束。
  • 想不到《八佰》壯士真實結局如此悲慘,走進四行倉庫探尋歷史真相
    為迷惑日軍,謝晉元對外號稱有八百人,故史稱「八百壯士」。建築的西牆,刻意保留了戰爭的痕跡,牆上密集的彈孔和被炮彈打出的缺口,默默訴說著83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悲壯一幕。走進紀念館,迎面就可以看到兩幅群雕中間有一張巨大的信箋,這就是謝晉元在淞滬會戰前夕給妻子凌維誠寫的一封家書。
  • 八部淞滬會戰題材抗戰電影,有一部你肯定看過
    淞滬會戰爆發後,劉山面對淪為廢墟的家園,喊出來:「保衛我們的土地!」的呼聲,號召大家一起協助中國軍隊抗戰。難能可貴的是,面對為日軍飛機轟炸指引目標的弟弟老四,劉山毅然做出了大義滅親的行為。2、八百壯士(1938,民國)中國軍隊撤退之際,第88師524團的一個營400多人在團附謝晉元的指揮下,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三天後,退入公共租界,時稱八百壯士。
  •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血性本色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了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主力部隊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失利而下挫的中國軍民的士氣。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在全民抗日浪潮的推動下,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