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悲慘的結局,一群硬骨頭勇士,最終被一群軟骨頭賣了

2020-12-27 騰訊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8月21號上映的《八佰》,最近在網上引起熱議,狼君作為一名軍事和近現代史愛好者,也非常的想看這部電影,不過無奈身處十八線小縣城,電影院遲遲不開門,只能耐著性子等待了。

從現在公開的消息中可以知道,對於「八佰」撤出四行倉庫之後發生的事情,電影中並沒有表現,成為普遍吐槽的一個槽點。所以不管你看沒看電影,先了解一下這個歷史事件的結局,總是可以的。放心文章不涉及電影內容,沒有劇透,可以放心閱讀。

八百孤軍,一場消極抵抗面前的「作秀」

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鬥,是淞滬會戰的結束曲,說起「八百勇士」,就不得不把淞滬會戰這個大背景說一下。畢竟這是一場大會戰中的一場戰鬥,它存在的意義,也是圍繞整個會戰的一部分部署。

淞滬會戰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以來,中日雙方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爆發的一場總兵力在百萬級的大會戰,是一場用數十萬華夏男兒用血與肉,在世人面前上演的一曲撼人心魄的悲歌。但這場幾十萬華夏健兒犧牲的戰役,卻是蔣介石的消極抗戰才造就的,整個淞滬會戰就是一場作秀,而最後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又是淞滬會戰的一場作秀。

為什麼說淞滬會戰是一場作秀呢?因為老蔣從一開始就是消極防禦,積極等候國際調停的態度,淞滬會戰就是打給國際社會看的。老蔣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和日本爆發全面戰爭,就是打算和日本拖著,等待國聯的調停,這也是為何老蔣直到1941年才對日宣戰的原因。

現在說起淞滬會戰,我們都會想到這場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被戰士們前赴後繼,一天拼掉一個師,還死戰不退的熱血豪情所打動。的確,在這場大會戰中,我們犧牲一大批優秀的戰士,這些戰士拼死衛國,不可謂不壯烈。

但壯烈歸壯烈,這場犧牲真的值得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指揮混亂、節奏拖沓、當撤不撤,將一場圍殲戰打成了陣地戰,變成了冗長的添油戰,讓數十萬優秀的戰士白白地血灑疆場,難道不可惜嗎?

當然「果粉」要發言了,這是要拖住日軍,打破日本快速滅亡中國的妄想,振奮軍心民心。可是稍微懂一點地理常識的都知道,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是平原地帶。在這樣的平坦地勢中,面對就有優勢的日本機械化部隊,中國軍隊完完全全處於劣勢,陣地戰也就 成了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想要拖住日軍,完全可以到外圍,藉助不同的地勢,減弱日本的機械化優勢,利用本土抗戰的地利與人和,同日本侵略軍展開鬥爭,不僅更能夠遲滯日軍的進攻,還能儘量的減少傷亡,對我們才是最有利的。

可惜,老蔣一開始就沒打算全力抗戰,認為日本不會動員打全面戰爭,國聯考慮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調停。所以老蔣選中了最不適合打持久高烈度戰鬥的上海地區,因為這裡各國勢力雲集,老蔣在這裡作秀,才能被更多的外國人看到,引起外國人的注意。不惜將這一場戰鬥拉長成為殘酷的陣地戰,寧可用添油戰術也要打下去,只可惜了為此犧牲的幾十萬將士。

所以淞滬會戰從戰場的選址,到將圍殲戰打成防禦戰,再變成一場耗時三個月的添油戰,就是為了在國際社會面前作秀。直到10月下旬,中國軍隊在蘊藻浜的反攻失敗,日軍轉入全線進攻,中央集團軍又被圍殲的危險,此時才決定讓部隊撤下來,至於撤退的混亂不堪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但是作秀之戰不能停,為了方便各國「觀賞」,展示中國軍隊艱苦抗戰,希望國際友人儘快出面協調的姿態。同時也為策應大部隊撤離,所以決定將88師留在閘北繼續作戰,在大部隊撤離後,就化整為零,以班排為單位在當地開展遊擊戰爭。

畢竟想得是「作秀」,所以這個計劃做得相當不完善。雖然88師的確是支在淞滬戰場上表現十分強硬的部隊,戰前全師約一萬人。但等到奉命堅守閘北時,全師已經減員1.2萬餘人,前後經過了6次補充,最初的營連排幹部所剩無幾,老兵只餘十之二三,此時的戰鬥力其實已經十分有限,而且補充的新兵,也根本不具備開展敵後遊擊戰的軍事素養。

所以不論是派88師固守閘北的計劃,還是完成固守後化整為零開展遊擊戰的設想,都是不切實際的。最終考略到這只是一出場政治作秀,無須付出過大的傷亡,最終決定以262旅524團1營為骨幹,以緊鄰蘇州河的四行倉庫為據點,做最後的形式性的抵抗。全營自謝晉元一下共420人,對外號稱800人,也就是後來人們傳誦的「八百孤軍」。

淞滬會戰從一開始圍殲日軍駐華部隊的圍殲戰,到逐漸發展成為在國際社會面前的政治作秀,到最後「八百孤軍」的政治作秀,全部都是老蔣消極作戰的表現,不敢和日本爆發全面戰爭,全部寄希望於國際調停。拿題目中的話來說,就是一群硬骨頭中國士兵被一群軟骨頭給賣了。

英雄卻無英雄路,孤軍營中隕落的民族英雄們

八百勇士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天4夜,大大的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抗戰信心,中國軍人也藉此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決死衛國的無畏精神。不過無論是平時接觸的史料,亦或是電影《八佰》中,都沒有對「八百勇士」進入租界後的處境有過介紹,可能是因為這群英雄們死的實在是太憋屈了。

謝晉元所率領的八百孤軍,在完成阻擊任務後,於1937年10月31日晚,接到命令退出四行倉庫,撤入位於西藏路東側的公共租界。此時的八百孤軍,由原來的420人減員至377人,在撤退過程中又有部分傷亡,並且允許受傷士兵就醫治療,撤入公共租界的英雄共355人。

進入公共租界之前,謝晉元接到的命令是進入租界後「由租界當局準備車輛,通過公共租界至滬西歸隊」。但進入租界後,英軍便違背了承諾,將謝晉元等關至中國銀行倉庫地下室,並於11月1日凌晨要求收繳孤軍槍械,剛剛從戰場出來的勇士們群情激奮,言武器乃軍人第二生命,寧可重返四行倉庫戰鬥至死也絕不繳槍。

租界的工作人員便謊稱只是代為保管,當面點明數量並開具收據,待車隊駛出租界後,如數奉還,絕非繳械。加之此時的四行倉庫已經被日軍佔領,如果真的強攻回去必定傷亡慘重,謝晉元權衡再三之後決定相信租界當局,命令士兵繳械登車。

然而等待英雄們的並不是按照約定被送出租界歸隊,而是被關入了租界的「孤軍營」。開始的孤軍營只是一片空地,連一幢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只是被鐵絲網和全副武裝的士兵的圈了起來,直到一年後,租界才為他們修了四幢房子,作為他們的宿舍。在淞滬戰場拼死浴血的勇士們,就在這裡,度過了被囚禁的四年,直到四年後,手無寸鐵的他們成為了日本的俘虜。

1940年3月,汪偽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便開始著手拉攏早已經被上海人民視為英雄的謝晉元和他手下的孤軍勇士們。但謝晉元不為所動,屢次怒斥前來勸降的汪偽政府人員。汪偽政府見勸降謝晉元無望,便起了殺心。

1941年4月24日早,勇士們正在孤軍營中進行早操,謝晉元也來到操場一同訓練。這時被收買的叛徒郝精誠等四人向謝晉元跑來,不明情況的謝晉元以為他們有什麼事情匯報,便走向他們。四人走到謝晉元近前,突然掏出準備好的匕首,猛擊謝晉元頭部,後雖被部下救出,但由於傷勢過重,於當日下午六時去世。

民族英雄謝晉元,就這樣死在了他深信不疑的部下手中,死在了漢奸走狗手中。4月25日,在孤軍營大禮堂內,勇士們為謝晉元舉行了哀悼儀式;5月8日,謝晉元被追贈為陸軍步兵少將。

謝晉元遇刺不久後,日本便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進而佔領上海租界,勇士們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日軍俘虜。汪偽政府看到了機會,便以到南京拜祭中山陵為藉口,將倖存的333名孤軍勇士接往南京,威逼他們投降。孤軍英雄們不為所動,使汪偽政府惱羞成怒,將孤軍全部關入由日軍看守的老虎橋集中營。

在老虎橋集中營,孤軍勇士們受到了日軍的非人虐待,大量孤軍勇士被虐待致死。不過隨著戰事吃緊,日軍人力不足,不得不將孤軍勇士們分批押送到不同地點做苦力,這給了孤軍勇士們逃出魔窟的機會。

1942年8月,在南京東郊孝陵衛做苦工的萬連卿等8人成功逃出,在新四軍的幫助下被送往安全區;1943年2月,同樣是孝陵衛,又有28人逃出,其中一部分參加了新四軍遊擊隊。

與此同時,在安徽蕪湖裕溪口做勞工的100餘位孤軍勇士,在1943年春節的前一天發起暴動,搶奪看守日軍的槍枝彈藥出逃。由孤軍營代團長雷雄率領的29人逃到桃花鄉新四軍駐地,被分兩批送到重慶。

1945年2月,剩餘的孤軍再次組織集體逃亡,這一次又逃出來33名官兵,並受到新四軍蘇南遊擊隊的接應,33人最終全部安全到達重慶。除幾次大規模出逃外,還有零星出逃成功的孤軍,前孤軍團副上官標誌,在無錫就醫時藉機逃跑,在當地參加了遊擊隊,並成為了遊擊隊隊長。

除了前前後後逃出來的100多個人,還有倖存到抗戰勝利的80餘人,剩下的一百餘人,要麼早早地慘死在了孤軍營,要麼死在了為日軍做苦工的地方,有些甚至被送往海外做苦工,連屍骨都沒有留下,在四行倉庫、在淞滬戰場上誓死衛國的英雄們,就這樣殞命在了飽受屈辱虐待的孤軍營當中。

這其中老蔣是脫不了干係的,孤軍勇士從1937年11月進入公共租界,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這四年多的時間裡,老蔣方面沒有任何作為,只有在宣傳抗戰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有時會提到四行孤軍,但從來沒有過要營救孤軍勇士的意思。

其實這四年的時間裡,有太多的機會可以營救四行孤軍。當時的租界,魚龍混雜,各方勢力在此混雜,即使無法將全部勇士救出,將謝晉元等主要人物救出還是沒有問題的,就算不打算救出來,也應該暗中保護才是,而不是讓謝晉元這樣的民族英雄殞命孤軍營。

到了1941年以後,孤軍勇士被日軍押往各地做苦工,孤軍勇士在中共地下黨的配合,在外部新四軍遊擊隊的接應下,成功逃出了大概三分之一。此時的老蔣依舊沒有主動救援的想法,只是新四軍送來多少,他就接收多少。

到達重慶的孤軍勇士們,也沒有受到英雄的待遇,只有極個別受到優待,被送往軍官學校學習。其餘的勇士們,因為長時間受到日軍非人的折磨,身體多有傷殘病痛,無法重新入伍歸隊,老蔣直接無情地拋棄了他們,比如參加裕溪口暴動的20多人,全部被遣送回鄉。

抗戰勝利後,各地的孤軍勇士紛紛返回上海,希望老蔣能給他們一個交代。但在老蔣眼裡,他們早就已經成為了棄子,對他們不管不顧,以致曾經的英雄流落街頭。1946年《文匯報》在刊載的報導中就曾寫道:「在鎮江有一壯士在街頭流浪乞討為生」,這裡的壯士指的就是曾經誓死捍衛國家的八百壯士。

寫在最後

駐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絕對是那個時代中國人硬骨頭的代表,明知防守四行倉庫會是有來無回,但勇士們沒有遲疑,毅然決然地選擇同日寇戰鬥到底。面對汪偽政府的反覆誘降和逼迫,勇士們以命相抵,誓不投降,更是中國人硬骨頭的表現。

直到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個歷史事件,是我們當今必須做的一件事,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硬骨頭,在外強侵略下的脊梁。但對於那些將我們這些硬骨頭軍人送上戰場就不管不顧,利用完就拋棄的軟骨頭們,我們要唾棄他們,碾碎他們,永遠提防著某些用心不正者為他們洗白,讓他們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參考文獻:

《八百壯士與謝晉元日記》

《口述淞滬抗戰·八百壯士倖存者王文川老人》

《八百壯士戰場下的悲壯》

《四行倉庫保衛戰真相研究》

《四行孤軍光與影》

《四行孤軍的傳說與真相》

《謝晉元團長與八百壯士》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持狼君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八百壯士,悲哀的勇士,一群硬骨頭勇士卻被一群軟骨頭送上了戰場
    從現在公開的消息中可以知道,對於「八佰」撤出四行倉庫之後發生的事情,電影中並沒有表現,成為普遍吐槽的一個槽點。所以不管你看沒看電影,先了解一下這個歷史事件的結局,總是可以的。拿題目中的話來說,就是一群硬骨頭中國士兵被一群軟骨頭給賣了。英雄卻無英雄路,孤軍營中隕落的民族英雄們八百勇士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天4夜,大大的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抗戰信心,中國軍人也藉此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決死衛國的無畏精神。
  • 電影《八佰》裡不能忘的記憶 八百壯士湖北勇士是主力
    【電影《八佰》裡不能忘的記憶 八百壯士湖北勇士是主力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一曲《八百壯士歌》,傳唱八十餘載,唱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也留下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英雄傳說。
  • 《八佰》與《八百壯士》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疫情過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絕對要數《八佰》,《八佰》上映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了,票房成績也比較樂觀,成為了拯救電影市場的救市作品。《八佰》講述的是在1937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服從於國民黨的800名戰士在蘇州四行倉庫拼盡全力抵擋日本人的襲擊。關於這個故事,其實早在1975年就有一部叫做《八百壯士》的老電影已經拍過這個題材,所以很多網友都會將《八佰》與《八百壯士》用來做對比。
  • "硬骨頭、軟骨頭"用英語怎麼表達?
    漢語中有許多由「骨頭(bone)」組成的詞語,例如「懶骨頭」、「硬骨頭」、「軟骨頭」,你知道它們的含義嗎?「懶骨頭」是指「懶惰的人」,可以翻譯為「lazybones」;「硬骨頭」比喻堅強不屈的人,或艱巨的任務」,與英語俗語「hard nut」意思相近;其反義詞就是「軟骨頭」,表示「coward,spineless person」。例句:我們抓到的那個間諜是個硬骨頭,自從我們開始審訊以來,他一句話也沒說。
  • 《八佰》中你不知道的事:「八百壯士」現實結局比電影更令人唏噓
    全世界的圍觀電影《八佰》取材於「八百壯士」於上海四行倉庫狙擊日軍的史實。淞滬會戰末期,這場持續數月的大會戰讓中國軍隊損失慘重,當局決定戰略性退出,以保障南京安全。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這是一場在戰術上完全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但「八百壯士」不僅堅持了四天五夜,更加打醒了國人,沉睡的東方雄獅慢慢甦醒。
  • 八佰壯士奔北坡-1975年《八百壯士》影評
    不過,這個八百壯士的故事可絕對不是第一次在銀幕中被呈現了。1937年八百壯士事件的轉年,歷時兩個月的短暫拍攝,1938年的《八百壯士》便在武漢首映,獲得極佳的反響,激勵了人民抗日的熱情。而在1975年,中國臺灣地區又拍攝了同名電影《八百壯士》,更詳細地描述了國民黨八十八軍五二四團駐守四行倉庫堅守四個晝夜的故事。
  • 歷史上真實的「八百壯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最終結局如何
    本來,國軍的全線撤退讓上海市民沮喪之極,但是當他們得知「八百壯士」在頑強抵抗,不由得振奮不已。並自發組織抗敵後援隊,給「八百壯士」運去了大量的物資和槍械等。
  • 想不到《八佰》壯士真實結局如此悲慘,走進四行倉庫探尋歷史真相
    很多網友真摯地表示:「看完《八佰》,只想去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獻花,深深鞠上一躬。」為迷惑日軍,謝晉元對外號稱有八百人,故史稱「八百壯士」。對於這近400名壯士後來的結局,電影並沒有揭示,因為這個結局實在是悲慘,讓人無比鬱悶。這些守庫壯士退入公共租界後被送至膠州路兵營(即後來所稱的孤軍營)拘禁。
  • 八百壯士一臺戲
    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事跡,不過是1937年中國抗日大戰略底下的一臺戲?這是後世史學家嘗試還原歷史的新詮釋。這場戰役,其實不是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的終結戰,甚至不是最慘烈的,卻是唯一名垂青史的。
  • 一課譯詞:懶骨頭、硬骨頭、軟骨頭
    Photo by Anna Shvets from Pexels 漢語中有許多由「骨頭(bone)」組成的詞語,例如「懶骨頭」、「硬骨頭」、「軟骨頭 「懶骨頭」是指「懶惰的人」,可以翻譯為「lazybones」;「硬骨頭」比喻堅強不屈的人,或艱巨的任務」,與英文俗語「hard nut」意思相近;其反義詞就是「軟骨頭」,表示「coward,spineless person」。   例句: 我們抓到的那個間諜是個硬骨頭,自從我們開始審訊以來,他一句話也沒說。
  • 新電影《八佰》與老電影《八百壯士》
    該片取材自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史稱「八百壯士」的國民黨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在團長謝晉元率領下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阻擊日軍的故事。電影因種種原因一再推遲上映,今年八月終於上映。
  • 闡史官|八百壯士最後結局:軟禁四年被充苦力
    頓時「八百壯士」之名傳遍全國。而據一位「八百壯士」倖存者田際鈿回憶:我們全營有500多名官兵。為什麼500多人成了「八百壯士」呢?我手上有這麼一個油印的文字資料,上面記述:「在戰鬥開始時,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收到一則報導,標題為『謝晉元率部500餘人,退守四行倉庫』。
  • 歷史上真實的「八百壯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最終結局怎樣呢
    而這正是影片片名《八佰》的由來,它指的正是「八百壯士」。 隨後,謝晉元一行人經過篩選,把四行倉庫作為了據點。 本來,國軍的全線撤退讓上海市民沮喪之極,但是當他們得知「八百壯士」在頑強抵抗,不由得振奮不已。並自發組織抗敵後援隊,給「八百壯士」運去了大量的物資和槍械等。
  • 電影《八佰》中的壯士,真實結局如何?淪為日軍苦役活下來沒幾個
    歷經數次撤檔風波、挑起了大家觀影好奇心的《八佰》已經公映了。《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將士們的故事,當時堅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實際兵力420人。因為團長謝晉元為了迷惑敵人,在接受採訪稱其兵力有八百人,這才有了八百壯士的說法。電影記錄了八百壯士的浴血奮戰,可是卻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後來怎麼樣了,今天借著這部電影,來講講關於這些壯士的結局如何。
  • 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是什麼 八百壯士原型故事揭秘
    八佰原型結局電影《八佰》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部影片真實的還原了一段歷史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戰爭的慘烈與殘酷。《八佰》真實原型結局更是慘烈,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 八佰電影熱映,背後歷史真相卻更為慘烈,八百壯士結局讓人心痛
    劇中稱為「八百壯士「的中國革命軍524團在團副謝晉元的帶領下,固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讓我們為當時歷史背景下抗擊日軍的將士們而落淚。同時四行倉庫內部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彈藥和飲水,因此「八百壯士「並不怕日軍圍困。「八百壯士「說是有800人,但其實只有400餘人。是由於當時的首領謝晉元希望日軍不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人數多少,因此故意向媒體透露有800人。之後媒體也就稱呼他們為」八百壯士「,國民政府在對外宣傳時也跟著喊」八百壯士「,但其實真實人數只有400餘人。
  • 電影《八佰》中的勇士,真實結局如何?淪為日軍苦役活下來沒幾個
    歷經數次撤檔風波、挑起了大家觀影好奇心的《八佰》已經公映了。《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將士們的故事,當時堅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實際兵力420人。電影記錄了八百壯士的浴血奮戰,可是卻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後來怎麼樣了,今天借著這部電影,來講講關於這些壯士的結局如何。
  • 八百壯士撤離四行倉庫後結局如何?軟禁4年當苦力,謝晉元遭暗殺
    八百壯士撤離四行倉庫後結局如何?軟禁4年當苦力,謝晉元遭暗殺 「八百壯士」其實並沒有八百人,實際上僅有不到四百人,有一說法是,死守四行倉庫的「孤軍」是故意放出這消息,為的是震懾日軍。 那為什麼會發生數百餘名戰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情況?
  • 電影《八佰》中「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將士們的故事,當時堅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實際兵力420人。到了租界區,英軍還把這些勇士的武器給收繳了,然後又違背了當時讓八百壯士返回部隊的諾言,把他們圈禁在一個稱之為「孤軍營」的地方,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還受到白俄士兵的欺壓。 從此,「八百壯士」失自由,再次淪為孤軍。他們被關在鐵絲網內,不能出大門一步, 上海淪陷後,形勢越來越惡化,日偽方面多次想要勸降謝晉元,都被他罵了出去。
  • 「八百壯士」背後的故事
    《八佰》聚焦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謝晉元和「八百壯士」都經歷了什麼?如何評價管虎導演的《八佰》?日前,謝晉元次子謝繼民在上海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父親從「文狀元」轉為「武狀元」羊城晚報:您父親謝晉元是廣東蕉嶺人,您也在廣東蕉嶺出生,能說說您小時候的情況嗎?謝繼民:1935年,父親得知中日必將開戰,幾次動員我母親帶子女回廣東蕉嶺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