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的熱映,讓每個中國人為之熱血沸騰。劇中稱為「八百壯士「的中國革命軍524團在團副謝晉元的帶領下,固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讓我們為當時歷史背景下抗擊日軍的將士們而落淚。但《八佰》取材的真實歷史事件卻比電影表現的更加慘烈,也更加悲壯,就讓我們回歸一下那段悲壯的歷史。
在1937年的中國,淞滬戰役已經持續了70多人。在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攻擊下,中國守軍顯然已不能抵抗他們的進攻,於是戰局急轉直下。為避免更大的損失,中國守軍開始撤退,但只有一個營,也就是我們所說524團一營被授予了「留在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內阻擊日軍「的任務,以便掩護大軍撤退。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這是一支僅有400餘人的孤軍,大部分都還是新入伍的新兵,沒有經過任何的訓練,沒有後援支持。可想而知,這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他們簡直就是為了掩護大軍撤退的犧牲品,同時蔣介石也有利用他們頑固抵抗得到國際社會同情的目的。對於蔣介石政府來說,也許只是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對於固守四行倉庫的戰士們來說,這是生死之戰,關乎著自己的生死存亡。
四行倉庫近1931年,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建築本身也非常的堅固,易守難攻,對於防止日軍進攻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同時四行倉庫內部儲存了大量的糧食彈藥和飲水,因此「八百壯士「並不怕日軍圍困。「八百壯士「說是有800人,但其實只有400餘人。是由於當時的首領謝晉元希望日軍不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人數多少,因此故意向媒體透露有800人。之後媒體也就稱呼他們為」八百壯士「,國民政府在對外宣傳時也跟著喊」八百壯士「,但其實真實人數只有400餘人。
這次只有400餘人的隊伍其實都清楚他們有充當的只不過是國軍的炮灰,來掩護其他人撤退。在淞滬戰役中,戰場上數10萬部隊都難以抵抗日軍的進攻,怎麼可能憑藉他們區區400人就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呢?他們比誰都清楚,自己在最後的結局。但即便是如此,他們還是在堅強的戰鬥著。就是憑藉著這僅僅只有400餘人的隊伍,他們抵擋住了日軍的幾次進攻,並堅守了長達四天,堪稱奇蹟。但不得不說八百壯士浴血進行的抗戰卻成了蔣介石政府希望得到國際同情的籌碼。國民政府對他們進行的抗戰進行不遺餘力的宣傳,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以此能夠得到國際的認同和援助。為了讓蔣介石政府得到國際同情的籌碼,卻需要「八百壯士」進行炮灰般的戰鬥,讓人是非常的唏噓。
這支隊伍也在堅守10天10夜之後,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進入了英租界。但最後這支隊伍的結局卻讓人非常的傷心。這支隊伍在進入公共租界之後,就被英軍繳械圍困起來。謝晉元將軍被隊伍內部的叛徒打死,其他士兵也在日軍攻入英租界之後,被罰為苦役。到抗戰結束,只剩下100餘人,最終結局讓人非常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