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松江|日軍|吳克仁|淞滬會戰|吳桐崗|松江城|王公璵|參謀

2021-01-18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持續3個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會戰,中國付出了傷亡30餘萬部隊的慘重代價,打破了日本「三個月的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相對於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八百壯士守四行等家喻戶曉的戰鬥來說,淞滬會戰後期一次阻擊戰卻鮮為人知,這次戰鬥同樣慘烈無比,在歷時3天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就犧牲了6位將軍、8名團長、營連長和士兵傷亡超過三分之二!

這次悲壯的戰鬥就是松江阻擊戰!

淞滬會戰進行到11月,日軍見無法取勝,就從本土增調第6、第18、第114等三個師團及第5師團的國崎登旅團共約10萬兵力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企圖從側後方包抄在上海作戰的中國軍隊。

如果日軍得逞,上海一帶的數十萬中國軍隊的退路將被切斷,陷入日軍的包圍。

松江城正好擋在這股日軍的必經之路上,一場惡戰無可避免!

中國方面獲悉日軍在金山衛登錄的情報後,急調東北軍第67軍協同43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嶼不惜任何代價死守松江三日,以保障上海中國軍隊的撤退路線暢通。

抗戰爆發後,吳克仁率領67軍在華北一帶作戰,期間多次與日軍交戰,但吳克仁對華北軍閥部隊之間的勾心鬥角感到厭煩,主動申請調往淞滬戰場。

11月5日,67軍到達青浦,同一天,日軍也在金山衛登陸,於是,67軍奉命和友軍一起死守松江,阻擊日軍。

當時松江守軍中,郭汝棟的43軍僅有五、六百人,且武器殘破不堪,王公嶼的地方保安部隊裝備差戰鬥力低,保衛松江的重擔就落在67軍肩上。

吳克仁命令108師長張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敵,107師師長金奎壁出新東門迎擊北犯之敵。

107師出城後,與日軍谷壽夫的第6師團先頭部隊遭遇,一場激戰,斃傷日軍數百人,日軍被擊退。但107師321旅旅長朱之榮少將犧牲,團、營長亦傷亡多人。

11月7日下午,谷壽夫師團主力攜帶大量重武器開到,107師不敵,同時,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率部在三十號橋附近與敵遭遇,劉啟文旅長犧牲。

日軍突進到松江城西關大橋附近,與夏樹勳324旅激戰。戰至8日下午,324旅傷亡慘重。

吳克仁見戰況緊急,親自出城督戰,堅持到8日半夜,已經完成「堅守3日」的作戰命令,吳克仁令67軍向崑山方向撤退。

9日晚,67軍退到青浦和崑山交界處的白鶴港,吳克仁指揮部下渡河時,遭到日軍襲擊,壯烈犧牲,遺體落入水中被衝走,一同犧牲的還有67軍參謀長吳桐崗少將。

松江阻擊戰進行了三天,67軍共有6位將軍犧牲,他們是:

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

67軍參謀長吳桐崗少將;

67軍107師參謀長鄧玉琢少將;

67軍107師321旅旅長朱之榮少將;

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少將;

67軍108師324旅旅長夏樹勳少將。

除了以上6位將軍,67軍還有8位團長為國捐軀!

松江阻擊戰,67軍傷亡超過三分之二,107師幾乎損失殆盡,108師傷亡過半!

《申報》記者用文字記錄下松江城戰後的慘狀,可見戰鬥之慘烈「……松江全鎮,已成死市。松江城本系浦南繁盛之區,迄今被敵蹂躪,致三月以來,居民均逃避一空,人煙稠密之鎮市,今則已成死市,空無一人,敵屢屢在城廂投擲炸彈,松江城已無完整之城垣。」

戰後,67軍番號被取消,殘部全部編入108師,由張文清任師長,隨後被編入中央軍第25軍序列。

吳克仁軍長犧牲後,一直沒有找到遺體,所以,一直有消息稱吳克仁投靠了日本。

直到80年代,參加過松江阻擊戰的老兵王公嶼發表《八一三之役——吳克仁將軍殉國紀實》一文,回憶當年與吳克仁合作抗擊日軍的情景。

王公璵,1937年任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

同時,著名報人田雨時在《傳記文學》上著文《忠烈泯沒昭恤無聞的吳克仁將軍》,申訴將軍的不白之冤後,吳克仁中將才得以在犧牲幾十年後,被追認為烈士,牌位被供入忠烈祠!

吳克仁中將和67軍全體為國捐軀的將士,英名不朽,萬古長存!

相關焦點

  • ...參謀|80年代|吳桐崗|松江|日軍|吳克仁|王公璵|抗日戰爭|淞滬會戰
    持續3個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會戰,中國付出了傷亡30餘萬部隊的慘重代價,打破了日本「三個月的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相對於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八百壯士守四行等家喻戶曉的戰鬥來說,淞滬會戰後期一次阻擊戰卻鮮為人知,這次戰鬥同樣慘烈無比,在歷時3天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就犧牲了6位將軍、8名團長、營連長和士兵傷亡超過三分之二!
  •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第一槍:誰先開槍?在哪打響?
    傳統記載也是,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浦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由此爆發。淞滬會戰做到了先發制人,打亂了日軍原定的侵華部署,具有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據時任京滬警備司令、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在他《揭開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戰幕》一文中說:「我有一個基本觀念:這次在淞滬對日抗戰,一定要爭先一番。
  • 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滬會戰如何改變中國?
    就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網絡流傳出4名男子身穿二戰日軍制服在當年戰場——上海四行倉庫前拍照一事,令人髮指,引發網民極大憤慨。這只是極端個案,幾個醜類無底線的表演而已。拍照者是所謂的「精日」即「精神上的日本人」,但他們不知道,80年前的淞滬會戰,恰恰是近代中國人走向團結的一個開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193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淞滬會戰進入了慘烈的陣地戰階段。日軍第二次增兵,蔣介石也從全國調集兵力決戰上海。國軍開始由攻勢轉守勢,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
  •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國民黨投入大量精銳,為何淞滬會戰還會失敗?
  • 淞滬會戰之謎:其實並非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而是另有原因
    隨後,「8·13」淞滬會戰打響,這是全面抗戰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一場會戰。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發現,8·13淞滬會戰是由中方主動發起的一次大型戰役。會戰從8月13日一直持續到11月12日,整整三個月。中國舉全國之精銳投入70萬大軍,日軍陸續增兵至30萬左右。那麼,當時發起這場戰役的目的是什麼? 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就是說之所以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讓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從北向南轉為從東向西。這個說法的來源主要是兩個:一是老蔣次子,二是陳誠。
  • 八部淞滬會戰題材抗戰電影,有一部你肯定看過
    1937年8-11月,中國軍隊集中70萬全國之精銳部隊,在淞滬狹小一隅的戰場與侵華日軍20萬大軍血戰三月,破滅了日軍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謬論,以20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受不同年代政策的影響,至今淞滬會戰題材的抗戰電影尚有八部,筆者今天就來逐一介紹(不包括尚未上映的《八佰》),其中有一部想必絕大部分中青年觀眾都看過。1、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民國)本片由史東山執導,被譽為戰時第一部抗戰故事片。影片時間跨度較大,講述原籍東北的主人公劉山一家,在九一八事變後,來到南方小鎮洛店(羅店)生活。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大本營陸軍》摘譯本上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部》上卷,日本內閣《中國事變處理綱要》時間注1937年10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國軍作戰計劃大綱》時間注1937年9月2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冊,國民政府大本營《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時間注1937年9月6日,《顧祝同致蔣介石密電》時間注1937年9月27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 抗日戰爭川沙口之戰,淞滬會戰決勝之役,國軍為何卻反應遲鈍?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軍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領國軍第九集團軍和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官長谷川清率領的數千日軍在上海激戰十日。就在日軍力不能支幾乎要被全面從上海市區清除之時,日本統帥部下令組建「上海派遣軍」,以老將松井石根為總司令官率領善通寺師團前往上海。
  • 歷史老照片: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日軍,圖4為被抓的日本女間諜
    歷史老照片: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日軍,圖4為被抓的日本女間諜。1937年8月13日,日軍以「保護帝國臣民」為藉口,發動淞滬戰役,歷時3個月的淞滬抗戰爆發。圖為日軍進入上海的一個村莊。
  • 歷史知識: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發生過無數場慘烈的戰鬥,特別是在當時繁華的大都市上海,中日之間就發生過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這兩次戰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發生時間以及高層決策者之間的戰略意圖各不相同。那麼,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又稱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
  • 83年前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主要人物的結局
    《八佰》這部電影取材自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事件,是一部典型的戰爭題材影片。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打響。原本計劃的迅速殲滅日軍的作戰計劃卻趕不上變化。8月21日,日軍增援了第3師團和第11師團。
  • 淞滬會戰初期的十日圍攻,5萬國軍對6千日軍為何還是功敗垂成?
    摘要: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戰役初始,中國軍隊以五萬之眾圍攻在上海的六千日軍,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是如何從主動進攻轉入被動防禦?這樣就等於給日軍爭取到了寶貴的一天時間,軍事行動受到政治和外交的掣肘,更沒開戰就已經如此,無疑是給淞滬會戰蒙上一層陰影。
  • 日軍如何評價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日本兵日記裡,這個詞反覆出現
    文/快哉風電影《八佰》把我們帶回了83年前戰火硝煙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到1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日本投入兵力3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
  • 淞滬會戰犧牲的廣東抗日英雄黃梅興,一二八事變讓日軍嘗到了厲害
    此後,日軍便一步步踏上了入侵中國的道路。1931年日本在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製造了七七事變。小日本一直想要吞下中國,可惜,他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中國人堅持抵抗,毫不退縮,最終贏得了抗戰,徹底把日軍趕出國門。而這期間,犧牲了多少仁人志士,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有這樣一位國軍將領,在上海,曾參與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7年的淞滬大會戰。
  • 電影《八佰》:劇情介紹 淞滬會戰時八百壯士抵抗三十萬日軍進攻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
  • 《八佰》的時代背景,八一三淞滬會戰到底是誰主動發起的?
    該片以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謝晉元率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為原型,說起淞滬抗戰,歷史上有過兩次,第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第二次就是1937年的八一三。而八一三淞滬抗戰,又叫淞滬會戰,一二八規模較小就沒法稱會戰了。
  • 父親喪事也不顧,王敬久披麻戴孝上戰場,淞滬會戰將日軍趕下海
    為了打退日軍的瘋狂進攻,王敬久的指揮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來,他迅速調派第87師一部隊增援廟行友軍,以堵住日軍的反撲。並親自率領第87師一部由紀家橋渡河出擊建立陣地,威脅日軍側後安全。同時,積極和友軍取得聯繫,在第19路軍一部的配合下,竟然將進攻這裡的日軍大部殲滅,徹底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計劃。
  • 淞滬會戰後日軍窮追猛打 太湖北岸硝煙四起 即將兵臨南京城下
    淞滬會戰結束以後,日軍沿著太湖南北兩岸對陷入無序撤退狀態的中國軍隊窮追猛打。沿著太湖北岸西進的日軍部隊在1937年11月25日佔領無錫,11月29日佔領常州,12月2日佔領丹陽,12月5日攻陷句容,日軍一步一步的逼向了南京。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三):國軍1937年對日作戰計劃
    三:1937年國防計劃甲案1936年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奉命制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該計劃於1937年1月基本完成甲乙兩案,3月份修訂完畢,並由參謀總長程潛審定後送往廬山,由陳誠轉送蔣介石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