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木衛二
我們還在此收錄了一段河瀨直美的珍貴視頻,歡迎點擊觀看~
▼
河瀨直美的人生履歷在2009年以前可謂炫目:她28歲時就憑《萌動的朱雀》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攝像機獎,34歲執導的《沙羅雙樹》被《電影手冊》選入年度十佳影片,38歲則憑《殯之森》摘下了坎城60周年的評委會大獎,40歲(2009年)就在坎城電影節上被授予金馬車獎。此後,她並未停止創作,兩部長片《朱花之月》和《第二扇窗》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玄牝》、《塵》等紀錄片依然獨樹一幟。
在中國的影迷圈,河瀨直美的知名度並不高。原因在於,河瀨直美的創作方式,恰好與工業電影背道而馳,稜角太多,不夠平滑。我曾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她的電影作品:工業時代下的手工業電影。實際上,中國影迷對這樣的創作方式並不會陌生,臺灣新電影正是這樣起家,在一窮二白沒有工業支持的情況下,臺灣電影人自己摸索,從鏡頭調度到現場錄音,從演員表演到國際合作,臺灣新電影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影響至今。
但河瀨直美所在的日本電影不同,日本電影經歷過二戰後轟轟烈烈的大製片廠時代,有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等電影大師,而在二戰以前,日本同樣稱得上是電影大國。直到大製片廠倒閉,獨立製作興起,方才催生了河瀨直美這樣的一大批導演,風格各異,類型不一,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日本電影其實一直處於停滯,因為導演們無法拍出超越前人的作品。
直至今日,河瀨直美依然沒有脫離她的生命經驗進行電影創作。她紮根於奈良,試圖用一人一機的方式,去對抗電影的工業全球化。換言之,當國際電影的潮流是越來越快,高效精良,河瀨直美的作品則節奏緩慢,空鏡頭多,主題簡單。在我看來,河瀨直美的電影有兩個優勢。第一,她讓更多電影人知道,要忠於內心去創作,不能自我迷失。第二,她繼續實踐著,用不多的成本和不那麼複雜的預算條件,去拍攝一部藝術電影。
河瀨直美,1969年出生在日本奈良,作為關西文化的代表城市,奈良保留有古都的歷史風貌。河瀨直美還沒出生時,父母已經分居。不久後,雙親離異,各自分走。由於外公、外婆也已經離婚,母親同樣沒有家,她被交託給母親的姨媽撫養。年老的姨父、姨媽膝下無子女,河瀨成了他們的養女。必須了解到這段人生經歷,才能更好地解讀河瀨直美的電影。
她一直在尋找父親,這種尋找不是現實中的尋找,而是發生在影像故事裡,藉助電影去追尋並不存在的情感血緣,所以,從學生時代的《爸爸的冰激凌》出現想像的父親,到《擁抱》裡尋找父親的蛛絲馬跡,再到2004年《影》出現了父親形象,尋找父親,不如說是在探討人生,「我從哪來」。
河瀨直美作品的頭號主人公並非她本人,而是陪伴、養育她長大的老婆婆。少女時代,河瀨直美就遊歷於奈良周邊的山林,聽著婆婆哼唱的歌謠,還有那些流傳許久的古老傳說,這些東西深深地影響了小女孩,也變成日後《萌動的朱雀》等電影的創作由來。
如同蕭紅寫她的祖父,當小女孩一天天長大,老人家要麼撒手而去,要麼日漸衰老。河瀨直美迎接著成長,卻也遭遇了生命的衝擊。由於祖孫兩人的年齡差異比一般家庭裡的父母子女來得要大,河瀨直美的憂慮也是與日俱增。她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只能再一次求助於攝影機,希望它能留住什麼、改變什麼。
用今天眼光來看,河瀨直美以粗糙簡陋的8mm和16mm膠片拍出來的短片,無異於家庭錄影帶。片中人物是作為導演的「我」,拍攝對象是婆婆,所講述的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沒有設計的戲劇衝突。對白可以說是現場即興發揮的,攝影機充當了遊戲工具。就像短片《看見天堂》的結尾,靜坐的婆婆仰望天空,河瀨直美突然從後面跑出來,迎著鏡頭方向從婆婆頭上躍過。
拍生命經驗的電影導演有很多,甚至於,許多導演只有在拍攝到這一部分內容時,他們才會放下心理防備,無條件地投入到電影當中。然而,很多人還是習慣性地保持一段距離,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全部置入電影當中。河瀨直美不同,她追求的電影美學,不斷靠近、貼近人物,甚至讓電影鏡頭碰到了對方身體。這種看似拍攝事故的鏡頭,實際上就是她的電影理念。她用攝影機來捕捉一切,空氣中的風,婆婆的背影,正午耀眼的陽光,天上的月亮……她像小清新的少女那樣,去碰觸它們,希望抓住眼前的一切。與此同時,很多東西也會打破這種親密接觸,像積灰的玻璃(王家衛很狡猾地把它解釋為時間),像乳白的光線、被擾動的塵土,還有水流。
如果說,當河瀨直美注意到時間的魔力後,正如她找到了電影每秒24格真理,那麼,她從這道豁口看到了更為開闊的世界,明白了死亡與新生的永恆輪迴。這個類型的紀錄片也有好幾部,從《黃櫻花的來信》、《垂乳女》到《玄牝》。
《黃櫻花的來信》記錄了西井一夫的最後時光。時間在這部紀錄片中極為殘酷,60多分鐘是如此的短暫,短暫到卻跟一條生命畫上等號。鏡頭冷冰冰地注視著咳嗽的西井,西井眼睛流露著對生的留戀、對死的坦然。河瀨直美還留意到了一棵樹和地上的影子,她把對西井的情感轉移到了黃櫻花樹,是為對死者跟生命的尊重。
垂乳女是日本古語,即「母親」的意思。《垂乳女》記錄了河瀨直美成為母親的過程,它的私密程度能一下子震懾住觀眾。在《垂乳女》裡,河瀨直美把自己當成了拍攝對象的一部分,不同階段的生命有了完整的對話,主角從婆婆、自己轉移到了兒子身上。面對這樣的鏡頭,當很多人把生孩子列為痛苦與受難,河瀨直美卻直言自己新生的感動和母親身份的偉大。回顧河瀨直美的短片跟紀錄片創作,她的關注對象從父親、婆婆回到了自我,由時間、生命轉移到了女性,幾個階段的轉換下來,她不僅關注個人,更開始關注整個人類的處境。
與紀錄片的風格如一相比,河瀨直美的劇情片參差不齊。喜歡《萌動的朱雀》的觀眾,面對《第二扇窗》時會覺得,河瀨直美變得矯情和做作了。那麼,是河瀨直美的創作路線出現了問題,誤入歧途?實際上,任何一種電影風格在堅持多年後,都會出現瓶頸,乃至於讓創作者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庫布裡克等導演是不斷變換自己的風格,而像侯孝賢、王家衛、北野武等人,他們受益於風格,又困擾於風格。或許,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相信,河瀨直美還沒有拍出大師之作。尤其是,當她走向世界舞臺,很容易被周圍的東西所幹擾、影響——即便她認為自己從未變化。
《萌動的朱雀》、《殯之森》和《朱花之月》的故事都發生在奈良林區,《螢火蟲》、《沙羅雙樹》則對準了奈良城區。出走的《七夜待》,同樣歸於森林。至於《第二扇窗》的奄美大島,實際上也是奈良所引發聯想的「第二個故鄉」。
1997年的《萌動的朱雀》以一個普通的林區家庭為對象,述說了林區的荒涼與衰敗。影片把時間的流動、少年的成長、長輩的老去和家族的變化緊系在一起,以小見大。電影不斷前進,人物紛紛出走,時間卻仿佛在倒頭回走。自久遠以來,似乎只有西吉野的森林從未有過變化。電影說出了「生死有命」的道理,進一步印證了萬物自有其定律的看法。
在這部長片首作中,幾個家庭成員身上都有河瀨直美的影子,像小女孩的心思、男孩的身世、消失的父親還有年邁的祖母,綜合一處,確實就是河瀨的童年。電影在她手裡,成了情感釋放的工具,河瀨直美看到了自己的過去,也看到了自然的力量。她把個人的成長體驗放到了影片的家庭中,交錯表現出少女的懵懂和男孩的成長,但這些情感卻非常克制。河瀨直美在片中安插了一段8mm攝影機拍攝的短片,記錄下了森林裡的風光,並相信生命更像森林的附屬品。
2003年的《沙羅雙樹》,一名孩子消失不見,帶出了一個家庭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影像平緩流動,風格淡雅細膩。奈良古城呈現出與現代化隔離的面貌,傳統的習俗得到了完好保留,到處是廟宇、小巷和低矮的房子。在河瀨直美看來,奈良並沒有被美化表現——比如完全避免了現代城市化的影響。只是在前進的腳步上,它比東京等城市慢了許多,她喜歡這種緩慢的感覺,就像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她慶幸著,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沙羅節的狂歡喜慶,年輕人在臉上塗了油彩,在街上跳起了歡快的舞步。動感的節奏、整齊的叫喝,整個人群充滿了激情和能量。同樣是失去至親,前作裡的徹骨傷痛在《沙羅雙樹》變得有些淡然。《沙羅雙樹》推崇佛家的超脫,死亡化為了無形,難覓影蹤,有如神隱一般,生機卻在不經意間出現了。
2007年的《殯之森》講述失去,念念不忘亡妻的老人,失去孩子的崩潰女人。他們在鄉間的療養院相遇,就有了影片故事。療養院的周圍有茶園、田野和森林,這樣的場地也成了河瀨直美作品的一大特徵。兩位主人公慢慢開始了心靈的溝通,他們一起入山,尋找老人亡妻的墓冢。《殯之森》依然在重複生與死的主題,既有日本能劇的影響,也有佛教的輪迴之說。據說在山中密林裡,陰陽相通,死去的人依然能跟活著的人交流。
森林是河瀨直美作品的標誌環境,進入森林意味著生命的回歸,與過去的傷痛跟喧鬧的社會隔離開來。那裡充滿了原始的神秘跟不可知,河瀨直美是如此的偏愛森林,以至於《七夜待》等電影再次加入了類似戲份。
跟《沙羅雙樹》一樣,2008年的《七夜待》的片名也來自佛教名詞。河瀨直美也想嘗試變化,她沒有對不同國籍的演員進行指導,也沒有配好翻譯。河瀨只是將一些寫有不同內容的紙片發給演員,讓他們按照上面的文字去發揮。攝影師跟著女主角全程拍攝,結果,沒打算講好一個故事的《七夜待》,真的變成了人在異鄉的零碎所聞。
再到2010年的命題作文《朱花之月》,河瀨直美還是沒有解決故事性不強、缺乏戲劇衝突等弱點,她過於相信鏡頭本身的力量,相信影像的魅力,缺乏將鏡頭完好地聯繫在一塊的把控能力。如果說,長鏡頭和手持攝影曾給河瀨直美帶來了優勢,那麼,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技法慢慢變成了劣勢,因為,一旦脫離了導演的生命經驗和周圍世界以外,河瀨直美對鏡頭的控制能力,也隨之坍塌。
2014年的《第二扇窗》,河瀨直美開始拍攝大海,據說,這是婆婆成長的地方。美妙的自然風光,不息的歌謠音樂,它或許會讓人驚訝:河瀨直美是否轉變了創作路線,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片蔚藍的水下森林。
由於河瀨直美一直採用紀錄片跟劇情片的交替創作,她在拍攝紀錄片時的習慣,也常會被帶到劇情片來,比如過於晃動的影像。但是,與集中在一個人、一件事物上面的紀錄片不同,劇情片很難依賴於一個概念去進行創作,它需要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本,需要演員的精湛演出,但河瀨直美依然喜歡她的手工作業,這也造成她這些年的作品評價毀譽參半。
不得不說,河瀨直美與攝影機的最好時光,其實是在早年的紀錄片時代,她像玩具一樣擺弄著攝影機,享受攝影機帶來的簡單快樂。當攝影機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她需要去思考表達什麼,而非簡單純粹的少女心思。奈良的鄉謠成就了河瀨直美,也讓她嚴嚴實實地困在了那裡。
1月16日
19:00 開幕式暨故事長篇《朱花之月》放映
1月17日
13:00 故事長篇《萌動的朱雀》
15: 00 故事長篇《殯之森》
18: 00 講座《河瀨直美的鄉謠情節》 (主講人: 影片人木衛二)
19: 00 故事長篇 《第二扇窗》
1月18日
14:00 紀錄片《玄牝》
19: 00 紀錄片《塵》
關注北青藝評的前提下,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精選往期內容
1月
一月文藝資訊
美人
曾經迷倒過愛因斯坦的女人長什麼樣
媚娘
關於「封胸」與瑪麗蘇宮鬥
融合
法國暴恐事件後從電影進行的思索
月曆
一瓶君製作的2015電影月曆
商道
時評劇評?您自己辨別
金球
金球獎完整片單+評介
所有的文藝老中青們,敬請關注北青藝評,與我們一起交流一切文藝!商業合作:請直接留言或郵件至bqwypl@y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