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不知道河瀨直美?

2021-02-09 北青藝評

文| 木衛二

「河瀨直美堅持以故鄉奈良為創作原點,在自然的博大深邃與人性的纖柔微妙之間,不斷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與生死輪迴的奧秘。她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與觀察視角既成就了她,使她成為坎城的寵兒,也限制了她,讓她再難以突破自我,成就更偉大的作品。」代表作:《萌動的朱雀》、《殯之森》、《朱花之月》、《第二扇窗》等

我們還在此收錄了一段河瀨直美的珍貴視頻,歡迎點擊觀看~

河瀨直美的人生履歷在2009年以前可謂炫目:她28歲時就憑《萌動的朱雀》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攝像機獎,34歲執導的《沙羅雙樹》被《電影手冊》選入年度十佳影片,38歲則憑《殯之森》摘下了坎城60周年的評委會大獎,40歲(2009年)就在坎城電影節上被授予金馬車獎。此後,她並未停止創作,兩部長片《朱花之月》和《第二扇窗》入圍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玄牝》、《塵》等紀錄片依然獨樹一幟。

在中國的影迷圈,河瀨直美的知名度並不高。原因在於,河瀨直美的創作方式,恰好與工業電影背道而馳,稜角太多,不夠平滑。我曾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她的電影作品:工業時代下的手工業電影。實際上,中國影迷對這樣的創作方式並不會陌生,臺灣新電影正是這樣起家,在一窮二白沒有工業支持的情況下,臺灣電影人自己摸索,從鏡頭調度到現場錄音,從演員表演到國際合作,臺灣新電影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影響至今。

但河瀨直美所在的日本電影不同,日本電影經歷過二戰後轟轟烈烈的大製片廠時代,有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等電影大師,而在二戰以前,日本同樣稱得上是電影大國。直到大製片廠倒閉,獨立製作興起,方才催生了河瀨直美這樣的一大批導演,風格各異,類型不一,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日本電影其實一直處於停滯,因為導演們無法拍出超越前人的作品。

直至今日,河瀨直美依然沒有脫離她的生命經驗進行電影創作。她紮根於奈良,試圖用一人一機的方式,去對抗電影的工業全球化。換言之,當國際電影的潮流是越來越快,高效精良,河瀨直美的作品則節奏緩慢,空鏡頭多,主題簡單。在我看來,河瀨直美的電影有兩個優勢。第一,她讓更多電影人知道,要忠於內心去創作,不能自我迷失。第二,她繼續實踐著,用不多的成本和不那麼複雜的預算條件,去拍攝一部藝術電影。

河瀨直美,1969年出生在日本奈良,作為關西文化的代表城市,奈良保留有古都的歷史風貌。河瀨直美還沒出生時,父母已經分居。不久後,雙親離異,各自分走。由於外公、外婆也已經離婚,母親同樣沒有家,她被交託給母親的姨媽撫養。年老的姨父、姨媽膝下無子女,河瀨成了他們的養女。必須了解到這段人生經歷,才能更好地解讀河瀨直美的電影。

她一直在尋找父親,這種尋找不是現實中的尋找,而是發生在影像故事裡,藉助電影去追尋並不存在的情感血緣,所以,從學生時代的《爸爸的冰激凌》出現想像的父親,到《擁抱》裡尋找父親的蛛絲馬跡,再到2004年《影》出現了父親形象,尋找父親,不如說是在探討人生,「我從哪來」。

河瀨直美作品的頭號主人公並非她本人,而是陪伴、養育她長大的老婆婆。少女時代,河瀨直美就遊歷於奈良周邊的山林,聽著婆婆哼唱的歌謠,還有那些流傳許久的古老傳說,這些東西深深地影響了小女孩,也變成日後《萌動的朱雀》等電影的創作由來。

如同蕭紅寫她的祖父,當小女孩一天天長大,老人家要麼撒手而去,要麼日漸衰老。河瀨直美迎接著成長,卻也遭遇了生命的衝擊。由於祖孫兩人的年齡差異比一般家庭裡的父母子女來得要大,河瀨直美的憂慮也是與日俱增。她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只能再一次求助於攝影機,希望它能留住什麼、改變什麼。

用今天眼光來看,河瀨直美以粗糙簡陋的8mm和16mm膠片拍出來的短片,無異於家庭錄影帶。片中人物是作為導演的「我」,拍攝對象是婆婆,所講述的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沒有設計的戲劇衝突。對白可以說是現場即興發揮的,攝影機充當了遊戲工具。就像短片《看見天堂》的結尾,靜坐的婆婆仰望天空,河瀨直美突然從後面跑出來,迎著鏡頭方向從婆婆頭上躍過。

拍生命經驗的電影導演有很多,甚至於,許多導演只有在拍攝到這一部分內容時,他們才會放下心理防備,無條件地投入到電影當中。然而,很多人還是習慣性地保持一段距離,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全部置入電影當中。河瀨直美不同,她追求的電影美學,不斷靠近、貼近人物,甚至讓電影鏡頭碰到了對方身體。這種看似拍攝事故的鏡頭,實際上就是她的電影理念。她用攝影機來捕捉一切,空氣中的風,婆婆的背影,正午耀眼的陽光,天上的月亮……她像小清新的少女那樣,去碰觸它們,希望抓住眼前的一切。與此同時,很多東西也會打破這種親密接觸,像積灰的玻璃(王家衛很狡猾地把它解釋為時間),像乳白的光線、被擾動的塵土,還有水流。

如果說,當河瀨直美注意到時間的魔力後,正如她找到了電影每秒24格真理,那麼,她從這道豁口看到了更為開闊的世界,明白了死亡與新生的永恆輪迴。這個類型的紀錄片也有好幾部,從《黃櫻花的來信》、《垂乳女》到《玄牝》。

《黃櫻花的來信》記錄了西井一夫的最後時光。時間在這部紀錄片中極為殘酷,60多分鐘是如此的短暫,短暫到卻跟一條生命畫上等號。鏡頭冷冰冰地注視著咳嗽的西井,西井眼睛流露著對生的留戀、對死的坦然。河瀨直美還留意到了一棵樹和地上的影子,她把對西井的情感轉移到了黃櫻花樹,是為對死者跟生命的尊重。

垂乳女是日本古語,即「母親」的意思。《垂乳女》記錄了河瀨直美成為母親的過程,它的私密程度能一下子震懾住觀眾。在《垂乳女》裡,河瀨直美把自己當成了拍攝對象的一部分,不同階段的生命有了完整的對話,主角從婆婆、自己轉移到了兒子身上。面對這樣的鏡頭,當很多人把生孩子列為痛苦與受難,河瀨直美卻直言自己新生的感動和母親身份的偉大。回顧河瀨直美的短片跟紀錄片創作,她的關注對象從父親、婆婆回到了自我,由時間、生命轉移到了女性,幾個階段的轉換下來,她不僅關注個人,更開始關注整個人類的處境。

與紀錄片的風格如一相比,河瀨直美的劇情片參差不齊。喜歡《萌動的朱雀》的觀眾,面對《第二扇窗》時會覺得,河瀨直美變得矯情和做作了。那麼,是河瀨直美的創作路線出現了問題,誤入歧途?實際上,任何一種電影風格在堅持多年後,都會出現瓶頸,乃至於讓創作者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庫布裡克等導演是不斷變換自己的風格,而像侯孝賢、王家衛、北野武等人,他們受益於風格,又困擾於風格。或許,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相信,河瀨直美還沒有拍出大師之作。尤其是,當她走向世界舞臺,很容易被周圍的東西所幹擾、影響——即便她認為自己從未變化。

《萌動的朱雀》、《殯之森》和《朱花之月》的故事都發生在奈良林區,《螢火蟲》、《沙羅雙樹》則對準了奈良城區。出走的《七夜待》,同樣歸於森林。至於《第二扇窗》的奄美大島,實際上也是奈良所引發聯想的「第二個故鄉」。

1997年的《萌動的朱雀》以一個普通的林區家庭為對象,述說了林區的荒涼與衰敗。影片把時間的流動、少年的成長、長輩的老去和家族的變化緊系在一起,以小見大。電影不斷前進,人物紛紛出走,時間卻仿佛在倒頭回走。自久遠以來,似乎只有西吉野的森林從未有過變化。電影說出了「生死有命」的道理,進一步印證了萬物自有其定律的看法。

在這部長片首作中,幾個家庭成員身上都有河瀨直美的影子,像小女孩的心思、男孩的身世、消失的父親還有年邁的祖母,綜合一處,確實就是河瀨的童年。電影在她手裡,成了情感釋放的工具,河瀨直美看到了自己的過去,也看到了自然的力量。她把個人的成長體驗放到了影片的家庭中,交錯表現出少女的懵懂和男孩的成長,但這些情感卻非常克制。河瀨直美在片中安插了一段8mm攝影機拍攝的短片,記錄下了森林裡的風光,並相信生命更像森林的附屬品。

2003年的《沙羅雙樹》,一名孩子消失不見,帶出了一個家庭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影像平緩流動,風格淡雅細膩。奈良古城呈現出與現代化隔離的面貌,傳統的習俗得到了完好保留,到處是廟宇、小巷和低矮的房子。在河瀨直美看來,奈良並沒有被美化表現——比如完全避免了現代城市化的影響。只是在前進的腳步上,它比東京等城市慢了許多,她喜歡這種緩慢的感覺,就像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她慶幸著,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沙羅節的狂歡喜慶,年輕人在臉上塗了油彩,在街上跳起了歡快的舞步。動感的節奏、整齊的叫喝,整個人群充滿了激情和能量。同樣是失去至親,前作裡的徹骨傷痛在《沙羅雙樹》變得有些淡然。《沙羅雙樹》推崇佛家的超脫,死亡化為了無形,難覓影蹤,有如神隱一般,生機卻在不經意間出現了。

2007年的《殯之森》講述失去,念念不忘亡妻的老人,失去孩子的崩潰女人。他們在鄉間的療養院相遇,就有了影片故事。療養院的周圍有茶園、田野和森林,這樣的場地也成了河瀨直美作品的一大特徵。兩位主人公慢慢開始了心靈的溝通,他們一起入山,尋找老人亡妻的墓冢。《殯之森》依然在重複生與死的主題,既有日本能劇的影響,也有佛教的輪迴之說。據說在山中密林裡,陰陽相通,死去的人依然能跟活著的人交流。

森林是河瀨直美作品的標誌環境,進入森林意味著生命的回歸,與過去的傷痛跟喧鬧的社會隔離開來。那裡充滿了原始的神秘跟不可知,河瀨直美是如此的偏愛森林,以至於《七夜待》等電影再次加入了類似戲份。

跟《沙羅雙樹》一樣,2008年的《七夜待》的片名也來自佛教名詞。河瀨直美也想嘗試變化,她沒有對不同國籍的演員進行指導,也沒有配好翻譯。河瀨只是將一些寫有不同內容的紙片發給演員,讓他們按照上面的文字去發揮。攝影師跟著女主角全程拍攝,結果,沒打算講好一個故事的《七夜待》,真的變成了人在異鄉的零碎所聞。

再到2010年的命題作文《朱花之月》,河瀨直美還是沒有解決故事性不強、缺乏戲劇衝突等弱點,她過於相信鏡頭本身的力量,相信影像的魅力,缺乏將鏡頭完好地聯繫在一塊的把控能力。如果說,長鏡頭和手持攝影曾給河瀨直美帶來了優勢,那麼,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技法慢慢變成了劣勢,因為,一旦脫離了導演的生命經驗和周圍世界以外,河瀨直美對鏡頭的控制能力,也隨之坍塌。

2014年的《第二扇窗》,河瀨直美開始拍攝大海,據說,這是婆婆成長的地方。美妙的自然風光,不息的歌謠音樂,它或許會讓人驚訝:河瀨直美是否轉變了創作路線,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片蔚藍的水下森林。

由於河瀨直美一直採用紀錄片跟劇情片的交替創作,她在拍攝紀錄片時的習慣,也常會被帶到劇情片來,比如過於晃動的影像。但是,與集中在一個人、一件事物上面的紀錄片不同,劇情片很難依賴於一個概念去進行創作,它需要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本,需要演員的精湛演出,但河瀨直美依然喜歡她的手工作業,這也造成她這些年的作品評價毀譽參半。

不得不說,河瀨直美與攝影機的最好時光,其實是在早年的紀錄片時代,她像玩具一樣擺弄著攝影機,享受攝影機帶來的簡單快樂。當攝影機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她需要去思考表達什麼,而非簡單純粹的少女心思。奈良的鄉謠成就了河瀨直美,也讓她嚴嚴實實地困在了那裡。

1月16日

19:00 開幕式暨故事長篇《朱花之月》放映

1月17日

13:00 故事長篇《萌動的朱雀》

15: 00 故事長篇《殯之森》

18: 00 講座《河瀨直美的鄉謠情節》 (主講人: 影片人木衛二)

19: 00 故事長篇 《第二扇窗》

1月18日

14:00 紀錄片《玄牝》

19: 00 紀錄片《塵》

關注北青藝評的前提下,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精選往期內容

1月

一月文藝資訊

美人

曾經迷倒過愛因斯坦的女人長什麼樣

媚娘

關於「封胸」與瑪麗蘇宮鬥

融合

法國暴恐事件後從電影進行的思索

月曆

一瓶君製作的2015電影月曆

商道

時評劇評?您自己辨別

金球

金球獎完整片單+評介

所有的文藝老中青們,敬請關注北青藝評,與我們一起交流一切文藝!商業合作:請直接留言或郵件至bqwypl@ynet.com

相關焦點

  • 你應該要知道的河瀨直美
    這樣最好,如果換到隔壁寬敞的海上5號棚,只怕上座率顯得悽涼,或者湊熱鬧的人趁興來了,結果睡著看片,醒來鼓掌,也難免尷尬。這樣小而用心的影展,帶有某種適宜的溫度,仿佛一聲溫柔的提醒:在這個時代,仍然存在著像河瀨直美這樣把電影當手工業作品的導演。她不介意拍一些看上去格局很小的電影,誠實地、認真地把自己的生命體驗用電影的手段表達出來。
  • 河瀨直美與阿彼察邦
    尤其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各個國家(當然,要除卻日本)依循自身文化發展出自己的民族影像,這些豐富多彩的新影像讓世界影壇矚目到亞洲電影的活力,並從中獲得啟發。在影像間自如地穿越生死,讓電影的維度擴展到前世與來生,似乎只有在亞洲這塊神秘食物土壤才能孕育。由此看去,河瀨直美與阿彼察邦的電影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啟示。河瀨直美電影中的「向死而生」恰與阿彼察邦電影裡的「由死觀生」形成鮮明的對照。
  • 是枝裕和與河瀨直美
    比較是枝裕和與河瀨直美是饒有趣味的。兩人不僅在相同時間段(九十年代中後期)登上國際影壇,現今也基本上成為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兩位代表(者從兩人的歷次參展情況便可見出)。但在觀眾的心目中,是枝裕和遠超河瀨直美。雖然以我愚見,河瀨直美的藝術水準在是枝裕和之上。一位導演的影像風格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但恐怕沒有哪一個比用鏡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導演的想法與思考。
  • 當賈樟柯、河瀨直美遇見吳彥姝
    影片由賈樟柯、河瀨直美兩位中日名導聯手擔任監製,因故未能前來的兩人都發來視頻問候,河瀨直美說她認為,《又見奈良》凝視了過去的歷史,也希望能點亮共同的未來。
  • 【絲路光影·日本】獨立電影人河瀨直美
    ——河瀨直美河瀨直美,一個聽起來應該不陌生的名字,坎城的寵兒,1997年就憑處女作《萌之朱雀》入圍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攝影機獎
  • 上海電影節丨河瀨直美:真實與未知更讓我感動
    2018年,河瀨直美原定作為評委參與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評獎,最後因身體原因遺憾缺席。2020年,河瀨直美與上影節「再續緣」:本屆金爵獎官方入選片《又見奈良》,是由鵬飛編劇並導演、河瀨直美和賈樟柯兩位電影名家監製;7月28日,河瀨直美用連線大師班的形式終於見到了上海觀眾。
  • 電影學堂丨河瀨直美:真實與未知更讓我感動
    今天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學堂,以現場連線方式請到了日本著名導演、編劇、監製河瀨直美主講。中國演員白百何作為特邀嘉賓與河瀨直美交流。河瀨直美1969年出生於日本的歷史名城奈良。河瀨直美已被任命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官方紀實電影的導演。2018年,河瀨直美原定作為評委參與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評獎,最後因身體原因遺憾缺席。2020年,河瀨直美與上影節「再續緣」:本屆金爵獎官方入選片《又見奈良》,是由鵬飛編劇並導演、河瀨直美和賈樟柯兩位電影名家監製;7月28日,河瀨直美用連線大師班的形式終於見到了上海觀眾。
  • 專訪河瀨直美:會有越來越多的女導演,過程循序漸進
    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資料圖)鳳凰網娛樂訊(採寫/小鳳)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帶著新片《光》來到坎城參加主競賽單元的角逐,這是這位頗受坎城青睞的嫡系第五次入圍主競賽單元。這次重回主競賽的河瀨直美信心滿滿,她在發布會上直言要將《光》獻給所有熱愛電影的人,並坦承這是一份寫給電影藝術的情書。而首映放映結束後,全場觀眾連續三次的持續掌聲,也證明了這個電影誕生地的國度對於河瀨直美的喜愛。電影《光》講述了永瀨正敏扮演的男主角在逐漸失明的過程中,遇到了水崎綾女飾演的女主角,兩人開啟了一段尋找「光」的旅程。
  • 河瀨直美上影大師班:願帶領亞洲的電影新人走向世界
    河瀨直美則認為自己「從性別角度上講不太突出自己的性別,但是同時作為女性美麗和堅強會滲透其中。」 她還表示:當下日本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影視創作的行列中,站在男性視角上來看女性的電影創作通常會充滿新意。 在大師班現場,河瀨直美還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近期的工作內容。疫情限制外出期間,河瀨直美曾應Netflix之邀拍攝短片《Last Message》。該片要求創作者使用手中現有設備進行拍攝,「在沒有演員和攝影師的情況下,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一個新的挑戰。」
  • 河瀨直美上影大師班:願帶領亞洲的電影新人走向世界
    河瀨直美則認為自己「從性別角度上講不太突出自己的性別,但是同時作為女性美麗和堅強會滲透其中。」 她還表示:當下日本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影視創作的行列中,站在男性視角上來看女性的電影創作通常會充滿新意。 談及對演員的要求,河瀨直美認為「表演中要體現演員的人性」。她還表示非常歡迎演員的即興表演,因為如果把背臺詞放在首要位置,演員的心就很難打動觀眾。
  • 坎城入圍河瀨直美《晨曦將至》曝預告
    時光網訊 坎城常客、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執導的新作《晨曦將至》發布正式預告。該片入圍了今年的坎城電影節片單,並將於10月23日在日本公映。  該片根據直木獎獲獎作家辻村深月小說改編,真實描寫了不孕症、養子等敏感話題。
  • 東京奧運會紀錄片導演——河瀨直美,她的文學真諦
    今天要來與我們分享自己心靈之書的人,是現任東京2020年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河瀨直美。河瀨直美 電影導演  Naomi Kawase在日本奈良縣出生長大的導演河瀨直美,著有代表作《萌動的朱雀》、《螢火蟲》、《沙羅雙樹》、《澄沙之味》等。曾獲第5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河瀨直美:疫情讓這部奧運紀錄片主題更宏大
    作為2020東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導演的河瀨直美,本該是最忙碌的時候,如今只能困囿家中。但她並未因此喪失信心:「因為新冠疫情,這部奧運紀錄片的主題將更加宏大。」 今天下午舉行的電影大師班還請來演員白百何與河瀨直美圍繞疫情、自然、女性等話題隔空暢談。
  • 河瀨直美《光》:一首寫給自己的光影之詩
    河瀨直美幼時父母離婚,由祖父的姐姐撫養成人,小時候她便走遍奈良周圍的深山老林。影片以男女主角的情感發展為線索,但是也加入了河瀨直美的追問和思考。美佐子作為一個職業女性,服務於盲人,但是工作遇到了瓶頸,進行得並不順利。她的工作是用自己對於電影的理解寫成文字,來說給盲人聽。一開始她希望用溫暖的文字讓盲人感受到希望,為他們打開黑暗王國的一扇窗,但是評審團多數並不領情,這讓她受傷。
  • 河瀨直美:我所有的影片拍攝都是順場拍,按照劇本拍
    有人說,日本電影界最傑出的女性導演必然是河瀨直美。河瀨直美,1969年出生在日本奈良。作為日本關西文化的代表城市,奈良保留著古都的歷史風貌,也是承載河瀨直美藝術成就的搖籃。她說:「奈良是我永恆的繆斯。」在河瀨直美幼時,雙親離異,各自遠走他鄉。
  • 河瀨直美上影節大師班分享 贊白百何像深津繪裡
    作為日本知名導演,河瀨直美多次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並在近年和賈樟柯聯手監製了新人導演鵬飛的作品《又見奈良》。大師班上,白百何就女性身份與河瀨直美交流,表示,自己在工作中並不把男性和女性分得那麼清楚,因為大家都是電影人。該場大師班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邀請河瀨直美導演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並讓白百何以特別嘉賓的身份嚮導演提問。
  •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河瀨直美《澄沙之味》新預告 秦基博獻聲主題曲 時間:2015.04.0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夏澤 分享到:
  • ...無障礙電影|河瀨直美|尾崎美佐子|盧米埃爾兄弟|永瀨正敏|坎城...
    ——河瀨直美《光》1走進「光」的世界片名:《光》導演:河瀨直美編劇:河瀨直美主演:永瀨正敏/水崎綾女/藤龍也/神野三鈴...答案就是日本導演河瀨直美。然而,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她與這束光純屬偶遇。2015年,河瀨直美導演的作品《澄沙之味》上映,因對生活細膩感人的表現,本片以5億日元總票房,成為河瀨直美最賣座的電影,影片也因此有機會進入日本的無障礙電影院面向盲人放映。於是,當《澄沙之味》的盲人版劇本遞到了河瀨直美手上時,這讓她打開了全新的世界,她感嘆到:「原來還有跟自己一樣了解這部電影的人存在。」
  • 《又見奈良》入選東京電影節 河瀨直美賈樟柯護航
    《又見奈良》入選東京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1905電影網訊近日,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正式揭曉入圍影片,由河瀨直美中日頂級團隊保駕護航 上影節展映斬獲不俗口碑《又見奈良》聚集了中日頂級電影人,由河瀨直美和賈樟柯擔任監製,鵬飛導演自編自導,廖本榕、陳博文、鈴木慶一分別在攝影、剪輯和配樂上對影片進行雕琢。
  • 《又見奈良》東京首映,河瀨直美站臺助陣
    11月1日,作為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2020奈良國際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影片,中日合拍片《又見奈良》在東京首映,執行製片人河瀨直美和演員國村隼站臺助陣。河瀨直美說:"我代表鵬飛導演和賈樟柯總製片人對大家表示感謝。 這部片子很精彩,它有歷史背景,是以促進中日交流和友誼為目的而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