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逃(原創不易,請勿擅自轉載)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義大利導演託納多雷著名的《時光三部曲》之一,其餘兩部是《天堂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三部曲中,這部電影的故事最殘酷、人物最悲慘,讓人不忍看第二遍。該片通過少年雷納多的視角,講述了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美麗少婦瑪琳娜的故事。
1941年春,十三歲的雷納多初次見到瑪琳娜。她是這座小鎮最美麗的人,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一顰一笑都叫男人心醉、女人羨妒。
青春萌動的雷納多也掉進了瑪琳娜掀起的漩渦中,他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各個角落,悄悄成為她秘密的小跟班,如影隨形窺視她的生活。電影也透過雷納多的視角挖掘出瑪琳娜更多悲慘的經歷:成為寡婦、被婦人嫉妒陷害、被男人強行佔有,美麗似乎成了她的原罪……
西西里無疑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卻是我唯一一部不願意再看一遍的電影,只因它太令人痛心,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導演正是通過小鎮居民的嫉妒、貪慾等人性醜惡,將美麗無辜的瑪琳娜摧毀。
儘管處於戰時,丈夫也不在身邊,瑪琳娜還是積極面對生活,每天精緻打扮好才出門。然而在西西里那座淳樸小鎮,大部分女人都是素麵朝天的勞動婦女,沒什麼文化、終日不打扮、悠閒嘴碎,瑪琳娜在她們眼中太刺眼,是女人們可望不可即的形象。於是嫉妒心油然而發,大家開始頻頻謠傳瑪琳娜是蕩婦、整天換男人等等。瑪琳娜的一切悲劇始於婦人們惡意的談論。
電影《七宗罪》講了人性底層的七種罪惡: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嫉妒作為人性底層的罪惡,是人感情的表現,但卻是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良關係。
嫉妒源於病態競爭,與個體的性格、文化背景、閱歷、世界觀關係密切。但嫉妒或許更接近於一種動物——螃蟹。
1、 螃蟹效應下產生的嫉妒心理
「螃蟹效應」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籃來裝螃蟹,一隻螃蟹很容易爬出來,多裝幾隻後,就沒有一隻能爬出來了。不因為別的原因,就因為相互扯後腿的緣故。
「螃蟹效應」是一種企業倫理的反映,進而表現為不道德的職場行為,但於女人之間的嫉妒爭鬥一樣適用。
(1)女人間的「螃蟹效應」是如何產生的?
西西里如同一個巨型竹簍子,婦人們正通過語言的大鉗拼命拉下瑪琳娜,要說她們這麼做有何好處?其實沒有,嫉妒主要是這兩個因素在心裡作祟。
01人總是自私的。
自私心理導致了主觀傾向,我們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怎麼樣,特別是能力相近的人,總不願意別人比自己混得好。這種自私心理是產生「螃蟹效應」的首要因素。
女人愛美,而當美麗只集於一身時,婦人們的嫉妒心理如同星火燎原遍及整座小鎮,恨不得瑪琳娜遭遇不測就此消失。
這讓我想起來大學時期一次同學間的談話。當時班裡有個女生準備出國,我感慨了一句:「好羨慕啊,家裡有錢能出國讀書。」席間一女生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了一句:「福禍相依的,說不定她在美國遇到校園槍擊呢?」當時有些人笑了出來,我卻不禁錯愕為何她能對同學口出惡言。
說到底,她也是嫉妒人家家境好能出國留學,但卻產生那麼惡毒的想法。自私心理讓她忘了將心比心,說不定在她老家那些沒能上大學的同學口中,對她也是如此不堪的想像。
02與同齡人相比,人總是很好強。
好強心理讓我們誰也不服誰,並總想在某些方面超越競爭對手,於是相互間形成牽制,有形無形的爭鬥就展開了,「螃蟹效應」也應運而生。
婦人們想盡辦法搞垮瑪琳娜,她們無法容忍如此耀眼的女人活在眼皮底下,於是當牙醫隨口說出瑪琳娜是自己未婚妻時,牙醫妻子終於有藉口將她告上法庭(告她勾搭已婚男人)。
諸如宮鬥劇、職場鬥爭劇皆是這個道理,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類拉你下水的人。
過於好強而不自省的人,在自我實現受阻時,其嫉妒心理是最強烈的。曾經的我也是一個極好強的人,從小學次次拿第一,一步步進入更好的學校,直到上了大學——匯聚各地人才的地方,才發現自己原來沒那麼厲害。但彼時的我還不反省,每當有人拿到自己想得到的獎勵時,腦海裡第一句話是「憑什麼是他?」而不是「為什麼不是我?」
強烈的嫉妒心讓我深陷於他人憑什麼成功的糾結中,沒有研究他人的成功方法,更沒有反思自己的失敗經驗,直到後來朋友厭煩了我的抱怨,臭罵了我一頓,才漸漸反省並端正了心態。
(2)小鎮的「螃蟹」們,正通過流言的大鉗拉下瑪琳娜
嫉妒首先產生的危害就是流言,小鎮的婦人們正散布各種不實流言以擊垮瑪琳娜。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深知流言的可怕之處,鍵盤俠們不負責任的造謠辱罵,從明星到素人無不遭殃。流言的危害輕則消磨意志,重則危及生命,如同瑪琳娜從一開始對流言不理不睬到後來被流言害地吃不上飯被迫援交,到最後被當眾毆打。
舉一個比較近的例子。韓國藝人崔雪莉去年自盡,享年僅25歲。消息一出韓國乃至亞洲網民都深感震驚和惋惜。據悉,崔雪莉生活作風比較開放,因為不穿內衣出街而被網民網暴多時,甚至流傳她是娛樂公司高層的性玩具,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流言傷害,最終不堪其擾選擇離開。最可悲的是,在她離開以後,有些網友依舊在網絡上恬不知恥地消費她的新聞……
流言是把透明的刀,一個狠心便能殺人於無形。
(3)克服嫉妒心理,不做流言劊子手
瑪琳娜沒有錯,崔雪莉也沒有錯,錯的是那些以侮辱她們為樂的人。因此,與其學習如何抵抗流言的侵害,倒不如教會自己克服嫉妒心理,不做流言劊子手。
第一,把別人的成就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對自己的威脅。社會的進步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只有將別人的成就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作為社會一份子的自己才會有受益心態。
第二,學會揚長避短,尋找新的自我價值,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是沒有意義的。在朋友臭罵我一頓後,我反思了一下,很多時候那些想要的榮譽,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匹配?認真檢索自己的優缺點,不糾結於他人榮譽,潛心打造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真正的強者需要埋頭苦幹。培根曾說:「每一個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最後,少評論、不傳播,謠言止於智者。線上不做隨手轉發謠言的網民,線下不做以訛傳訛的長舌婦。謹記一句話:能向你傳播流言的人,終有一天也會傳播關於你的流言。
摧毀瑪琳娜的除了女人的嫉妒,還有男人的貪慾。西西里的每個男人都想得到瑪琳娜,少年們騎著車跟蹤她,意淫和她歡愉;成年男子覬覦她的美,想方設法得到她。
欲望也本是善惡之分,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本能。然而一旦把握不好,欲望過度膨脹便會成為貪慾。
1、 小鎮男人的貪慾
小鎮男人的貪慾主要有兩種:對瑪琳娜身體的佔有欲、向其他男人炫耀的欲望。
在那些男人眼中,光是佔有瑪琳娜是不夠的。瑪琳娜是美麗的象徵,她清高、專一,得到她的意味著得到西西里最美女人的認同,這是一份專屬於男人的炫耀資本,因此,才有牙醫大肆宣傳自己是瑪琳娜的未婚夫,為的就是讓其他男人羨慕。
電影為了極致渲染瑪琳娜的悲慘,沒有給影片中其他角色悲慘的結局,但這不代表貪慾沒有後果。
2、了解「棘輪效應」,才能了解貪慾的危害
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的危害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不少的。
01 個人角度
如果過度放縱奢侈,沒能培養儉僕的生活習慣,必然會導致自古所言的「富不過三代」。
宋代文學家司馬光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也是很多企業家對兒女的希冀。真正成功的企業家並不苛求子女賺更多錢,而是希望子女懂得錢財來之不易,懂得儉僕和自立。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個人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但他卻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用於慈善事業,只給三個子女繼承區區幾百萬美金。
蓋茨認為過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子女而言並不是好事,他覺得孩子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貧富無關。蓋茨夫婦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親眼見證了太多不平等現象,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決社會的不平等,同時也讓自己孩子免受「棘輪效應」侵害。
02 社會角度
貪得無厭對社會百害無一利。這裡舉一個中國人永遠忘不了的例子——「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自從「毒奶粉」事件爆發以後,國人瞬間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於是這幾年代購國外奶粉成了新熱門。這種一桿子打死全國奶粉的思維怨不得消費者,若不是奶粉生產商的貪慾,罔顧嬰兒性命製造「毒奶粉」,也不至於導致如今國產奶粉消費力嚴重下降的局面。更嚴重的是,由於國外奶粉價格較昂貴、代購人員誠信度不均等情況,社會上新生兒家庭的消費成本也較往年提高不少。
3、欲望無善惡,但貪慾不是,必須克服
欲望是人性使然,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但對於貪得無厭的奢求,必須加以節制。克制貪慾可以從以下三點出發:
01 轉移
做不到降低欲望,就做欲望的轉移,例如肥胖過度的人在想吃東西時,看電視劇,通過實現其他欲望,降低這項欲望。
02 認清
認清消費主義的陷阱,很多欲望是不是真的你想要的。消費主義的陷阱講的是商家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強行賦予商家獨特卻虛無的價值標籤。例如某個口紅品牌出了新色號,為做促銷便在文案上大肆渲染該色號是少女必備之類的,而你被文案吸引住的同時卻不思考,是否自己已經有了類似色號的口紅。
因此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不被商家牽著鼻子走,減少了不必要的欲望。
03 抉擇
貪慾與道德的抉擇中,永遠優先選擇道德,否則會面臨很多問題。正如前文提及的毒奶粉事件,貪圖利益的三鹿奶粉從此消失在奶粉行業,罔顧他人健康,最終自討苦吃。
電影最後,瑪琳娜挽著丈夫的手回來了,她變胖了、臉上有魚尾紋了,這時街上的人反而對她友好了,是小鎮的人良心發現了嗎?
不是,他們「成功」地拉下瑪琳娜,「成功」地讓她變成平庸的婦女。這鎮上再也沒有讓婦女嫉妒的人,也失去了讓男人垂涎的美。小鎮的人並沒有改變,嫉妒和貪慾作為人性深處的醜惡特質是很難改變的,更別說徹底消失,而我只求人們能夠學會讚賞多一點點、沒必要的欲望少一點點,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