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國產的《勞動節》,我大概不會有好奇心。因為這電影名起的太像百度的一個名詞解釋,而且很容易讓我聯想起電視上一年一度的「五一晚會」。
舞臺上,聚光燈下,演員們穿上勞動者的服裝,在臺上鏗鏘有力的唱著,排山倒帶的跳著,擺出各種勞動者豪邁的造型,在龐大的管弦樂隊的轟鳴下,高唱「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時還會有國家領導人親臨觀看。這臺晚會讓勞動者們心生自豪備受鼓舞,因為它表現出在我們國家普通勞動者們的地位有多麼高,多麼當家做主,多麼受人尊敬。確實是歌頌黨的領導,鼓舞勞動人民,展示藝術水平的晚會。。。不過幾十年來一直是這種模式,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猜五一晚會的收視率不會太高,因為雖然它藝術水平高,但政治水平更高,這樣的晚會一般都得是有很高政治覺悟的人才會被吸引著年年追著看。。。
跑題了。。。
之所以看了這部名為《勞動節》的美國電影,純粹就是好奇。雖然知道「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出生地就是美國的芝加哥,但是這一百年來除了當年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把它當作尊敬勞動人民的節日過,西方國家陣營是不過這個節的。所謂「國際」其實是指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們。美國的勞動節是在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這一天也是全國放假的。而紐西蘭的勞動節則是在每年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這一天也是公共假期。它起源於在1840年,一個名叫Samuel Parnell的木匠拒絕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哎瑪,1840年就為拒絕工作超過8小時而鬥爭了?)。
所以,好奇心來了:一部以「勞動節」為名的美國電影會講個什麼樣兒的故事呢?這部電影在網上評分還挺高——當然,這評分往往不怎麼靠譜,因為投票的大都是年輕人或是低齡中年人,對於像我這樣的高齡人來說,口味常有差異。但因為挺喜歡主演溫斯萊特和布洛林的,所以下載下來晚上打發閒暇。
《勞動節》一開始像是懸疑片的節奏:溫斯萊特演的是一個被丈夫拋棄了的單身母親阿黛爾正帶著兒子亨利在超市購物,卻被一個臉上有血痕身上有傷一瘸一拐的陰鬱男子暗暗威脅,要搭他們的車離開超市。在那個男人答應不會傷害她兒子後,阿黛爾便讓這男子上了車。
不料,在車上,當她問他要去哪裡時,這男人卻說要去他們家裡住一晚上。阿黛爾只好帶著這男人回到自己家裡,而且這男人也實話相告:他是個越獄的殺人犯。本來是送到醫院做闌尾炎手術,結果趁獄警不注意,從二樓跳窗逃跑,但是扭傷了腳,無法按計劃逃跑了。
完全就是一懸疑片的開頭。似乎接下來女主人公就要鬥智鬥勇,最後將歹徒繩之以法的那種故事。但是我隱隱感到男女主人公之間好像會發生點什麼,因為我注意到男主人公佛蘭克,雖然鬍子拉碴眼神陰鬱甚至有些兇狠,但是那眼睛深處卻有那麼一種隱隱約約的深沉憂鬱的眼神。
他第一天晚上把阿黛爾捆起來,然後自己下廚做飯,做好了之後,因為阿黛爾被困著沒法吃,他就餵她。阿黛爾幾乎是戰戰兢兢哆哆嗦嗦的把這頓飯吃完,然後,他給她鬆了綁,讓她睡覺。第二天阿黛爾主動拿著繩子遞給佛蘭克時,佛蘭克卻說:我已經綁過你了,這樣你就沒犯窩藏罪了,以後就不用再綁了。
接下來就是三個人共同生活,彼此提防的瑣碎生活。。。
佛蘭克在他們家住著養腿傷的時候,幫助阿黛爾幹了一些男人們應該幹的家務活。他給她修補了坍塌的牆,修理了關不上的門還給門點了油讓它不再吱吱作響,他給她擦地板並且還為地板打了蠟。他修籬笆修房頂,還為他們做很好吃的飯,教給阿黛爾的兒子亨利打棒球。。。讓我想起了高倉健和倍賞千惠子的《遠山的呼喚》。
阿黛爾被丈夫拋棄後一直孤獨落寞,心中壓抑沮喪苦悶怨恨,根本無心打理生活,日子過得潦潦草草湊湊和和頹廢潦倒。佛蘭克給這個破敗的家帶來了活力,慢慢的竟成了她的依靠。這期間不斷有兩個人傾訴過往經歷的交代閃回,用一句俗話說:兩顆心漸漸的靠在一起。
然後他們準備一起逃到加拿大去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在最後關頭,亨利被人誤導挑唆把佛蘭克舉報了。當弗蘭克知道後,沒有責備亨利,在警笛聲由遠而近的那個時間,他只是匆忙的找繩子把阿黛爾和她兒子綁起來——包庇罪犯在美國是重罪,是要進監獄的,他不想連累這母子二人。把他們綁起來就可以證明是他脅迫威逼他們母子二人收藏了他,而他也知道綁架罪是要多判15年徒刑的。
最後的時刻,他把母子二人捆好了,然後緊緊的抱住了阿黛爾,他說:我願意用二十年的牢獄換取這一個星期的時光。而這時,亨利留下了悔恨的眼淚。許多年之後,亨利遇到出獄的弗蘭克,他告訴他,他媽媽依然單身。。。
這是一部以懸疑片開頭但其實卻是充滿溫情的生活片。簡直就是美國版的《遠山的呼喚》。也許在好萊塢的電影裡也算是落俗套的故事。但是因為有了溫斯萊特和布洛林的精確演繹,我覺得還挺好看。
演佛蘭克的布洛林,應該是那種演反派或是演警察的類型,一個大長臉,並不好看的五官,一點也不英俊的男人。這形象分明就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糙老爺們,哪兒像個混電影圈的?但是布洛林很真實內斂的表演,從平實瑣碎的生活細節入手,讓人看到一個男人是如何走進一個女人的心裡的。他在幫助阿黛爾重新開始生活的這個過程中顯示出來的勤勞,堅忍,踏實和責任心,讓人感到溫暖而充滿溫情,這種沉默的俠骨柔情,真的是一個女人很難抵擋的魅力。男人醜點兒不要緊,關鍵是要有男人的味道。
溫斯萊特的表演非常好!把一個被丈夫拋棄了的女人無助無奈,落寞掙扎的狀態演繹的非常到位。她的眼神準確無誤的向你傳達出她的心境,恐懼緊張時如此,失魂落魄心不在焉時如此,痛苦壓抑強顏歡笑時如此,充滿愛情幸福亦是如此,真叫做絲絲入扣入骨三分。
我很喜歡溫斯萊特,她給我的印象是對表演很認真很投入的一個演員,我看她的每一部片子都感到她很用心很認真,哪怕是一個小角色也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她在好萊塢雖不是大紅大紫,但她的每一步影片都讓你看到她的努力。記得當年《鐵達尼號》上映時,我對卡梅隆挑選了溫斯萊特和迪卡普裡奧做搭檔很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從視覺效果看,溫斯萊特比迪卡普裡奧無論是年齡還是體型都明顯大一號,明顯的是姐弟戀,還是那種「女大五」的姐弟戀,破壞了美感。那時的迪卡普裡奧還是個「花兒與少年」的範兒,跟溫斯萊特演的貴婦有些不搭。溫斯萊特需要一個穩重成熟的男人來搭配會更好看。
看了《勞動節》後,我更堅定的相信我的這個感覺是對的——當溫斯萊特依偎在布洛林的懷裡時,你會感到她比依偎在迪卡普裡奧懷裡更讓人覺得般配而舒服。當然,後來我也曾拿好萊塢當時諸多男星去替代迪卡普裡奧,但最後都覺得不太有感覺。我只能承認,迪卡普裡奧先入為主,所以無法替換了。
這是一部很適合睡前看的電影。看完之後,你可以心懷溫情滿足靜謐和美好很快入睡。只是,我在還清醒的最後時刻,突然想到了一個細節:佛蘭克從超市逃離時,從貨架上抓了一件外套和一頂帽子穿戴在身上。。。咦?難道美國的超市裡的衣服帽子沒有別上防盜扣嗎?應該是沒有的,否則,電影裡不會虛構這麼違反常識的重要細節。第二天我特意問了一個在美國的朋友這件事,她給了我回答:
老實說,這還讓我有點兒吃驚了:別忘了,我們國家幾代人都是從小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思想教導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的超市裡還一絲不苟的件件服飾都別上防盜扣。美國超市裡的商品都不別防盜扣,老闆就不怕人偷嗎?
超市裡必不可少的防盜扣
我又想:要是佛蘭克在咱國家的超市,抓一件衣服和帽子穿戴上,這就是自投羅網的節奏。他不用出超市門,就被追捕歸案了。他也碰不上溫斯萊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