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開始,賀歲檔大片陸續開始上映了,不過最引人矚目的還是新上映的賀歲檔國產影片。打頭陣的《太平輪(上)》出師不利,大牌導演和演員也沒能令找不到船的觀眾滿意,首周6天只拿到了1.14億票房;而在周五上映的《匆匆那年》則恰恰相反,在短短三天時間裡攬下超過2億票房,算上點映的2000萬,總票房達到了2.2億。
是的,3天2億。
所有人都在問,豆瓣打分僅有5.6,口碑極其一般的《匆匆那年》,憑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溯一下這個項目的來歷。
在被問到為什麼要拍《匆匆那年》時,導演張一白之前是這麼回答的:「60後有《中國合伙人》,70後有《致青春》,90後有《小時代》,但還沒有一部電影集中地展現80後的青春和愛情,《匆匆那年》正是80後的青春聖經。」
「我要給80後們拍一部屬於他們的青春片。」——無論是觀眾還是市場的角度,這都是一個聰明的提法。它首先抓住了80後群體的注意力,讓他們認為這個電影與我有關;與此同時,向市場傳遞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我的電影與以往青春片定位不同,我彌補了一個市場空白。
我身邊有不少80後的朋友告訴我說,賀歲檔他們會去看《匆匆那年》,因為聽說它講的是他們學生時代的故事。不管電影是好是壞,就當是緬懷一下,買了一張記憶車票。
從他們上周末看完電影大家互相交流的語氣和語言的文明程度來看,這趟車坐得不太愉快。翻閱了一些網上關於《匆匆那年》的留言和評論,發現那些經歷過電影中多數場景和時期的80後觀眾,給出了更為負面的評論。觀點也大致相同:對青春元素拙劣地符號化,粗暴地堆砌,老套的比慘和濫情。
「你不是說好還我們80後一個青春記憶嗎?為什麼出來這麼一個爛東西。」 許多人把矛頭直接對準了導演張一白。
不過在這件事上,你們是真的誤會了這位60後導演了。真實的情況是,這部電影根本不是拍給你們這些覺得被欺騙了的80後的,更不是為了引起什麼所謂的80後集體回憶。
在電影上映前的2周,《匆匆那年》的主創人員們基本上都和90後「泡在一起」。導演張一白髮起了一個「死黨高校行」活動,帶著一兩位主創每天走訪一座城市的一所高校,與學生進行見面和交流。在這些場合,80
後這個字眼很少被提及,更多的是張一白通過各種耍寶與臺下的90後們打成一片。
想像一下,如果是一部主打80後青春回憶,想要引起已經進入職場的80 後廣泛認同的電影,應該怎麼來做營銷宣傳?至少應該讓海報出現在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比如在地鐵、寫字樓里舖上大量廣告,就像《致青春》做的那樣。
顯然,《匆匆那年》並沒有這麼做。理由也很簡單,80後的青春故事只是一個噱頭,「校園」和「90」才是它的主要目標市場。90後,或者說是內地電影市場最主流的觀影人群,對於這部電影的態度和熱情,才是直接決定這部電影最終票房成敗的人。
這也是張一白要把最關鍵的兩周花在大學校園宣傳上,同時用王菲來引爆網際網路傳播,在90後最多的社交媒體上持續製造話題的原因。即使90後們對於電影裡的那些青春場景並不認同,他們也多半會因為自己並未生活在那個年代而多一個寬容的理由。
對於《匆匆那年》來說,80後是存量市場,是計劃中就已經吃下的那部分人,90後才是增量市場,是需要爭取的;而對於整個電影市場來說恰恰相反,90後是最為固定的觀影人群,80後、70後們才電影票房中的「X 因素」。
所以《匆匆那年》也不能像《小時代 1》那樣直接打出90後電影的標籤,那樣會嚇跑年齡更大的觀眾,就很難達到《致青春》超過7億的票房體量了。
然後,你在來看這部電影。為什麼如此簡單地處理那些80後眼中珍貴的青春場景,為什麼要用這麼多慢鏡頭要拍攝這麼多藍天綠樹沙灘和白裙姑娘,為什麼選用魏晨、陳赫這樣大部分粉絲來自90後的明星,一切都順理成章……(來源:好奇心日報)
喜歡本文,就分享吧!----
【了解全部功能】回復「0」,教你玩轉鳳凰八卦微信。
【今日熱門】回復「1」,娛樂圈每日最新八卦動態。
【每周運勢】回復「2」,本周各個星座財運、感情運。
【八卦精彩】回復「3」,八卦達人來測試下。
【明星秘聞】回復「4」,窺看明星不為人知的隱私。
【有獎活動】回復「5」,熱門電影演出明星見面會搶票。
【明星風月】回復「螢屏大咖」,閱讀最新一期螢屏大咖。
【明星江湖】回復「職業選片人」,閱讀最新一期職業選片人。
溫馨提示:
【分享到朋友圈】請點擊右上角按鈕,歡迎大家關注鳳凰八卦!
【添加方法】
1)打開微信→點擊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在搜索欄輸入「鳳凰八卦」或微信號:entifengvip
2)打開微信→點擊發現→掃描以下二維碼:
鳳凰八卦——鳳凰網娛樂頻道官方微信平臺。在這裡,你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最熱門的娛樂八卦信息和明星影視動態,知曉每周的星座運勢,還能參加我們不定期舉行的活動,有機會贏得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