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儘管元朝行省權力很大,卻沒有發生過反抗中央的叛亂

2021-01-18 網易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元代行省 圖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元朝官員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元代官制簡表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湖廣行省(元)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秦嶺位置所在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上圖_ 甘肅行省(元)

  對於中國的歷代王朝來說,能否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因為這關係到王朝的長治久安。一直以來,歷代的常規做法都是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剝奪和限制地方的權力,這是一條非常明顯的主線。儘管在中央與地方權力爭奪的「拔河比賽」中地方不斷受到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強化是大的發展趨勢和主流,但是在元朝卻出現了一次大的反覆,這就是元朝的行省制。

  在行省制下,行中書省雖然最初具有中央中書省派出機構的性質,但後來實際上成為了地方最高官府,其權力為歷代最大。如《元史》中說「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又如元人虞集所說:「中書省以治內,行省以治外」。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權外,還兼有軍政權與財政權,即行省可統轄地方軍隊,地方財稅可自留三成於本行省。元朝前面的宋朝地方最高長官也就只能管轄一州,且其權力還受到制約,軍隊更是無法掌控;元朝後面的明朝地方財稅只可留二成,也無法與元朝相比。

  

  但是耐人尋味的是,儘管元朝行省的權力很大,但有元一代卻沒有發生過地方行省反抗中央的叛亂,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第一,中央中書省與地方行省相比有著絕對的實力。

  元朝中央只有中書省一省,地位上高於行省。而且中書省除了處理全國政事外,還直接管理著龐大的腹裡地區。所謂腹裡,其面積大致包括今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大部等地區,共轄路二十九,縣三百四十六。換句話說,中書省直接管理的疆域北至漠北,南抵黃河,西到太行,東接遼東,就其所掌握的土地、人口、財富而言遠非任何一行省可比擬。

  並且需要注意的是,中書省直轄腹裡所統領的疆域並非簡單規劃而出,其實是有著深遠考慮的。腹裡往南抵達黃河北岸,使得位於北方的中央對黃河以南地區呈壓制姿態,一旦有變,中央可迅速做出反應。同時,腹裡往西控制太行要道,將關中地區「死死鎖住」,孤立於一邊。如此,可以說中央中書省不僅是在制度、法律規定上地位高於行省,還有著絕對的實力及地緣優勢壓制各處行省。這也就是元人所謂的:「都省(中書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十個主要行省)分天下之治。」

  

  第二,行省內部存在分權制衡。

  元朝中央朝廷為了防止行省長官權重難制,採取分權制衡的策略,實行群官圓署會議制度。即行省的高級官員通常有六、七人,主要有左丞相、平章及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等,他們分別掌握行政、財政、軍事及司法等權力,部分行省官員甚至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他們在處理政務時有時根本不給行省左丞相等人匯報,史載「出入不復關聞」。

  當行省內有重要政務進行處理時,則行省的高級官員們要集體參與,共同討論決定。雖然最高長官話語權更重些,有一定的「畫一之權」,但是因為官員們各有其職、各掌其權,所以容易互相掣肘。哪怕是行省左丞相提出的想法,也常有一些官員在開會時說一些「有違之言」,甚至暗中向朝廷進行匯報與彈劾,因此行省政務的處理最後不得不「事從公議」。正如元人趙天麟所說:「今立行省於外,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於審力之形矣」 。

  

  第三,行省劃分時在地理上犬牙交錯,割裂各地,難以形成割據政權。

  就元朝之前的歷朝而言,在進行地方行政區劃分時,一般都是根據山川形便的原則進行劃分。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山脈、河流作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天然疆界。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方面:

  一是疆界明確,劃分時容易操作;

  二是因為有山脈、河流的阻隔,根據山川形便劃分後每個地區的文化風俗相似,易於管理。

  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文化風俗的相似,又有山川形勝的阻擋,非常容易形成地方割據政權,如蜀地、長江以南等地區非常容易形成反抗中央的地方割據政權,典型的有劉備、孫權等人。

  

  而元朝在進行行省的劃分時則謀劃深遠,一反過去根據山川形便的原則,故意割裂各地自然地理與行政區劃的聯繫,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如劃分湖廣行省時,將嶺南廣西的部分土地納入,這樣若廣西其餘地區發生叛亂,中央進可快速出兵鎮壓沒有地形依靠的叛亂區,退可依靠五嶺遏制叛亂。設河南江北行省時將淮河納入,使得南方失去了淮河屏障,直接處於中央的監視之下。

  又如設陝西行省時將秦嶺及以南的漢中地區納入,使得四川地區失去了扼險稱雄的條件。因此,元朝犬牙交錯原則下進行的行省設置,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據叛亂的條件。

  

  第四,有效的監察是防止地方叛亂的另一保障

  儘管元朝的政治制度相對而言比較粗獷,但是元朝由御史臺及各地廉訪使司所組成的監察網絡還是比較成功和嚴密的。在元朝除了中央有御史臺外,還獨創了行御史臺這一機構外派到地方。如至元十四年(1277)設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臨東南諸行省。又有陝西諸道行御史臺「統制各道憲司」。

  除御史臺外,元廷還在全國範圍內設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肅正廉訪司「布諸道,按臨郡邑」,《元典章》中規定廉訪司的組成和職權為「每道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餘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穀、官吏奸弊,一切委之。」

  由此可見,元朝的監察網絡除了打擊貪官汙吏外,對行省地方財政、民政等進行監察也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務。行御史臺及肅正廉訪司的存在是元朝中央控制地方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防止地方變亂的一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元朝行省的權力雖然很大,但終元一代沒有出現地方行省發動反抗中央的叛亂的原因在於元朝中央中書省有著絕對的實力壓制地方,並且行省高級官員各專其政使得行省內部存在分權制衡,不至於最高長官權重難制。

  同時儘管行省管轄疆域很大,但劃分時在地理上有意的造成犬牙交錯的的局面使得其難以形成割據政權。最後由御史臺、行御史臺和二十二道肅正廉訪司組成的監察網絡成為中央監督地方的一重要工具,對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行省發揮了重要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元朝的行省制度:權力制衡的有效工具,行政管理的有力支撐
    行省制源於魏晉時期的機構,當時為了使得權力的合理分配和地域上的管理得當,有人想出了這個行省制度的中的創舉,而在這時,地域上的制度改革也確實刻不容緩。從整個時期來看,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元朝社會發展的一個產物。
  • 元朝設立的徵東行省、交趾行省、緬中行省為何不算在元朝版圖內?
    」也就是說,元朝有十一個行省,除了上述十個外,還有一個徵東行省。徵東行省在哪?徵東行省,又稱徵日本行省,是元朝為了徵服日本而在今朝鮮設立的一個行省。徵東行省的位置但徵東行省與其它行省不同,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闢官署,獨立性很大,所以高麗國實質上並未消失。
  • 行省制度:古羅馬霸權強盛的秘密
    02行省,起源於古埃及的"諾姆",也就是州,埃及人徵服了尼羅河流域的地區後,除由中央委派官員掌握地方駐軍外,多賦予地方土著勢力很大的自治權利,甚至連稅收一度都由對方控制("包稅制"),只要對方預先支付給中央政府一筆錢,就可以買到徵稅的權限。
  • 因為它學習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精髓
    當然這個江南省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便是被拆分了,而且說起來這與元朝行省制度中的一大創舉有一定關係,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雖然江南省設於清朝剛入關時期的順治二年,但並沒有延續多長時間,於順治十八年被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此江南省成為歷史。那麼清朝為什麼要拆分江南省呢?說白了就是為了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尾大不掉。
  • 彌天大謊|框定華夏疆域的行省制度,是蒙古人首創?
    此外,行省製作為元朝基本政區制度,確實使中國的中央、地方權力結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不過,元朝行省制的內涵並未在明清和近現代流傳下來,它對後世影響其實微乎其微。三國時,中書省和門下省逐漸形成,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行,起初是官制中職務兼代的詞彙,即高官理低職、大官兼管小官之事的意思。行臺(省)就是朝廷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長官受派遣到地方或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行省制最早可上溯到魏晉和北朝的行臺制。魏晉的行臺,其功能為單一的軍事機構,為出徵時隨其所駐之地設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務機構。
  •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暗示了珊莎·史塔克或發動叛亂反抗龍母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可能讓不少觀眾大失所望,但它確實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君臨陷落,龍母丹妮莉絲黑化成為瘋女王,瑟曦在試圖逃跑的過程中也死在了紅堡的地下。隨著瑟曦的死亡和丹妮莉絲的瘋狂,很明顯,大結局將是關於瓊恩·雪諾和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之間的衝突,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北方可能會有一場叛亂。
  • 元代設立中央集權行省制度的原因及其影響,高中歷史常考的簡答題
    元朝設立了中書省替代了前面一個朝代的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屬於最高級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朝後期的權力越來越大。元朝為何要設立中央集權制度呢?當時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元朝劃分了行政區域,完全改變了前面一個朝代「山川形便」的做法,並且明確了以「犬牙交錯」為主導,這樣元朝就能從根本上消除了行省一直以來視為重要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等方面權利,進而避免了地方割據行為,換一個說法,就是進一步地加強了當時的中央集權。
  • 今天的省制原來是這樣來的:元朝7個,明朝15個,今天34個
    一、省制的建立與演化 自元代以後,我國漸漸確立了以行省制度為主體的區劃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天。其實,行省制度最早起源於魏晉時期的行臺制度,原本是中央為了行政需求所設置的派出機構,凡是地方有事,行臺臨時代理中央執行任務,事情結束了就罷免行臺。
  • 從一品的兩廣總督,權力很大,雄踞華南,能調動多少軍隊?
    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先後消滅了西夏國、金國、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但是隨著帝國面積的擴大,原有的州縣兩級區劃管理制度,已經不再滿足元朝的管理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在金國行臺的基礎上,推出了行中書省制度,簡稱為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肅行省、湖廣行省等等。
  • 兩都之戰:直接把元朝的統治,推向了覆亡的深淵
    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疆域遼闊,但統治時間卻不過百餘年。元朝作為一個由部落文明崛起的帝國,因為汗位傳承的不穩定性,內部圍繞最高權力的鬥爭始終不斷,甚至釀成大規模的內戰。當年的忽必烈、阿里不哥爭位戰一打就是四年,元武宗與其弟仁宗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最終仁宗卻沒有遵守。
  • 明朝一女子不甘心被休,引發戰爭叛亂,貴州當地官兵幾乎全部陣亡
    但是在公元1499年的時候,貴州的土司發生了叛亂,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治安,那麼這場殘酷的戰爭為何會爆發?土司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 所以剛剛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就認為宰相的權力過大了,很有可能會推翻自己,於是就藉助胡惟庸叛亂,廢掉了已經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
  • 為什麼中國人不拍元朝電視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在中國,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宋明清這幾個朝代的一些歷史事件和名人都被拍成了歷史正劇或者是偶像肥皂劇。唯獨元朝這個朝代,除了一部曇花一現的《成吉思汗》就沒拍過任何關於元朝歷史的影視了。
  • 明朝為什麼要設立貴州省?
    但是貴州地區曾長期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管轄,直到明代永樂年間才正式建省,這件事也被視為明成祖朱棣的一大功績。那麼,在當時的貴州為什麼要建立行省進行管理呢?這些衛所以軍事力量為保障,將貴州各大土司的勢力地盤相分割,避免他們結成一股強大的反抗朝廷之勢力。但是明廷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各宣慰司分屬湖廣、四川、雲南布政使司(等同於行省),各土司之間本就有矛盾,且因自治度高而不服布政使司管轄。因此,在衛所建設基本完善的情況下,貴州地區建省,設立一個統一的布政使司,條件越來越成熟。
  • 強大的元朝最終毀在了「代代紅」的權臣伯顏手中
    2020-11-21 20:11:50 來源: 文文大咖會 舉報   早期於元朝有功受信任
  • 清朝為何沒有發生同宗王爺叛亂
    封建社會中,皇帝與王爺雖然都是一家人,但因為政治與權利的因素,讓他們之間並沒有普通人家的那種親情,相反還會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最近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就展現了明朝的兩起王爺叛亂即「靖難之役」和「漢王叛亂」。
  • 天曆之變——元朝暮年的「迴光返照」
    而隨後諸王叛亂親手扼殺了這位年輕天子的政治理想,也帶走了元朝最後的「生氣」。這場弒君叛亂史稱「南坡之變」。而對大有起色的元王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元朝從此由盛轉衰,一蹶不振。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也推行漢法治國,可他再勵精圖治也無法挽救元朝傾頹之勢,因為延續元廷統治的機會早已被元廷貴族親手在南坡店扼殺了。元朝歷代皇帝朝政,真的是一片混亂,權臣弄權、把控朝政,甚至隨意廢立皇帝。而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皇位更迭頻繁、後宮勾結朝臣幹預朝政限制皇帝權力。好一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宮鬥劇」,如此情況下,元朝焉能不亡。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大肆屠戮投降的蒙人
    朱元璋滅掉元朝之後,有一個很奇怪的事。他沒有大規模殺害投降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這是為什麼呢?元朝的種族政策可謂是劣跡斑斑,朱元璋完全可以提出復仇的民族政策,將歸降明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進行驅逐或者是殺害。
  • 為什麼我們從來沒看過關於元朝的電視劇?其實原因很簡單了。
    為什麼你從來沒看過關於元朝的電視劇?除了一部曇花一現的《成吉思汗》就沒拍過任何關於元朝歷史的影視了。是因為少數民族政權的原因嗎?那為什麼關於清朝的影視劇就這麼多呢?
  • 忽必烈推行改革,建立元朝,最後無奈毀於兒孫手裡
    ,元朝之所以能夠統一,其實和忽必烈實行改革有著密切的關係,後來元朝很快滅亡,也是因為元朝皇帝沒有繼續推行忽必烈的改革。  忽必烈為什麼要實行改革呢?  1、有利於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社會進步。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成為第一個統一的少數民族政權,因為文化的差異,迫使忽必烈實施改革措施,讓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推進,使得經濟全面復甦,鞏固了國家的統治,而且忽必烈對地方的管轄制度,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