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行省制度:權力制衡的有效工具,行政管理的有力支撐

2020-12-22 源遠流長的小竹林

行省制源於魏晉時期的機構,當時為了使得權力的合理分配和地域上的管理得當,有人想出了這個行省制度的中的創舉,而在這時,地域上的制度改革也確實刻不容緩。從整個時期來看,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元朝社會發展的一個產物。

元朝當時的主要疆域圖

權力的制衡關鍵之所在:構成了一個「互相牽制、分權制衡」局面

行省內部實行官員與中央的制度,促成互相牽制、分權制衡的形式。 正如趙天麟所說:"今立行省於外,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於審力之形矣"。與元代其它官府相似,行省也實行著糧食和地方財政分開的方式保持著穩定的制衡關係。對於民生來說,也是非常合理的,自不必招致禍亂。古代統治者為此也是深思過的,為使制度順利進行並且能夠長期維持下去。

史稱:行省所掌重要政務,"事從公議",而且常有"大事集議,眾論不齊"及某些與議官員"嘗有違言"等情況。另外,行省眾多官員中,很多是蒙古人及其他人交替管理者,也就是說,行省機構的總體權力較大,但由於地方各路官員的分權力的分散,處理各項事務,所以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我認為這一制度給予元朝統治者一個更好的工具去管理地方權力,有效地防止權力的失衡。

元朝數量小面積大的省份

在13世紀後期,元朝逐步統一全國,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當時,由於疆域面積很大,關鍵所在就是如何管理各個地區。在原來的南宋統治權,路制度已經崩潰,幾乎出現了一個路只管理一個府的尷尬情況。在元代統治管理之下,各地域之間合理配合,相互合作。地域上的路已經不再是最開始的基本意義了,它開始需要更多的改造,元朝開始考慮推行一種全新的區劃制度。這也是行省制度孕育的一個契機。而作為當時的行政人員,忽必烈也做出了很多的舉措。

元朝開國皇帝 忽必烈

忽必烈年輕氣盛之時幹了如此壯舉,可謂一代英雄。行省制度帶來的巨大好處自不必說,更何況它的延續價值,更為世人驚嘆。為尋得如此兢兢業業之人,繼續這一制度的輝煌,各地也都激烈展開整治運動,與我國實際國情也遙相呼應。在管理郡縣方面,有方人士多者來助,各自出著主意,為使這個疆域的管理更加合理。但或許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困難大於成功,但他們堅信,這個重大方案一定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成果。

元朝版圖廣闊,政治軍事統治的需要,吸收宋朝地方無權的教訓。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相似,又是這樣那樣的連接在一起的。那么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麼特點呢?它代表了行省的雙重性,既是中央的外派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其次呢,它內有種族統治色彩,是中央控制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結合。最後是使全國事務都合理有序地進行著。地形地勢的原因導致行省制度的產生也不為過,中國歷代以來便是這樣,權力的分配是極其重要的。

錢塘雜詩卷 袁易行書

行省區劃上坐實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秦漢以來,地區的劃分大部分都是按照行省制度相關措施來的。這就是自古以來區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慣例的體現。

作用之表現的方面是二元化:中央控制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元朝行省最初就只是一個朝廷外派的機構,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就以地方的行政機構而存在的。後來在忽必烈在位期間,這種形式感就越加強烈,慢慢演化成控制地方的一個工具。但即使中央的權力很大,卻也有意無意地受到地方的部分壓制,使得權力不會無限擴張。

行省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好的創舉,在後人眼裡可能顯得微不足道,卻在當時驚豔了好幾個世紀,給當時的他們帶去無數欣慰和成就。在為數不多的勝利之中,它顯得格外耀眼。在這一制度面前,權力顯然是可控的。各大官僚集團也不敢有所覬覦,對於中央來說,這也相應地減輕了彼此的負擔。國家制度改革方面,確實為時代做出了巨大的奉獻,這一點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故「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理財」門引趙天麟奏議)。

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是巨大的,它創立了一種新體制,它以中央控制為主,地方分權為輔的主要管理程序,在國家上下相互進行著。這種體制也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之間結構的變化,具有借鑑意義,對後代影響至深。

元朝在當時作為疆域比較遼闊的一個地方,各種文化經濟也在此興起,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織棉技術,就是黃道婆發明的。還有元曲也比較有名。

元代釉裡紅仿金銀器大執壺

總結

行省內部的權力制衡有利於中央控制。同時中央在行省也構制了監察行省、防範其擅權坐大的特殊機制。行省制是一個重要的現代遺產,它給予我們很多借鑑和學習之處。正是有了這個制度,蒙古國也發生了有意義的管理上的變化。在經濟上,便利地方向中央納稅,也有利於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信息互通。 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促進了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它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是省制的開端。有了這一制度,元朝的社會面貌也更加完善了。在文化貿易方面,也有很大進步。這一制度的實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元史百官志七》《論行省》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源遠流長的小竹林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儘管元朝行省權力很大,卻沒有發生過反抗中央的叛亂
    第二,行省內部存在分權制衡。  元朝中央朝廷為了防止行省長官權重難制,採取分權制衡的策略,實行群官圓署會議制度。即行省的高級官員通常有六、七人,主要有左丞相、平章及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等,他們分別掌握行政、財政、軍事及司法等權力,部分行省官員甚至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他們在處理政務時有時根本不給行省左丞相等人匯報,史載「出入不復關聞」。  當行省內有重要政務進行處理時,則行省的高級官員們要集體參與,共同討論決定。
  • 彌天大謊|框定華夏疆域的行省制度,是蒙古人首創?
    元代統治者發明了行省制度,以行中書省(有時改稱行尚書省)為地方高級行政區劃的制度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這個觀點恐怕已經影響了很多歷史愛好者,甚至專業工作者。但如果說到行省制的起源與演化,元朝並非行省制度的創立者,最多只是繼承者。行尚書省(臺)作為一個高級政區制度,其實早在唐初設置大行臺尚書省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典型的是秦王、尚書令李世民管轄的陝東道大行臺。
  • 因為它學習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精髓
    當然這個江南省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便是被拆分了,而且說起來這與元朝行省制度中的一大創舉有一定關係,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二、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創舉,對清朝影響不小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證明清朝這樣做是借鑑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諸如清朝的這種中央抑制地方的方式,最早是開始於元朝的,所以清朝做出拆分江南省的決定,肯定受到了其不小的影響。
  • 元代設立中央集權行省制度的原因及其影響,高中歷史常考的簡答題
    元朝設立了中書省替代了前面一個朝代的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屬於最高級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朝後期的權力越來越大。元朝為何要設立中央集權制度呢?當時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元朝劃分了行政區域,完全改變了前面一個朝代「山川形便」的做法,並且明確了以「犬牙交錯」為主導,這樣元朝就能從根本上消除了行省一直以來視為重要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等方面權利,進而避免了地方割據行為,換一個說法,就是進一步地加強了當時的中央集權。
  • 元朝設立的徵東行省、交趾行省、緬中行省為何不算在元朝版圖內?
    元朝在全國的行政區劃分為三部分——中書省直轄區、行中書省和宣政院轄區。元朝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為最高行政機構,設中書令一名,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名。其中中書令由太子兼任,未立太子時空缺。元朝尚右,有時只設一名右丞相,以右丞相統領百官。
  • 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總結!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為適應新的形勢,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們實行了兩項具體措施。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
  • 行省制度:古羅馬霸權強盛的秘密
    羅馬能夠縱橫地中海權力角鬥場八百餘年,一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統治藝術,而"行省制度",便是支撐羅馬霸權強盛不衰的重要基石。(處死塔克文)霸權,需要足夠的實力。觀察一個政權是否具有實力,就需要關注它的組織結構是否能夠在充分的汲取社會資源維持統治的同時,還能避免拿走太多,以致於影響社會的可持續運轉。
  • 今天的省制原來是這樣來的:元朝7個,明朝15個,今天34個
    其實,省制經歷了近1000年的演化,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行政區劃制度。 一、省制的建立與演化 自元代以後,我國漸漸確立了以行省制度為主體的區劃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天。其實,行省制度最早起源於魏晉時期的行臺制度,原本是中央為了行政需求所設置的派出機構,凡是地方有事,行臺臨時代理中央執行任務,事情結束了就罷免行臺。
  •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每一個剛當上皇帝的人都要首先思考如何鞏固權力。因為他自己便利用前朝的漏洞奪取權力,那麼如何防範其他人步自己後塵就成了楊堅的難題。具體而言便是楊堅任命誰來擔任自己的丞相。天下政務,統於中樞,非一人一力能夠獨斷。皇帝必須要尋找其他人分擔行政,也就勢必要與他人分享權力。楊堅是權力鬥爭的勝利者,自信勉力而為尚可保證隋朝皇權不旁落。
  • 「單一行政官」理論與美國總統權力的擴張
    憲法設立「單一行政官」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法律得到有力的執行並對管理不善問責,確保所有內閣部門和機構統一按照總統的意願執行法律,以消除執法和監管政策上的衝突。「單一行政官」理論認為,憲法規定一切行政權都歸屬總統,其中包括總統有罷免及領導所有下級行政官員的權力。因此,總統不僅是軍隊的總司令,而且也是聯邦政府的執法官員。
  • 從一品的兩廣總督,權力很大,雄踞華南,能調動多少軍隊?
    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先後消滅了西夏國、金國、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但是隨著帝國面積的擴大,原有的州縣兩級區劃管理制度,已經不再滿足元朝的管理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在金國行臺的基礎上,推出了行中書省制度,簡稱為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肅行省、湖廣行省等等。
  • 中國皇帝制度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1.皇帝制度建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特點:一是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二是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權。這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統治權,具有很大的進步性。
  • 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推進依法行政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主要依靠行政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有效實施。行政法及其所確定的行政法律制度,是保障、規範、監督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範的總和,為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行政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制度保障。
  • 三分鐘,帶您簡單了解明代的行政機構
    這個時候,朱元璋採用了「穩紮穩打」的辦法,在行政機構的設立上沿襲了元朝的做法。也就是,皇帝之下,有四大權力機構。第一個機構是中書省,主要負責民政,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第二個機構是大都督府,主要負責軍政。第三個機構是御史臺,負責管理監察工作。第四個機構是行省,主要處理地方行政。在這四大機構的配合下,很快讓天下安定下來。
  • 朱元璋說元朝失之寬,那大元究竟寬到什麼程度?寬到難以想像
    皇權,一個是制度性皇權;一個是個人性皇權。前者要把皇帝看成一個國家機構,這個國家機構作為權力核心,運用官僚體系,實施政治統治。後者是把皇帝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個人,這活生生的個人作為最有權勢者,憑藉制度性皇權,實現自由意志。雖然皇帝一直從丞相或宰相哪裡為自己爭權。但爭得主要是制度性皇權。
  • 濰坊市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推進會暨行政執法監督...
    與會人員先後觀摩了我市枳溝鎮喬莊社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公安局公共關係與執法監督中心和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諸城市、昌邑市、濰城區、高密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坊子區交通局在會上做了典型經驗交流發言。喬莊社區
  • 強大的元朝最終毀在了「代代紅」的權臣伯顏手中
    2020-11-21 20:11:50 來源: 文文大咖會 舉報   早期於元朝有功受信任
  • 中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的來龍去脈
    但宋朝能夠控制的西南地區面積有限,元朝徵服雲南之後,土司制度才被元初的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推廣到雲南行省,把原統治全省的軍事單位總管府、萬戶府、千戶所改立為相應的路、州、縣行政區域,主要由土官管理。很快,雲南的經驗又推廣到湖廣等地。蘭州魯土司衙門舊址(元代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