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歷史知識主要來自教科書或影視劇,通過我上面的介紹,相信你對隋文帝楊堅應該有了一個顛覆性的認識。不過你也不用失落,因為總的來說,楊堅在整個中國古代皇帝中,還算處於上遊的水平。我之前所說的楊堅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以今人的立場用批判的眼光去看的,其實換我去當皇帝也不見得能好到哪兒去。別的不說,光是讓我在生活作風問題上向楊堅看齊恐怕就做不到。
在我國古代,男人是否成功光看他能養活多少女人就能知道個大概。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像楊堅這種類型的,事業雖然很成功,感情生活卻不順利,因為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妻管嚴」。
楊堅的原配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兩人剛結婚那會兒,無論是地位還是權勢,楊家明顯比不過獨孤氏。後來楊堅雖由專權而稱帝,但仍未能擺脫獨孤氏家族的影響,比如為楊堅出力最大的高熲原本就是獨孤信的家臣。或許正是出於某種莫名的自卑心理,所以無論楊堅的身份怎麼變,對獨孤皇后的畏懼從未改變。
而獨孤皇后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河東獅」,也經常會利用自己的身份優勢幹預朝政。有時楊堅上朝,她就同輦相隨,止於門閣,暗遣宦官進行監察。一旦她發現楊堅處理問題失當,就會讓人把自己的意見轉達進去。楊堅亦每每採納。這樣一來,獨孤皇后實際已經成為皇帝的皇帝,宮中更是乾脆稱兩人為「二聖」。
如果獨孤皇后貪戀權勢又能把國家建設好的話,文帝倒也能落得輕鬆。一個皇帝,後宮佳麗三千,還能沒事幹?可問題是獨孤皇后就是一個能讓丈夫無事可幹的女人,例如,容不得楊堅沾染半點女色。
任何男人處在此種境地,想不鬱悶都不行。古代君王,費盡心血徵服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擁有更多女人。楊堅奮鬥半生,君臨天下後卻發現自己成了行為上的禁慾者,私生活被老婆過濾成真空,實在讓他哭笑不得。於是隋宮佳麗形同虛設,楊堅「唯皇后當室,旁無私寵」。宮中嬪妃,在獨孤皇后的嚴厲目光下真可謂噤若寒蟬、春心凍結。
想必這位獨孤皇后長得也的確不怎麼樣,楊堅整天守著她被壓抑得特別厲害,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以前的對手尉遲炯的孫女尉遲貞很不錯,就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把她給臨幸了。
可惜後宮是皇后的地盤,由她做主,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有人向她打小報告。獨孤皇后的嫉妒之心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很快她就趁皇帝工作期間PK了一下與其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情敵。可憐的尉遲貞,千嬌百媚,不消眨眼的工夫,就一縷香魂脫了軀殼。
楊堅下班後,很快獲悉此事。他怒火中燒,終於狠狠地男人了一把——離家出走,一個人騎著馬,一口氣跑了幾十裡地。近臣高熲、楊素怕主子想不開,一路狂追,再三勸說、曉以利害,他才「勉強」登輦歸宮。
獨孤氏見自己成效非凡,得出「貓不吃腥是可以調教出來的」這一結論,因此對寵妾疏妻的太子楊勇頗為不滿,而對沽名釣譽、矯飾逢迎、與原配妻子「如膠似漆」的晉王楊廣則是青睞有加。不過後來楊廣如願成為皇帝,暴戾無情,也從某種程度上宣告獨孤氏的推廣實驗失敗。
仁壽二年(602),獨孤皇后病重,先於楊堅離開人世。楊堅作為不敢吃腥的貓,終於長長舒了一口氣,與滅陳時就已選入後宮的宣華夫人陳氏和容華夫人蔡氏親近。
這一年,他已六十二歲。
或許,對黎民百姓來說,有一個怕老婆的君主算不上什麼壞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是女人的悲哀。因為在那個男權時代,一個柔弱女子,為了防止丈夫寵幸別的女子,為了維護自己正當的合法權益,很容易就在一種畸形變態的嫉妒心理驅使下,對哪怕是潛在的對手進行報復。
然而,這樣的盲目嫉妒最終傷害的只能是別的女人,而並未從根本上摧毀那個夫權制度,那個一個男人就可以擁有三千佳麗的腐朽制度。
如今,皇宮已經消失。
由於楊堅一輩子接觸其他女人的機會不多,他和獨孤皇后一共生了5個兒子,即太子楊勇,晉王楊廣,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關於這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楊堅頗為得意,他說:「以前的帝王,寵幸姬妾,四處留情,兒子到處都是,結果弄出不少廢嫡立庶的鬧劇。我就吸取前人教訓,不與嬪妃親近,使五子同母,骨肉相連,絕對能夠避免庶子爭立的煩惱。」
而事實上……
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吧。
楊勇是楊堅的大兒子,剛出生就被按照接班人的標準去培養。楊堅即位時,楊勇不過十四五歲,但楊堅為了提高他的地位和能力,凡軍國大事,都要楊勇參與處理。楊勇當時滿腦子都是玩兒,又加上處在逆反時期,根本沒把父親處心積慮的安排當回事。
後來隨著年齡增長,楊勇愈加我行我素,整日和寵姬雲昭訓廝混,而把大老婆元妃晾在一邊。元妃氣不過,積鬱成疾,不日而薨[hōng]。這讓一夫一妻制的忠實捍衛者獨孤皇后大為不滿,她甚至懷疑元妃是被楊勇謀殺的。
楊勇自然不會認帳,窩了一肚子氣,最後全都遷怒到元妃父親元孝矩身上,並聲稱等他當了皇帝一定要幹掉老丈人。
楊堅沒想到楊勇居然如此不近人情,同樣十分惱火,一方面他下令厚葬元妃,準備壓一下太子的威風,另一方面他暗中派人調查楊勇的劣跡,以備不時之需。應該說,楊勇若是現在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懸崖勒馬,不再聲色犬馬,還是有很大的翻盤機會的。
可惜這一切都是假設。
開皇十八年(598),冬至(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故非常重要),依照慣例,是滿朝大臣、各地藩屬進京朝賀面聖的日子。不過,與往年情況不同的是,這天文武大臣除了受到皇帝的召見外,還收到了太子府的宴請通知。大家覺得,太子早晚都是自己的領導,這個面子還是要給的,所以就在告別皇帝後浩浩蕩蕩前去東宮拜見了楊勇。本來嘛,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太子與大臣在重大節日裡溝通一下感情,也有利於將來開展工作。可楊堅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對自己的示威,是謀權篡位的前奏。於是,他專門下詔,嚴禁以後再有此類事件發生。
父子關係由此變得水火不容,楊堅廢除楊勇的意圖終於正式形成。
但是,在我國古代,廢立太子是件大事,太子一旦被確立,輕易不能給替換掉。楊堅若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握有足夠多的把柄去堵住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的嘴,為此,他甚至不惜引誘大臣對楊勇進行誣告。可這樣做沒過多久,楊堅便發現,楊勇缺點雖然很多,但都是生活作風上的小問題,大家都習以為常,提出來也不具有說服力。相反,楊勇身上具備的一些特質,倒使他很有成為優秀帝王的潛力,比如勤奮好學、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等等。
既然一時無法廢掉太子,楊堅只好採取迂迴策略,儘可能降低楊勇的威脅。他首先收回侍衛的統一指揮權,並把負責東宮警衛的強壯者全部抽走;然後是加強自身防範,有時他為了防止楊勇派人暗殺他,夜裡睡覺甚至不敢脫衣服,就連上廁所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人趁他不備在背後給他一刀。
而事實上,楊堅所做的這一切簡直是多餘,楊勇根本就沒有他想的那麼複雜。或者可以這麼說,楊堅的「威脅防禦系統」指錯了對象,真正值得瞄準的應該是他的二兒子楊廣。
楊廣和太子楊勇一樣,出道時間比較早,年僅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並擔任并州總管。不一樣的是,楊廣絕非一般鬥雞走馬的紈絝子弟,準確地說,他是一個志向遠大的紈絝子弟——他既有專擅威福、縱恣聲色的欲望,又有矯情飾貌、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虛榮心;既有花花公子的低級趣味,又有軍事統帥的風度和才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兩種秉性一直並存著,且在他稱帝之前,前者還處在自我抑制的階段。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楊廣時時處處所展現出來的,簡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高標準領袖。
從個人素養上說,楊廣博學能文,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詩篇,頗有魏武之風,後世評價很高。
從個人成就上說,楊廣二十歲就做了行軍元帥,統領包括楊素在內的各路兵馬一舉攻下陳朝,後又出任揚州總管,綏撫江淮,可謂戰功赫赫。
從儀表氣質上說,楊廣「美姿儀,少敏慧」,打小就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從為人處世上看,楊廣更是表現得謙遜有禮,禮賢下士,深得朝中中老年大臣的喜愛。
……
而太子楊勇,這些年好像除了泡妞什麼都沒做。
時間一久,楊廣便覺得不公平,他認為太子位也應該像其他崗位一樣,引入競爭機制,能力大者任之,不能按照從娘胎出來的先後順序去定。
不過,這卻與世俗法統不合,即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若是一般人,恐怕也就算了,好歹生在帝王家,吃喝不愁,將來還有一個當皇帝的哥哥給罩著,夫復何求?然而楊廣不這麼想,他覺得與其讓別人罩著自己,不如自己罩著別人,況且根據過往經驗,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庶子衝破宗法制的束縛,求得大位的,如秦二世。
但楊廣也明白,奪太子位不同於衝鋒陷陣,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與技巧。所以他要想成功,必須要在討皇帝老子歡心和建立親信黨羽上面下功夫。
楊廣分析,老爺子平時儘管很信任自己,可他畢竟是老江湖,萬一不小心出了差錯,容易弄巧成拙,不如先從娘親獨孤皇后方面下手。
上文已說過,獨孤皇后最忌諱男人有小三,太子楊勇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楊勇有花花公子的習氣。於是,楊廣為了迎合母親,每天只和原配蕭妃一個人過日子,即使偶爾和後庭女子生了孩子,也都就地除掉,不留隱患。有時楊堅和獨孤皇后到他那兒做客,楊廣便把美妾藏起來,故意安排一些衣著粗劣且又老又醜的宮女服侍。楊堅夫婦一看楊廣節儉又不好色,十分開心,心中的天平日漸向其傾斜。
後來楊廣準備到揚州任職,臨行前向母親告別,見面就抱住她的腿,哭得像孝子上墳,說這一去還不知能否再見到,別看現在啥事沒有,可保不準我將來就會遭到太子荼毒。獨孤皇后聽到這裡,頓時聯想到楊勇的種種壞處,憤憤不平地說:「我活著他都這麼囂張,等我哪天不在了,他豈不是更加無法無天?」楊廣一聽母親這麼說,便知道她這邊已基本搞定,於是又抱腿痛哭一番。
接著,楊廣又利用親信壽州刺史宇文述的關係,把楊堅最為寵信的大臣楊素拉到自己陣營裡。楊素本就是個逐利小人,他見皇上和皇后都有廢掉楊勇之意,就認為這是個絕好的政治投機機會,一有時間便在他兩口子面前替楊廣說話,後來居然還從獨孤皇后那裡申請下來一筆廢立太子的活動經費。
事情簡直太順利了,連塊大一點的絆腳石都沒有——啊,不,準確地說只有一塊,即當朝宰相高熲。
高熲反對的理由很直白:「長幼有序,規矩是多少年來傳下的,不能隨便廢掉太子!」
話是不錯,但任誰一聽都會覺得這話是用來宣傳的大道理。中國人向來不缺規矩,缺的是遵守規矩的人,而規矩之所以不能代替法律,其實就是給人迴旋的餘地。因此當楊堅聽到這話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覺得高熲是個有原則的人,而是認為他存在私心——你高熲和太子是兒女親家,所說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不過是為你一己私利罷了。
高熲沒承認,因為不敢承認;也沒否認,因為沒法否認。
後來,高熲老婆死了,楊堅在獨孤皇后的建議下想要再給他找個老伴,這也算是對下屬的關心。誰知高熲卻回絕了,他說:「我老了,退休之後就想著能齋居讀佛,至於您所說的給我續弦,實非臣所願,我謝謝了。」楊堅聽他這麼說,只得作罷。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高熲不久卻和愛妾生了個男孩。獨孤皇后於是對楊堅說:「高熲別看年紀大,一點都不老實,他找藉口騙你,其實是想和愛妾過小日子,我不信你以後還敢相信他?」楊堅本來就有些疑神疑鬼,現在被老婆枕頭風一吹,便與高熲漸行漸遠。
再後來,隨著積怨越來越深,楊堅終於還是找了一個藉口把高熲削職為民。
高熲被罷免,楊勇失去朝臣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只能任人宰割了。
開皇二十年(600),楊素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迫不及待地派人誣告楊勇圖謀不軌。楊堅聞知悲喜交加,但還是非常憤怒,隨即他下令將楊勇父子及其部分屬官抓了起來,讓楊素負責審問。結果可想而知,楊勇被扣上謀反的帽子,貶為庶人。
楊勇自以為無罪,心有不甘,屢次請求面聖申冤,都被楊廣阻止。楊勇見正常上訪途徑被堵,無奈之下,便通過爬樹大喊大叫等驚人之舉以求關注。
楊素為防事情敗露,就利用楊堅迷信的特點①,對他說廢太子是癲鬼纏身,情志已亂。楊堅信以為真,遂打消接見楊勇的念頭。這樣一來,楊廣則終於如願以償,很快被立為太子,取得了皇位繼承權。
然而搞陰謀詭計這事,就如同一個人患有狐臭,很難通過噴香水以掩其味,尤其是與他有親密接觸的人。楊廣所做的一切,騙騙自戀狂的老爹還行,想要糊弄和他一起長大的同胞兄弟,還欠點火候。因此,當楊廣被立為太子的消息一傳出,同樣夢想當皇帝的四皇子楊秀就不幹了,在自己的封地蠢蠢欲動。楊廣為絕後患,便鼓動楊堅把他召回京師,然後又暗使楊素捏造罪名,將其廢為百姓。
楊廣於是穩坐東宮,專等楊堅駕鶴西去後自己好當皇帝。
仁壽四年(604),楊堅病臥仁壽宮,楊廣等人入宮侍疾。楊廣性急,就寫信問楊素如果老爺子這次挺不過去了接下來該怎麼辦。楊素見大功即將告成,有點小激動,腦子一熱居然把自己的意見寫進了回信中,結果被錯送到楊堅手中。楊堅看後氣得只進氣不出氣,可惜已無能為力。
楊廣見老爹奈何不了自己,膽子越來越肥。
楊堅的寵妃宣華夫人也在宮中侍疾,楊堅見她一直侍奉沒有休息,出於愛憐便讓其更衣小憩。不一會兒宣華夫人衣履不整趕回仁壽宮,向楊堅哭訴說遭到了楊廣的非禮。楊堅大怒,氣得只出氣不進氣,連呼親信柳述、元巖說:「速召我兒!」
柳述、元巖以為是叫楊廣,剛要去辦,又聽楊堅說:「我叫的是楊勇,別弄錯了。」
但這已不是錯與不錯的問題,此時皇宮內外都是楊廣心腹,楊堅的這一呼喊不僅不會挽回局面,反而會把形勢逼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事實也正是這樣,楊廣見風雲突變,皇位有可能告吹,他身體內的果斷、兇狠頓時被激發出來,於是命令心腹率東宮衛士將皇宮團團圍住;後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親信張衡幹掉楊堅。
於是,楊廣,隋煬帝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