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丨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菩薩所修眾善行 無量無數種種別
於彼一切分別知 為利群生故回向
菩薩所修種種的善行,有無量無數種種的分別。對於善行的一切分別,皆能知道明白。為利益群生,回向眾生。菩薩不是自私人,將所修的善行功德,自己不留著,而完全回向。我們聽到菩薩這種的作風,應生大慚愧心。菩薩對我們這樣的慈悲,我們對待菩薩的恩惠,卻置之不理,豈不是辜負菩薩一片慈心。
以妙智慧恆觀察 究竟廣大真實理
斷諸有處悉無餘 如彼真如善回向
菩薩以妙觀察智來觀察一切萬事萬物。妙觀察智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智慧,乃是不觀而觀,觀而無觀的境界。何謂不觀而觀?一般人認為他不知道,可是他能知道。何謂觀而無觀?他雖然知道,還像不知道一樣。菩薩的妙觀察智,不需要作意(想一想,定一定),便知前因後果。阿羅漢要觀察一件因緣,必須作意(在定中觀察)才能知道。
菩薩用妙觀察智,來觀察究竟廣大最真實的道理。能斷盡三界二十五有;斷欲界十四有;斷色界七有;斷無色界四有;就是四惡趣、四大洲、六欲天、四禪天、大梵天、無想天、五不還天、四空天。把一切有斷了,沒有剩餘,這樣所修的善根,譬如真如實相理體,悉皆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
譬如真如遍一切 如是普攝諸世間
菩薩以此心回向 悉令眾生無所著
好像真如,它能遍一切處,這樣普攝一切世間。菩薩以此心回向,希望一切眾生無所執著。不要執著這個是我,那個是我所有,要把一切放下,能放下就解脫。
菩薩願力遍一切 譬如真如無不在
若見不見念悉周 悉以功德而回向
菩薩所發的願力,遍滿一切處,好像真如理體,沒有不在的地方。或者能看見,或者不能看見,菩薩的念,周遍一切眾生的心。菩薩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來為眾生回向。
夜中隨住晝亦住 半月一月亦隨住
若年若劫悉住中 真如如是行亦然
真如又住於夜,又住於晝;真如也住於半月,也住於一月,都是隨著時間而住。或者是年,或者是劫,真如悉住其中。真如是這樣,所修集善根的行門,也是這樣,住於一切處。
所有三世及剎土 一切眾生與諸法
悉住其中無所住 以如是行而回向
所有三世及諸佛剎土,一切眾生與所有佛法,住而不住,不住而住,所以悉住其中,而無所住。以這樣無著無縛的解脫心,回向一切眾生。
譬如真如本自性 菩薩如是發大心
真如所在無不在 以如是行而回向
好像真如,就是眾生本有的自性,善根也是眾生本有的自性,人人具有,可惜不知去用。菩薩發大菩提心,修集種種善根。真如是遍一切處,所在無不在。菩薩以這種廣大無邊所修的善根,為眾生回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 以如是業而回向
好像真如,它是眾生的自性,在真如之中,沒有少法生,沒有少法滅。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真如實相理體,沒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那就有所執著,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所以不得自性,這就是善根的真實之性。菩薩以這種清淨業,為眾生回向。
如真如相業亦爾 如真如性業亦爾
如真如性本真實 業亦如是同真如
好像真如的相,是無相的。善業如同真如相一樣。善業本來沒有,惡業本來沒有。可是眾生心生,業也生出來;眾生心滅,業也滅亡了。所謂「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為什麼在往昔的時候,造了很多的惡業?仔細地分析,皆因為在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痴三毒所生出來。從身生出殺盜淫的業,從口生出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業,從意生出貪瞋痴的業。所有的業,我現在都要懺悔。
所謂「彌天大罪,一懺便消。」有首偈頌:「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從心生,罪從心滅,所以將心懺。用真心來懺悔所造的業,心裡把所造的過錯忘掉,罪業也沒有了。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如果有過不改,把它藏起來,不叫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古時大英雄、大豪傑,勇於改過。古人云:「君子之過,如日月蝕,人皆見之。即時更正,人皆仰之。」君子有了過錯,好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人皆能看見。若能及時改之,人人皆敬仰而羨慕。聰明人,有過必改;愚痴人,有過不改。古人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憚改,善莫大焉。」有智慧的人,勇於改過、歡喜改過,所以人人仰慕他、讚嘆他,知道他是君子。古時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則拜,我們作為寶鑑。
真如的性是遍一切處,人所造的業,若是不改,也會遍一切處。越長越大、越集越多,無論善業或是惡業,都是這樣的情形。好像真如的性,本來是真實不變。業也是這樣,和真如的道理相同。
譬如真如無邊際 業亦如是無有邊
而於其中無縛著 是故此業得清淨
譬如真如,它是無有邊際。眾生所造的業,也是這樣的情形,而無有邊際。雖然沒有邊際,可是在其中,沒有束縛,沒有執著,若能無縛無著,就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清淨,清淨就是沒有一切塵垢。因為這個緣故,業得到清淨。
如是聰慧真佛子 志願堅固不動搖
以其智力善通達 入於諸佛方便藏
像這樣的聰明和智慧,才是真正的佛子。志願是非常堅固,猶如金剛,不會動搖,不會破壞。以其智慧的力量,善於通達一切諸法,能入於十方諸佛方便藏。
附錄:今天(一九七六年農曆冬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我在今天對十方諸佛發個誓願。發什麼誓願?我所發的願,關於《楞嚴經》真偽問題的願。近來有幾個博士和學者們,批評《楞嚴經》不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的,而是後人偽造的。彼大肆宣傳其事,大肆破壞其事,引起對佛法不求甚解的佛教徒,生起懷疑之心,人云亦云,跟著人家後邊吶喊,實在可憐。
今天我對大家保證《楞嚴經》是真的,不但《楞嚴經》是真的,就是〈楞嚴咒〉也是真的。《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壞不了。有《楞嚴經》就有正法,沒有《楞嚴經》就沒有正法。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墮拔舌地獄,受無間斷的苦。
我希望大家以後要有擇法眼,不要再跟著垃圾的博士或者垃圾學者去研究《楞嚴經》是偽造的問題,不要被垃圾的境界所轉,要有定力,來轉垃圾的境界。
他們為什麼說這部經是假的?因為他們的心,邋遢到極點,不願正法住世,不教人修行,故意破壞。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就從這兩句來證明,該經千真萬確是佛所說的妙理,若是不除掉淫慾心,就不能超出三界,也就是說,不斷欲去愛,根本不能證果。《楞嚴經》上又說:「若不斷欲,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無有是處。」由此觀之,就知正法眼藏所在之處。
凡是真正佛教徒,一定要擁護《楞嚴經》,楞嚴是了義經,依教修持,必獲果證;要誦持〈楞嚴咒〉,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我親身的經驗。我再發願,特別強調《楞嚴經》是真經,而不是偽經,如果有錯誤,我願墮拔舌地獄,希望大家認清這個問題,自己要有正見,不要辜負我這番苦心,並希望謗毀者,舍邪歸正。
覺悟法王真實法 於中無著亦無縛
如是自在心無礙 未曾見有一法起
覺悟就是佛,迷惑就是眾生。覺悟什麼?覺悟以前所行所作,皆是不對。迷惑什麼?迷惑以前所行所作,不知道是不對。覺迷之間,只在一念。一念覺,眾生便是佛;一念迷,佛便是眾生。覺悟能入聖人法性流;迷惑能入凡夫六塵流。法性就是真如。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換言之,能在六塵上覺悟,就是佛;迷於六塵境界,就是眾生。
菩薩覺悟法王的真實法,也就是真如實相的法,也是無在無不在的法;可是還不能執著這種法。對於真實法,要無所著住,也要無所束縛,若是有著縛,就有障礙;反之,無障礙,就是解脫,能這樣的自在,心無障礙。在真實法上,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得到無生法忍的境界。
如來法身所作業 一切世間如彼相
說諸法相皆無相 知如是相是知法
佛的法身是無相的,所作的業,也是無相的。沒有相,才是真實相。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世間,皆是空的。說一切法相,本來是無相。若能明白無相的道理,就能明白法是不生不滅。
菩薩住是不思議 於中思議不可盡
入此不可思議處 思與非思皆寂滅
菩薩住是不思議的境界,也就是實相無相之理。在實相無相的道理之中,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心思言議不能窮盡,若入這種不可思議之處,能思議和不可思議,皆是寂滅。
如是思惟諸法性 了達一切業差別
所有我執皆除滅 住於功德無能動
這樣思惟一切諸法的法性,明了通達一切善業和一切惡業的差別性。把所有我執和我所執,皆能除滅。所有我執和法執,也沒有了。沒有我執,我相空了;沒有法執,法相空了。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住在善根積聚的功德,天魔外道無能動搖你的心。
菩薩一切業果報 悉為無盡智所印
如是無儘自性盡 是故無盡方便滅
菩薩所有起惑造業所受的果報,沒有窮盡的智慧所能印證,這樣無盡智慧,無儘自性,若能窮盡,也是無盡方便的寂滅法。
菩薩觀心不在外 亦復不得在於內
知其心性無所有 我法皆離永寂滅
菩薩觀察自己的心,既不在外,亦不在內。知道心性本來是空的,因為無所有的緣故,所以我執也沒有,法執也沒有,常離我法二執,永遠是寂滅。
彼諸佛子如是知 一切法性常空寂
無有一法能造作 同於諸佛悟無我
一切諸佛的弟子!應該這樣知道,所有一切法性,常是空寂。沒有一種法,自己可以造作自己。一切法是寂滅相,同諸佛所覺悟的道理是一樣,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
了知一切諸世間 悉與真如性相等
見是不可思議相 是則能知無相法
菩薩明了知道一切世間法,都和真如自性相等,並無分別。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相,因此之故,則能知道眾生是空的,法也是空的,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無相而相這種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 常樂修行菩薩行
為欲利益諸群生 大誓莊嚴無退轉
若能知道一切世間法,都是真如相的表現,就是甚深法,就是無相法。雖然無相,可是常樂修菩薩行,常樂行菩薩道。菩薩為想利益一切群生,竟把自己忘了。菩薩發大誓願,莊嚴六度萬行,永不退轉正等正覺。
我們人,盡想到利益自己,不去利益其他的人,雖然活著,還不如死的好;若能常常利益他人,不為自己著想,活著才有意義。我們修行人,要發大菩提心,要發大誓願心。修行大行門,修行大法門,也就是勤修六度萬行,勤修慈悲喜舍法門。
是則超過於世間 不起生死妄分別
了達其心如幻化 勤修眾行度群生
菩薩修行大誓莊嚴無退轉的法門,這種法門,就會超過一切世間法,不會生起再生死的妄念,不會妄分別一切諸法。明了通達這種無相法,用不退轉的菩提心,可以明白其心如幻如化,勤修六度萬行,教化眾生,救度眾生。
菩薩正念觀世間 一切皆從業緣得
為欲救度修諸行 普攝三界無遺者
菩薩用無我的正念,觀察世間一切諸法,明了一切諸法,皆是由因緣所生。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所以一切法,皆從業緣所得。菩薩為救度眾生,才修菩薩所修的行門──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又以四宏誓願及六度等,普攝三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不被攝受。菩薩的心,大慈大悲,看眾生如同自己一樣,眾生受苦,等於自己受苦。所以勤修一切行門,度眾生出離三界,這是菩薩的志願。
了知眾生種種異 悉是想行所分別
於此觀察悉明了 而不壞於諸法性
眾生是起惑造業受報,種什麼因,便結什麼果,這是自然的道理。如種佛因,便結佛的果;如種菩薩因,便結菩薩的果;如種緣覺因,便結緣覺的果;如種聲聞因,便結聲聞的果,這是四聖道。尚有六凡道,就是三善道──天、人、修羅,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總之,種三善因,便結三善道的果;種三惡道因,便結三惡道的果。這個道理,絲毫不爽,千真萬確,絕無迷信色彩。
愚痴的人,不知因果的厲害,隨便錯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撥無因果。有智慧的人,知道因果報應的厲害,就怕錯因果,無論做什麼事情,三思而後行。出世聖人,修行為了因果。一般凡夫,只會造因果。沒有罪過要造罪過,造出罪過,自己還不承認是罪過,認為理所當然,沒有慚愧之心,這是罪上加罪,不可饒恕。
眾生有種種的異別,包括善惡的種子,各有不同。各造各的業,各受各的報。都在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中,所分別而成就的。若能在種種業果報應之中,觀察明白,便了知一切法性而又不破壞它。
智者了知諸佛法 以如是行而回向
哀愍一切諸眾生 令於實法正思惟
有智慧的人,明白了解諸佛所說的法,以如是修菩薩行,所積聚的善根,而為眾生回向。為什麼為眾生回向?因為哀愍一切眾生。菩薩看眾生太愚痴,所做的事,顛顛倒倒。怎樣的教化,也不明白;教他捨己為人,舍末求本,擁護正法,令正法住世,他不相信,所以眾生是可憐者,勸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真實法,應該往對的來做。怎樣是不對?應該反省一下,仔細想一想,不但想一次,而且時時要想,自己是不是錯了因果?自己是不是對佛教沒有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反而造出種種罪過呢?因之,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反省又反省,檢討再檢討,這樣,才算是個真正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