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楞嚴經》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有《楞嚴經》就有正法【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2021-02-18 宣化上人專弘平臺

  卷三十丨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菩薩所修眾善行 無量無數種種別

於彼一切分別知 為利群生故回向


菩薩所修種種的善行,有無量無數種種的分別。對於善行的一切分別,皆能知道明白。為利益群生,回向眾生。菩薩不是自私人,將所修的善行功德,自己不留著,而完全回向。我們聽到菩薩這種的作風,應生大慚愧心。菩薩對我們這樣的慈悲,我們對待菩薩的恩惠,卻置之不理,豈不是辜負菩薩一片慈心。


以妙智慧恆觀察 究竟廣大真實理

斷諸有處悉無餘 如彼真如善回向


菩薩以妙觀察智來觀察一切萬事萬物。妙觀察智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智慧,乃是不觀而觀,觀而無觀的境界。何謂不觀而觀?一般人認為他不知道,可是他能知道。何謂觀而無觀?他雖然知道,還像不知道一樣。菩薩的妙觀察智,不需要作意(想一想,定一定),便知前因後果。阿羅漢要觀察一件因緣,必須作意(在定中觀察)才能知道。


菩薩用妙觀察智,來觀察究竟廣大最真實的道理。能斷盡三界二十五有;斷欲界十四有;斷色界七有;斷無色界四有;就是四惡趣、四大洲、六欲天、四禪天、大梵天、無想天、五不還天、四空天。把一切有斷了,沒有剩餘,這樣所修的善根,譬如真如實相理體,悉皆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


譬如真如遍一切 如是普攝諸世間

菩薩以此心回向 悉令眾生無所著


好像真如,它能遍一切處,這樣普攝一切世間。菩薩以此心回向,希望一切眾生無所執著。不要執著這個是我,那個是我所有,要把一切放下,能放下就解脫。


菩薩願力遍一切 譬如真如無不在

若見不見念悉周 悉以功德而回向


菩薩所發的願力,遍滿一切處,好像真如理體,沒有不在的地方。或者能看見,或者不能看見,菩薩的念,周遍一切眾生的心。菩薩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來為眾生回向。


夜中隨住晝亦住 半月一月亦隨住

若年若劫悉住中 真如如是行亦然


真如又住於夜,又住於晝;真如也住於半月,也住於一月,都是隨著時間而住。或者是年,或者是劫,真如悉住其中。真如是這樣,所修集善根的行門,也是這樣,住於一切處。


所有三世及剎土 一切眾生與諸法

悉住其中無所住 以如是行而回向


所有三世及諸佛剎土,一切眾生與所有佛法,住而不住,不住而住,所以悉住其中,而無所住。以這樣無著無縛的解脫心,回向一切眾生。


譬如真如本自性 菩薩如是發大心

真如所在無不在 以如是行而回向


好像真如,就是眾生本有的自性,善根也是眾生本有的自性,人人具有,可惜不知去用。菩薩發大菩提心,修集種種善根。真如是遍一切處,所在無不在。菩薩以這種廣大無邊所修的善根,為眾生回向。


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 以如是業而回向


好像真如,它是眾生的自性,在真如之中,沒有少法生,沒有少法滅。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真如實相理體,沒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那就有所執著,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所以不得自性,這就是善根的真實之性。菩薩以這種清淨業,為眾生回向。


如真如相業亦爾 如真如性業亦爾

如真如性本真實 業亦如是同真如


好像真如的相,是無相的。善業如同真如相一樣。善業本來沒有,惡業本來沒有。可是眾生心生,業也生出來;眾生心滅,業也滅亡了。所謂「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為什麼在往昔的時候,造了很多的惡業?仔細地分析,皆因為在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痴三毒所生出來。從身生出殺盜淫的業,從口生出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業,從意生出貪瞋痴的業。所有的業,我現在都要懺悔。


所謂「彌天大罪,一懺便消。」有首偈頌:「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從心生,罪從心滅,所以將心懺。用真心來懺悔所造的業,心裡把所造的過錯忘掉,罪業也沒有了。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如果有過不改,把它藏起來,不叫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古時大英雄、大豪傑,勇於改過。古人云:「君子之過,如日月蝕,人皆見之。即時更正,人皆仰之。」君子有了過錯,好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人皆能看見。若能及時改之,人人皆敬仰而羨慕。聰明人,有過必改;愚痴人,有過不改。古人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憚改,善莫大焉。」有智慧的人,勇於改過、歡喜改過,所以人人仰慕他、讚嘆他,知道他是君子。古時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聞善則拜,我們作為寶鑑。


真如的性是遍一切處,人所造的業,若是不改,也會遍一切處。越長越大、越集越多,無論善業或是惡業,都是這樣的情形。好像真如的性,本來是真實不變。業也是這樣,和真如的道理相同。


譬如真如無邊際 業亦如是無有邊

而於其中無縛著 是故此業得清淨


譬如真如,它是無有邊際。眾生所造的業,也是這樣的情形,而無有邊際。雖然沒有邊際,可是在其中,沒有束縛,沒有執著,若能無縛無,就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清淨,清淨就是沒有一切塵垢。因為這個緣故,業得到清淨。


如是聰慧真佛子 志願堅固不動搖

以其智力善通達 入於諸佛方便藏


像這樣的聰明和智慧,才是真正的佛子。志願是非常堅固,猶如金剛,不會動搖,不會破壞。以其智慧的力量,善於通達一切諸法,能入於十方諸佛方便藏。


附錄:今天(一九七六年農曆冬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我在今天對十方諸佛發個誓願。發什麼誓願?我所發的願,關於《楞嚴經真偽問題的願。近來有幾個博士和學者們,批評《楞嚴經不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的,而是後人偽造的。彼大肆宣傳其事,大肆破壞其事,引起對佛法不求甚解的佛教徒,生起懷疑之心,人云亦云,跟著人家後邊吶喊,實在可憐。


今天我對大家保證《楞嚴經是真的,不但《楞嚴經是真的,就是〈楞嚴咒也是真的。《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壞不了。有《楞嚴經就有正法,沒有《楞嚴經就沒有正法。如果《楞嚴經是假的,我願墮拔舌地獄,受無間斷的苦。


我希望大家以後要有擇法眼,不要再跟著垃圾的博士或者垃圾學者去研究《楞嚴經是偽造的問題,不要被垃圾的境界所轉,要有定力,來轉垃圾的境界。


他們為什麼說這部經是假的?因為他們的心,邋遢到極點,不願正法住世,不教人修行,故意破壞。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就從這兩句來證明,該經千真萬確是佛所說的妙理,若是不除掉淫慾心,就不能超出三界,也就是說,不斷欲去愛,根本不能證果。《楞嚴經上又說:「若不斷欲,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無有是處。」由此觀之,就知正法眼藏所在之處。


凡是真正佛教徒,一定要擁護《楞嚴經,楞嚴是了義經,依教修持,必獲果證;要誦持〈楞嚴咒,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這是我親身的經驗。我再發願,特別強調《楞嚴經是真經,而不是偽經,如果有錯誤,我願墮拔舌地獄,希望大家認清這個問題,自己要有正見,不要辜負我這番苦心,並希望謗毀者,舍邪歸正。


覺悟法王真實法 於中無著亦無縛

如是自在心無礙 未曾見有一法起


覺悟就是佛,迷惑就是眾生。覺悟什麼?覺悟以前所行所作,皆是不對。迷惑什麼?迷惑以前所行所作,不知道是不對。覺迷之間,只在一念。一念覺,眾生便是佛;一念迷,佛便是眾生。覺悟能入聖人法性流;迷惑能入凡夫六塵流。法性就是真如。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換言之,能在六塵上覺悟,就是佛;迷於六塵境界,就是眾生。


菩薩覺悟法王的真實法,也就是真如實相的法,也是無在無不在的法;可是還不能執著這種法。對於真實法,要無所著住,也要無所束縛,若是有著縛,就有障礙;反之,無障礙,就是解脫,能這樣的自在,心無障礙。在真實法上,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得到無生法忍的境界。


如來法身所作業 一切世間如彼相

說諸法相皆無相 知如是相是知法


佛的法身是無相的,所作的業,也是無相的。沒有相,才是真實相。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世間,皆是空的。說一切法相,本來是無相。若能明白無相的道理,就能明白法是不生不滅。


菩薩住是不思議 於中思議不可盡

入此不可思議處 思與非思皆寂滅


菩薩住是不思議的境界,也就是實相無相之理。在實相無相的道理之中,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議,心思言議不能窮盡,若入這種不可思議之處,能思議和不可思議,皆是寂滅。


如是思惟諸法性 了達一切業差別

所有我執皆除滅 住於功德無能動


這樣思惟一切諸法的法性,明了通達一切善業和一切惡業的差別性。把所有我執和我所執,皆能除滅。所有我執和法執,也沒有了。沒有我執,我相空了;沒有法執,法相空了。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住在善根積聚的功德,天魔外道無能動搖你的心。


菩薩一切業果報 悉為無盡智所印

如是無儘自性盡 是故無盡方便滅


菩薩所有起惑造業所受的果報,沒有窮盡的智慧所能印證,這樣無盡智慧,無儘自性,若能窮盡,也是無盡方便的寂滅法。


菩薩觀心不在外 亦復不得在於內

知其心性無所有 我法皆離永寂滅


菩薩觀察自己的心,既不在外,亦不在內。知道心性本來是空的,因為無所有的緣故,所以我執也沒有,法執也沒有,常離我法二執,永遠是寂滅。


彼諸佛子如是知 一切法性常空寂

無有一法能造作 同於諸佛悟無我


一切諸佛的弟子!應該這樣知道,所有一切法性,常是空寂。沒有一種法,自己可以造作自己。一切法是寂滅相,同諸佛所覺悟的道理是一樣,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


了知一切諸世間 悉與真如性相等

見是不可思議相 是則能知無相法


菩薩明了知道一切世間法,都和真如自性相等,並無分別。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相,因此之故,則能知道眾生是空的,法也是空的,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無相而相這種法。


若能住是甚深法 常樂修行菩薩行

為欲利益諸群生 大誓莊嚴無退轉


若能知道一切世間法,都是真如相的表現,就是甚深法,就是無相法。雖然無相,可是常樂修菩薩行,常樂行菩薩道。菩薩為想利益一切群生,竟把自己忘了。菩薩發大誓願,莊嚴六度萬行,永不退轉正等正覺。


我們人,盡想到利益自己,不去利益其他的人,雖然活著,還不如死的好;若能常常利益他人,不為自己著想,活著才有意義。我們修行人,要發大菩提心,要發大誓願心。修行大行門,修行大法門,也就是勤修六度萬行,勤修慈悲喜舍法門。


是則超過於世間 不起生死妄分別

了達其心如幻化 勤修眾行度群生


菩薩修行大誓莊嚴無退轉的法門,這種法門,就會超過一切世間法,不會生起再生死的妄念,不會妄分別一切諸法。明了通達這種無相法,用不退轉的菩提心,可以明白其心如幻如化,勤修六度萬行,教化眾生,救度眾生。


菩薩正念觀世間 一切皆從業緣得

為欲救度修諸行 普攝三界無遺者


菩薩用無我的正念,觀察世間一切諸法,明了一切諸法,皆是由因緣所生。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所以一切法,皆從業緣所得。菩薩為救度眾生,才修菩薩所修的行門──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又以四宏誓願及六度等,普攝三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不被攝受。菩薩的心,大慈大悲,看眾生如同自己一樣,眾生受苦,等於自己受苦。所以勤修一切行門,度眾生出離三界,這是菩薩的志願。


了知眾生種種異 悉是想行所分別

於此觀察悉明了 而不壞於諸法性


眾生是起惑造業受報,種什麼因,便結什麼果,這是自然的道理。如種佛因,便結佛的果;如種菩薩因,便結菩薩的果;如種緣覺因,便結緣覺的果;如種聲聞因,便結聲聞的果,這是四聖道。尚有六凡道,就是三善道──天、人、修羅,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總之,種三善因,便結三善道的果;種三惡道因,便結三惡道的果。這個道理,絲毫不爽,千真萬確,絕無迷信色彩。


愚痴的人,不知因果的厲害,隨便錯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撥無因果。有智慧的人,知道因果報應的厲害,就怕錯因果,無論做什麼事情,三思而後行。出世聖人,修行為了因果。一般凡夫,只會造因果。沒有罪過要造罪過,造出罪過,自己還不承認是罪過,認為理所當然,沒有慚愧之心,這是罪上加罪,不可饒恕。


眾生有種種的異別,包括善惡的種子,各有不同。各造各的業,各受各的報。都在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中,所分別而成就的。若能在種種業果報應之中,觀察明白,便了知一切法性而又不破壞它。


智者了知諸佛法 以如是行而回向

哀愍一切諸眾生 令於實法正思惟


有智慧的人,明白了解諸佛所說的法,以如是修菩薩行,所積聚的善根,而為眾生回向。為什麼為眾生回向?因為哀愍一切眾生。菩薩看眾生太愚痴,所做的事,顛顛倒倒。怎樣的教化,也不明白;教他捨己為人,舍末求本,擁護正法,令正法住世,他不相信,所以眾生是可憐者,勸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真實法,應該往對的來做。怎樣是不對?應該反省一下,仔細想一想,不但想一次,而且時時要想,自己是不是錯了因果?自己是不是對佛教沒有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反而造出種種罪過呢?因之,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反省又反省,檢討再檢討,這樣,才算是個真正佛教徒。

相關焦點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 《楞嚴經》絕對是真經 The Shurangama Sutra Is Definitely Authentic
    宣化上人開示A Lecture given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今天(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我要對十方諸佛發一個誓願,發什麼誓願呢?我所發的願,是關於《楞嚴經》真偽的問題。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禪師示寂後,茶毗得到很多光明瑩潔的舍利,而且心臟和舌頭不壞。宋朝法常法師釋法常, 河南開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後裔。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長沙之益陽華嚴軾公剃髮,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閱首《楞嚴經》而能義通法海,自此遊淮泗,放浪湖湘。
  • 175.這樣誦〈楞嚴咒〉三七日,佛現身令其開悟【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四種清淨明誨 · 楞嚴神咒◎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你受戒之後,穿上從來沒穿過的新衣服,在佛前燃上香,自己在那兒不要做其它的事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誦」,就是念誦;念誦這個心佛所說神咒。
  • 修佛之人必讀《楞嚴經》,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誰知剖臂取出的經絹,卻血肉擬成一團,無法辨認字跡。房融宰相苦思無策,竟夕失眠。不想旁邊有一位啞女忽然會說話了,她說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跡就會顯現。大家試了之後,果然現出了經文,真是皆大歡喜。在譯《楞嚴經》的過程中,房融親自為譯文潤筆,故而《楞嚴經》文字之典雅優美,在漢文佛經中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
  •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五十一)----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51)◎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若作聖解」:你若作證聖果的見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這時候因為你錯了知見,就有一種淫慾的魔入你這個身上來了。 「一向說欲」:對著人專門講欲。好像現在美國,我聽說有這麼一個宗教是多妻主義,說太太越多越好。
  • 持誦《楞嚴咒》的無上功德利益
    《楞嚴咒》,又名「白傘蓋咒」、「如來藏心咒」,全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此咒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佛教裡,《楞嚴咒》被奉為咒中之王,也是佛教裡最長、最重要的一個咒,關係著佛教的興衰。楞嚴咒共分為五會,有2622個字,是大乘佛教寺院僧眾上早課首要誦讀的咒語。
  •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34◎宣化上人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就結上雙跏趺坐,在那兒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發神經,也不知道他因為被人罵一個經懺鬼的名詞,自己放不下,就神經錯亂,看見鬼了,有兩個鬼。可是這兩個鬼一看見他,不單不給他麻煩,而且還向他叩頭。兩個鬼對談說:「這座金塔裡邊有佛的舍利,我們應該恭敬禮拜,我們趕快禮拜這金塔。」因為他結雙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來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這是兩個鬼。
  • 《楞嚴經》的功用(宣化上人)
    銷我億劫顛倒想宣化上人什麼叫「顛倒想」呢?倒,就是「顛倒」,不是正確的。說:「你這個人真顛倒!」不是他這個「人」真的顛倒,而是他這個「想」顛倒。所以阿難尊者由摩登伽女那兒回到佛的地方,就向佛頂禮叩頭,說: 「妙湛總持不動尊」,總持,就是陀羅尼;不動尊,這是楞嚴一種定的表現,這個定就叫「不動尊」。「妙湛總持」、「不動尊」合起來,這也就放是「佛」,釋迦牟尼佛可以稱「妙湛總持不動尊」。
  • 十位主空神所得到的解脫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97複次,淨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解脫門。複次就是再說一次,這位淨光普照主空神,他有清淨的光明。這種光明是由般若智慧所現出來的,而能普遍地照耀於十方。在楞嚴經上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是空神,這位空神可以沒有,但是堅固心不能動轉。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佛經的選題,老同修們都曉得七種立題,不出「人、法、喻」三者,本經在七種立題是屬於「具足立題」,就是人法喻都有,我們先將人法喻就題目當中把它指出來。「大佛頂」三個字是比喻,將這部經比作佛頂,「大」這個字是讚嘆的話。諸位要曉得,佛是三界之內最尊最貴,再沒有比佛更尊貴,在佛的身上,佛的頂是最尊貴的。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就能想像這部經的地位,這部經就像佛頂一樣。
  • 頭陀行,有十二種頭陀(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44◎宣化上人講述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見嚴飾人:若見著好莊嚴、好修飾的人。嚴飾,就是打扮得很端莊優雅,不是很妖嬈的,不是像妖精的樣子,是有幽閒貞靜這種德行的樣子。所以《詩經》上第一首詩就說:「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詩經》〈關睢篇集注〉解釋這首詩的典故說:「興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 什麼是「二佛、三佛」?【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講到〈如來壽量品〉。「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在菩提樹下不起座,卻能先後在法界七個地方說九會的《華嚴經》。佛不違將來這後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暢談於九次法會之中。所以如來的境界是說不能盡的。「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又有「二佛」,又有「三佛」,又有本佛,又有跡佛。什麼是「二佛」呢?二佛,一個是真身的佛,一個是應身的佛。真身,是真如不變,不變隨緣,它是從體立名,是個體。
  • 81.阿難求佛開道眼【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十番顯見 · 剖妄出真◎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恃佛威神:我出家可是出家,拜佛做師父了,但是我的思想還沒有改變。怎麼呢?我就仗著佛這種威德和神通。我想:「啊,我有一個佛的哥哥,你說這世界上誰能有佛的哥哥呢?
  • 十位主風神所得到的解脫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99複次,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不知佛法的人,不知道有主晝神、主夜神、主方神、主空神、主風神等等,有這樣多的神。研究佛法的人,才知道有這樣多的諸神眾。單說主風神,不是一個主風神,而是有無量無邊的主風神。在前邊經文不過提出十位主風神的名字而已。沒有提出的不知道還有多少?所以現在又說複次。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三】 除供佛聞法而外,並願生生世世,常在佛前,及發願往生等。  【注四】 人命終時,神識唯見十方如墨,有福慧和有淨願的人,暫昏即悟。所以自然心開。  【注五】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臨命終時,一切所有,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人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見五祖大師《最上乘論》)。以此三義,故這種有情得稱為「菩提薩埵」。「諸菩薩」:依本經而言,菩薩為求無上菩提,須歷經六十位修證,也就是六十個階段或證悟的境界。此六十位是:三漸次位、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與《菩薩瓔珞經》則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 25.圓彰七大即性周遍【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也使令將來修大乘的人,能明白這個實相的道理!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說無相,那還有什麼?無相,這是沒有虛妄相,完全是實在的了!你、我現在,都是佛當時的「當來」,都在「當來」的數目之內了。佛當時,已知道將來在美洲第一次講《楞嚴經》,有這些個人;那麼我們現在都是當來眾,都是當時的「當來」。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6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56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所以,《楞嚴經》最大的特色,應該講它的賣點;我們說那個觀光區都有一個賣點,《楞嚴經》最大的特色、賣點,就是五十種陰魔,五十種層次,一步一步的經過了過濾以後,到最後成就了無上菩提。簡單講:就必需經過這五十種關卡,同時去認識它,不被迷惑。因此這一本經,可以說,三藏十二部經典裡面,沒有一本經,五十種陰魔它是相通的,沒有,統統沒有。所以,這五十種陰魔,對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尤其重要,尤其是我們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