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財姐姐
《知否》原著小說裡,顧廷燁和新婚妻子盛明蘭,有過一場針對自家——寧遠侯府的大吐槽,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痛說革命家史」。
這場吐槽,由侯府「逆子」顧廷燁主導,吐得七情上臉,忿恨不已。明蘭配合,做了一個很認真的聽眾,在顧廷燁需要她湊趣時,才象分析案情似的說上兩句,順帶引導下老公的情緒。
吐槽到最後,明蘭真誠地總結:
「所以,你若憤恨,絕然是沒錯的。」
顧廷燁這時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心理活動:
顧廷燁莫名失笑了。常嬤嬤也時時一臉憤然的咒罵寧遠侯府。但他並不覺得有共鳴,反倒有些厭煩。在他看來白家也有不當,明知齊大非偶,依然貪心地攀了這門親事,期望奇蹟發生。白夫人明知前途多舛,也不多籌謀策劃,而是早早死去。每次想起這些來,他更多的是冷笑和淡漠。
常嬤嬤是誰?她是顧廷燁生母白氏的奶母,為人精明厚道,對白氏忠心不二,可以說,她是顧廷燁情感上最為親近和尊敬的長輩了。
按照通常的邏輯,在對待侯府的態度上,她應該是顧廷燁的天然同盟。
但為什麼常嬤嬤對侯府的吐槽,顧廷燁就沒有共鳴,甚至感到厭煩呢?反而是剛嫁過來不久的明蘭,卻被顧廷燁引為知音,把憋了多年的心裡話都跟她說了。
立場不同
常嬤嬤站在白氏的立場,和顧廷燁一半相同,明蘭卻考慮到了顧廷燁還有一半做為顧家子弟的立場。
常嬤嬤從小把白氏奶大,又跟著她嫁進侯府,多年來,白氏在侯府所受的冷落與欺負,她都看在心裡,痛在心頭。
給侯府教訓是不可能的,但罵罵侯府,提提當年侯府做的噁心事,心疼下早逝的女主人,總是可以的吧?更何況見到白氏留下的孩子,居然也沒得到侯府象樣的照顧,那更是義憤填膺。
想像一下,你見到自家的孩子沒了媽,還被他生父家裡人欺負,你會忍住不罵那無良的生父一家嗎?
顧廷燁當然能理解常嬤嬤的心情。可惜,常嬤嬤忽略了一點:顧廷燁除了是白氏的兒子,他還是老侯爺的兒子。
他恨老侯爺放任侯府一幫人欺負他母親,可他也忘不了父親從小對他的嚴格教養,他始終都對父親偏心大哥耿耿於懷,是因為他特別想取得父親的肯定。
所以他是矛盾的,他為母親抱屈,並不代表徹底否定父親。
作為一個成熟理智的男人,他無法容忍侯府眾人對母親的攻擊,也並不喜歡常嬤嬤一味地咒罵侯府。
人的心理很微妙:我自己的家,自己的爹,我自己能罵,但他人開罵的時候,本能地就想護一下。
別說常嬤嬤,就是明蘭,如果也自以為體貼幫忙,上來就對侯府和老侯爺開罵,顧廷燁恐怕也不會高興的。
相比之下,明蘭雖然不能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她站在顧廷燁這邊,意識到了顧廷燁夾在中間的左右為難。
她只考慮顧廷燁一人的感受,先聽顧廷燁講,不急著給公公或婆婆任何一方評價。
這樣的態度,顧廷燁自然感到安慰。
對於顧廷燁的怨氣和憤恨,明蘭給予了充分肯定:「所以,你若憤恨,絕然是沒錯的。」
這是絕對的信任自己人啊!顧廷燁憎恨自己的親戚,她就幫他找理由去憎恨。
這種自己人的感覺,太吸引人了。
吐槽的方式不同
常嬤嬤的吐槽是主動的,她常常一臉憤然地咒罵侯府。
白氏去世後,她就離開了侯府,可想而知,她對侯府的痛恨,主要來自於當年白氏所受的委屈。
就算無意,但客觀上,也免不了給顧廷燁這種感覺:哥兒啊!你要是不替你母親報仇,不跟我們一起恨侯府,你就對不起你娘。
可是,且不說顧廷燁有一半的血統姓顧,他是一個成熟理智的大男人,不是天真的孩童,覺察到常嬤嬤話裡的這層意思,也非常不爽。只是常嬤嬤是他尊敬的老人,他不能表達出來,讓她難過。
而且,這種口頭上的咒罵,最大的作用只是發洩情緒,卻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說白了,常嬤嬤在咒罵侯府埋怨老侯爺時,忘了一個事實:顧廷燁已經長大了,他有自己的思想了。
明蘭呢? 她是應顧廷燁之邀,才接觸這個話題的。
她一貫明哲保身,感覺到寧遠侯府的水深且渾,只想躲遠些。而且說白了,她對顧廷燁了解很少,搞不清楚他的底限在哪,對這種一看就屬於高風險的上輩隱私,她才不會冒險觸碰。
反而是顧廷燁忍不住了,尋機會主動找她討論舊事。
有了這個前提,顧廷燁對明蘭的寬容度就高了許多,畢竟是他自己拉人過來討論的。
而且明蘭很有一套。她就認真聽講,在顧廷燁需要她的意見時,也不急著評價誰對誰錯,而是客觀地分析問題,引導他一步步面對真相。
從顧廷燁同輩兄弟的年紀差異,分析出老侯爺與大秦氏情意深重。潛臺詞是老侯爺會對小秦氏愛屋及烏,對夾在中間接替大秦氏位置的顧廷燁生母,則會難以接受。
從小秦氏的年紀,推斷出白氏是老侯爺迫於形式非娶不可的,很難堪,卻是後來一切問題的根源。
顧廷燁多年來被家事所困,欲說無處說,明蘭卻見微知著,步步引導,讓他終於有了個情緒的突破口。
很多時候,不是不想說,是沒遇到那個能懂你所說,讓你放心說的人。
對於侯府裡流傳的,說白氏逼死了大秦氏,明蘭堅定地斥為「胡說八道!一派胡言!哪個瘋子這般顛倒黑白?」
這對於顧廷燁來說,是多麼寶貴明確的支持呀!
正因為肯定了明蘭從理智到情感,都是信任自己的,顧廷燁才更放心,敘述也開始平靜了,因為他不必再孤身對抗全世界。
效果不同
常嬤嬤的情緒發洩式咒罵,解決不了問題,反而令困在仇恨中的顧廷燁情緒更加低落,時時提醒著他:
生母被辜負,生父不地道,他不被人愛。
這種發洩是沒有建設性的,反而容易使顧廷燁產生逆反心理,比如他心裡想的:白家也有不當,白氏也沒有籌謀策劃。
顧廷燁雖然痛恨父系對母親的欺壓,自願選擇站隊母親,替她恨父親,報復父親,可他一點都不快樂。
因為他身為顧家兒子,天然地也對父親有孺慕之心。他的叛逆,頂撞父親,很大程度上,也是另類的爭取父親認同的方式。
父母雙方反目成仇,叫他選擇哪一方,他都很痛苦。
而明蘭,之前和他們任何一方都沒關係,現在卻是他的妻子,首先明蘭的立場就傾向於他顧廷燁。
而且,明蘭並不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她只是客觀地分析事實,引導顧廷燁從困了他多年的情緒中跳出來。
明蘭不給他壓力,不催著他站隊,卻幫他宣洩了鬱積於心,多年無法說出口的秘密。
對於夾在父母雙方的恩怨裡,快要精神分裂的顧廷燁來說,這是多麼及時的良藥啊!
這樣的明蘭,他怎會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