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私人訂製》上映,編劇王朔的名字再次出現在觀眾賀歲的視野裡。除了是一部馮小剛電影,這也是一部王朔電影。而追尋王朔這些年的路徑:人間消失、高價接劇本、生孩子、罵人、繼續人間消失.掌聲和謾罵。從1984年的處女作《空中小姐》開始,他和他的玩世不恭影響著前僕後繼的閱讀者和寫作者。專欄作家楊波表示:他的作品裡沒有政治,沒有生活的疾苦,而只有姿態,公眾在此類反叛的愚弄和安撫下,也只會變得更老實,更市儈。
王朔於我有恩,這個要先說清楚。我是在1990年左近剛上高中時開始讀他的小說,讀的第一篇是《橡皮人》,記得因看不懂而反覆讀了幾遍。這部小說帶給我的刺激令我產生了企圖也帶給別人類似刺激的衝動,這樣說吧,正是在王朔這篇小說的慫恿下,我決定開始寫點兒什麼。
回頭看,在那個時段的閱讀經驗裡,我對金庸和瓊瑤的著迷程度遠遠超過他,但前兩位帶給我的僅是閱讀快感而已,他倆在恣意逢迎我的同時,我也變成了馬桶般完全被動的死物任其逢迎,這一點兒也談不上刺激。
王朔帶給我的刺激基於其惡意,他在有意無意地(我更相信是無意地)挑釁讀者對此惡意的反擊,並以這種必然而不著痕跡的交流來促生其寫作的動機與想像力。這是一件非常朋克的事,跟我後來才了解到的,搖滾歌手GGAllin向臺下觀眾扔自己剛拉的大便或哈內克的絕大多數電影一樣,他們創作的前提是,或深或淺地,將自己的讀者、樂迷和觀眾視為敵人--並說服他們也這麼想。
我正是被這種態度所勾引,一直在努力地寫啊寫,希冀廣大讀者通過讀我文章而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多麼傻的人。我矢志於此、筆耕不輟,未料我的啟蒙者王朔卻逕自跑偏了,擅自成為了一個玩世不恭的人。
連瓊瑤的小說裡也有諸多靠玩世不恭來吸引異性的角色,是吧?請注意,與讀者為敵和玩世不恭可不是一回事。後者有教化的意味,前者則基於認定讀者業已不可救藥;玩世不恭雖情緒負面,卻出於善意,且多數時候屬於諂媚兮兮的表演--與讀者為敵則飽含董存瑞式的怒氣,這怒氣須基於「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式的信仰,這信仰在與讀者為敵的作家那裡轉化為對讀者的蔑視、憎惡和不信任,此種態度,對於一個政治及寫作上的既得利益者來說,只能是源自荷爾蒙和天分的,曇花一現的東西。
我的意思是,這種與讀者為敵的品質,僅曇花一現地出現在既得利益者王朔早期零星幾部小說的片段裡,碰巧被我遇到了,碰巧在此之前我還沒有遇到過GGAllin、哈內克等等那些將此品質發揚得更為淋漓盡致的人,就像一個姑娘可以在事後瞧不起那個曾給自己開苞的人,但不能因此否認那個人幹了那個事。
基於油嘴滑舌的北京方言,王朔利用憤世嫉俗來取悅世俗的本領,在他涉足影視劇產業後漸臻化境。新世紀以來,在某種來源不明的公共恐懼症導致的深居簡出,以及不吝辭藻地說佛弄道、裝神弄鬼之後,這種俗不可耐的憤世嫉俗披上了日益濃鬱的神秘色彩,這令他幾乎成為了高僧大仙似的人物,要不不說,但凡一開口,其不僅深不可測,而且分好幾層要花好幾天才能弄明白的意思,令人們一個個陷入醍醐灌頂般的痴醉狀態。
最近李宗盛來北京開個演,票價炒到過萬,此人跟王朔同歲,今年58,這個從上帝視角來煮心靈雞湯的傢伙,其美學本質跟王朔還真差不多。他們的作品裡沒有政治,沒有生活的疾苦,而只有姿態--沒有人可以如此幸運地不進水米,不分階級地僅存活於玩世不恭或傷春惜秋裡,但公眾借他倆的口水,在幻覺裡得此幸運。這就是他倆受歡迎的本質--他們砌造玩世不恭和傷春惜秋這兩座桃花源的手藝著實不錯。
說王朔有才可以,有腦也行,有膽則值得商榷。他一直被譽為反叛者,這跟將玩世不恭和與讀者為敵搞混一樣純屬誤會。作為體制外的創作者,他們的創作之所以榮獲體制的允許乃至鼓勵,正因為他們有恰到好處的才情和奴性,可以在其作品裡將具備體制外風格--此風格是體制內的藝術家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由此顯得格外關鍵--的所謂反叛精神調試至某種極其微妙的程度,就像令憤世嫉俗流於世俗一般,這種風格、這種程度的反叛實是對其反叛物的哈舔和攀附,公眾在此類反叛的愚弄和安撫下,只會變得更老實,更市儈。
王朔確實沒有寫過忠君愛國的文字。當然,不反抗不是證明其奴性的充分條件,甚至你完全可以說,即便在奧斯維辛之內,你也不能以一位作家作品裡是否有政治,有生活的疾苦來作為衡量其文學價值的根據。確實,在禮崩樂壞的當下,在民眾普遍以利害取代善惡的主流價值體系面前,我們的作家,那些我們授其權利和金錢來幹涉我們心靈的傢伙,依舊可以像一個橡皮人一樣面無表情地,用藝術來虛擬桃花源,用美學來取代善惡。
王朔早期作品裡的反崇高,那種壞笑著把一切裝逼犯拉回屎坑的狠勁,難道在《私人定製》和《我的千歲寒》裡,不像是一記繞了一圈後,扇回自己臉上的耳光嗎?我一個朋友視《我的千歲寒》為中文毒品寫作的傑出實驗,我看到的,卻不過是一堆字和寫這堆字的那個人像灘嘔物般癱在地上。在30年前,他的反崇高和對意義的消除幾乎具備革命般的力度,他把其這股氣質中最消極、最無能的部分萃取放大,跟毛澤東從馬克思那裡只看到了造反兩個字一樣,成為了如今這樣一個造作、陰鬱、偏執、昏聵的人。
人確實要懂得感恩,但不能就此迷信。黨中央不是都承認毛澤東同志在晚年犯過嚴重錯誤嗎,你們把王朔供起來又算怎麼回事呢?
楊波: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喜歡本文,就分享吧:)----
點擊頁底「閱讀原文」↓↓↓,移步鳳凰新聞客戶端,樂享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