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有憤世嫉俗性格的人罹患冠心病、癌症、痴呆等的風險較高
憤世嫉俗者認為別人的不良行為是「人品問題」,不懂得「對事不對人」
文/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田乃偉
憤世嫉俗就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你總有機會穿上身,但卻很難脫下來。你是否常常因為一件小事或別人的一句話而生悶氣,認為別人「人品不好」,甚至整個社會「體制不好」?憤世嫉俗會給你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創,令你失落、抑鬱、失眠,家庭關係不和,研究還發現憤世嫉俗可能增加心臟病、癌症、痴呆的風險。心理專家指出,憤世嫉俗是在殘酷的環境下對自己的保護,但在衣食無憂的年代,憤世嫉俗是幸福感的「殺手」。慢慢把自己的心態從「對人不對事」調整為「對事不對人」,是「憤青」們回歸幸福生活的關鍵。
臨近退休,幹部成了「老憤青」
老劉是汕頭市某工廠的一名幹部,還差兩年就要退休了。去年年底,他因為年齡原因被安排到一個相對清閒的「清水衙門」,不僅大權旁落,而且退休後的待遇也比預期稍微差了一些。他對此一直憤憤不平,認為單位領導對自己不公。慢慢地,他開始對單位同事產生偏見,甚至逢人就批判「體制問題」,激動時出現心悸、氣短的症狀。子女擔心他這樣下去會出大問題,便說服他去做心理諮詢。
危險:憤世嫉俗者容易死於心臟病和癌症
憤世嫉俗的人認為別人都很自私,例如:「我覺得大多數人靠欺騙上位。」「安全起見,不要相信任何人。」美國心理學專家莉薩·費爾斯通博士稱,這是一種防禦的姿態,通常是感到受傷或者憤怒的時候出現,會扭曲一個人的看法,從看一件事不順眼,到看樣樣事都不順眼。例如,一名妻子為丈夫忘記帶照相機而生氣,逐漸對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感到不滿。憤世嫉俗者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們總是關注別人不好的一面,令生活不愉快。
憤世嫉俗還會讓生存環境惡化。覺得別人對不起你,你會很生氣,感到要報復他,結果冤冤相報誰都好不了。即使你能夠克制住報復的衝動,但餘怒未消的你對其他人也不好了,例如你找無辜的配偶、子女、朋友等出氣。憤世嫉俗的人跟其他人相處不愉快,只好與同樣是憤世嫉俗的人抱團,結果是彼此的想法變得越來越頑固、極端。
然而,憤世嫉俗並非一無是處。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消費心理學雜誌》編委拉傑·拉古納凡博士認為,憤世嫉俗能夠給個體帶來生存上的優勢——在競爭殘酷的世界,每個人都在爭奪利益,憤世嫉俗意味著時刻提防著別人,從而讓自己更有可能活下去。
但是,如果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沒有活不下去的問題,憤世嫉俗只會損害你的健康。2009年一項研究追蹤了超過97000名女性,發現有憤世嫉俗、悲觀性格的人發生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較高,死於這些疾病的風險也較高。最近東芬蘭大學的研究發現,性格憤世嫉俗、不相信別人者患痴呆的風險比普通人高3倍。拉古納凡解釋說,憤世嫉俗讓人心神不寧、擔驚受怕,令人體內的氫化可的松等「應激激素」大量分泌,損害身心健康。
憤世嫉俗的本質:「對人不對事」
假如,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突然有輛車強行切入你的行車道,迫使你緊踩剎車。你怎麼解釋那個司機的行為呢?
1.司機一定是個粗野的人。
2.司機一定是很趕時間。
3.司機一定是沒有看到我的車。
又假如,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想變換行車道,結果另一輛車的司機緊踩剎車讓你切過去了。你怎麼解釋那個司機的行為呢?
1.司機一定是個友善的人。
2.司機讓我切過去,是為了切到我原來的行車道。
3.司機一定是注意到我很趕時間。
拉古納凡用以上問題詢問了40名計程車司機,結果六成多的人在兩個問題中都回答「1」,意味著他們認為別人的行為是穩定的內在性格特點使然;少數人回答「2」或「3」,認為行為是外在環境因素作用的結果。總而言之,人們更傾向於「對人不對事」——這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基礎歸因錯誤」。例如,你對某人笑了一笑,但他沒有任何回應,你就覺得他很沒有禮貌,而不是覺得他可能沒有留意到你的友好致意;反過來,某人對你笑了一笑,你會覺得他的為人一定友善,而不會認為是他剛剛中了彩票。「基礎歸因錯誤」在不好的行為上比好的行為更為顯著,即我們更容易認為別人的不良行為是「人品不好」所致,而不是「疑罪從無」,認為別人不是故意使壞。換言之,人們都有憤世嫉俗的傾向。
走出怪圈:嘗試反駁自己的想法
要改變不良習慣,你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憤世嫉俗的人很難改變,就是因為他們大多不認為自己憤世嫉俗。拉古納凡建議,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1.你的朋友、家人總是覺得你為人過於消極嗎?2.你至少有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朋友嗎?如果你過於消極,又無法信任別人,就很可能是憤世嫉俗了。
武警廣東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唐記華博士建議,想要改變憤世嫉俗的行為反應,就要從改變自己的想法:
1.就事論事。對一件事不滿,不要扯到其他事情上。
2.反問自己。當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別人的肯定時,嘗試問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想法不合理,試著自己反駁自己。
3.跳出受害者的角色。想想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再想想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值得慶幸,那可是屬於你的快樂源泉。
當班管家:伍君儀
如果您喜歡今日內容,請轉發給親朋好友,轉載請標明出處。
敬請關注廣州日報《每日保健》版及《健康周》微信公眾號:廣州日報健康管家
(微信號:gzrbjkgj)
我們依託廣州日報和各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為您帶來健康資訊、求醫指南、名醫面對面、講座義診信息等。歡迎定製您關心的健康話題。
更多健康資訊,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