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患者運動好還是休息好?心內科醫生:希望你先做到這4點

2020-12-22 奇妙的本草

家住杭州的老李今年已經65歲了,心衰反覆發作長達3年有餘。日常去買菜的10分鐘路程,老李走一趟都會氣急加重,氣喘如牛。

老李在當地的醫院住院治療了1年依舊不見好轉,後來轉院後,新的主診醫生告訴他:在藉助藥物的治療穩定病情後,建議做一個專業的心肺功能評估,用來幫他制定合適的康復運動鍛鍊方法

老李一聽,立即愁眉苦臉地說:「我連走去買菜都不一定能好好的,還運動,這不是害我嗎!?」

醫生對老李安撫道:「您放心,這是我們給您量身打造的鍛鍊方案,是根據您情況來的,不是瞎做,配合藥物治療能更好地增強心臟功能。」

經過2個月的治療,老李順利出院回家,在聽從醫囑吃藥的同時,還按時完成相配合的訓練運動。1年多過去了,老李的病情穩定,心衰沒有再復發過。老李開心的同時也有些疑惑,自己的心臟連走路都負荷不了,怎麼運動後反而沒事呢?

一、心臟病患者就一定要靜養,不能做運動嗎?

生命在於運動, 古代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有箴言:「陽光、空氣、水和運動, 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運動可以舒筋活絡, 促進肌體新陳代謝, 提高人體生命活力,可以延緩, 衰老。

研究證實, 檢查每天活動60分鐘, 可以恢復身體所喪失健康的20%, 高血壓平均推遲10年。可見,「生命在於運動」向人們道出了運動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但動作幅度過大或者運動量超過承受能力,會導致關節受衝擊,造成半月板損傷、韌帶拉傷等。有鑑於此,有人就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生命在於靜止,像烏龜一樣,一動不動地趴著,轉眼就幾千年。

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正確呢?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過於極端了。找到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方法很重要,既可以鍛鍊心肺功能,強健身體,又能避免骨質疏鬆,讓身體充滿活力。

同樣的,心臟病患者並非不能運動,只是需要合適的運動。期法國勃艮第大學研究人員在《加拿大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證明一個人即使患有心臟病,也可進行適當的心臟康復運動,這對患者身心健康都有益。

特別是患有慢性心衰、冠心病、肺動脈高壓的患者,通過個性化定製運動方案並在專業人員的監督管理下進行運動康復,是安全而有效的。

二、心臟病患者如何做運動?

提起心臟病患者的運動,解放軍304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彭國球是這樣提醒的:血壓在180毫米汞柱以上的屬於危險人群,建議先把血壓降下來再運動。此外,還要注意管理體重,控制好血脂和血糖值,做到禁菸、限酒。

在日常活動中,患者還應採用正確的用藥措施, 與醫生一同制定預防心肌梗塞的策略。冠心病患者與家屬要掌握冠心病發作時候的表現與急救措施。

在活動方式的選擇方面, 要禁止選擇那些會增加心臟負擔與導致血壓急劇上升的活動。在運動時應以監測脈搏為指導, 避免劇烈運動。

三、心臟病患者日常訓練注意事項

在日常運動鍛鍊的過程中便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對於心臟病患者而言更是如此。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關注:

(1) 只在感覺身體狀況良好的時間裡進行運動, 避免身體狀況不良或睡眠不足;

(2) 不要在起床或飯後馬上運動, 最好在1~2h後開始;

(3) 注意補充水分, 運動前要補充100mL水, 運動中每30min要補充一次50~100mL水;

(4) 注意運動中的身體狀況, 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頭暈、眼花、水腫等症狀要立即中止運動, 如果休息片刻症狀仍無緩解, 則需與醫生聯繫;

(5) 出院後也希望每天堅持運動鍛鍊, 如果條件允許, 內科保守和介入治療的患者出院2周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出院6周後到專業醫院心臟康復門診進行檢查以獲得進一步的康復指導, 然後根據情況每隔2~3個月來康復中心進行系統評估。

四、心臟不好的人,平時做事要「六慢」

心臟有問題,做事往往急不得。

走路慢一點:不僅是因為走得太快容易摔倒,更因為走路快的時候心跳加快, 身體耗氧量加大, 會導致呼吸困難、氣喘或者加重原有的心臟疾病等。一般情況下, 心臟不好的人每分鐘走約60~70步為宜。

起床慢一點:心臟病患者起床一定要慢慢來。只因心腦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發作, 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發病機率在清晨最高。因而患者凌晨醒來時先躺著, 不要急著起身, 休息一會兒,以降低心臟和血管的負擔。

說話慢一點:講話語速快的人,情緒也容易激動緊張, 此時交感神經興奮, 會造成血管收縮, 血壓升高。對於原本就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的老人, 傷害很大。因此在與心臟病患者交談時要避免緊張的話題,讓患者保持平靜狀態。

喝水慢一點:喝水太快, 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 使血液變稀、血容量增加;心臟不好時, 還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想喝水了,應該倒一杯溫開水, 先含一小口滋潤口腔, 然後慢慢咽下, 小口小口地喝, 一次喝250~300毫升即可。

低頭彎腰慢一點:低頭彎腰過快或猛然抬頭, 很容易閃腰, 還容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心臟病患者最好儘量避免此類動作, 一定要手扶桌椅, 使身體有個著力點。

轉身慢一點: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功能衰退, 血管彈性降低, 突然轉脖子會壓迫頸動脈,影響腦供血, 導致昏厥。所以做轉身回頭的動作時, 動作不要快, 幅度不要過大。

五、心臟病最「偏愛」 4種人

中年男性: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佔心臟病患者的3/4。

經常性精神緊張的人:如果經常容易精神緊張、易怒、憂慮和多疑者,他們往往比樂觀開朗的人患心臟病機率高得多。

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幾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都伴隨著許多併發症,而心臟病就是其中一種。糖尿病患者在40歲以後,極易患上心臟病。

高血脂等三高患者,也是心臟病十分「偏愛」的人群,患心臟病的機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5倍。

肥胖的人:肥胖人士不但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心臟病也在極高患病率當中。

綜上所述,從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機制三方面來看,心臟病患者進行適量的、科學的、個性化的運動有助於緩解病情,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但是關於運動康復的運動處方需要專科醫生基於個體化制定,以保障運動的安全性和療效。

參考資料:1.健康時報,《想不得心臟病?每天20分鐘運動》.2015.10.152.薛一濤.《心臟病患者如何做運動?》,家庭健康:醫學科普[J],201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心臟病是運動好還是休息好?醫生告訴您答案
    其實心臟病分很多種,而且每一種心臟病有分輕重,所以不能簡單回答說心臟病到底是運動好還是休息好。比如心肌梗死,血管堵死了,怎麼可能通過運動修復血管,恢復壞死心肌呢?我們先簡單說一下,肯定能夠運動的心臟病:各種單純的心律失常,經過射頻消融手術後得到根治,可以運動;先天性心臟病,經過早發現早手術,沒有任何後遺症,可以運動;輕度冠心病,沒有心絞痛發作,或心絞痛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運動;只是少量的早搏,也沒有心臟結構問題
  • 醫生告訴您:心衰患者康復,是靜養好?還是運動好
    經過眾多醫學試驗證實,運動康復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減少住院次數,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合理控制醫療支出。一、什麼樣的心衰患者適合運動康復?符合心功能分級I至III級穩定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才可以進行運動康復。
  • 支架對心臟病患者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心內科醫生說句公道話
    支架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網絡上從不缺乏爭論。尤其是從今年開始,1枚冠心病支架從萬元價格直降至五六百元,會有更多人,至少在經濟層面上更易於接受支架介入治療。但無論價格怎麼變,支架對於冠心病患者的意義不會變。
  • 託起「心」希望!奔跑在生命線上的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
    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以「仁心」守護你我。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醫護人員在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這裡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與死神賽跑,在生命的邊緣力挽狂瀾,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近年來,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人財物等方面大力支持學科發展和內涵建設,心血管內科已迅速發展壯大。
  • 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用「心」詮釋大醫精誠
    在為無數患者解決身體上病痛的同時,她也越來越注重對患者心理的疏導。這名一直扎 根在臨床一線的心內科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從未缺席。「和這位患者一樣,有些做過心臟手術的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心理因 素與心臟疾病的關係密不可分。」她說,對於所有心臟疾病患者,都應重視精神心理幹預,以更好地促進康復。
  • 用「心」詮釋大醫精誠——專訪煙臺毓璜頂醫院心血管內科仲琳團隊
    半年前,當生命垂危的複雜冠脈疾病患者王女士,聽到仲琳主任的這句話時,一顆原本慌亂不已的心,瞬間被安撫了下來。半年後,王女士一襲連衣裙,腳踩高跟鞋,神採奕奕,滿面紅光的找到仲琳主任進行複診。你很難想像站在面前的這名患者,曾因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幾進幾出重症監護室。
  • 16年5000臺手術:一個心內科醫生的刀前刀後
    孫健42歲,是一名普通的心內科醫生,醫齡16年,目前完成超5000多臺手術;他有一個令人豔羨的「綽號」——崇明之光。是的,一名醫生活成了崇明島鄉親們的驕傲。手術臺上瞬息萬變孫健是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心內科的一名醫生。到目前為止,孫健經手的手術早已超過5000臺。
  • 「4.26愛心日」哈醫大二院心內科專家推出防疫「護心」寶典
    在哈醫大二院「4.26愛心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于波教授,為廣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獻上疫情期間的「護心」寶典。今年加上新冠肺炎的出現,讓原本抵抗力下降的心臟病患者,易感的風險更高了,而且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面對精神壓力或恐慌時更易引發急症。所以,在疫情期間,心臟病患者一定要更加重視和防護,做好心臟健康管理,並且要做到正確早期識別心腦血管疾病,從而能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 患者的「好朋友」 和「貼心人」 專訪首批濟寧市知名專家濟醫附院...
    作為心內科醫生,要準確識別、熟練處理「雙心」疾病,幫助患者認識疾病,在診治患者的軀體病變的基礎上,解決患者所面對的心理煩惱,減少焦慮、抑鬱情緒和類似心臟病發作的軀體化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關注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態。針對這種疾病,科室為此開展了軀體、行為、心理並重的規範化診療。
  • 他用雙手託起心的希望——專訪西安大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志立
    他在出生後不久就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繼發孔),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個孩子的心臟「漏了一個洞」,除了發育嚴重遲緩外,他稍微一運動,就會氣短,呼吸急促,看著讓人十分心疼。 一天前,小童跟隨媽媽告別了家鄉涼山彝族自治州,來到遙遠的西安,找到大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志立。希望這位著名的心臟內科專家,把他「漏」了心臟,「補」起來。
  • 專訪城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修「心」先要煉「己」
    城陽人民醫院「心內科榮譽牆」學習:做醫生學到老研究到老書不離身更不「紙上談兵」在王均志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他和另一位同事的辦公室,剛一進屋,記者就發現,兩位醫生的辦公桌上,都放了厚厚的一摞專業書籍,在桌子中間翻開並做筆記的,應該是他們各自正在閱讀的那一本
  • 華西醫院心內科:亞專業核心下的團隊作戰
    心血管學科的發展上亞專業化非常重要,醫生要用專職的時間做專職的事情才能成為專業的人才。我們科室分為八個亞專業組:冠心病、心衰及器械治療、心電生理、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臨床心功能檢查和心臟重症。團隊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要分層次建設。
  • 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市一醫院心內科劉少穩主任當選
    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市一醫院心內科劉少穩主任當選 2020-08-2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愈「心」更愛「心」哈醫大二院心內科30人「精英團」武漢戰「疫」
    李華虹 方若冰 龍頭新聞記者 霍營3月22日,哈醫大二院心內科醫生邢磊收拾好隨身行李,與一起支援武漢的心內科同事登上了客車,他們結束了為期40多天的武漢市第一醫院的抗疫支援,轉戰武漢市人民醫院,看著自發前來送行的武漢市民,這位三十多歲的東北漢子不禁熱淚盈眶。
  • 心內科李巖主任:​心絞痛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心內科李巖主任:心絞痛患者日常注意事項心絞痛是心臟病疾病中的一種,也是冠心病的常見症狀之一,它具有突發性,且對身體的 危險程度是很高的。人體患有心絞痛時,由於心臟缺血,就會引起前胸出現疼痛。
  • 萬米高空乘客突發心臟病,多虧三位好醫生還有一根針!
    11月27日下午6時20分,北京飛往海口的海航HU7782飛機上突然傳來乘務員的緊急廣播:「各位乘客,哪位是醫生?有一位乘客突發心臟病,需要您的救助。」此時,北京同仁醫院傳統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陸泉也在這班飛機上,他準備去海口參加世界針聯國際針灸學術研討會。聽到廣播,他帶上隨身攜帶的針灸針具就趕往乘客所在的座位區域。當他來到患者身邊時,發現患者身邊已經有兩名醫生在討論病情。溝通之後,陳陸泉得知另外兩名醫生是宣武醫院心內科專家萬雲高和普仁醫院心內科醫生畢麗麗。
  • 全新為民 領跑刀鋒 廈門大學中山醫院心內科專訪
    鷺島之濱的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擁有國內一流的心內科——作為衛生部國家級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訓基地、美國心臟病學院教育基地(ACC in China),該科室不但是廈門市首批重點醫學中心、也是廈門首個心血管研究生培養點。
  • 癌症患者治療過程中,是靜養的好,還是運動?聽聽醫生的專業意見
    雖然現在醫學得到了發展,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也有了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和步驟,但是關於癌症患者到底該如何養好身體,還是有很多人爭論不休,有的人覺得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可以增強患者免疫細胞的能力。當免疫細胞戰勝癌細胞,患者就可以得到恢復,也有的人覺得,癌症本身已經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一定的消耗,再加上手術、化療等治療方法,患者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也沒有體力和精力去運動,還是需要靜養的好,減少身體的額外消耗。癌症患者治療過程中,是靜養的好,還是運動?聽聽醫生的專業意見,也能讓大家少走彎路。
  • 託起「心」的希望
    〈技術精湛多項手術填補省市空白〉「回到家以後,一定要按時吃藥,注意飲食,適量運動,多休息。」朱恆青表示,今年1月以來,廣東省人民醫院與贛州市立醫院攜手合作,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倪忠涵醫生來到醫院後,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助力心血管內科大踏步向前發展。目前,醫院計劃投入1000萬購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投入400萬建設一流心臟重症監護室。
  • 【新書推薦】心血管內科醫生成長手冊
    在眾多的心血管*專家領銜的專著中,它的內容雖不厚重,但涉及心血管臨床實踐的方方面面;它的作者資歷尚淺,但卻讓這本書的文字和編寫形式更具青春的活力;它並非面面俱到,但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丁香園論壇*經常討論、大家*感興趣的、*熱門的話題。正如其封面和內文設計採用的綠色所傳遞的信息,這本書會成為心血管專著中的一抹新綠,充滿朝氣和力量;更成為匯入青年心血管內科醫生心田的一股清流,明澈,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