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第三個「中國醫師節」,
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
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上海市文明辦聯合開展的
2020年「上海好醫生」
推選活動也在當天正式揭曉。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心內科劉少穩主任當選。
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
劉少穩教授是國內最早一批
提出應重視房顫危害併合理治療的專家,
他在房顫領域的學術貢獻,
甚至改變了國際房顫治療指南。
2018年,
曾榮獲 「上海工匠」稱號。
在日常工作裡,
他秉持溫暖初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是患者眼中的「冬日暖陽」;
在醫療業務中,
他精鑄醫者匠心,對治療方案精益求精,
不斷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科研創新上,
他凝聚一顆潛心,紮實不倦追求卓越,
打造房顫精準消融的「上海標準」。
因擔當而溫暖,不忘醫者初心
房顫會引起心衰,而及時進行導管消融手術能減少50%死亡率,面對可能的手術風險,劉少穩教授選擇勇於擔當、迎難而上。他總是能以千錘百鍊的技藝妙手回春,使一個個「短路」的心臟及時得到修復、重生。
劉少穩救治過的最小和最年長患者年齡相差達80歲。10年前,一位年僅12歲的小患者從福建輾轉來市一求助。在當時,全球尚未有在這一年齡實施導管消融術的先例,但他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隨時會引發心衰。看著他瘦骨嶙峋的模樣,劉少穩教授毅然決定冒著風險為他施行消融手術。孩子得救了。如今,這名小夥子學業有成,每年都感謝劉少穩教授給了他新生。而最年長的患者則是一位92歲的老人。8年前,周老先生陣發性房顫發作,氣都喘不上來。老人年邁體弱,手術風險自不待言,但面對老人求生的渴望,劉少穩教,就在前不久,這位百歲老人還特意來院感謝劉少穩主任的救命之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劉少穩主任團隊中徐浩等醫護人員毅然逆行武漢,馳援雷神山醫院。在雷神山醫院期間,徐浩與在後方的心內科張治醫生,聯合呼吸科將5G無線聽診器應用於ICU患者的心音、呼吸音採集,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最大程度避免了相關檢查的院內感染風險。
在後方,劉少穩主任積極配合醫院疫情防控總體部署,安排醫護支援醫院發熱門診、留觀及流行病學調查。在人力資源較緊張的情況下,他科學統籌、合理調配,確保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維持心內科醫療業務高質量運行。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外地有一位反覆發作室速的心臟電風暴患者緊急請求我院會診,但由於當時相關規定,醫生不能隨意離滬,且患者所在地的醫療技術和條件也不是很理想。劉少穩主任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精神,主動擔當,向醫院申請將這位患者按疑似新冠患者轉入市一醫院院,在確保符合院感規範的前提下,成功為他實施了急診行導管消融治療,拯救了一條寶貴的生命!
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間,劉少穩主任團隊也沒有停止科研創新探索。團隊中的陳松文醫生、周根青醫生在知名心血管期刊《循環:心律失常與電生理學》正式發表原創性研究,證實了通過右冠狀動脈竇(Right Coronary Cusp,簡稱右冠竇)進行左前分支近端室早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左前分支近端型室早的導管消融提供了新策略,劉少穩主任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因專注而精益,永葆醫者匠心
導管消融術之於劉少穩教授,如孩子、又似同伴,看著它從蹣跚學步日漸成長,與它共度多少年華與灼灼時光。專注,是劉少穩在這一領域上永葆匠心的關鍵。
劉少穩教授在市一醫院十年間,醫院的心內科在導管消融領域已發展為全國領先:十年前,市一每年的介入手術量為1600臺,現今包括起搏、消融、支架的手術量有7500餘臺。原來不到200臺的消融術,也增加到1300臺。
作為醫院心內科主任,劉少穩教授每天的手術安排的滿滿當當,就在筆者採訪劉少穩主任的前一天,他做了一整天的手術:6臺房顫,1臺室早和1臺室上速,晚上12點才到家。而對於每周一、周三做手術,經常一天安排8臺手術的劉少穩來說,這樣的日子已經是家常便飯。
2017年9月,市一醫院正式通過第四批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成為上海市首批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的醫院。據悉,本次全國共計141家單位具備參加認證的資格,其中67家單位一次通過。醫院胸痛中心有效整合院內資源,堅持推行胸痛患者繞行CCU直達導管室綠色通道、實施先診治後收費政策,制定和完善胸痛中心流程制度,優化胸痛鑑別、診斷流程和胸痛救治流程,嚴格做好胸痛病人的時間管理和心梗病人的病例質控工作,在院內外增設多處「胸痛中心」指引,力求讓患者得到及時科學的治療。各項指標較建立伊始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尤其「Door-to-Balloon」時間(即患者入門到球囊開通時間)達到了90分鐘之內的國際標準,大大改善了急性心梗病人的預後。
因堅持而卓越,沉澱科研潛心
從一業而終老,擇一方而潛心。劉少穩教授在從事心血管方向的研究之後,潛心專研,迎難而上,不斷攻克難題,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今已經成為了心血管方面的學科帶頭人。
劉少穩教授在國內最早獨立開展經導管肺靜脈電隔離術治療房顫,肺靜脈電隔離仍然是目前房顫導管消融的核心技術,主編我國第一部房顫導管消融專著《心房顫動與導管射頻消融心臟大靜脈電隔離術》;在亞洲最早開展圖像融合技術指導房顫消融,強調前廳大環消融肺靜脈電隔離,可提高房顫導管消融的有效性、降低肺靜脈狹窄的發生率;在國內最早應用壓力監測技術和消融指數實現房顫精準消融,並提出了量化消融的「上海標準」;建立了二尖瓣峽部的三維立體序貫標測和消融策略,顯著改善了二尖瓣狹部線性消融的成功率;創立了基於不同患者心臟解剖特徵和電生理特點個體化房顫CASE消融術式,使房顫導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斷提高。在中國及東南亞培養了上百名心律失常介入治療人才,為房顫導管消融技術在我國的開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劉少穩教授十分重視對青年醫師的培養和團隊的建設,其領銜的團隊在心房顫動和複雜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領域頗有建樹,近三年來開展多項新技術,如心內超聲引導下零射線房顫導管消融、綠色電生理技術、房顫高功率射頻消融、乾性心包穿刺技術等,也獲得多項研究成果,發表高水準SCI論文21餘篇,累積影響因子74.907;獲得包括國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促進市級醫院臨床技能與臨床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等多個項目。
另外,鑑於我國房顫的規範化防治水平遠落後於歐美國家,我國不少患者仍對房顫的危害認識不足,劉少穩教授率領其團隊通過網站、微信等媒體平臺做了大量的科普及患者教育工作。2019年先後獲得中國房顫中心總部聯合上海醫學會舉辦的全國首屆房顫科普短視頻大賽三等獎、2019年度中國房顫中心規範化抗凝先鋒獎、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首屆全國心血管健康科普作品大賽二等獎。
圖片來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勞動報》
原標題:《2020年「上海好醫生」揭曉:市一醫院心內科劉少穩主任當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