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人的殺戮嗜好:殘忍的"血鷹"儀式真的存在嗎?

2021-01-07 網易新聞

19世紀繪畫中的維京人形象:他們是令人生畏的戰士和海上掠奪者。圖源:News Aggregator

近幾年,9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收穫了不少媒體的讚揚。在上世紀50年代,那個科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出演了臭名昭著、不值一提的《維京人》(The Vikings)的年代——這部電影裡充斥著烈火和劫掠,更不用提託尼·科蒂斯(Tony Curtis)裹著的那件不符史實、遮不住臀部的皮短上衣了——只有在那時,大部分的流行歷史劇中,黑暗時代(Dark Ages)的丹麥和挪威才被刻畫成嗜血戰士橫行的國家,這些傢伙熱衷於有角頭盔以及酒後的擲斧比賽。在不忙著崇拜阿斯加德(Asgard,是阿薩神族的地界,亦可稱作阿薩神域,所有尊奉奧丁為主神的神明都住在這裡)的異教神的時候,這些維京人就劃著長船(longships)沿河逆流而上,洗劫修道院、強姦處女、在狂戰士之怒中兩眼血紅。

但從60年代至今,維京人的形象基本上已經被重塑了。這種變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2年《維京年代》(The Age of the Vikings)的出版,這本由彼得·索耶(Peter Sawyer)所作的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到了今天,早期維京人的歷史已經成為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連續劇的主題,而歷史學家也更有可能強調維京人是商人和定居者,而非強姦犯和殺人狂。這些斯堪地那維亞人的成就開始受到讚美,其中的一些人一路航行至美洲,並在那兒雕刻了劉易斯棋子(Lewis chessmen,一組12世紀用海象牙雕刻的西洋棋棋子)。

時至今日,有些學者甚至打算把他們描繪成當時促動經濟發展的一份子,偶爾還被佔人數優勢的敵人殺害,這個民族甚至(如劍橋大學最近組織的活動中指出的那樣)傾向於「整理外表而非搶劫」,還隨身帶著挖耳勺清理耳朵。引用人類學家弗朗西斯·普萊厄(Francis Pryor)的原話,他們在自己入侵的國家內能夠「融入社區生活」,並「成為有產階級」。

彼得·索耶的著作《維京年代》,1962年。圖源:Amazon UK

當然,這些對維京人歷史的修正是必要的。他們的確建立了一個文明,也曾耕種、冶鍊金屬。但是如中世紀史學家瓊納森·傑瑞特(Jonathan Jarret)所說,史料證據也表明,他們當時也掠回過成千上萬的奴隸,維京人作為戰士、僱傭兵令人畏懼的名頭也不是空穴來風。

他們有時也是貪婪而難以對付的敵人,在數百年中,將幾個強大而富有的國家【不止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Anglo-Saxon England)。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指從5世紀不列顛羅馬統治的結束和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建立,到1066年諾曼徵服的一段英格蘭歷史時期】劫掠到了崩垮的邊緣。

不僅如此,許多情況下,那些平時種田冶金的人也要為那些強姦和劫掠負責。這是由經濟需求決定的。在春天,維京人在挪威,奧克尼(Orkney)以及蘇格蘭北部的貧瘠土壤中播下種子,到了夏天,同一批人出門劫掠,並在收穫季前回到家鄉。最後,如傑瑞特所說,衣著入時、整齊乾淨和嗜血的士兵身份從任何角度講都沒什麼衝突。1066年斯坦福大橋一役(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中戰死的一個維京武士以他響亮的諢名為人所知:「耀眼的奧拉夫」(Olaf the Flashy),而在「這個創造並推崇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這樣角色的時代,沒人會不理解一個人既能英勇正義、衣冠楚楚,同時也可以貌似有理地使用病態的暴力。」

斯多拉哈馬爾斯I(Stora Hammars I)繪畫石的一節,存於瑞典歌德蘭島(Gotland)。石刻中的內容似乎是一名受害者正要被從背部切開;一隻獵食的鳥出現在他的身後。有種解讀認為這幅畫描繪了血鷹儀式。圖源:Wiki commons

那些想要為維京人正名,認為他們愛好和平,一直被誤解的歷史學家們始終有些問題沒解決,簡而言之,其中最難解釋的就是維京人對壯麗的儀式性殺戮的嗜好——至少在他們的編年史與史詩中是這麼記載的。

在這類儀式最著名的幾個受害人中,我們能看到有撒克遜國王殉道者埃德蒙(Edmund the Martyr)和諾森布裡亞國王埃伊拉(lla, king of Northumbria)。前者死於896年,被綁到樹上鞭笞一番之後【據10世紀書籍《聖埃德蒙之激情(Passio Sancti Eadmundi)》中說】,成了丹麥弓箭手的靶子,「直到他渾身插滿了箭,像是刺蝟身上長著硬毛。」後者則死於867年,據說,維京人為他安排了更加殘酷的命運,一種名為「血鷹」(blood eagle)的儀式。

歷史頻道中,有關血鷹儀式的視頻截屏。圖源:History Channel

不用翻太久的二次文獻,任何人都能找到對血鷹這種處刑方式的露骨描述。最詳盡的當屬莎朗·特納(Sharon Turner)在《盎格魯-撒克遜史》(History of the Anglo-Saxons,1977)或J·M·萊蓬伯格(J.M. Lappenberg)在《盎格魯-撒克遜王朝下的英格蘭》(History of England Under the Anglo-Saxon Kings)中對儀式的描繪。

藝術家再現「血鷹」儀式的雕塑作品。圖源:New Noise Magazine

儀式分為幾個明確的階段:開始,受刑者被面部朝下地捆綁著;接著,他的背部會被刻上一隻展開雙翼的鷹。這之後,行刑者用斧頭從背面貼著脊柱一根接著一根劈斷他的肋骨,然後兩肋被連骨帶肉地拉開,這樣,他的背上就生了「翅膀」。據說,到這個地步,受刑人依然還活著,承受著特納口中所謂的「鹽分刺激」帶來的劇痛——顧名思義,行刑人會在這巨大的傷口上抹上鹽。然後,他暴露的肺部會被拉出身體,攤在背後的「翅膀」上,這樣在他死去的時候,觀看行刑的人就能看到最後鳥一般的「振翅」。

毛褲子朗納爾(Ragnar Hairy Breeches)在國王埃伊拉的蛇窟裡隕命。摘自《斯堪地那維亞古代歷史圖集》(Teckningar ur Skandinaviens ldre Historia),雨果·漢密爾頓(Hugo Hamilton)繪(1830年斯德哥爾摩)。圖源:Wiki commons

到了上世紀,大多數維京史學家都承認,血鷹雖然非常令人生嫌,但確有其事。傑出的中世紀史學家J·M·華萊士-哈德裡爾(J.M. Wallace-Hadrill)稱,血鷹的受害者不止諾森布裡亞的埃伊拉,可能還有挪威王哈羅德·法恩海爾(Harald Finehair)之子哈佛丹(Halfdán),以及愛爾蘭明斯特(Munster)國王邁爾瓜萊(Maelgualai);在一些版本中,甚至殉道者埃德蒙也遭遇了相同的命運。

要從當時的背景看這些推論,我們必須得知道,這幾個受刑的王族都死於9世紀末10世紀初,其中兩人(埃伊拉和埃德蒙都是被當時最可怕的維京人無骨者——伊瓦爾(Ivarr the Boneless)殺死的。而伊瓦爾的父親則是名聲和他並駕齊驅的(先忽略一下史實)朗納爾·洛德布洛克,名字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毛褲子朗納爾(Ragnar Hairy Breeches)」。

朗納爾應該就是那個在845年洗劫了巴黎的維京人,根據中世紀冰島傳說《朗納爾之子的傳說故事》(áttr af Ragnars sonum, Tale of Ragnar’s Sons),他在北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諾森布裡亞的海岸邊遭遇海難,性命因此走到了盡頭。當地的統治者捉住了朗納爾,他被扔進一個滿是毒蛇的坑中,死在了那裡。

了解了這些背景,埃伊拉的慘死多少有些合乎情理了,因為他就是那個捉住了洛德布洛克的國王。以在埃伊拉背上刻下血鷹的方式,伊瓦爾報了殺父之仇;不僅如此,維京人對朗納爾之死的憤怒或許也可以解釋約在那時於英國出現的丹麥異教徒大軍(Danes』 Great Army)。

這支軍隊和他們的劫掠最終催生了盎格魯-撒克遜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篇章——尤其是阿爾弗雷德大帝(King Alfred the Great)的崛起和他最終的勝利——許多傑出的學者接受了這一史實,派屈克·沃爾瑪爾德(Patrick Wormald)稱這一事件為「兇猛的獻祭」。

在擁護血鷹儀式真實性的學者中,最出名的也許是阿爾弗雷德·史麥斯(Alfred Smyth),這位充滿爭議的愛爾蘭學者是九世紀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斯堪地那維亞國王歷史的專家。對史麥斯來說,埃伊拉國王諾森布裡亞的蛇窟不過是文學杜撰(不過得說這是個合理的結論,因為英國並沒有多少毒蛇):

「很難相信這種屠殺的細節是後來中世紀挪威編纂者的杜撰……這些細節精確地解釋了血鷹的意思……「bloorn」 (即blood eagle)一詞在古代北歐語中是個有意義的概念,表示這個詞彙本身就能代表著一種儀式性的殺戮。」

當時維京劫掠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們的移動能力。吃水淺的長船讓他們能夠突破河流的支系,並且輕易地逃走。

為了支持這個觀點,史麥斯引用了《奧克尼伯爵史詩》(Orkneyinga Saga),一本12世紀晚期對奧克尼諸位公爵的冰島語記事。其中,另外一位著名的維京人領袖,託夫-埃納爾公爵(Earl Torf-Einar),在他的敵人哈佛丹·長腿(Halfdán Long-legs)的後背剜出了血鷹,公爵「把劍對準脊柱的中央的凹陷處,從脊椎上剁掉了所有的肋骨,一直到腰部,然後把肺扯了出來」。史麥斯進一步推測,哈佛丹和埃伊拉都成了北歐諸神的祭品。他表示:「為了勝利而獻祭是奧丁邪教核心的特點。」

bloorn:殘忍的儀式。圖源:Millie Thom

任何研究這段歷史的人都不會對這種說法中的問題感到奇怪;9、10世紀的斯堪地那維亞世界沒有留下多少記錄,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後世,並有相當多闡釋的餘地。史麥斯對幾位血鷹儀式受害人的設想當然也受到了不少質疑。阿列克斯·伍爾夫(Alex Woolf)是《奧克尼伯爵史詩》中那一時期的蘇格蘭最新版通史的作者,他直率地表示,這部史詩是描寫(9、10世紀)到1100年那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並非歷史記錄,而明斯特的邁爾瓜萊的真正遭遇只出現在幾個世紀後編纂的記錄中。

根據12世紀完成的《Cogadh Gaedhel re Gallaibh》(愛爾蘭人與外族戰爭,the Wars of the Irish with the Foreigners),邁爾瓜萊死於859年,「他的背在一塊石頭上摔斷了」——史麥斯堅稱,這一幕暗示了「令人想起血鷹過程」的儀式性處刑。但是另一部古老愛爾蘭編年史《四王年記》(Annals of the Four Masters)的記錄也同樣可信,上面稱,馬爾瓜萊僅僅是「被北歐人用石頭一塊塊砸死的」。

所以,關於血鷹的記錄基本都相對較晚,大部分來自於十二三世紀,而且相當不可靠地基於北歐與冰島的史詩。詩人創作這些長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北方的漫長冬天來朗誦取樂,它們的情節都很動人,深深地誘惑著那些苦苦研究這個迷人的歷史時期、而線索僅有隻言片語的歷史學家們,但由於這些作品難以與同時期的編年史保持一致,在作為嚴肅歷史參考的方面,它們已經大不如之前流行了。

假如從血鷹受刑人的名單上划去哈佛丹·長腿與邁爾瓜萊,並且忽略掉那種完全未經證實、卻會讓讓這些誇張的死亡方式更加不可信的說法,即殉道者埃德蒙有可能是被斧子劈死的,而非被弓箭處決【或者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中暗示,他僅僅是戰死】,在這種處決儀式中死亡的可能就只有埃伊拉國王一個人了。

約翰·奧古斯特·馬爾姆斯託姆(Johan August Malmstrom)1857年的作品《埃伊拉國王的使者在朗納爾·洛德布洛克的兒子們面前》(King lla’s Messenger Before Ragnar Lodbrok’s Sons)描繪了丹麥皇室得知洛德布洛克的死訊的情景。圖源:Kopihijau

這就有必要求助於羅伯塔·弗蘭克(Roberta Frank)30年前左右發表在《英國史學評論》(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上的論文了。弗蘭克是位研究古英語與斯堪地那維亞文學的學者,當時就職於多倫多大學,現任教於耶魯大學。她不僅在文章中討論了埃伊拉國王之死這個故事的源頭,還提出了重要的論點:「血鷹儀式的過程在文本間有很大的差別,在幾個世紀中變得越來越聳人聽聞,邪教色彩更加濃重,耗時也更長。」她強調,最早記錄血鷹的人,例如丹麥歷史學家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Saxo Grammaticus):

「僅僅把這個儀式設想成有人在埃拉(Ella,lla的另一種拼法)背上儘可能深地刻上一隻鷹的圖形……《奧克尼公爵史詩》中則想像出了扯出肋骨和肺的場面,並且指出儀式是向奧丁獻祭……再之後的《朗納爾之子的傳說故事》則給出了血鷹感官刺激強烈的全貌……到了19世紀初,幾部史詩的主題——刻鷹圖、剁肋骨、剝肺、「鹽分刺激」—— 被以充滿想像力的順序融合在了一起,最大化了這種刑罰的恐怖。

在這場學術爭論中,想要做出判斷看似很難,但是研究這段模糊歷史時期的樂趣之一就是:由於資料如此匱乏,每個人都能對它們如數家珍。對我來說,弗蘭克更勝一籌的原因是,她指出了(如果不把晚期冰島語事實當成歷史證據,它們本來也不是)唯一可靠的資料只有半節11世紀早期古代北歐吟唱詩人(skaldic)的詩句。這些句子是一系列名為「Knútsdrápa(克努特詩)」殘篇的一部分,因為學者認為,它們是為了向克努特大帝(King Canute)朗讀所作。詩如下:

「Ok Ellu bak,

at lét hinn’s sat,

varr, ara,

Iorvik, skorit」

直白而又神秘地翻譯成以下的文字:

而埃拉的脊背,(And Ella’s back,)

在擁有居坐者,(at had the one who dwelt,)

伊瓦爾,用鷹,(varr, with eagle,)

約克, 割。(York, cut.)

維多利亞時代史書中描繪維京人在敵人的領土上登陸的場景。圖源:Timetoast

接著,弗蘭克博學地討論到,由於維京人對格言詩的喜好,想要翻譯好這些詩句,顯而易見,必須要藉助奪格(ablative,又稱為離格,指在語法功能上為表示某些意義的狀語)。她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吟唱詩的熟練讀者會把詩節從史詩的情節中剝離出來,很容易就能識別出詩中傳統的表達方式,鷹作為食腐動物出現,這隻紅爪的白鳥落在被殺者的背上,撕扯著他的背部:『伊瓦爾放鷹撕咬了埃拉的脊背。』」而鷹爪的畫面,她總結道,在中世紀前和中世紀早期的基督教書籍中,通常對應著殉道者的受難。

弗蘭克在論文的另一處提出了關鍵的一點。其中有一段指出,詩節中的幾個晦澀的詞語「除了格式不確切之外,含義也模稜兩可;但在現代校訂者的編輯下,詩節中任何的不確定性全都消失了」。這就意味著,血鷹儀式是,並且一直是個詮釋的問題,實質與託尼·科蒂斯露著臀部的皮短上衣沒什麼兩樣。

從這個角度看,至少只要學者們還打算把維京人定性成喜歡偶爾打鬥的農民,對血鷹真實性的質疑會被鼓勵也沒什麼奇怪的。但是風水輪流轉,這幾乎是定數,如果哪天歷史學家們又開始堅稱這些嗜血的斯堪地那維亞人為他們的異教神獻祭活人,你也不用大驚小怪。


相關焦點

  • 維京「血鷹」儀式,掀開脊椎骨!這種神秘酷刑比「凌遲」更殘忍!
    七七八八數下來,我發現有種酷刑十分「不走尋常路」,殘忍之餘不乏創意,就是維京人的「血鷹」(blood eagle)儀式。2.為什麼出現「血鷹」?在維京人的傳說裡,「血鷹」儀式的受刑人是獻給神明的祭品。換句話說,「血鷹」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刑罰或者祭祀,更像是一種處決儀式,為的是取悅諸神,帶有宗教意味。在記載中,「血鷹」儀式的受刑人都是貴族,行刑人也是貴族,而且與受刑人有仇。
  • 歷史老照片:維京「血鷹」儀式,掀開脊椎骨!這種神秘酷刑比「凌遲」更殘忍!
    埃拉曾帶領人們抓獲搶劫巴黎的維京人拉格納,並在蛇洞將他處死。 拉格納的兒子比藍色更能照耀你,被稱為歷史上最可怕的維京人——無骨伊凡爾。 伊瓦明確表示,殺害他父親的敵人艾利亞(Elia)為他量身定製了「血鷹」儀式。 儀式如下: 受害者被緊緊地綁著,臉朝下,背露在外面。 劊子手雕刻了一隻鷹在受害者身後展開翅膀。
  • 中世紀的血鷹之刑,比凌遲痛苦萬倍的維京刑罰,殘忍手段無法描述
    血鷹之刑說起維京人,人們自然會想到其北歐海盜的稱呼,因此人們往往會想到他們是殘酷的、野蠻的,在整個歐洲歷史上也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從而使得整個歐洲的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而除了徵戰,維京人還是偉大的航海家,向西他們逐漸發現了冰島和格陵蘭島,並最終到達北美。向東他們一度到達了裏海。
  • 「血鷹」之刑有多殘酷?剔除血肉,將受刑者肋骨掰出,形似鷹翅
    但是在古代法律制度不完善,於是便衍生了許多非常殘忍的刑罰。比如,我國古代有炮烙之刑、烹煮之刑、臏刑等,這些刑罰殘忍至極,外國也不賴,有十字架刑、萬箭穿身刑、剖腹刑等,而維京人使用的「血鷹」刑更加殘忍,痛苦程度遠超凌遲。古代歐洲對維京人恨之入骨,就像我們痛恨抗戰時期的日本人一樣。
  • 是時候揭開維京人傳奇的「浪漫」外皮了
    而是在儘可能還原一些維京人的基本信息的同時,看看他們在這些年裡對哪些我們比較熟悉的遊戲,提供了寶貴的靈感源泉。  從維京人首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那一刻起,官方對其的記載就已經伴隨著暴力與殺戮。據說早在公元 789 年,英格蘭人曾經遭遇到三艘擱淺的維京船隻。由於他們誤以為這群北歐人只是一群來歷不明的海商,本著地主之誼便開口向他們徵稅。
  • 為什麼這群維京海盜,能成為《刺客信條》的主角
    官方玩梗,真的就不給同人活路。但也因此,讓我們越發好奇,這群給人以豪勇、嗜血觀感的維京海盜,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夠讓《刺客信條》這種看上去毫無關聯的系列也要硬拉關係。,對英格蘭沿岸諸如修道院等設施進行劫掠,最終抓獲艾勒,並處於以血鷹之刑。
  • 「無骨者」伊瓦爾,他真是下身癱瘓的維京人領袖嗎?
    在維京人歷史上,伊瓦爾是人所共知的偉大領袖,他當然也成了眾多藝術作品的主角。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的拉格納應該算是維京時代早期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兒子們,以及其他的維京人領袖,才是真正的主角。從拉格納死後,維京人開始了大規模對英格蘭的入侵,當然,法蘭克王國也未能倖免。在這期間,拉格納的兒子們接過父親的戰旗,開始縱橫馳騁。歷史上的拉格納有這樣幾個兒子:伊瓦爾、烏比、哈夫丹、西格德,以及比約恩。至於還有些傳說中,不太能確定的,就不說了。
  • 《刺客信條英靈殿》史話:英國竟是被維京人打出來的?
    託小說電影以及遊戲的福,提到維京人,人們腦海中的形象往往鮮活生動——手持戰斧的狂戰士,輕靈迅猛的北歐戰船,標誌性的牛角頭盔,殘暴的殺戮與劫掠……這之中最顯而易見的謬誤當然是牛角盔,維京人從來不曾佩戴過它,連祭祀的時候也沒有,直到維京人消失幾百年後的18世紀,才在詩人、畫家們的奇思妙想中逐漸賦予了維京人,隨著《飛翔的女武神》《指環》等歌劇的誕生,維京人戴牛角盔這事也變得和關羽拿青龍偃月刀一樣不容置疑了
  • 《惡行》殺戮竟是可以如此溫柔而殘忍。
    殺戮竟是可以如此溫柔而殘忍。不允許行走,必須坐輪椅,不允許進食,必須通過食管,不允許留頭髮,必須剃光,不允許交朋友,必須只有媽媽。Dee Dee對女兒的控制之強,所犯下的惡行之重,不管是原始事件或電視劇,其惡劣性質已然交待得很清晰,但有很多問題依然模糊不清,留給旁觀者去思考。母親的控制性心理從何而來?她到底是真的愛著女兒嗎?Gypsy為什麼不直接逃跑?為什麼不接受拯救?
  • 《世界宗教》到《維京傳奇》——從宗教淺析維京徵服
    先簡單看看《維京傳奇》中的主角——拉格納·羅斯布洛克,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維京王,開創「維京時代」的先行者之一,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細細品味後,倒是有點悲情。拉格納從來就不是小說故事裡那種領導人民、拯救人民的英雄或者侵略別人野心勃勃的梟雄,他根本就不是個王者,或者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國王。他只是一個擁有實幹能力的思想家。
  • 騎著惡龍的維京人,真的是「野蠻民族」嗎? 小歷史
    植被消失,只剩下凍土上生長的苔蘚。相對溫暖的夏季提供了寶貴的耕作時機。而到了冬天漫長的極夜中,只有極光能照亮夜空。人們躲在屋子裡烤篝火,靠給孩子講傳說故事來打發時間。儘管在維京時代,北歐人口快速增長,但人口總數還是遠遠少於西北歐和南歐。從組織形式上,維京人還停留在原始的部落,沒有統一的王權和教會組織,動員能力也相當有限。但就是這樣一群來自世界邊緣的維京人,居然能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讓人不能不慎重審視維京人的戰鬥力。從武器上看,維京人並不佔優。儘管鐵礦豐富,但維京人的鍛造技術還是來自歐洲大陸,所以不可能製造出太超前的兵器。
  • 美劇《維京傳奇》:北歐海盜系列之領袖拉格納國王傳奇的一生
    《維京傳奇》對於喜歡看美劇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部必打卡的歷史動作大片;對於想要了解8世紀-11世紀歐洲文化和維京歷史的人,這就是一部很不錯的漲知識紀錄片;《維京傳奇》並沒有像《斯巴達克斯》那樣的大尺度以及華麗血腥的戰鬥場面,也沒有像《權利的遊戲》那種恢宏的大世界背景,玄幻動人的劇情和華麗的戰鬥特效。
  • 第2章 夜審飛賊「血鷹」
    他衝吉祥二人眨眨眼睛後突然從凳子上躍起,一個旋轉後撲就竄了上去,一把將飛賊「血鷹」雙腳抱住,摟起來就往地上摔。吉祥二人也撲將上去,同時按住了「血鷹」的兩隻手。二狗吩咐酒館老闆找來麻繩,給他捆了個結結實實並綁到了酒館的柱子上。    時間不允許再拖下去了,人雖抓到了但畢竟不是現形,萬一他死不承認拿他也沒辦法。所以,二狗決定連夜審訊。
  • 滿滿的荷爾蒙---《維京傳奇》新更第四季第1-14集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歷史 / 冒險回復維京傳奇獲得下載連結維京人(Viking),泛指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英語中,「vikingr」是在海灣中的人,而「wicing」是海盜的意思。
  • 《馴龍高手2》中提到的維京人,具體是什麼人?·都市快報
    記者綜合整理:《馴龍高手2》中的主角們就是維京人,他們居住在一個島上,馴養龍,驍勇善戰。現實中,維京人英語為Viking,泛指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英語中,Viking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之後便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
  • 初探北歐維京人——維京人的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是怎樣形成的?
    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土地的貧瘠和人口的壓力,使得該地區的人熱衷出海,但如今很多學者認為,這並非主要原因,西北歐商業活動的擴展才是此地海盜猖獗的原因,這正如新航路開闢後,世界市場雛形形成,商業活動增多,導致那一時期海盜猖獗一樣。而「維京人(維京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其次就是掠奪)」這個詞彙便出現了。
  • 印象中「兇猛」的維京人究竟是什麼人,和《權力的遊戲》有關嗎?
    所以看到這本書時,我不免有點興趣:《維京時代與英格蘭》,因為維京人經常被等同於北歐四國之一丹麥人的稱呼。所謂「維京時代「,就是8-11世紀斯堪地那維亞人向歐洲其他地區的遷移。而許多中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維京人對於英格蘭的徵服與其他種族人不同,他們頻繁突襲這片土地,不是為了佔有它,而是為了掠奪和毀滅。維京人真的那麼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