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大家好!這裡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歡迎大家的到來,讓我們一起天天學習,好好向上!今天我們繼續來聊金庸筆下的各色學生,今天我們聊一位好孩子---袁承志。
在金庸的小說《碧血劍》當中,袁承志是寂寥督師袁崇煥的兒子。說起這個袁崇煥,是非常厲害的,他是明末抗清名將。金庸在《碧血劍》這本書的後記裡面還專門寫了一部作品,叫《袁崇煥評傳》。在這部作品當中,他給予袁崇煥高度的評價,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
作為這樣一個大英雄的兒子也是《碧血劍》的主角。其實袁承志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我看來袁承志的人生比較失意,甚至我認為在《碧血劍》這本書當中,那個金蛇郎君倒是變成了主角,袁承志雖然武功高強、行俠仗義、出生入死,並且承其父志,以國家心腹為己任,一心要幹一番大事,但是他終究沒有抗拒艱難時世的勇氣,最終受了挫折,選擇了逃避海外。哎呀,最終離去的袁承志並非功成名就而瀟灑歸隱實在是心中悲痛、意興索然。
袁承志這個人,7歲的時候父親就被害去世了,實際上袁崇煥之死是歷史上著名的反奸計。袁崇煥死後,袁承志被他父親的舊部救出了。朱安國、應松等人教袁承志識字、練武,並且囑咐他長大了為父報仇,也就是說7歲的袁承志就身負國恥家仇。他打小識字練武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他的人生規劃也非常明確,是一個既定的方案,所以袁承志從小就是一個好孩子,他一開始就卯足了勁,等時機成熟,就大展宏圖。
什麼叫袁承志?就是繼承父親的遺志啊。袁崇煥是明朝進士出身的文匠,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儒家正統的文化,其實對袁承志這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聰明機智溫文儒雅,為人處事圓熟、周到。袁承志在學本領方面也聰明地很,一教就會一學就會。他先後跟李自成部下的崔秋山還有華山派的掌門人神劍仙猿穆人清學武。我在前面的《金庸筆下的名師》中就講過穆人清,他算是一個名師,還有鐵劍門的千變萬劫的木桑道長,是穆人清的好友,跟他學了好多高級的武功,暗器輕功。同時袁承志還有很多跟其他武俠小說當中主人公一樣的奇遇經歷,尤其是他從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籍當中獲得了武林絕學——金蛇劍法。
你想這麼好的先天素質和這麼好的後天教育,以及這麼好的機遇,可是袁承志最終還是壯志未酬、失意離去,這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奇怪呢?究其原因其實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是他抱負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而歷史發展問題在這裡我們不去贅述,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主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袁承志的教育問題。那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袁承志的成長環境帶給他的教育情況。
首先,袁承志的環境,給了他一個強制性的目標,你說一個七歲的孩子,你從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必須要上清華北大、必須要當青年領袖、必須要拯救世界,你說這科學嗎?不科學呀。袁承志如果長大了之後說一句,說我要當木匠可不可以?不行的呀。因此在他的成長環境當中有很多限制的呀,很多人喜歡《碧血劍》其實是樂於看到英雄後繼有人。其實金庸先生虛構了袁承志這個人物,滿足了樸素善良的廣大讀者的一種審美心理,作者甚至表示這個故事的真正的主角是袁承志的父親袁崇煥,以及袁承志的精神之父夏雪宜,如此這麼一說來,就犧牲了無辜少年袁承志的人生,好在金庸筆下的袁承志是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
第二個方面,我想說的是這個環境教育給了袁承志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一種超負荷的壓力!你想啊,袁承志一天到晚的學,而且成績也的確優異,他還懂事,他也成熟,他人品好。你看他學成下山之後,人人都誇,這就是個典型的好孩子呀!是別人家的孩子呀!是孩子當中的榜樣啊!如果袁承志活在今天的話,他的同學和父母一定會對很多人說,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人家袁承志每次都考一百分,你能不能有點出息呀?能不能跟人家袁承志學習呀?」你想啊,這就跟前輩慕容復一樣啊,袁承志所承受的這個教育啊,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教育不僅殘忍的侵犯了孩子們的童年,而且很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這就是袁承志他的人生結局非常落寞的一個根本原因啊!你想,袁承志所表現出來的沉穩、內斂啊,其實是一種極度壓抑下的麻木的反應啊!如果有可能啊,讓袁承志自己去選擇人生,他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木匠,是成為一個精明的商人,甚至是一個讀書人。也許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個人,但是,他會有自己的幸福啊!
這幾天我女兒高考結束了,現在我們開始給他選擇合理的高校了,在選擇高校的時候我一再強調:女兒啊,這是你自己在選擇呀,你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啊,一定為自己去考慮啊!相信這一點。同時我今天在這裡講袁承志,實際上就是提出這種警告:我們不能替孩子去做主,我們不能去羨慕那些好孩子,好孩子固然是好,但是很有可能好孩子是隱忍之下,所受壓迫的一種被動的反應,他的內心深處你其實根本就沒有進去啊。在《碧血劍》這部小說當中,袁承志的環境教育給了他一個錯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際上是某種莫名其妙的力量在驅使袁承志做一些事情,而並非出自於他內心深處的那個真我。他不知道自己所要的事情其實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啊,袁承志他是痛苦的。袁承志其實不僅僅是被作者利用了,更被他那個生存的環境利用了,其實這個生存的環境當中呢,有很多人,有他父親的舊部,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們,但是所有的這些人都有一種共同的這種教育形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之下,在當時的那種歷史現實之下,這樣的價值體系實際上很容易導致袁承志的失敗。如果他明白那本來就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又哪裡來的心中悲痛,意興蕭索呢?所以至始至終袁承志都是在被動的接受。你看他被安排去拜師學武,最終他還被推舉為武林盟主,被歷史的潮流裹挾著踉蹌奔託。甚至在這個血氣方剛的年齡當中,他連愛情都是被動的進行的,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袁承志的悲劇不是失意之後流落海外的悲劇,而是他從來就沒有為自己活過,而且他為誰活他也不知道。在那個造就他悲劇的環境,放在今天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
今天我想說的是:好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框。過早的將兒童的人生格局限定在剩下的時間裡面限定在一個框裡面。兒童只需要在這個既定的框框裡,毫無創造性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這怎麼可以呢?這其實是對兒童個性的榨取和對兒童自由的一種剝奪。袁承志無法重新活過,所以他只能遠走海外。這就不由得讓我想起來現在很多孩子也都在遠走海外啊,到國外去上中學到國外去讀大學。可是我想問:「他們真的能在海外開闢一個新天地嗎?」我也不知道這個新天地是不是他們心裡所想的。包括在《碧血劍》這部小說的結尾,袁承志說到海外開闢一個新天地,這個新天地是不是袁承志真心想要的呢?我想啊,但願他在那個波密國快樂和開心啊!
在一般的武俠小說當中,主人公的學藝成才,往往只是靠一本秘籍或一位嚴師就成立了,這樣的情節其實很難讓人信服,因為放在當下這個現實當中難以成立,但是在金庸的筆下這種情況幾乎看不到,因為在他的武俠作品當中主人公從來就沒有靠學習一門武功就成為一代高手的,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金庸筆下那些主人公他們的成才成功往往是經歷了多種、多元的學習和實踐過程,而且有很多奇遇,他們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因為這樣的成才經歷才顯得真實可信,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
郭靖、楊過、張無忌、令狐衝這些成長為大俠的人物啊,他們的成長有哪一位不是在多位師長的教導之下完成的呢?實際上,這就強調了一個特別的點就是博採眾長,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袁承志這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也可能看得出來博採眾長的重要性,雖然袁承志的人生不值得我們去學習,那是因為客觀原因造成的。但是袁承志成長和成功的這個過程還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推敲的。你看,袁承志自幼被送上華山,跟那個神劍仙源穆人清學習華山派武功,練的是什麼呢?混元功、伏虎掌。這一類江湖人當中,個個都會的尋常工夫。但是穆人清啊,要求極為嚴格,終於就讓袁承志在這些尋常武功當中打實了基礎。而且這些武功不僅有助於基礎的夯實,更重要的是這些武功本身就簡單、樸素、大氣、厚重。因此學習這些武功,本身也對袁承志的個人的品性產生了積極的塑造作用。那麼在配合武功傳授的同時,穆人清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失時機地對徒弟進行什麼思想道德教育,最終讓袁承志成為一個功力厚實、人品也很端正的好學生。
比如一開始,神劍仙源穆人清,就跟袁承志強調華山派的行事準則,行為底線等等。這個實際上就在強調,啟蒙階段實際上是人一生當中的道德成長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在這一階段的教育啊,傳授技藝和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小學裡面我們的老師不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這句話不是我講的,是我的老師路培琦老師講的,在課堂上教學生很重要,因為這些是幫助孩子打好人生根基的必要手段。
對於袁承志來說,華山學藝只是開始,有了一些樸素的武功夯實了基礎之後,袁承志要想全面發展,成為武林高手,那麼就要廣泛學習各種武功技巧,什麼輕功暗器……作為袁承志的師父,穆人清功夫再好,他也不可能精通所有武林絕學。因此對於袁承志的學藝來說,他這時候就進入了平靜期。就在這個時候呢,金庸大筆一揮,就為袁承志安排了另外一位師傅,這位師父就是經常上山來找穆人清下棋的木桑道長。作為陪同下棋的交換條件,袁承志又從木桑道長這裡學會了圍棋、暗器、輕功,這些絕技,因此他整體素質就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一個人學習也是這樣,掌握了最基本的認知基礎之後,他就要去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不斷豐富自己,日積月累,才能建構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認知生活的這種能力。作為成人,最好不要在這個階段對孩子接觸的知識做很多限制。也就是說在小學階段,我們應該放手,讓小孩子去學習、去體驗不同的東西,就像魯迅先生在談讀書的時候,就談過一句話,比如蜜蜂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對於袁承志這個人來說,劍法學過了,拳術學過了,輕功學過了,暗器也學過了,這些東西都學會了,那麼是不是就可以稱雄武林了呢?沒有。金庸沒有安排袁承志畢業下山,他讓袁承志經歷了一個奇遇,在華山上面他無意當中發現了金蛇郎君留下來的金蛇秘籍。這一類所謂的邪派武功,袁承志在學習這個秘籍的時候就又有了重大發現:一、這些手法雖然是自己不屑使用,但是知己知彼,為了克敵護身,卻不可不知啊;第二,這些邪派武功異想天開,往往與武學意旨背道而馳,但是卻同樣具有克敵制勝的奧妙。因此啊,學了金蛇郎君的金蛇秘籍之後,袁承志才真正成為絕世武功的集大成者。在書中,金庸先生這個情節的安排,其實意義非凡。所謂的邪派武功,並不是不可以為正派人士所用,只要品行端正,為人正直,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行動去解決問題,不但不應該被質疑,而且應該被得到鼓勵的呀,正邪之分在於人,而不在於用什麼樣的武功。邪派武功既可以幫助學習者知己知彼,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以幫助學習者開拓思路,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認識並接受這一點,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啊。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引導幫助孩子從那些不被我們歡迎的甚至被我們排斥的事物當中,找到有助於其成長的契機和因素呢?比如什麼網路遊戲啦、科幻小說啊之類的,其實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拋開主觀偏見和我們所謂的經驗之談,客觀地去看待孩子們感興趣的那些事,我們就會發現:太多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契機,在我們不暇思索的批判當中,被白白的浪費掉了。那些無用的、影響學習的東西,其實是完全可以拿來豐富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方式。
其實在金庸的小說當中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始終以名門正派自居的,以學習他人特別是對手長足為止的那些人,往往是庸庸碌碌之輩,難成氣候啊。所以學藝成才,必須博採眾長啊,正派武功當然可以博彩,邪派武功也可以適當吸收啊,只要能夠有助於成長發展,何必拘泥於什么正派邪派呢?談古論今,書裡書外,課上課下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時機呀。
好了,今年關於好孩子袁承志,我們就講到這裡。讓我們一起自我迭代,認真學習!
講座時間:2017年6月27日
錄音整理:張倩
文字整理:吳佳悅、潘霞、詹林芳、鍾穎
今日推送:邵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