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對逝世的老父老母講究隆重的祭祀,一般停屍三到五日,其間舉行悼唁祭祀活動,出殯的先天舉行祭祀,一般要寫作一篇對死者的追憶文書,也就是祭文,當眾唱讀,下面是我村賢人劉百忍先生老父逝世,我代為寫的祭文,以饗讀者。
祭 父 文
惟
公元二O二O年八月三十一日(農曆庚子年七月十二日),先父因病雖經醫科大學專家三個多月精心醫治,但病魔難除,不幸於二O二O年八月二十三日(農曆庚子年七月初四凌晨二時十分含笑謝世。享年七十五歲。不孝男百忍、百利,女冬利含淚泣血,具時果新儀祭於嚴父靈前:
嚴父一生尊崇儒學,飽讀詩書。幼年即隨祖父念「三字經」,背「百家姓」,稍長即學《論語》,習《中庸》,讀《大學》,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吟詩,賦詞,作文情真意切,格調高雅,曲高和寡!尤其是《陋室銘》中,「醫不在詡,有德則名」,「藥不在貴,有效則靈」「莫誹謗同道,勿怨天尤人」「欲濟困而扶危,須藝高而技精」,每每讀來,令人深思。
嚴父一生,爭勝好強,歷經坎坷。凡做事,務必盡善盡美。幹革命工作,盡職盡責,曾受縣政府表彰。為養家餬口,為國家分憂,一而再,再而三申請返鄉,毅然而然投入農業生產。為多掙工分,用診脈雙手,當木工、幹瓦工、摞積子、打垀基,行行能到,樣樣精通。
最恨文革,事非顛倒,黑白混淆,惡魔橫行,蒙冤受辱,擔驚受怕,東躲西藏。家藏名人字畫,手中傳統典籍,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其心碎矣!其念灰矣!其志衰矣!其命危矣!人到中年,欣逢盛世,四害被除,乾坤朗朗。謝鄧公撥亂反正,感黨恩枯木蓬春。多少年想起往事心有餘悸,幾代人談起過去感慨萬分。老父曾填《滿江紅》詞一首,辛酸、無奈、壓抑之情透骨徹心。歡欣、開懷、自信之狀如在眼前。
嚴父精於醫道,藝高而技精。從醫五十餘載最討厭廣告橫飛,從不自吹自擂。金字招牌,全憑一次次把脈,一張張處方,一副副湯藥,一個個患者,口口相傳。雖地處偏僻,室陋人微,但患者如雲湧,驕車似流水。鄉城裡外,京城外縣,常有慕名而至,贈牌而歸。疑難雜症,藥到病除,難纏老病,手到見效。尤擅治B肝,中風,救人於氣息奄奄,治病於山窮水盡。一對慧眼,一雙神手,讓無數人嘆服。
嚴父一生勤勞節儉,堪稱楷模。春夏秋冬辛勤勞作,衣食住行一切從簡。黎明即起,日落不息,東奔西跑,跋山涉水,服務在窮鄉僻壤,救治在市井深巷。率全家將旱地變稻田,帶老少把塄坎變綠洲。吃飯從不說瞎好,一律狼吞虎咽,穿衣自古不講優劣,只要冬暖夏涼。少花錢多辦事,一分恨不得掰兩半。舊衣服爛家俱,一直使喚難捨棄。不抽紙菸,不下飯館,不鋪張,不奢侈,忘記自己,忘記休息,忘記健康,忘記年齡,把一生獻給了事業,獻給了子女,獻給了親友,獻給了患者,獻給了社會。這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嚴父尊老愛幼,治家有方。年輕時上有老下有小,擅文能武、擅細能粗,千方百計敬老養小,困難時期艱難度過。中年後為過日子,出力勞神,晝不能小歇,夜不能安眠。
五代人,十四口,幾十年家親戚,複雜、艱銳,難纏的各種關係,都一一擺正、所有問題都妥善解決,我家「五世同堂」,妯娌合睦,姊妹團結,親友互助,老幼相愛,這是嚴父在當今社會樹立的一塊豐碑,一塊難以愈越的和諧豐碑。
嗚呼,恨只恨兒女無能,無法挽救嚴父垂危的生命!怨只怨蒼天無情,沒有給嚴父多的光陰!痛只痛陰陽兩界,難相見,怎相聚?愁只愁,家有疑事誰做主?家有難題誰分憂?
嗚呼,嚴父站著,是一座巍巍不屈的高峰,嚴父躺著仍是一道莽莽不倒的大嶺!嚴父活著是兒女牢固的靠山,嚴父走了仍然是兒女堅強的屏障。不孝兒女將繼承嚴父遺志,化悲痛為力量,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勤勤懇懇工作,堂堂正正活人。
安息吧,剛強志氣的老父親!
悲夫,哀哉!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