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十集大型紀錄片《先生》。
先生,是一個稱謂,是一種修為,是一份崇敬,是一種精神。一百多年來,國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傳,有賴先生。
大型紀錄片《先生》選定的十位人物依次為: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
如果說民國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猶如華夏的背影,漸行漸遠。「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民國的學者、政要、作家、名士,縱有諸多稱呼,終不及「先生」二字顯得親近,這在當下雖是個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然而,這十位先生在波瀾壯闊的文化民國、烽火連天大江大海的歲月裡,他們宛如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至今仍餘音嫋嫋,令我們仰望、令我們鞠躬。
正是千年前範仲淹先生的長嘆: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大型紀錄片《先生》一推出,我就迫不及待於第一時間收看了。看完之後,我倒覺得更應該把馬相伯先生放在第一位,因為,馬相伯用一己之力興辦了復旦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培根女校等,培養了蔡元培、于右任、竺可楨、黃炎培、邵力子等諸多大師級的人物,可謂之大師的老師,中國現代文明的開啟者。
01
馬相伯先生於1840年4月17日出生在江蘇丹陽的一個天主教世家。12歲時他做作出了一個決定: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學。這位丹陽少年意氣風發地獨自向兩百多公裡外的城市上海出發了——都說外邊的世界真美好,他要親自去看看。
他進了上海徐匯一所教會學校,苦學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等七、八國語言,同時攻讀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結果,一不小心,他成了當時的中國第一個能夠熟練運用七國語言的人才。
1870年,馬相伯30歲,他在而立之年被授予了神學博士。1876年,馬相伯敲開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大門。憑藉熟練7國語言,馬相伯追隨李鴻章,擔任助手和翻譯,跟著李鴻章籤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回國之後,馬相伯遇到的全部是冷眼,聽到的是鋪天蓋地的「賣國賊」的罵聲!
馬相伯憤而去了歐洲,參觀了幾所著名學府,真正打開了他的眼界,看到歐美之強盛,他意識到,「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
1900年,馬相伯已是60歲的老人。一般來說,60歲已經進入垂垂老矣的暮年了,殊不知,馬相伯悲壯而輝煌的開掛人生這才剛剛開始——他做了一生中最驚人的決定,完成了畢生願望的破釜沉舟之舉:將繼承來的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捐獻給耶穌會,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且立下字據,「自獻之後,永無反悔」。
1905年,在耶穌會的支持下,馬相伯辦了震旦學院。這樣,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被馬相伯辦了起來。
大學問家梁啓超聽說馬相伯出山辦學,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在賀文中寫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
于右任曾被官府通緝,一路避難至上海。走投無路時,他找到馬相伯門上,老人愛才,一見于右任,對他說:「今天你就可以入學震旦,我免收你的學費、膳費和宿費。」幾個月後,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辦公室,鄭重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過去教過幾年書,現在你的學識足以做我的教學助手。從明天開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師了!」
于右任後來成為國民黨元老,創立了多所學校,可他終生不忘馬校長的收留教誨之恩,並將馬相伯當作再生父母,說:「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02
震旦學院成立兩年後,馬相伯與投資方在育人目的上發生分歧,耶穌會只想教育傳教士,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而馬相伯卻希望教育出對國家有用之人。最後,耶穌會解散了學院,還驅逐馬相伯老人!
學生大譁,摘下校牌,全體退學。無書可讀的學生們紛紛表態:「我們誓死和馬校長站在一起,可以無震旦,不可無校長……」于右任帶著同學們到醫院找到馬相伯,大家一見到老人,就齊刷刷全部跪下了:「校長,我們沒書可讀了。」
聽到這句話,老人哭了——偌大的中國竟然擺不下一張小小的課桌!
為了讓孩子們有書可讀,上海街頭,人們常常看到一個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東奔西走,到處遊說籌集款項:「國家再窮,可學生們總該有書讀啊!」
在張謇、嚴復和袁希濤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馬相伯於1905年中秋節在江灣另行籌建了復旦公學。
在吳淞廢棄的提督衙門,破破爛爛的屋舍裡,一個老人,一百多個學生,沒有桌子、沒有椅子,只有一塊黑板,這就是現在名校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
校名「復旦」二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寄託著馬相伯老人自主辦學、教育強國復興中華的強烈願望。
開學那天,300多名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有的學生甚至坐火車從蘇州前來,又步行一夜才到達學校。
馬相伯為學校規定三條原則: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他秉承孔子「有教無類」的傳統,只要有才華的人、願意學的人,他一律收入門下。
馬相伯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校長。那年是1905年,馬相伯65歲。
現在的復旦大學已經無比輝煌名聞遐邇,但知道「馬相伯」者有幾人?更鮮有人知道100多年前,一個65歲的老人,踽踽上海街頭,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硬是憑一己之力辦起了這所學校!後來,馬相伯用一己之力又興辦了輔仁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培根女校、啟明女子中學。
相輝堂是復旦大學校園內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是復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園。馬相伯是復旦大學的創始人,李登輝是復旦的重要建設者,相輝堂是對他倆永恆的紀念。相輝堂見證了復旦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
1917年,當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長時,在中國掀起教育改革,首先邀請恩師馬相伯老人北上,老人對蔡元培說:「所謂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非學生年齡之大之謂,亦非教員薪水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
馬相伯老人所言,便是現代教育的全部內涵,他在中國第一個提出教育的普世價值,提出現代教育的平等、奮發和進取以及思想和自由。
馬相伯教育救國的獻身精神,影響了蔡元培、陶行知、梅貽琦等一代教育家。
0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鐵蹄踏進了中國東北。91歲的馬相伯深感國難深重,奮力為抗日救亡運動鼓與呼,發表《為日禍敬告國人書》等文告,建立中國民治促進會等組織,號召為抗日將士勸募義捐;他不顧自身年老體弱,多次在民眾中和廣播電臺發表演說,「救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救國」、「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都是他的名言。
先生到了九十多歲的高齡,憑著抗日救國的使命感,接受《一日一談》採訪,侃侃而談,讀來令人悲愴不已。記者王瑞霖曾記下了採訪馬老的情景:「老人起居雖須人扶持,耳朵亦不大方便,然而精神卻很飽滿,和他談起話來,還是滔滔不絕,並時做手勢以助語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九州大地遍布硝煙戰火。
前方打仗,急需後方援助。由於錢都捐給了學校,馬相伯就上街寫字寫對聯賣錢捐款支援前線,寫一副字30元,寫一副對聯50元,就這樣他硬生生地向前線捐獻10萬元!
有學者認為,馬相伯的楷書舒展挺拔,骨力不凡。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畫是書寫內心情感的,書法作品是表現作者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戶,馬相伯的書法所充分體表現他一生救國救民的崇高精神。
馬相伯身體力行,動員全家參與救亡。他曾對家人說:「國家存亡,不單是匹夫有責,你們婦女也有責任。」在他的發動下,兒媳聯絡了女兒馬玉章等幾名婦女,自己買了醫療用品,辦起了傷兵醫院,使多名戰士傷愈歸隊。
不久上海淪陷,日軍鋒芒直指南京,馮玉祥和李宗仁安排馬相伯一家移居桂林。次年,廣州失守危及廣西,于右任電邀馬相伯前往重慶,但由於戰事,只能繞道越南境內。此時已近百歲的馬相伯因病體不支,滯留在越南諒山。
1939年4月的一天,老人病了,他躺在病床上,虛弱不堪地問家人:「我們到哪裡了?這裡是中國嗎?」
家人知道老人不願意客死他鄉,要死也想死在中國的土地上,可戰亂的中國,鄉關何處,哪裡還有一塊可以入土為安的地方呢?於是家人騙他道:「現在我們已到達滇黔交界處了,回來了。」聽到這句話,馬相伯長長地嘆了口氣。
1939年相伯老人99歲,虛齡百歲。4月6日,是馬相伯百齡大慶的日子。當時全國各大城市(包括淪陷區)都為老人舉行了賀壽活動,各大報紙紛紛發文祝壽,國共兩黨同時發去賀電。一向以宣傳明星美女著稱的上海《良友》畫報,第150期也將馬相伯的肖像作為紀念封面,向這位「國家之光,人類之瑞」致敬,滿臉福相的馬相伯的照片被掛在幾乎每個照相館裡,把他作為中華民族古老而不屈的象徵。
在重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部長的于右任,為自己的老師寫下賀壽長文《百歲青年馬相伯》,並手書賀聯:「當全民族抗戰之時,遙祝百齡,與將士同呼萬歲;自新教育發明以來,宏開復旦,論精神獨有千秋。」
馬相伯在滯留地親自撰文回復各界對他的盛情:「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每嫌多壽多辱!救國重於祝壽,當團結禦侮,願拼老命和愛國人民一道抗日救亡。」
《國際新聞》主編胡愈之去採訪他,面對烽煙四起國破山河的中國,老人不由得想起自己起伏跌宕的百年人生,他想用教育叫醒世人,然而辦了數十年,好像為國家奉獻了一切,又好像什麼也沒有做,國家依然積貧積弱,依然有那麼多國人渾渾噩噩,他很想大聲問一問:國家的未來在哪裡?民族的希望在哪裡?他內心百感交集,活了整整一百年,也見證了這個國家民不聊生的一百年,突然泣不成聲:「我是一條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11月4日晚,病床上的老人連日水米不進,在聽到家人說到湘北大捷時,突然掙扎著坐起來,連呼幾聲「消息!消息!」然後,沉沉倒下,合上雙眼,溘然長逝,享年100歲。
噩耗傳出,舉國哀悼。馬相伯弟子、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敬輓:「光榮歸上帝,生死護中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也聯名發去唁電。
馬相伯老人至死都不知道客死異國他鄉!
04
1952年,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派員會同馬相伯先生家屬去諒山迎回靈柩,安葬於上海息焉公墓,1984年遷墓於宋慶齡陵園,以垂千古。那曾經的落寞與輝煌,挾裹風雷的百年傳奇,拼死抗爭的不屈精神,已化作一個民族永久的記憶。
馬相伯活了一百歲,親歷晚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最後五個皇帝,見證民國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等六任總統和抗日戰爭時期,出生時,英吉利的堅船利炮剛剛震碎國門,離世時,日寇的鐵蹄已經踐踏大半個中華。浮沉百年離亂,見證了無數個當政者的中國,每走一步,他都負重而行,歷史在他身上鞭打出深深的傷口,他卻像老狗一般喘息著辦教育,育國人,叫了一百年,終於培養出了一批大師級人物,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數學家胡敦復,中國第一任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魯迅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縱觀馬相伯的一生,多數時光是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度過的,但他卻活成了一個國家的良心,長成了一個民族的脊梁。
正如國民黨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位偉人,這位中國現代文明的開啟者——馬相伯!
馬相伯塑像,矗立在馬相伯的故居上海松江泗涇鎮
據悉,《先生》紀錄片第二輯的拍攝工作也即將啟動,講述魯迅、司徒雷登等先生的故事。
我們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