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3 11:49
今日霜降,天氣轉涼,這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冬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人們更熟悉的句子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晴朗的秋夜,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多,而溫度驟降,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凝結在植物上,形成了霜。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遊在《霜月》中有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關於霜的典故還有很多,如司霜青女,履霜思親,白雁有信,拒霜花開……
飛霜青女
霜降是一個擁有神仙姐姐的節氣。此女名叫吳潔,又名青女,據說是砍桂樹的那位吳剛的妹妹,掌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訓》有云:「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註:「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這年九月十四日,她下凡來到人間,站在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撫一把七弦琴,清音徐出,霜粉雪花隨著顫動的琴弦飄然而下,灑在大地上。霜凍雪封,掩埋掉世間一切不潔。
許是始終與寒冷為伴,青女的形象滿是肅殺之氣,矯情的文人在其中起了不少作用。因為不喜草木搖落,他們就把罪名怪到青女頭上。
寒山詩云,「屢見枯楊荑,常遭青女殺」。張先《南鄉子》詞曰,「血色輕羅碎摺裙。百卉已隨霜女妒,東君。暗折雙花借小春」。無端還添個「妒」名,好像是青女嫉妒百花豔色,非要讓霜降大地。姚鼐詩:「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黃花未吐枝。」菊花沒開也是青女的錯。多情的納蘭性德也不放過她:「霜訊下銀塘,並作新涼,奈他青女忒輕狂。」
還是李商隱的詩流傳最廣,《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青女和嫦娥都不怕寒冷,跑到月宮裡去比較彼此的容顏。
青女也是周迅在《夜宴》裡的名字,一個獨戀太子的痴女。她有一雙孩童般不染塵埃的眼睛,擁有純澈如夜空的顏色,青綠衣衫,紅花翠影,美如畫卷。毒發身亡時,周迅用沙啞的嗓音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她明知太子不愛她,卻仍願一生痴戀。
白雁有信
《潯陽記》云:「廬山頂上有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則飛於此山。」大雁是守時的,沈括《夢溪筆談》還有一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杜甫詩云:『故國霜前白雁來』,即此也。」
據胡道靜考證,白雁不是一般的大雁,而是另一種叫「雪雁」的品種。
金人元好問與大雁的淵源最深。在他15歲赴試并州途中,曾碰到一個捕雁之人,向他講述了一個故事,「早晨捕獲一隻雁,被我獵殺,不曾想,竟有一隻脫網之雁悲鳴不能去,自投於地而死」。元好問感念大雁有情,向捕雁者買了這兩隻大雁,將它們合葬在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雁丘」。開篇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鳴悲的不止大雁,還有霜鍾。《山海經》:「豐山有九鍾焉,是知霜鳴。」豐山有九口鐘,霜降而鳴。
這又是一個神奇的故事,不過意境倒是遼闊深沉。漢王褒《九日從駕》詩:「律改三秋節,氣應九鍾霜。」晉郭璞《九鍾》詩:「九鍾將鳴,凌霜乃落,氣之相應,觸感而作。」
渺渺飛霜夜,寥寥遠岫鍾,這就是「霜鳴」。鄭剛中說:「酒憑孤枕聊成寐,寒入霜鍾更覺清」。陸遊說:「腸斷市橋月笛,燈院霜鍾」。
還是李白曠達,他在山中聽蜀僧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聽了蜀僧的琴聲,心中暢快,如遇知音。餘聲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不覺天色將晚,秋雲重重。時間過得真快。
履霜思親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露以潤草,霜以殺木。
《詩經·魏風·葛屨》詩云:「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葛屨是葛絲編的草鞋,履霜而知寒,因此才有樂府琴曲《履霜操》。
《履霜操》傳為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伯奇無罪,而尹吉甫聽信了後妻讒言,疑其不孝,把伯奇趕出門。伯奇採芰荷為衣,採萍花而食,清早履霜而自傷,援琴而鼓之:「履朝霜兮採晨寒,考不明其心兮聽讒言。孤恩別離兮催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說顧兮知我冤」。曲終,投河而死。
北宋範仲淹一生只彈奏此曲,人稱範履霜。
《詩經》裡,人們更熟悉的仍然是《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是蘆葦,「平波不盡蒹葭遠,清霜半落沙痕淺,煙樹晚微茫,孤鴻下夕陽」;「蒹葭淅瀝含秋霧,橘釉玲瓏透夕陽」;「霜落蒹葭白,山昏寒露生」。霜、露、水、蒹葭合在一起,是獨屬秋天的景色。
在鄞州做過縣令的王安石曾言,「新霜浦漵綿綿淨,薄晚林巒往往青」。說的也是霜降以後景象。浦漵指水邊,宵露珠零,風刀碎剪,可憐青青草,綿綿思遠道。
獨憐曹禺筆下名叫陳白露的女子。她是屬於夜晚的精靈,高級交際花,遊刃有餘地周旋在巨商富賈身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直到青梅竹馬的戀人將她喚醒,但她卻做不出任何改變。劇作家說,「習慣,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即使怎樣地羨慕自由,怎樣憧憬著情愛裡偉大的犧牲,也難以飛出自己生活的狹之籠」。於是,只屬於夜晚的白露只能悄然無聲地湮沒於黑夜,當日出太陽升起時,她就消失不見了。
拒霜花開
拒霜花指的是木芙蓉。因不懼霜寒,古人多愛。宋人楊萬裡的「莫嫌開最晚,元自不爭春」,直接用上了梅花的臺詞。
《錦繡萬花谷》中說:拒霜花,樹叢生,葉大,而其花甚紅。九月霜降時開,故名拒霜。
芙蓉花的「司花男神」是範成大。晚年退隱故裡蘇州的他,在上方山下,石湖之畔,隨地就勢築亭建榭,遍植芙蓉,寫有《攜家石湖賞拒霜》《窗前木芙蓉》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後人謂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一身正氣,凌寒不懼。
還有一個有關木芙蓉的故事———洛陽城外的一座小宅院裡,兩位鬢角花白的老者正飲酒賞花。院子中的木芙蓉花是從巴蜀
移栽過來的,在洛陽可謂難得一見。花開如人臉盤大小,顏色粉豔。兩位老者是北宋年間名噪一時的人物:開封知府的韓維,以及三朝元老司馬光。因不支持王安石變法新政,他們離開了帝都汴梁,在洛陽郊外謫居。
韓維以木芙蓉為題,一口氣寫了五首絕句出來。司馬光也用相同的韻腳,逐一唱和。報國之心無處施展,司馬光覺得自己就像秋風中的木芙蓉:「北方稀見誠奇物,筆界輕絲指捻紅。楚蜀可憐人不賞,牆根屋角數無窮。」然而真就此消沉下去嗎?縱然已將近六十歲,司馬光為國事鞠躬盡瘁的心思絲毫不減。一邊編寫《資治通鑑》,一邊不忘關注朝中事態,看看木芙蓉迎著秋風傲然綻放的姿態,司馬光如有所悟,筆鋒一轉,下一首詩寫得滿懷豪情:「平昔低頭避桃李,英華今發歲雲秋。盛時已過渾如我,醉舞狂歌插滿頭。」在此之後,六十餘歲的司馬光終於重返京城,出任丞相,為國效力直至逝世。
據東南商報,原標題《今日霜降 天氣轉涼 霜降是一個擁有神仙姐姐的節氣》原作者顧嘉懿,編輯邵巧宏
14771945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