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拉斯加荒野深處,常年停放著一輛破舊的巴士,它被稱為「142號巴士」,或「魔法巴士」。
20多年來,此地一直是世界各地背包旅行客的聖地。
他們試圖效仿一位精神領袖,重走他的「求真之路」,跟他達成靈魂交接。
這位「領袖」名為克裡斯多夫·麥坎得勒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自稱「Alexander Supertramp」,簡稱亞裡克斯(Alex)。
90年代,他逃離俗世奔向荒野的故事,曾引起極大爭議,後來還被寫成非虛構文學《荒野生存》,後來又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電影劇照(上)與亞裡克斯本人(下)
每次關於他的新聞出現、改編作品問世,圍繞他的爭議便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多年來不曾停歇。
但追隨者們不care,作為亞歷山大旅程的終點和生命終結之處,這輛巴士早已成為他們的「一生必去景點」。
然而,今年6月18日那天,它被美國軍方用直升飛機吊走了。
理由是巴士所在處是個不折不扣的險境,準備不足的人徒步前往無異於自殺。
過去20年裡,附近記錄在案的緊急呼救就有15次,朝聖者們頻頻在此地受困、受傷,甚至喪命。
沒多少人能像這位一樣在終點比出剪刀手
最近一起事故發生後,當局最終決定移走巴士,避免憾事繼續發生。
這起事件,又給圍繞亞歷山大永無止境的爭議,增添了新篇章。
在一些人心中,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真正的自由,是做了許多人「想做卻不敢做之事」的終極理想主義者。
但其他人看來,他是忤逆的危險分子,無知的自殺者,遭天譴的反面教材……
他短暫一生的爭議,甚至只要隨手翻翻《荒野生存》這部電影的影評頁面,就能強烈地感受到。
影片以8.6的評分殺入豆瓣Top 250榜單,但當更多人看到了這個故事,背後真相被揭開,它很快跌落「神壇」。
即便如此,它仍高居豆瓣評分最高傳記片之列。
荒 野 生 存 / Into the Wild 2007
現在,只要點擊下方搜索卡片,在頭條就能輕鬆搜到這部爭議從未停歇、影響了一代人的電影。
在讓人不禁懷疑人生的2020年,這段爭議人生,這部電影背後的真相與謊言,特別值得向大家分享。
《荒野生存》這部電影實在是個絕佳話題。
導演、演員、影片本身、背後的真實人生都充滿了故事性。
影片導演西恩·潘(Sean Penn)——女神收割機(麥當娜、羅賓·懷特前夫,查理茲·塞隆前男友),有才無德的浪子、大才子。
西恩·潘
當演員的時候拿過2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當導演以後也不含糊,獲得過2兩次奧斯卡提名,2次金棕櫚提名。
但他的個性極其糟糕,早年打架鬥毆坐過牢,跟兩任妻子都鬧得不歡而散。
到了晚年仍是不服管教,常常出言不遜,官司沒少吃。
不過要是看了這部電影,你肯定會贊同,這部電影,還真得是這樣自由奔放的人才能拍得出來。
西恩·潘自己也認為非他莫屬,花了10年的時間說服亞歷山大的家屬讓他拍這個故事。
期間他想到過讓馬龍·白蘭度來擔任主角,但在影片正式立項前白蘭度就去世了。
後來邀請了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出演,被後者拒絕。
小李肯定後悔,他在差不多10年後,為了拿小金人又拍了部《荒野獵人》
最後,西恩·潘找了長相酷似年輕小李的埃米爾·赫斯基(Emile Hirsch)主演。
這位演員也是相當的拼。
全片拍攝過程中,拒絕使用替身,攀巖、遭遇棕熊和河中漂流等種種危險場景都由他親自完成。
導演野,演員拼,跟亞裡克斯的故事真可謂天作之合。
電影《荒野生存》,直接改編自1996年由瓊·克拉考爾(Jon Krakauer)撰寫的非虛構。
書籍基本做到了忠實於亞裡克斯的真實經歷,而電影的改編也在合理範疇之內。
故事主角克裡斯託夫是個標準美國後浪。
父親在NASA工作,母親在航天公司做秘書,自己則是手握雙學位的名校畢業生。
外人看來,他的物質得到充分滿足,前途也一片光明。
但克裡斯託夫卻認為當下擁有的,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他所渴求的是自由,是脫離一切社會強加的責任,拋棄「社會我」追求「本我」的自由,他說:
「如果我們承認人生可以被原因規限,便毀滅了人生的可能性。」
他逐漸意識到,在不能理解自己的家庭和一味追求「原因」的俗世裡,他找不到容身之處。
於是,1990年末,他決定拋棄所擁有的一切,捐出存款,驅車荒野,以亞裡克斯為名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
與《白日夢想家》的公路故事不同,亞裡克斯的流浪看似缺少常理動機支撐,整個故事都建立在相對縹緲的理想主義之上。
因此,對於該書籍和電影的評價,兩極分化都非常嚴重。
無法理解亞裡克斯的人,困惑甚至憤怒伴隨著他們閱讀和觀影的全程。
而亞裡克斯在荒野中超常理的行為舉止,也都在加劇這些不適情緒。
但對於能在他身上找到共同點的人來說,這段旅行簡直就是一趟「圓夢之旅」。
他拋棄車輛,燒掉身上的所有財物,在荒野中奔跑,在激流裡衝刺,穿越過山川河流……
在理想主義者或曾經的理想主義者心中,都是在完成他們曾經幻想過的事情。
再往後,你也能逐漸感受到,他對人生真諦的篤定和對自由的渴望有多純粹。
他拒絕妹妹寄去的錢,拒絕將他視若己出的好心大爺的邀請,無視行船的種種規章,一心奔向自由。
1992年,他來到了荒廢的142號巴士前,將它作為自己的生存基地。
一個人,一桿槍,幾本書,度過荒野餘生。
拋棄愚蠢社會後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亞裡克斯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自由。
只是,他並沒有將這「絕對自由」的人生延續太長時間。
1992年9月6日,一群獵人發現了他的屍體,看到了他在睡袋和日記中留下的遺言:
「只有分享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感謝上帝讓我度過了一段幸福的人生。再見,上帝保佑你們所有人。」
亞裡克斯24歲英年早逝已是既定結局,但是他短暫的一生仍然留下了很多疑問。
亞裡克斯究竟為何出走,最終因何而死?
他為何會得出這截然相反的結論?
他的死是莎士比亞式的悲劇,還是徹底錯誤的黑色喜劇?
無數人開始追尋亞裡克斯的足跡,希望將謎題解開,或至少,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亞裡克斯死前,絕對想不到自己的經歷和死亡,會引發後來的熱潮。
從1993年克拉考爾(Krakauer)將其事跡發表在雜誌上,到1996年他將這篇文章擴展成暢銷書,再到2007年被改編成電影。
亞裡克斯成了很多人的精神領袖、效仿對象,無數人跟隨他的足跡走進各種荒野,希望找到自由和真理。
他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爭論。
事實真如電影和書裡所說的那麼簡單嗎?
這二十多年來,出現了無數不同的觀點。
關於他出走的真實原因,引發了最初的爭論。
電影裡,這個原因顯然被簡化了,「屁大點事」的家庭聚餐就成了亞裡克斯出走的導火索,動機也被描述得極為純粹簡單。
但書籍原著作者克拉考爾認為,這次出走,不一定如外界所想是絕對理想主義的追求,但一定是一個長期考慮的結果。
他曾在《純粹者之死》中,寫下一個亞裡克斯早年生活的細節,推斷出走的想法可能很早就已萌芽:
他在高中時曾擔任越野隊隊長,期間一直敦促隊員進行某種精神鍛鍊。
他告訴他們要「與黑暗勢力,與世界上所有的邪惡和仇恨進行對抗」。
克拉考爾1993年最初記載事件的9000字文章
而亞裡克斯的妹妹卡琳(Carine)則在回憶錄《荒野真相》(2014)裡,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卡琳聲稱,他們兄妹在童年時經常遭受父母的虐待,這是他出走的重要動機。
但其父母否認了這一說法。
動機無法真正考證,終究無果。
緊隨其後,亞裡克斯的死因,也成了學者和粉絲長期研究的對象。
在《荒野生存》這部電影中,由於劇情和傳播需求,有部分重要過程被省略了。
而這些被省略的劇情,對於他的追隨者而言,可能是一盆從天而降的冷水。
首先,亞裡斯克並非真的從不打算求助於人,在死前,他曾在巴士上留下求救信息:
亞裡克斯的求救信
「訪客請注意。SOS。我需要您的幫助。我受傷了,瀕臨死亡,現在非常虛弱,我獨自一人無法離開此處。」
「以上帝的名義發誓,這不是開玩笑,請留下來救救我。我正在附近採集漿果,並將於今晚返回。」
他的日記還顯示,1992年7月時,他甚至曾試圖重返文明世界。
亞裡克斯的日記,記錄了他最後113天的行程
但由於亞裡克斯沒有當地的地圖,且道路被汛期的河流阻隔,他不得不重回那輛巴士,在途中死去。
關於死因,同樣爭議不斷,自殺論、飢餓論、中毒論等理論都曾被提出。
克拉考爾在最初的調查中,推論亞裡克斯是因為搞混了兩種植物,導致嚴重中毒而無法外出覓食才被餓死。
很多人因此認為,亞裡克斯是死於無知,他的荒野生存就是可預見的自殺行為。
亞裡克斯之墓
但事實是,亞裡克斯是個野外求生能手,有數年的越野經歷,這樣的失誤未免過於低級。
而在後續調查中,調查者又發現亞裡克斯其實一直帶著一本植物圖鑑,甚至在導致他中毒的植物圖片旁還有他的筆記。
直到2015年,真相才水落石出——亞裡克斯之死,純屬意外。
圖鑑並沒有出錯,亞裡克斯也沒有搞錯什麼。
他在死前吃下的野土豆種子和根,在21世紀初才被證實具有毒性。
而他的死,有可能就是這種過去被認為無毒的植物,史上首個有記載的中毒案例。
求救無果,嘗試逃生,死於意外——實在是一個諷刺的結局。
然而,在推斷出了這個有些許黑色幽默的結局之後,一些付諸實踐的追隨者仍在為這個故事增添悲劇後記。
他們篤信那個「純粹的亞裡克斯」,將之視為崇拜對象,前赴後繼地效仿他走進荒野。
在這些進入荒野的人之中,認為模仿成本為零,準備不足的人不在少數。
不知有多少人,在獲得所謂的自由、找到真理之前,死於真正的無知。
142號巴士被移走,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年2月時的一起受困事件。
在世界開始日漸魔幻之時,5個義大利人計劃逃離俗世。
他們在寒冬驅車前往阿拉斯加荒野,準備重走亞裡克斯的「真理之路」。
然而,一周後,他們就出現在了新聞上。
受困5人雖被解救,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傷病,其中1人嚴重凍傷。
被發現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離目的地(142號巴士)還有多遠。
這只是片面崇拜導致落難的其中一個故事,20多年來,更嚴重的悲劇不計其數。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跟看了《在路上》就去窮遊的玩家,沒有任何區別。
而悲劇的成因,顯然是忽略了事情背後本就有的複雜性。
看看真實難度版的「荒野生存」應該是怎樣的吧:
經歷了長達數年的思考後,亞裡克斯決定離家,驅車穿越北美。
帶著少量的食物、一柄步槍和多年的戶外越野經驗,他徒步30公裡進入了野獸遍地的阿拉斯加荒野地帶,靠捕獵和採集植物艱苦生存了119天左右。
期間他一度嘗試求救,試圖重回城市,在失敗後死於不可預計的意外。
縱觀整件事情,亞裡克斯的決定固然是值得尊敬的個體壯舉,值得崇拜嗎?或許。
但不要忽略他曾經的深思熟慮,也不要忘記他是個經驗豐富的野外生存大師。
並且即便如此,他還是倒在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之下。
歸根結底,亞裡克斯沒有錯,他只是在踐行自己的人生觀。
任何人堅守理想主義都沒有錯,追求自由和真理也沒有錯,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只關乎個人選擇。
電影和書沒有錯,它們沒有教化世人的義務,成功地展現了另一種人生。
某字幕組漢化的版本,特別意味深長地在影片片尾加上了《論語》中的一句話:
「朝聞道,夕死可矣。」
但是如果不想在得到任何結論之前掛掉,在做出決定前,請深思熟慮,量力而行。
142號巴士離開了荒野,爭議仍將持續。
但或許早就是時候,向被誤解的亞裡克斯告別了。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