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就要過年了。
春節,是香玉一年中最期待的節日。
拜年、吃餃子、放鞭炮……當然也一定不能落下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的重要傳統!
只要主持人一出場,一家老少都會默契十足地放下手機麻將,熱熱鬧鬧地觀看起演出直播。
可近幾年,春晚好像漸漸「沒內味兒」了。
熟悉的老面孔陸續離開、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連香玉都未必認識的生面孔。
特別是今年。
蔡明、開心麻花、楊麗萍的節目連著被斃,流量愛豆卻扎堆出現,引起眾多網友不滿。
這樣的春晚,和那些選秀節目還有什麼區別嗎?
記憶中每年翹首以盼的春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今天香玉就來一波回憶殺。
帶大家捋一捋這檔傳統國產晚會的前世今生。
春晚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的「春節大聯歡」。
受邀參與的嘉賓有錢學森、華羅庚、老舍、巴金、梅蘭芳、新鳳霞……無一不是其所在領域的傳奇人物。
這樣「群星璀璨」的陣容,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後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晚會錄像整理後,製作出了紀錄片《春節大聯歡》。
改革開放後,春晚不再由政府組織,改由中央電視臺獨立承辦。
1979年的春晚還開創性地加入了鬥牛舞、交誼舞等娛樂性十足、新鮮時髦的節目。
遺憾的是,在當時,全國上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也沒有超過500萬戶,真正收看到春晚節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如此,節目播出後還是遭到了大量投訴:
觀眾指責男女舞者衣著暴露、摟摟抱抱有傷風化。
1983年,春晚開始在全國電視臺同步直播,其規模和影響力大大超過往屆。
大多數人也一般習慣把83年當做春晚元年。
當時還沒有專門的晚會主持人,而是由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四人負責晚會串場。
這年春晚的播出,也讓李谷一的《鄉戀》、鄭緒嵐的《牧羊女》兩首歌曲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
直至今日,依舊廣為傳唱。
1984年春晚,陳佩斯和朱時茂的經典小品《吃麵條》橫空出世。
這種融合了話劇、相聲、二人轉等多種劇目的表演形式讓觀眾們感到耳目一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當初節目組很多人認為幽默搞笑的小品不適合春晚這樣隆重的場合,差點將其斃掉。
最終還是導演黃一鶴承諾自己將為一切後果負責力保《吃麵條》,節目才得以保留。
在此之後,小品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人們最期待的春晚節目形式。
這屆春晚,同時也是《難忘今宵》的誕生日。
導演黃一鶴邀請來了喬羽作詞、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
前兩人分別是《我的祖國》《讓我們蕩起雙槳》《大風車》的詞作者和《絨花》《知音》的曲作者。
精妙的詞曲與動聽的演唱造就了這首春晚的固定曲目。
總覺得不論過去多少年,只要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就又回到了家人團聚著看春晚的小時候。
在此之後,春晚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嘗試。
先是請來當紅港臺歌手費翔、譚詠麟、潘美辰、小虎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追星狂潮。
據說在春晚亮相後,費翔每天都會收到成麻袋的情書,給郵政系統造成了重大負擔。
甚至還有嫉妒他的人傳謠:
大興安嶺的火災是因為他唱了《冬天裡的一把火》導致的。
後來又是向草根網絡歌手拋出橄欖枝——像吉祥三寶、西單女孩、旭日陽剛都是當年的網絡紅人。
再或者,加入劉謙的魔術表演、郎朗的鋼琴演奏來豐富節目類型。
不同風格、年代明星們的離奇混搭也開始頻繁出現。
周杰倫和宋祖英合唱、張藝興陳偉霆黃渤同臺熱舞……
但是,一路不斷革新的春晚還是迎來了衰退期。
春晚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新老元素之間的平衡。
一檔四十多年前的節目,要想一直走下去,勢必要做出改動調整。
適當取捨,吐故納新。
但問題是,留什麼、舍什麼、加什麼?
很多年輕人不看春晚、牴觸春晚,並不是因為討厭那些為我們帶來無數經典作品的老前輩。
而是討厭春晚節目中無處不在的偏見與說教。
蠻不講理的媳婦兒、虛榮拜金的女兒、毒舌刻薄的老太太、還有永遠好心辦錯事,傻人有傻福的老實男人。
看到這些關鍵詞能聯想到的小品節目列都列不過來。
這種脫離實際、充斥刻板印象的設定,我們真的看吐了。
合著除了狗血誤會家庭劇之外,你們就想不出別的了?
太「敏感」的社會題材不願碰、不敢碰,整天只知道催婚催育、調節家庭糾紛。
退場前還不忘齊聲喊出「家和萬事興」的口號。
確定這樣真的不會起反效果嗎?
拋開人設和主旨,小品的情節、臺詞、包袱,也越來越套路化、模板化。
有的網友都能自己預測小品劇本了。
扛把子小品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其他的節目了。
似乎是意識到了需要做出些改變,春晚開始積極加入「新潮元素」,企圖以此來挽回流失的觀眾。
結果卻與想法背道而馳。
過氣的段子和網絡流行詞,年輕人聽膩了,老人家聽不懂。
但是導演們卻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本質,而是把這歸結為新潮得還不夠。
還需要更多更多的年輕元素。
熱播新劇的主角、當年爆火的流量鮮肉、甚至日韓偶像都統統拉來。
考慮到春晚時長有限,那就把他們往小品、往歌舞表演中硬塞。
甚至為此而砍掉那些上了年紀的專業小品演員、歌手、舞者。
由此便形成了今年的尷尬結果。
楊麗萍、開心麻花、蔡明無緣春晚,大把叫不出名字的選秀偶像卻能登臺亮相。
為什麼以前春晚請港臺明星偶像能獲得良好反響,現在卻因為流量明星太多而遭到全網吐槽?
香玉認為,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大眾對國內「流量」的牴觸。
現在國內的大多數流量明星,歌唱水平比不過專業歌手、跳舞比不過專業舞者、長相也未必能像當年的費翔一樣驚豔全場。
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專長,偶像包袱倒相當重。
不願意扮醜搞笑,時時刻刻都要確保顏值在線。
歌舞節目倒還好,對語言類節目則是毀滅性打擊,本來就不怎麼好笑的故事頓時變得更加尷尬難看。
但你還不能在網上隨意吐槽,否則立馬就會有粉絲找上門來重拳出擊。
看不下,還說不得。
在吸引大量粉絲控評刷數據的同時,春晚也註定會因此失去大量的普通觀眾。
另一方面,「春晚」對人們的意義早就不同於以往。
在過去,媒體通訊落後,想要追星可並不容易。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年一度的春晚就是看表演看偶像的寶貴機會。
但在網絡和交通都如此發達的今天,別說演出了,連見面會握手會都已經相當普遍。
請流量上春晚,普通人不感冒、甚至連粉絲也不會當大事。
還在堅持看春晚的,除了上了年紀的長輩,就是圖個情懷的年輕人。
想看熟悉的小品相聲演員頂著經典造型說出他們的經典臺詞、想聽永遠在結尾響起的《難忘今宵》。
想陪家人圍在電視機旁觀看節目,輕鬆自在地交流吐槽。
春晚狂塞流量討好的,根本就不是它真正的觀眾。
當然,就算不看春晚,也不要一直沉迷手機和遊戲。
假期幾天,多抽出些時間來給父母長輩一些陪伴。
或許他們也正在像春晚一樣為跟上你的步伐而迷茫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