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要學習,也知道學習的好處,但怎樣才算是知道學習呢?
針對這一個問題,王陽明先生曾經和學生薛侃有過這樣的對話。
薛侃問:「怎樣才算是知道學習?」先生說:「你姑且談一談為什麼要學習?又該學習些什麼?」薛侃說:「曾經聽先生的教誨,學習就是學習存天理。心的本體就是天理,所以只要自己的內心沒有私慾,就能體察天理。」先生說:「這樣的話只要克制自己把私慾去除就夠了,還擔心什麼不明白天理、私慾呢?」薛侃說:「害怕的正是認不清這些私慾。」先生說:「這還是志向不夠堅定。如果志向堅定的話,眼睛、耳朵只會集中在這上面,哪會有認不清私慾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從外面去尋求。講習求學也只是體察自己的內心所見到的東西,難不成還可以去心外另尋他見?」
從這段對話中不難看出,是否知道學習和一個人的「心」有關,也和他的「志向」有關。
如果一個人心理沒有裝著學習,只想著怎麼走捷徑、怎麼去享受、怎麼輕易地獲得成功,那麼他就不知道怎麼學習。只有心裡想著去學習,想著去學習什麼,想著怎樣學習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道學習的人。
那學什麼呢?這和一個人的志向有關。志向也就是目標和方向,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那麼他就不知道學什麼,學成什麼樣,以及怎麼去學。
人貴在立志,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志向,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讓自己在通常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那怎麼立志呢?所謂「志」,從之從心,指的就是意念和心意,引申為願意做、決心做,在有意向引申指目標。也就是說,「志」和心有關,指的是心裡的意念和意思。志向也就是心裡願意做,並決心要做的事情。
比如說你接到一個任務,並且領導要求你在某個時間之前一定要完成。為了完成任務,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時間,全部用在了這個任務上,甚至連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都在思考怎麼儘快地完成,那麼很容易就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記得當初在設計特殊場合照明燈具的時候,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在衣兜裡經常裝著幾個透鏡。不管做什麼、走到哪裡只要有了新的想法,就拿出透鏡做個簡單的測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就是這樣的工作狀態,才經常讓自己提前完成任務。
當然,在工作的時候完成的基本上都是上級分配的任務,而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把事情換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那該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比如想吃燒雞,那就會想著法千方百計地去買燒雞,如果沒有及時沒有吃到燒雞,可能渾身變得都不自在。再比如和幾個朋友約好一起聯網玩遊戲,可到了時間發現上不了網了。這個時候就會想盡辦法,使勁渾身解數也要能夠連上網。
不管是接受領導的任務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內心有目的的活動,都能給行動指明方向。
相比於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做自己心裡想做的事情,更能夠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和完成任務的勇氣。當然要想成功,就要做一些對自己和大眾有意義的事情。
那怎樣才算是知道學習呢?
首先,知道學習的人,一般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志向。也就是說知道學習的人,在內心裡有想要做,和決心要做的事情。
其次,知道學習的人內心裡都有一種對學習的熱情。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但有多少人為實現目標而傾儘自己的熱情和力量?事實上,只有對目標充滿熱情的人,才是知道怎麼學習的人。
再次,知道學習的人,是懂得尊重客觀規律的人。世間萬物都有其運行的自然規律,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願意接受新的事物的人,才是知道學習的人。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你是個知道學習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