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不到兩個月,原本白白的臉就曬得黢黑。」駐村第一書記李星回到院機關辦事,大家總會注意他那張臉。
李星是四川南江縣人民法院法醫,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不到23歲,如今已駐村將近兩年,說起脫貧攻堅,他總是滔滔不絕,哪一戶有多少人,享受什麼政策,目前最急需解決什麼問題,他都瞭然於心。
石灘鎮鋪埡廟村地處秦巴山區,因長期缺乏支柱產業,不少村民生活比較困難。「只有摸準實情,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增強幫扶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這是他入村後說給自己的第一句話。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離,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需求,李星同志將村委一處閒置房屋改造成駐村工作地。每天清晨傍晚總能看到他出現在村民門口的小路上,與群眾嘮家常,傾聽大家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短短一個月時間,鋪埡廟村貧困戶都認識了這位「90後」第一書記。不足一月,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全村114戶貧困戶的家庭人口、耕地、產業、就業、收入來源情況及全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短板。
李星和村兩委幹部研究幫扶措施
在吃透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礎上,李星聯繫各幫扶單位、石灘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和駐村幹部共同制定了鋪埡廟村年度脫貧攻堅工作計劃,確定了已脫貧村防返貧、促發展的工作目標,明確了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幫扶單位的工作職責,積極推動扶貧工作機制政策「聯抓」、成效「聯管」、進度「聯推」的共建共管工作格局。制定精準扶貧入戶推動機制,定期協調幫扶單位幫扶幹部每個月入戶走訪2次,每周召開駐村工作隊例會1次,以保證幫扶工作的實時動態展開。科學分析村內1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致貧緣由、生活主要收入來源、政策享受情況及幫扶成效等,因戶施策,制定「1戶1策」幫扶計劃,徵求各方幫扶意見,彈性、動態修改幫扶計劃,使幫扶措施落地生效。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如何確保已脫貧貧困戶不返貧、持續穩定增收是李星牽腸掛肚的事。受疫情影響,鋪埡廟村外出務工人員同比大幅下降,不少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在疫情緩解後,李星同志積極協調村兩委及鎮衛生防疫部門為計劃外出務工人員及時辦理健康證明,確保務工人員順利外出。主動對接縣就業局、各幫扶單位及本地企業,根據未就業貧困戶本身條件,介紹合適其本身發展的就業崗位。其中,提供村公益崗位6人,每個月500元,推薦本地建築工地務工15人,每月2000元,推薦縣外務工37人,每月3000元。
「我最放心不下的還是那些勞動力差的村民,他們才是扶貧路上最離不開我的人。」針對身體殘疾,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李星聯繫幫扶單位省路橋採取「養殖大戶+合作社」模式發展林下土雞養殖項目,由幫扶單位省路橋出資,貧困戶自己出力來帶動發展養殖業,目前鋪埡廟村已建成8個土雞養殖大棚,帶動50戶貧困戶散養土雞,拓寬增收渠道。
李星在指導貧困戶採摘金銀花
日前,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組對鋪埡廟村的幫扶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目送著工作組人員遠去,李星長舒了一口氣,他知道,下一個徵程又開始了,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他常說「幫扶幹部不能紙上談兵,要結合每一戶實際,幫扶措施要精、準、狠,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這正是「90」後青年幹部應該有的模樣,看似稚嫩和弱不禁風的他,用實際行動和真心感動了村民,村裡人都為他豎起了大拇指。他用青春在偏遠的大巴山裡默默耕耘,用一項項工作成效書寫了一名青年共產黨員和法院扶貧幹部的責任和擔當。(何亦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