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姑蘇晚報》A05版
這幾天,反映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故事的電影《八佰》正在熱映。片中出現中日雙方軍人戴著的三種不同型號的鋼盔。記者找到《國家人文歷史》雜誌主創、抗戰史研究學者周渝,請他為我們解析這三種鋼盔。
比德軍更早裝備的德式M35鋼盔
影片中以謝晉元將軍為首的國民革命軍88師524團的很多官兵戴著的鋼盔,獨具特色的護耳和卷邊設計使得它的外觀有很高辨識度,細看兩邊還能發現透氣孔、盔釘孔。一些熟悉二戰歷史的觀眾一眼就認出來,「這不是德國軍隊的鋼盔嗎?」那麼二戰中的德軍鋼盔,怎麼會戴在中國抗戰軍人的頭上呢?
《八佰》中出現的德式M35鋼盔。電影宣傳片截圖
周渝說,這種鋼盔名叫M35鋼盔,是1935年德國兵工企業在一戰舊式鋼盔的基礎上設計出的,M35鋼盔大大降低了士兵在佩戴頭盔時頭部的疲勞。從1935年到1936年期間德國生產了大約1400萬頂。德國一下子製造這麼多的M35鋼盔,遠遠大於德軍對於鋼盔的需要,因此它們被大量提供給中國軍隊,截至1936年共出口了31.5萬頂。「那個時候其實連德軍都還沒裝備M35鋼盔,所以中國軍隊是第一批用戶。」
這些德式鋼盔不僅裝備了影片中出現的88師,還有同樣參加了淞滬會戰的87師、36師等部隊,以及教導總隊、炮兵、坦克兵等特種兵部隊。「這些戴著M35的軍隊也被人們看作是當時中國最精銳部隊,加上他們裝備的大多數是德國造的武器,所以被現在的軍迷稱為『德械師』。」周渝說。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德式鋼盔在戰鬥中不斷耗損,慢慢被美式M1鋼盔所取代。「近年來,在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裡經常能看到M35鋼盔的身影,比如《三毛從軍記》《我的團長我的團》《鐵血崑崙關》等。」周渝說。
造型奇特的英國「飛碟盔」主要裝備地方軍
除了大部分官兵戴著的M35鋼盔,影片中由王千源和姜武扮演的地方軍士兵頭頂上則出現了另外一種形狀扁平、很像反扣的碟子的鋼盔。
那麼這頂造型奇怪的鋼盔又來自何方呢?周渝告訴記者,這種鋼盔是英國生產的,叫做託尼MK1/2鋼盔。由於它特殊的造型,又被人們戲稱為「飛碟盔」。除了英國,美國在二戰爆發前也一直在生產及使用「飛碟盔」。
當時的中國軍隊,從不同的渠道購買到英產或美產的「飛碟盔」配發軍隊,還有一部分「飛碟盔」為國內仿製。「裝備『飛碟盔』的大部分是地方軍隊,比如西北軍和桂系軍隊,『盧溝橋事變』時29軍的官兵佩戴的就是這種鋼盔。」周渝說。
日制「90式鐵帽」有缺陷
在《八佰》中出現的第三種鋼盔,就是日軍裝備的那種了。日語中把鋼盔叫做「鐵帽」。上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自主研製鋼盔,參考了國外的多款鋼盔式樣,充分考慮亞洲人的頭型,以及性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最終於1930年正式定型並裝備,被命名為「90式鐵帽」,即90式鋼盔。
90式鋼盔盔口圓形,整體更接近鐘形,前後左右對稱,有著良好的被彈曲面,鋼盔下緣稍寬,形成一個略微突出的帽簷,在盔頂上部有4個小氣孔用來通風。但是與德國M35鋼盔相比,90式鋼盔有一個大缺陷就是內襯太薄。「這個內襯太薄麻煩挺大,在嚴寒地帶最尷尬,很容易出現人的頭皮和鋼盔凍在一起的情況。假如強行摘盔,常常會連頭皮一起扯下,成為日軍中特有的『鋼盔』傷。」周渝說。
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和新四軍還有敵後遊擊武裝大量繳獲了這種鋼盔。「這種按亞洲人頭型設計的鋼盔比較受中國人的歡迎,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解放軍還使用這種型號的鋼盔,並為我國自行研製生產鋼盔提供了數據參考。」周渝說。(姑蘇晚報 記者 吳濤)
責任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