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軍情晚報

2021-02-07 軍武次位面

軍武優選雙11折扣不間斷

全年優惠價就在今天

點擊下方圖片快來看看都有啥好貨吧~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細節是真的到位

說起抗日題材電視劇中,有一部絕對可稱之為是經典,這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該劇播出後至今,同題材影視劇中,沒有可以超越的。而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全在這幾個字中:細微之處見真章。既然提到細,我們就專門講講《團長》中的鋼盔。


軍人使用頭盔來保護自己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即便是大家認為不是很注重頭部防護的秦軍,實際上在秦陵中也出土了石片頭盔的文物;而現代頭盔的鼻祖其實可追溯到一戰時期,實踐證明,防護性較好的鋼盔可極大地減輕炮彈破片對軍人頭部的殺傷。一戰之後,鋼盔也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但是各大軍閥並不太重視軍人的防護,在他們看來,用錢買一挺機槍,要比給一個連的人裝備鋼盔划算得多,因此當時中國進口的武器雖多,看起來便宜的鋼盔卻沒多少。


上世紀30年代,國府開始向德國大量採購武器裝備,以裝備新式的陸軍師;由於南京政府有著江浙財團的支持,財力還算充裕,因此除了採購攻擊性武器外,德式的鋼盔也進入了採購清單。到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一共裝備了315000頂鋼盔,這就是著名的M35鋼盔。


當時,除了中央軍外,西北軍、兩廣軍隊及部分地方軍裝備有英式的「飛碟盔」;雲南的滇軍部隊則裝備法式的亞德裡安盔。但是請注意,包括中央軍在內,鋼盔做不到100%的裝備率,只有精銳部隊或特殊部隊(如憲兵、警備部隊)才有這個待遇。


全面抗戰初期,「鋼盔部隊」消耗殆盡,因此抗戰中後期,中國軍隊中只有少數鋼盔,一直到了後期美援的到來,才用上了美式鋼盔。很多抗戰劇中,鋼盔成為了國軍部隊的標配,這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團長》這部劇中,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細微之處見真章。


劇中中國軍隊一共有四種樣式的頭盔,德式鋼盔、英式鋼盔、法式鋼盔和美式鋼盔。德式鋼盔的來源,我們前面說了,劇中這種鋼盔出現得很多,但各部隊的情況不同。


普及率比較高的是虞嘯卿的部隊,當然了虞師座在部下換裝了美式鋼盔之後,自己依然戴著這種盔;其實當時守備在怒江東岸的就是曾經被稱為是「德械師」的36師、87師、88師等部,德式盔的出現用意在此;雖然實際上這幾支部隊當時也已經沒多少鋼盔了。


煩啦之前所在的部隊有部分德式盔,但是普及率並不高;這實際上是德式盔部隊的真實寫照:即隨著部隊的屢屢受創,而德式盔又沒有庫存,只有少部分人還有這種盔。而其他德式盔在炮灰團這幫人入緬作戰大撤退有過出現,這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1942年入緬作戰,雖然沒有名義上的所謂「德械師」,但是其主力第5軍是當時中國唯一配置了大量機械化裝備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前身——陸軍裝甲兵團最初是以德式裝備為核心,因此M35盔的裝備數量很多,有限的庫存也優先補充該部。


遠徵軍潰敗後,不少潰兵戴著德式盔自然符合實情,而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這一時期才有得;


當然,我們也知道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一直戴了很長時間;炮灰團的重機槍手也一直戴著這種盔。


英式鋼盔本來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定裝備比例,在影片的前期,潰兵中很多是戴著英式頭盔;此外,炮灰團這幫人還從英國人那邊搞來一批軍備,因此英式盔的出現並不難理解。


不過到了後來,只有湖南兵不辣老戴著這種盔,從不辣保留舊步槍的習慣來說,這是個戀舊的人。


劇中法式鋼盔只出現在了「喪門星」的頭上,這種鋼盔是當時滇軍的標誌性裝備。滇軍主力60軍編成後,因清一色的法式武器和鋼盔,軍容極為嚴整,其抵達武漢時還特令繞城,以鼓舞民心士氣。


雖然「喪門星」不是雲南人,但滇軍頭盔的出現也符合常理,因為當時的滇軍除了本省人之外,也有四川和貴州兵;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恐怕是抗戰時的法式鋼盔第一次在螢屏中出現。


美式鋼盔後期換裝了虞嘯卿部的精銳部隊,炮灰團參加突擊隊的人中也大多有這種鋼盔。


其實這是在體現中國軍隊換裝美械的情況,就當時的真實情況而言,實際還達不到。二戰中,美國的對華援助佔其外援的比例極低,在滇緬公路打通前,實際運到中國國內的美械要依靠駝峰航線來運輸,而且運輸的物資中絕大部分要歸空軍支配。


因此當時集結在雲南地區6個軍的中國遠徵軍,並沒有配備美式鋼盔,甚至連美式武器都沒有配齊。進攻龍陵時,美軍顧問給突擊隊湊了幾十頂鋼盔出來,由此可見這種鋼盔恐怕少量裝備都做不到。不光是國內的遠徵軍如此,即便在中國駐印軍中也不是人人都有美式鋼盔的,這種鋼盔只有新1軍部隊才有,新6軍部隊回國時還都是英式鋼盔;中國軍隊佩戴大量美式鋼盔要到了1945年滇緬路打通之後了。


所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團長》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就在於此處了。儘管有這些瑕疵,但顯然這部劇在這種小細節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足以對的上「細微之處見真章」的評價。另外,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有必要再多說一點。


有很多人認為,這部劇是歌頌國軍抗戰的,但我想說的是,你要認真看的話,絕對不會得出這個結論。這部劇實際上是揭露國軍抗戰中之所以屢戰屢敗,剖析原因最尖銳的一部影視作品,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兄弟連》,但從立意之深刻、揭露之尖銳來看,《兄弟連》遠不如《團長》。很多人只看到了《團長》中打日本人的一幕,但實際上這部劇展現篇幅更多的是什麼?


是老弱傷兵的無人問津,是嫡系炮灰的親疏有別,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殘酷現實,是底層犧牲上層得功的黑暗一幕。這些是劇中花很大功夫闡述的,但是翻一翻國軍抗戰史料,甚至不用翻史料,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便是國軍在戰場上失利甚多、損失巨大的根源。有人會說,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面對的是日軍的主力部隊,打不過很正常,犧牲大也很正常。


但是捫心自問,如果你作為一名抗戰官兵,面對傷病之後被拋棄不管,軍餉撫恤被長官剋扣,武器發放嫡系優先,己方被圍友軍不動,自己在前方流血無藥,高官在後方倒賣軍資,然後軍功還是某某長官升官的墊腳石,你認為這些都是日本鬼子強大造成的嗎?不要以為這些是危言聳聽,黃埔一期畢業的宋希濂想必大家都知道,遠徵軍第一次滇緬之役失利後,是宋希濂率部前往怒江東岸布防,遏制住日軍進攻勢頭的。宋希濂這麼說過:(作戰失利後)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鬚髮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他們就愈高興。


這個他們自然指的不是普通的抗戰官兵,而是那些腐敗且無能的高級官員了。實事求是地說,抗戰時期,絕大多數普通的基層官兵是無愧於軍人職責的,這一點不用我們強調。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那些高官們合格的卻沒有多少;而「造成老弱傷兵無人問津,嫡系炮灰親疏有別,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底層犧牲上層享功」的種種,難道不是這些不合格高官造成的?而諷刺的是底層將士的抗日功績,很多時候恰恰就被算到了這些人的頭上,某某名將便是如此得來。


就以《團長》中的南天門一役為例,如果單從作戰本身來說,以龍文章的方案走,最終日本人能消滅,國土能收復,將士們的損失也會小些;但實際上由於唐副師座那些人的存在,龍文章的堅守,反倒成了一筆交易。最後,真正攬功的是唐副師座這些人,而不是損傷殆盡的龍文章們。《團長》中真正給大家展示的是這一幕,而不是像一些淺薄的抗戰劇那樣顯示悲壯的勝利;勝利固然可貴,可知道為什麼失敗,顯然更加重要。因為若沒有深刻認識失敗、研究失敗,那麼必然也不會以最小的代價去贏得勝利。所以,看《團長》,細細品味的話,其實比看一些碼字賺錢的戰史要有體會的多;那些戰史中,軍人只是一個個數字和番號;《團長》給你看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這一個個的東北人、北平人、上海人、山西人、河北人、湖南人、貴州人、廣東人……在抗戰。


或許,他們的長官對不起他們,但他們對得起軍人的職責,儘管後人提起國軍抗戰大多不會理會這些沒有名字的軍人,他們只是一些人口中的犧牲數字,提到最多的卻是他們的長官,而血淋淋的犧牲數字反倒成了長官們的抗日功績。這一點,其實抗戰後期援助國軍的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史迪威就一直認為中國的士兵都是好樣的,只不過吃不飽,沒有好的武器和訓練,對於國軍上層則是嗤之以鼻;因此史迪威有援助八路軍美械武器的想法。有人說,八路軍消滅的日本人沒有國軍多啊。可是八路軍用什麼樣的資源,打出了什麼樣的戰績?如果當時全國每支軍隊都像八路軍這樣,日本人恐怕也不會佔領大半個中國吧?


八路軍裝備差、補給差,可軍官能和普通戰士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就憑這一點;國軍中任何部隊做不到。而當這支軍隊在短短幾年後可以掌握全國大部分資源的時候,他們將十七國聯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了三八線。這支軍隊的很多士兵都是解放戰士,甚至還有50軍這種整建制起義的原國軍部隊,同樣的兵,在不同的領導下,就是這麼地不一樣。後面這些可能跑題了,大家權且一看,當然了這也只是筆者自己的一家之言,沒打算說服任何人,只不過是一點感慨而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熊熊點兵(ID:XXdianmbing)作者:熊熊之火。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


相關焦點

  • 每一頂都不簡單 揭秘熱映電影《八佰》中出現的三種鋼盔
    2020年8月31日《姑蘇晚報》A05版這幾天,反映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故事的電影《八佰》正在熱映。片中出現中日雙方軍人戴著的三種不同型號的鋼盔。記者找到《國家人文歷史》雜誌主創、抗戰史研究學者周渝,請他為我們解析這三種鋼盔。
  • 抗日劇中川軍也戴德式鋼盔,實際抗戰中,真會如此嗎?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都聽過這句話: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其實在很多方面都適用,比如在戰爭類影視作品中。這一類影視作品都有年代背景,所以道具就是影視創作者們所要過的第一關。有人可能會說,影視作品不是紀錄片,沒必要這麼認真。可是講二戰的電影,本來是用謝饅頭的,您這開來一輛艾布拉姆斯,合適嗎?本來是講山海關之戰呢,突然出來一挺馬克沁,這合適嗎?
  • 臨夏市折橋鎮:細微之處見美好,鄉村振興正當時
    臨夏市折橋鎮:細微之處見美好,鄉村振興正當時 2020-10-31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水晶礦石的能量構成:「晶體結構」—細微之處見真章
    水晶礦石的療愈能量取決於幾個重點:1.晶體結構 2.色彩能量 3.化學元素跟著沙葉晶舍(SHAYECRYSTA)設計師一起了解一下水晶的晶體結構吧~這些便是水晶之所以能夠擁有穩定頻率,並將這些能量帶入人類生活中,影響人體身心狀態的重要原因!晶體結構:是指水晶礦石原子的周期性結構。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很具有華北特色的八路軍主力我們這裡簡單提一個點,那就是八路軍戰士使用鋼盔的問題。我們看現在的影視劇,絕大多數情況下八路軍都是清一色的布帽子,這就比較臉譜化了。其實當時華北地區的八路軍,即便是主力部隊也有不少是罩著白頭巾的,而繳獲了日軍鋼盔之後,也是會使用的。為什麼強調後面這點呢?因為現在不少人以為八路軍繳獲鋼盔是不用的。
  • 《跨界見真章》收官:一群人的轉折點,每個人的大時代
    新經濟浪潮下的跨界之舉,對於這群不安於現狀的嘉賓來說,是商業行為上的不停嘗試,也是人生角色上的不斷新生。 「以人為本」 商業背後是人性命題 第二季嘉賓吳曉波在採訪中曾說,他對「經濟」的探秘,是源於對「人」的熱情。同樣的,《跨界見真章》創作團隊對跨界者的好奇之處也在於商業背後的人物故事。
  • 與軍情六處局長共進午餐
    59歲的英國情報首腦身材高挑,愛好運動的他滿頭黑髮,臉上稍有些斑點,渾身上下是伊令工作室(Ealing studio)(英國老牌影視製片機構)的行頭。與其說他像消極厭世的阿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倒不如說他更像追求浮華的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
  • 二戰中的魔術師軍團——英國軍情九處MI9
    在英國諜報機構中,最有名的應該是007-JamesBond隸屬的軍情六處-MI6,這個部門在好萊塢電影裡diao得無法無天,可實際上MI6不管是人員還是執行的計劃都沒有電影拍的那麼炫,誇大的部分太多了;僅僅是因為它間諜部門的屬性,就在編劇的手裡搞出了無數的噱頭。其實在二戰中最特別、最有效率、最出人意料的諜報部門,是英國軍情九處-MI9,這是歷史上唯一一支幾乎全部由魔術師組成的軍團。
  • 細微小事撫慰人心 晚報報導傳遞正能量
    三峽晚報訊(全媒記者曉雨)一句問候,一次攙扶,一次聊天……張聖柏幫助老人,都是些細微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對老人來說,足以撫慰人心。本報報導《張聖柏20多年默默幫助百餘老人》(見11月7日封面、03版)見報後,不少讀者來電盛讚張聖柏。
  • 這個小國不簡單|軍情晚報
    《軍情晚報》為您收集最有意思,最具價值的軍情新聞而同蘇聯因為援助縮減鬧掰的國家中也包含了甘比亞。對此甘比亞總統大為光火,甚至當面威脅時任蘇聯主席的勃列日涅夫將在三天內攻佔蘇聯全境。  ▲甘比亞的鎮國之寶!蘇-25強擊機!相較之下,甘比亞軍隊的實力便不那麼好看了。
  • 《我的團長我的團》,抗戰劇中的巔峰之作!
    而沒有四川人的川軍團都有誰呢?有東北人迷龍、李連勝,有北平人孟煩了,有湖南人不辣,有陝西人郝獸醫,有山西人康丫,有廣東人蛇屁股,有雲南人董刀,有河北人豆餅,有上海人阿譯,有河南人崔勇,有雲南人滿漢,有湖北人泥蛋,有江浙人克虜伯。還有一個滿中國跑的團長——龍文章。
  • 《跨界見真章》製作人章豔:從商業訪談看當今時代
    在章豔看來,要想在熒幕上呈現一場「好看」的對話,只憑藉初次見面的幾小時交流是萬萬不可能的,「很多事情光問是問不出來的,你需要到他的環境中去體會你在找的答案」。第二季的嘉賓封新城,在2015年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並供職了19年的《新周刊》,來到大理洱源縣的鳳羽小鎮,為自己建了一處隱居之所,命名為「退步堂」。
  • 於細微處見真情 最是「小事」顯擔當
    於細微處見真情 最是「小事」顯擔當作者:蘇衛紅時間:2020/12/09 08:23:16來源:威海市環翠區融媒體中心瀏覽次數:7竹島街道、鯨園街道、溫泉鎮在幹部作風大改進行動中,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入手,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通過辦好關係群眾利益的一件件小事,彰顯黨員幹部為民服務的情懷
  • 萌蠢可愛的熊貓,歷來就是兇獸 | 軍情晚報
    《軍情晚報》為您收集最有意思,最具價值的軍情新聞
  • 其實遠徵軍俘敵總數都沒那麼多|軍情晚報
    >1944年,駐印軍主力反攻,此後開始陸續抓到日軍俘虜。如於邦之戰,俘獲日軍13人;孟拱之戰,俘獲日軍89人;密支那之戰,俘獲日軍69人等。除了中國駐印軍抓到的俘虜外,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也抓了一些日本俘虜,甚至包括慘烈的松山戰役中,日軍也並非一個俘虜都沒有,而是被抓到了9個俘虜及慰安婦14名。
  • 二戰中防彈能力最強的鋼盔!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的型號|老照片
    前線將士也很少塗裝自己的鋼盔。直到1918年7月,魯登道夫將軍籤署了命令後才將鋼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軍鋼盔必須要被塗以多種顏色用於偽裝和欺敵之用。比如說夏季的鋼盔迷彩就必須使用綠棕色用以佩飾。M1918型M1918型鋼盔是最便於大規模生產的型號。
  • 點智慧:細微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如果大家覺得這還不夠髒,調查發現另一個情況:當兩手都在忙碌時,有41%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將手機放到嘴中。除了手機之外,51%受訪者承認,會將鑰匙放入口中;54%受訪者曾將信用卡放進嘴裡。意思是要來人把脫下的鞋子放整齊,因為從細微處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分享真實經歷:某著名跨國公司,張貼招聘通告,應考之人成群結隊到會客室裡等候。可是等半天,不見有人前來過問,於是人們交頭接耳,閒談嬉笑。不一會兒,一位青年推門而進,他態度從容,很有禮貌地繞過正在談話的人,獨自走到室內一個角落;突然,他發現有一份掉在地上的報紙,於是把它撿起來,疊得整整齊齊,然後放在辦公桌上。
  • 危難時刻見真章——《憤怒的黃牛》
    危難時刻見真章——《憤怒的黃牛》東哲年輕氣盛,經常容易動怒,也經常惹是生非,江湖諢號「黃牛」,意為發起狠來比黃牛還猛,拉都拉不住。遇到發怒的東哲時,和遇到發狂的黃牛一樣,普通人應該都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 戴鋼盔的八路軍?這不是拍抗戰劇,而是真實的歷史畫面
    而影視劇中,八路軍通常都是頭戴布帽、偽軍則是大蓋帽,日軍一般都會配備鋼盔。於是大家就有疑問了,抗戰中八路軍消滅了很多日軍,為什麼不用繳獲的鋼盔裝備自己呢?其實這個話題,我們之前談到過。而最近筆者又發現了更多八路軍戰士戴著鋼盔的老照片,故而以這些老照片為基礎,再談談這一話題。說起鋼盔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大量出現,到1920年代即傳入中國。
  • 真實不神話,細微見真章,主旋律戰爭片應該這麼拍。
    紅軍的船都是那種小漁船,四條船一次只能渡4、5十個人,來回一 個小時,還得是順利的情況,彼時的中央紅軍有不到三萬人,也就是說就算是敞開了渡河也得渡一個月。,前途未卜,可能歷史就會改寫,歷史的仲裁者的地位此時落在了紅一軍團紅四團的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