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我又看到一個魔幻的新聞。
說美國一些農場主正在考慮給他們養的豬安樂死,還在苦心鑽研如何延緩豬的生長速度。。。
what???
中國老百姓都有點吃不起豬肉了,拼命在提高產量。
豬肉股票是漲了一波又一波。
美國倒好,來個反其道而行之。
疫情衝擊下,美國農民最近也在倒牛奶。
每天得白白倒掉14萬噸。
但這種美國傳統藝能,我們在歷史課本見過,也就見怪不怪了。
然而,給豬安樂死這事就屬實有點讓人無法接受了。
豬豬辣麼可愛,做成紅燒豬扒它不香嗎?
01
其實,美國農民也沒得選。
美國養豬場的豬現在大多沒法出欄,但是飼料照吃不誤,這飼料錢大概率是要打水漂的。
為啥生豬沒法出欄呢?
因為豬肉屠宰場掉鏈子了。
目前全美已有十多家肉類加工廠宣布關閉。
你會想,為啥一定要著急忙慌地給豬安樂死呢,就等著過段時間屠宰場恢復了再送過去不就完了。
到時候豬養更肥,價格賣更貴,豈不是美滋滋。
然而現實很骨感,豬如果養太肥,屠宰場就算開工了也是不會收的!
因為美國屠宰場的切豬流水線全部都是標準化的。
能上流水線的生豬都是標準規格的,太小或者太大都不行。
因此,生豬到了一定個頭就得按時出欄,否則屠宰場就不收了。
02
生豬沒法出欄,對美國GDP肯定會有不小負面影響。
因為生豬屬於中間產品,既不能吃也不能用,所以不能計入GDP。
只有最終被加工好、包裝好的豬肉才能計入GDP。
所謂GDP,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一段時間內創造出來的財富總和。
這裡所謂的「財富」不是錢,而是指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一切產品或者服務。
上篇文章我們聊了錢的本質,今天我們正好聊聊財富到底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有人說,你不是廢話嘛,財富當然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啊。
其實不然,單純的勞動並不能創造多少財富。
想想魯濱遜一個人在孤島上的艱難生活就知道了。
事實上,這個世界的絕大部分財富的創造來自於分工和交換。
(1)首先,分工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的勞動效率,而且分工得越細緻,勞動效率越高。
給豬安樂死不是因為美國人瘋了,反而是因為美國豬肉產業鏈比較發達。
美國是世界第三大豬肉和豬肉產品生產國,每年要屠宰1.5億頭生豬,其中四分之一用於出口。
龐大的豬肉產業催生了分工高效、嚴絲合縫的豬肉產業鏈。
這個產業鏈包括養豬農場、屠宰場或者豬肉加工廠、物流、以及下遊消費端的學校、餐廳、超市等。
分工很細緻,生產也很標準化。
當然,這種過於高效分工、嚴絲合縫的現代成熟產業鏈,在疫情衝擊下反而少了相機調整的彈性,顯得比較脆弱。
然而,新冠疫情這種天災和川普這種人禍畢竟是沒法預計的。
再舉個更有意思的例子,鉛筆的故事。
鉛筆的原材料很複雜。
筆桿是雪松木,油漆含有硝酸纖維素和合成樹脂,筆芯用了石墨、粘土和滑石粉,橡皮的紅色用了硫化鎘。
鉛筆的工藝也很複雜。
光筆芯的生產流程就包括原料配比、壓芯機壓制、焙燒、油浸等等。
除此之外還要生產筆桿、筆帽。
要生產筆桿就得伐木,要伐木就得有鋼鐵,要煉鋼就得挖礦。
筆生產出來了還要運輸,要運輸就得造船造火車。
運輸到超市了還需要人來銷售,或者需要快遞小哥配送。。。
如此推演下去,我們就會發現小小一隻鉛筆,從生產到我來到我們手裡,整個流程涉及成千上萬人的勞動。
它的神奇之處在於:
這成千上萬人中,沒有一個人掌握了與鉛筆相關的全部知識;
每一個參與鉛筆流程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導致鉛筆的產生;
這成千上萬人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相互大多不認識;
最神奇的是,這支凝聚了成千上萬人努力的鉛筆卻只需要不到一塊錢!
這就是分工帶來的神奇威力。
全球化說白了就是全球的分工體系。
以iphone的生產為例: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做最高級的研發設計的活,利潤吃的最多;
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做加工組裝,利潤就很微薄;
以巴西為代表的國家提供點原材料,賺點最輕鬆、但也最沒前途的錢。
中國拼命搞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就是為了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做更高級的活,賺更厚的利潤。
而不是永遠靠壓低勞動力工資和產業用地成本、汙染傷害生態環境,做點低端的製造業,當世界的工廠。
美國人長期做高端的活,低端製造的活就慢慢競爭不過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更吃苦耐勞,工資要求也低很多。
所以就會出現美軍用3D列印製造口罩,45小時生產4個這種魔幻的事情。
(2)其次,交換是人類勞動和分工的目的所在。
比如美國豬農,養那麼多豬,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需要吃這麼多豬肉。
一家幾口人,一年能吃幾十頭豬了不得了。
更主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交換,交換他們生活需要的各種產品和服務。
這種交換,是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進行的:交換的價格,由產品和服務的的供給和需求情況決定。
如果一個產品需求低於供給,那麼價格就會下跌,甚至會出現倒牛奶、石油期貨價格跌到負數這種魔幻的事情。
如果一個產品的需求大於供給,那麼價格就會上升,甚至遠遠超過這種產品的成本,這種事情往往被沒有經濟學常識的人批判,認為價格虛高,但這「虛高」的價格是有堅實的支撐的。
交換的公平和效率,則由法律和企業來促成。
因為現代商業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社會,陌生人之間進行交換,因為對彼此缺乏信任,必然會產生各種討價還價、忽悠和反忽悠的扯皮,這就會耗費雙方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體力,即所謂的交易成本。
法律的存在就是把很多交換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煉凝結為法律,從而避免大家在交換中做無用功。
畢竟有了法律,很多交換的相關事項就不用寫在合同裡了,一句依照國家某某法律就行。
當然法律並非寫在紙上才有效,很多時候法律的執行更為重要。
而企業的存在本質上也是為了節約交換中的交易成本。
因為企業可以把陌生人間缺乏信任交換,轉化為企業內部的高效分工。
但前提是企業自身的管理成本能夠足夠低。
如果一個企業管理不善,或者發展的太大,以至於企業的管理成本很高甚至高於它能夠節省的交易成本,那麼這個企業就沒必要存在了。
這種交換,是通過現代貨幣體系為媒介的。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說,現代貨幣體系是由中央銀行組織的,以國家信用為背書的,一種關於交換權的契約。
每一個持有貨幣的人,都擁有交換產品和服務的權利。
這個國家越強大,它能提供的信用也就越強大,它所組織的契約範圍也就越廣。
在這裡,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錢(貨幣)和財富存在根本性區別。
舉個例子,小明在深圳擁有一套商品房,去年市場價格500萬,然後央行發了很多貨幣(比如多發了20%),導致他的商品房價格水漲船高,變成600萬。
那麼小明就會覺得自己變有錢了,花錢也會更大手大腳。
然而如果他的房子的租金沒有漲(如果他租出去了的話),那麼本質上他的財富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這就是所謂的貨幣幻覺。
這種貨幣幻覺可能會導致脫離了實際經濟現狀的泡沫經濟,而這是經濟周期產生的一大動因。
比如美國目前的瘋狂印刷美元,導致的美國股市強烈反彈,基本上就脫離了美國當前的經濟基本面。
03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今天的文章比較發散。
主要是想大致梳理一下我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體系,雖然可能比之前的文章難懂一些,但是體系性更強,總結如下:
財富的創造主要源於分工和交換。
分工的不斷深化,帶來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全球化的不斷深入。
但全球化的分工並非沒有缺點,因為誰去做技術含量最高的活,誰就賺最豐厚的利潤,而這就可能導致有你無我的競爭。
而這正是當前中美爭端的本質所在。
交換是勞動和分工的目的。
交換的公平需要法律的保障和國家機器的權威。
交換的效率則需要市場經濟的配置、法律條文的不斷完善和企業對交易成本的節約。
交換的媒介則是現代貨幣體系,這一體系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交換權的契約。
現代貨幣本身已經沒有內在價值,這就清楚表明貨幣和財富存在的本質差異。
然而,人們往往不能認清這種差異,往往產生貨幣幻覺。
或者即使心裡清楚,但是存在僥倖心理,希望割別人韭菜。
而這正是助推經濟周期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是Pacino,智庫從業者,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剖析事物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關注公眾號「小白經濟學」,輕鬆讀懂紛繁信息背後的經濟含義,不再面對令人頭大的經濟名詞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