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渾身上下都是寶,驢肉、驢奶、驢皮個個都是致富「法寶」。如今,博湖縣不少農牧民瞅準這個市場,養奶驢已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新產業。
塔溫覺肯鄉克日木哈爾村的養殖大戶賈靈峰在縣法院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瞅準商機,帶領村民靠養奶驢、出售驢奶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一年收入50餘萬元。
2015年,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輝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賈靈峰想養牛,便建議他養驢,並幫他分析成本和綜合效益:現在市場上一公斤驢奶能賣到80-100元;一頭母驢一年產奶100公斤左右,年收入1萬多元;作為阿膠主要原料的驢皮價格達到800元/張左右,一頭驢犢也可賣6000元左右;另外還有驢肉收入。
粗略一算,除去人工費用、草料以及棚圈折舊等費用,養殖一頭奶驢每年能掙8000元左右。與牛羊相比,驢抗病能力更強,不用放牧,省工省力,經濟效益也很可觀。
賈靈峰也覺得養奶驢是個不錯的建議,市場也比較緊缺,效益應該不差。確定養殖項目後,工作隊和賈靈峰多次考察,決定養殖疆嶽驢,這種驢體形大、出肉率高、產奶量高。
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賈靈峰籌集了100餘萬元資金,蓋了圈舍,引進了100頭疆嶽驢,開始養殖。
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殖,賈靈峰發現相比牛、羊、馬,驢更好養一些。因為疆嶽驢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而且耐粗飼料,所需的飼料成本相對較低。
幾個月過去了,驢是養壯實了,銷路又成了問題,工作隊員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幫助賈靈峰拓寬驢奶銷售渠道。目前,他養的600多頭驢,驢奶年銷售量超過10噸,全被庫爾勒市、烏魯木齊市等地的客商訂走了。
賈靈峰說:「感謝工作隊的好點子,通過特色養殖,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下一步尋求有合作意向的村民一同養殖,通過申請品牌、加工奶製品等,延伸養殖產業鏈,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村民艾力·司馬義說:「我父母身體不好,家裡有兩個妹妹在上學,初中畢業後就在家裡種那10畝地,一年也就收入9000多元錢,日子過得緊巴巴。去年4月份,我來到靈峰家庭農場務工,一個月拿到了4000元錢。賈大哥說了,看我幹活勤快,從11月份給我漲到了4500元,我家現在日子過得好得很,父母也不愁了,貧困戶的帽子也摘掉了。」
王輝說:「賈靈峰致富不忘眾鄉親,不但託養了全鄉133戶村民們的扶貧驢,每戶年分紅2000元,還購買村民家的飼料草,讓村民多了一份收入。」
奶驢的產奶期很長,一年四季都產奶。近年來,工作隊著眼於驢奶市場的廣闊前景、驢肉市場的緊缺等因素,把奶驢特色養殖作為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引導農牧民發展奶驢特色養殖,走專業化、規模化發展之路,使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參與奶驢養殖,讓農牧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博湖縣融媒體中心通訊員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