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描繪了一個內向的、純樸多情的女孩兒,很值得品味。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歌詞以設問的形式開篇,很自然地引出一段對往事的回憶,為下文作了鋪墊。而「最愛哭的你」又以「昨天你寫的日記」引出,可算行雲流水,順乎自然了。「最愛哭的你」寥寥五字,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兒便躍然紙上了。「曾經」最愛哭的你現在是否仍然愛哭,這能不令你惦記? 不知道這個女孩兒是否會想起從前的自己,反正「老師們」是「 都已想不起」了。那麼,從前的你怎麼樣呢?--「猜不出問題的你」。是啊,猜不出問題的學生怎麼會引起老師的注意呢?「想不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猜不出問題」不就傻了麼,是的,是有點兒傻,可這並不妨礙她有豐富的情感(下面你就會體會到),再說,唯其「猜不出問題」才顯得傻得可愛呀!「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則進一步印證了這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女孩兒。 那時候,「你從前總是很小心,問我借半塊橡皮」,「橡皮」本已無足輕重,「半塊」則極言其少,而你仍然「很小心」,活畫出了一個內向的、自尊心極強的女孩兒。「你也曾無意中說起,喜歡和我在一起」,是真的「無意」嗎?,是真的,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個 「猜不出問題」的女孩兒不是「無意」的。「無意」二字刻劃了這個女孩兒的純樸自然,不做作。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看似寫天,實則寫人,「天總是很藍」也就是心情總是很好。心情輕鬆,無憂無慮,當然會覺得「日子總過得太慢」,然而就在這太慢的日子中,「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畢業」就意味著「各奔東西」,而「遙遙無期」與 「轉眼」作對比,更顯出歲月無情,飛逝如電了,淡淡的訴說中寄寓了無限的傷感,為何傷感?--聯繫上文「喜歡和你在一起」。
是誰有這樣豐富的感情?是這個女孩兒--同桌的你。看吧,至此一個默默無聞而又自尊心極強、純樸自然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孩兒就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回憶已經結束,情感的蓄積已經滿盈,似乎該爆發了。然而不,作者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筆鋒一轉,進一步平鋪直敘,為後文的高潮作反襯,出人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從前的日子都遠去,我也將有我的妻,我也曾給她看相片,給她講同桌的你。」由回憶轉回到現在,很現實地「我也將有我的妻」,很坦率地「給她看相片,給她講同桌的你」,作者似乎接受了「轉眼就各奔東西」這個現實,雖無奈,但已經心平氣和。 難道歲月無情,人亦無情? 不!作者的心中從未忘掉「同桌的你」,「誰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誰看了我給你寫的信,誰把它丟在風裡」。四個疑問句連用,急促的語氣中可看出作者複雜的心態。前兩句表現了作者深切的關懷,後兩句則顯示出作者深深的遺憾。這裡我們不妨反問作者一句:你給「同桌的你」寫了什麼樣的信,值得你如此關注這封信的下落--「誰把它丟在風裡」。當然,作者不一定會親見(或聽說)他寫的信飄零在風裡,我們不妨把這看作一種被冷落、被拒絕的委婉巧妙的表達。 作為詩,到此也許可以戛然而止了,但作為歌詞,在歌曲的最後一般都要對一個主題反覆詠唱,把高潮推向極致的。接下去,作者就用同前四句相同的句式,變換個別詞語對自己的感情作了充分的渲瀉。由「誰遇到」到「誰娶了」,由「誰看了我給你寫的信」到「誰看了你的日記」,層層推進,把個人深沉、無奈的感情刻畫到了極點,不由你不引起共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為了緊扣「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用「誰把你的長髮盤起,誰給你作的嫁衣」來象徵「同桌的你」的出嫁,尤見作者用筆的絕妙。描寫姑娘的出嫁可以有各種方式,比如說「大花轎」,但那熱烈的場面與本詞含蓄、深沉的意蘊似不符合,再者不免落人窠臼,難出新意。而當你領悟到古之女子出嫁時才把長發盤成高高的髮髻(見《聊齋志異》故事),聯想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就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獨運了。 全詞通過對《同桌的你》的刻畫表現了一段微妙、真摯的情感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