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袁義達、邱家儒主編的《中國四百大姓》(2013版)顯示,蕭姓總人口在全國排名第30位,屬於大姓。《左傳》記載,蕭是殷人的一個大氏族。望出蘭陵、廣陵。如果從殷商時代算來,蕭姓至少有37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蕭姓釋義:
蕭本意是艾草
蕭,從艸,從肅,肅亦聲。「肅」本義為「千針萬孔」,轉義為「孔眼密布」。「艹」與「肅」聯合起來表示「一種葉子正面密布小凹點、背面密布絨毛的植物」,這種植物特指艾草。
艾草特有的香氣,讓古人相信,艾草可以直通神靈,與靈魂對話。於是,艾草的香氣逐漸被神化,古人用它進行驅邪和佔卜,艾草成為驅邪避難的一種祭祀物品。至今,中國人仍習慣在端午節時將艾草懸於門口,用以「闢邪」。這為蕭姓賦予了帶有傳奇色彩的含義。
蕭姓源頭:
主要源自子姓
蕭曾是殷人的一個氏族,蕭姓主要源自子姓。微子是周朝宋國的始祖。子姓,名啟。他的兄弟就是鼎鼎大名的帝辛紂王。
殷商末年,紂王無道,窮奢極欲,暴虐嗜殺,導致眾叛親離,國勢日衰。微子屢諫,不被採納。後來,微子乾脆脫離紂王的政治集團,撒手不幹,出去避禍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周武王姬發滅商,微子自縛銜壁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亂後,周成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爵位為公,準用天子禮樂祭祀祖先。
蕭與肖:
在現在很多的蕭姓人群中,同時出現了「肖」姓的寫法。「蕭」與「肖」是否同源,有了爭論。
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原來就有「肖」姓,與「蕭」姓的源流不同,這有待考證。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國家推行第二次簡化漢字的時候,把「蕭」簡化成了「肖」,但後來國家廢除了二簡字。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漢字使用時間為1977年12月20日- 1986年6月24日。1984年4月6日,中國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在二簡字和身份證登記的交叉期間,「肖」與「蕭」開始並行出現,至少99%以上的「肖」姓人,本應姓「蕭」。
雖然民間老早對「蕭」就有這樣的簡化寫法(《新華字典》載明「肖是蕭的俗寫」),但歷史上從未有人將「肖」作為正式姓氏。其他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閻」簡化為「閆」、「藍」簡化為「蘭」、「傅」簡化為「付」、「戴」簡化為「代」上,等等。
蕭人以邑為姓
很多蕭姓人認為,蕭叔大心是蕭氏的得姓始祖,這段故事源自歷史的一個偶然。在這段故事中,蘊含著幾個著名的歷史典故,讓人不得不說,而又充滿唏噓。長勺之戰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齊國軍隊攻打魯國,當時齊國正處於春秋五霸齊桓公剛剛即位的初期。這時的齊桓公年輕氣盛,管仲叫他先好好治理國家,和他國結盟,等待時機再去爭霸。可齊桓公不聽,想要一口吃掉魯國,就發動了長勺之戰。
這場戰爭並未成就齊桓公的霸業,卻成就了一個叫曹劌的人和一個叫「一鼓作氣」的成語,並在當今成為學生必修的古文典故之一。
魯國國君聽從曹劌之計,以一鼓而勝三鼓,使齊師大敗而歸。各位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這場戰爭和蕭姓的始祖又有什麼關係呢?
齊國大敗後,年輕的齊桓公敗了,一直生悶氣,經常發脾氣,說出師無功,還談什麼爭霸?管仲也發脾氣說,你不聽我的,我不叫你打,你非要打,敗了,我也不管了,你看著辦。
這時候,鮑叔牙看不下去了,趕緊打圓場說,齊國和魯國都是強國,長勺是別人的主場,我們打不過人家,很正常,您別急,我們聯合宋國,再打,魯國肯定就不行了。
就這樣,蕭氏的祖先子姓宋國,捲入了齊魯之間的戰爭。再後面的故事中,又有更多的偶然發生,蕭姓在風口浪尖中開始產生了。
齊宋聯合
宋湣公和齊桓公的父親是好兄弟,聽說齊桓公受了打擊,馬上就答應了聯合伐魯的意向。宋國派遣猛將南宮長萬為主將,猛獲為副將。齊國則派遣鮑叔牙為主將,仲孫漱為副將。雙方各統大兵,集於郎城。齊軍在東北,宋軍在東南。
南宮長萬又名南宮萬,在後來的故事中,他和蕭姓的產生發生了極大的關係。南宮長萬有萬夫不當之勇,至少是三國時期呂布和張飛的級別。魯國聽說南宮長萬和鮑叔牙一起來了,心裡十分害怕。南宮長萬有觸山舉鼎之力,鮑叔牙多謀詭詐,兩人智勇相合,很多魯國人認為,這場戰役魯國輸定了。
就在魯國上下人心惶惶的時候,大夫公子僵站了出來。他說,南宮長萬雖然勇猛,但缺點明顯,他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軍容不整,軍紀不嚴,打破齊宋的犄角,正好可以從南宮長萬開刀。
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日的一天,魯國軍隊披上虎皮到南宮長萬的營寨偷營。宋軍被虎皮恐嚇,大敗,南宮長萬死戰,被暗箭所傷,竟然被魯國所擒。他的勇武很受魯國人敬重,隨後被釋放回國。
如果歷史停留在這一頁,蕭姓的產生可能會推後到某個時間,但一個偶然發生了。
蕭叔大心護國
次年秋,宋湣公帶南宮長萬外出打獵。大家聽說過南宮長萬能把戟扔起數丈,再穩穩接住,宋湣公就讓南宮長萬耍了一盤。結果傳說果然應驗,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南宮長萬的身上。
宋湣公不服,就主張和南宮長萬開一場小賭局,誰輸了誰喝酒。玩的東西,大概相當於現在「鬥地主」一類的遊戲。玩這個,南宮長萬不擅長,連輸了好幾局,基本上喝高了。
宋湣公爽了,說了一句戲言:「囚乃常敗之家,安敢復與寡人賭勝?」南宮長萬是勇戰被迫被俘,聽了宋湣公的話,心裡很不舒服,充滿了憤懣。
這時,恰好有使者來報周莊王之喪,且告立新王。宋湣公說:「周已更立新王,即當遣使吊賀。」南宮長萬湊熱鬧說,我還沒見過周王,讓我去弔唁。宋湣公笑曰:「宋國即無人,何至以囚奉使?」周圍的宮人皆大笑。
這樣一來,讓南宮長萬徹底急了,他掀翻賭桌,亂拳打死了宋湣公。在春秋戰國時期,殺死一個諸侯,就這樣輕描淡寫。
南宮長萬惱羞成怒將宋湣公打死後,更立公子遊為君。宋國諸公子見勢不妙,大多數逃到了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公子御說逃到了亳。蕭邑大夫大心,子姓,是宋國公族子弟。他與諸公子共同組成一支軍隊,於當年冬天擊殺南宮長萬之弟南宮中和新君子遊,立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
大心因在這次平亂中有功,受封蕭地建立蕭國,稱為「蕭叔大心」,為宋國的附庸國。此後,蕭人以邑為姓。
在眾多的歷史巧合中,蕭姓的一支就這樣產生了,是為蕭氏的主要來源。漢朝著名宰相蕭何,正是蕭大心之後。
蕭姓歷次遷徙
蕭姓得國後,古蕭國管轄範圍大約是江蘇、安徽、河南一帶。據《中華姓氏譜蕭姓卷》記載,蕭姓在先秦時期主要聚居於今安徽、江蘇,漢時隨著蕭何拜相封侯,其子孫也多有列侯為官者,分封各地,陝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漸有蕭氏遷入。另有蕭何重孫蕭彪遷居蘭陵(即今山東棗莊附近)。
西晉初,已有蕭氏因任官南遷,最遠到了今廣東等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北方士族大舉渡江南遷。蕭氏在此次遷徙中,主要定居於江蘇和湖北。其中,蕭彪後裔蕭整舉家定居在丹陽附近的南蘭陵縣,子孫興旺,人才輩出。從此,蘭陵即為蕭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時期,蕭整後人蕭道成和蕭衍分別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朝,並且蕭姓在劉宋、南陳,以及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手握重權的蕭氏族人因任官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北至河南、河北、陝西,都有蕭氏族人活動的蹤跡。這個時期,蕭姓人口在四川已初具規模,但並不是本地大姓。
隋唐兩代,蕭氏族人依然顯赫,既為皇親,又歷代為顯宦。除長安外,主要聚居地還有河南和山東等地。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陳徵、陳元光父子率河南固始府兵徵閩,後在當地屯墾,軍士便在福建落籍,其中有將佐蕭潤爾,從此開始了蕭氏移居福建的歷史。
唐穆宗時,福建蕭氏出了一位皇后。「安史之亂」和唐末的農民起義,兩次引發由北向南的大規模遷徙潮,更多蕭氏族人在這兩個時期,遷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和福建等地。其中江西、安徽、湖南,至今仍是蕭氏聚居大省。
從晚唐五代到宋、元的460多年間,蕭氏的主要遷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隨著「湖廣填四川」的開始,蕭姓開始大規模進入四川,成為四川的大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