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8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雲對雨,雪對風,花對樹,鳥對蟲......」1月17日上午,由江西團省委指導、省青少年宮協會主辦、南昌市少年宮承辦的「童心協力·與夢同行」——2020年江西省青少年宮協會迎新春公益主題文藝匯演暨「七彩假期行」公益主題活動月啟動儀式在南昌市少年宮小紅星劇場舉行,身穿漢服的新餘市青少年宮中華小四弦《蒙學樂歌》表現亮眼。
孩子們手中的中華小四弦,是一種新式國樂器,集中華民族彈撥樂器之「形」與「魂」於一身, 適當吸取西方彈撥樂器之優點的創新型樂器,具有中國民族民間的音色,可以演奏出阮、琵琶、古箏、古琴、三弦等傳統民族樂器的音色。
自2016年中華小四弦面世以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載體,融合創新,通過新興的形式迅速傳播到各大城市近百家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經典的中國文化,是一件符合「雙創」理念的創新型民族樂器。
「我想通過小四弦激發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同時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餘市中華小四弦公益班負責人孫周婭說道。
幾年前定居北京的孫周婭是一家音樂工作室的負責人,2019年她帶著中華小四弦回到家鄉新餘,以公益的形式招募組建了江西省第一支中華小四弦彈唱團,創建以後,孫周婭北京、新餘兩頭跑,給彈唱團的孩子們上課。
「兩地奔波雖然辛苦,但是為了家鄉的孩子們能夠更早的接觸到音樂,辛苦點也值了。」孫周婭告訴記者,在小城市家長們對音樂的重視程度較弱,有些孩子十一二歲也沒有接觸過音樂,小四弦可能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種樂器。
中華小四弦不僅僅是一門樂器,更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媒介,通過學習彈唱小四弦琴,對孩子們平時背誦唐詩宋詞、了解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我現在可以背好多古詩,唱著唱著就能背啦。」公益班的一名七歲的小朋友告訴記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藝術體育教育。
中華小四弦的出現,是新時代一種創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江西省團省委著力青少年精神文化建設,推行傳統文化進校園,有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打造贛鄱新時代青少年。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