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阻止某家公司一家獨大?回顧美國百年反壟斷史

2021-02-08 手機鳳凰網

最近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它的核心論點是網際網路平臺不講武德,以巨額補貼的姿態進入社區團購、生鮮賣菜行業,擠壓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尤其是菜場的菜販,令人難過。

就像工業革命裡的紡織廠奪走了無數中小作坊的生意,電話奪走了電報的生意,手機搶走了電話的生意,汽車巨頭淘汰了馬車行業,數位相機淘汰了膠片工人,大型商場超市奪走了小賣部的生存空間。

一旦企業做大,就有了中小商家不具有的優勢,長期以往會形成壟斷。

如今的某些網際網路平臺也是一樣,從點外賣到打車、看電影、旅遊甚至買車買房,科技公司觸角已經一點點伸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它們距離壟斷,只有一步之遙了。

我們今天通過美國歷史上的三個企業故事,好好聊一聊壟斷到底是什麼,大企業到底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大眾福利。

01

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反託拉斯法》誕生於1890年,是一部非常簡陋的法案。

因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就直接起草和推出了法案,最後還是得在法庭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時美國學術界和政府,對於壟斷的認識都不深。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黑斯廷斯·張伯倫,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思考壟斷和競爭。

他率先發現,由於每個企業都是獨特的,因此它們都有一定的壟斷性,有一定的控制價格能力;同時它們又是彼此競爭的,這種競爭不會像經濟學的完全競爭那樣,有無數個參與者,所以也不會把價格壓縮到只能收回成本那麼低。

張伯倫的理論融合了競爭和壟斷,被稱為「壟斷競爭理論」。它把大眾的認知,從完全壟斷、完全競爭的二元論,推動到了壟斷和競爭程度的討論。哈佛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加入其中深入研究,史稱「哈佛學派」。

「SCP模型」的主導者喬·貝恩完全繼承了張伯倫的理論,強調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是壟斷的源頭。

市場競爭和規模的關係決定了產業集中度。一旦企業在規模巨大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壟斷地位和其他人一起限制產出、提高價格,獲得超額利潤,最後通過建造行業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

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全盤接受了「哈佛學派」的觀點,規模大就是企業的原罪,凡是大企業都會形成壟斷。

直到「芝加哥學派」的出現,正面挑戰了「SCP模型」。

「芝加哥學派」大膽提出,「SCP模型」錯誤地把相關性當做因果性。

「芝加哥學派」十分反感哈佛用「SCP模型」來引導反壟斷實踐,幹預市場運行。

在他們看來,只要一個行業沒有人為進入壁壘,那麼企業長久獲得高份額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產品或者服務比對手更優秀。如果按照「SCP模型」來反壟斷,那就是懲罰一個優秀企業,這是破壞正常競爭。

當時發生的兩起反壟斷案件,涉及的AT&T和IBM,就是兩大學派之間的交鋒。

既然哈佛大學認為,規模大就是壟斷,司法部立刻想到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1974年,聯邦政府正式起訴AT&T,理由是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利潤補貼電話網絡,阻止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這個官司一打就是近10年,AT&T在1982年同意接受司法部裁決方案。

1984年這家全美最大的通信公司被拆分成7個大型區域性電話控股公司,只保留了長途電話業務和貝爾實驗室、西電公司,規模和銷售額都被削減了80%以上。

大眾和政府普遍認為,AT&T的拆分推動了通訊領域的競爭和創新,過了幾年後才反應過來,打敗壟斷的並不是拆分或者反壟斷法案本身,而是湧現出的技術創新。

在這之前,AT&T之所以能發展壯大,都是依賴于貝爾實驗室的各種專利商業化。政府反壟斷的第一個殺手鐧,就是強迫貝爾實驗室和AT&T開放電晶體專利,讓美國公司免費獲得。

專利授權開放後,AT&T還承諾不製造電晶體,於是一大批後繼者紛紛殺入市場。

IBM、德州儀器、飛歌都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正式開啟了半導體時代,為之後的個人計算機奠定了技術基礎。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說:

貝爾體系的解體,向人們清楚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並不需要依賴於壟斷的力量。

如果說貝爾實驗室抱著電晶體專利不放手,資訊時代和個人電腦的普及可能要晚來十幾年。

在公司被拆分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AT&T獲得了一個滑稽的外號,叫「孤兒寡母公司」。

它的意思是,任何美國單親家庭都可以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它不但業績穩定常年上漲,每季度還有穩定的分紅,讓沒有收入的人都能獲得穩定的生活。

單看AT&T本身,它並沒有因為反壟斷而衰落,雖然丟掉了國內電話業務,卻依舊是通信設備唯一供應商,在海外市場也是行業龍頭。

一直到1995年AT&T開始自己折騰自己,管理層的短視疊加網際網路泡沫,才讓AT&T迅速走下神壇。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有空和大家好好聊聊。

IBM就比AT&T幸運很多,沒有遭到強制拆分。

1970年代,IBM公司是大型電腦主機市場毫無疑問的王者,旗下產品S/360、S/370型電腦橫掃整個市場。

體量太大就容易成為當局的目標。

早在1967年IBM就接到過反壟斷調查通知。這場訴訟從各種意義上都非常重磅,光是控制數據這一項訴訟,資料就多達1億2千萬頁,精選出的文件重達87噸。IBM為了應對,調集超過1000名法律專家,光是證人就超過400人。

出人意料的是,IBM自知理虧,率先認慫。

在被司法部起訴5個月後,IBM宣布一項重大舉措,把向用戶捆綁式銷售軟體和服務的模式,改為分別計價銷售,也就是所謂的價格分離,相當於承認了當局的指控。

隨著訴訟的推進,IBM又改變了過去軟硬體生態閉環的做法。

由於S/360、S/370等大型電腦主機產品是公司的利潤支柱,IBM決定開放公司政治鬥爭的產物——IBM/PC,從英特爾採購CPU,讓微軟編寫作業系統,同時開放軟硬體技術標準,允許中小企業製造IBM/PC兼容機。

於是,商業歷史上最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1981年8月12日,IBM發布個人電腦IBM/PC。2個月之後所有技術標準和細節完全公開,個人電腦PC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接下來市場上崛起的新公司,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微軟和英特爾就是誕生在這個時期,順帶著把惠普、戴爾、聯想等製造廠商捧上神壇。

它們從中小企業成長為各自行業的龍頭老大,一個全新的桌面網際網路年代來臨,矽谷也進入了新時期。

IBM選擇以開放的姿態,和各路廠家合作,並不是在大發善心,而是迫不得已必須這麼做。

這是一場諸神的黃昏,一場權力的轉移和交接,中小公司終於能在大公司的陰影下,慢慢成長起來。

也正是在1990年代初期,美國司法和貿易委員會基本放棄哈佛的「SCP模型」,把合併前後的經濟效率,作為判斷壟斷的標準。

沒有真正永恆的壟斷,只有不斷前進的技術浪潮,推升著新的企業出現,突破原有的效率閾值。

02

對於巨頭來說,它們並不是不能創新,而是不敢創新。

IBM前董事長、CEO路易斯·郭士納在90年代加入公司後,驚訝地發現,關係資料庫、網絡硬體、網絡軟體、UNIX處理器以及其他更多的成果,都是在IBM的實驗室中研製出來的,但就是進不了市場。

後來他才明白,一旦這些技術裡的任何一個商業化了,自家的產品S型大主機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因此IBM寧願雪藏新技術,也不願意講它們推向市場。

不僅如此,新一代IT行業巨頭,會直接從根源上扼殺創新。

凡是用過Windows的人,都知道IE瀏覽器,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它並不是微軟自己研發的,而是微軟直接收購了一家小公司,然後進行的改造。

最早的瀏覽器公司是網景,它的故事和微軟完全不同。

它的成長速度驚人,從成立到上市,它只花了16個月,而微軟花了11年。

《華爾街日報》的說法是:「通用汽車公司花了43年的時間才成為一家市值27億美元的公司,網景只花了大約一分鐘。」

網景上市的時候還沒有盈利,成立以來累計虧損1278萬美元。按照以往的成功經驗,一家新科技公司最好在至少連續四個季度盈利後再考慮IPO,但網景的成功顛覆了華爾街的想像。

網景在納斯達克上市,翻開了網際網路公司造富神話的第一頁。

1995年8月9日,網景在納斯達克IPO,當天股價從28美元漲到了58.25美元,公司市值達到了21億美元。網景創始人吉姆·克拉克的股份在IPO當天價值6.63億美元;另一位創始人馬克·安德森身價也達到了5800萬美元。

後知後覺的微軟終於反應過來,直接從一家小公司Spyglass手裡購買了授權,推出自己的IE瀏覽器,採用捆綁作業系統的模式,安裝到用戶的電腦裡去。

微軟內部郵件說:切斷網景的氧氣供給。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看到了,在Windows巨大的市場佔有率面前,網景不堪一擊。另一方面,微軟得到了市場和利潤,失去了口碑。並且從1998年到2001年,微軟和美國司法部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最後雙方達成了和解,當時小布希政府決定不再試圖拆分微軟公司,而是禁止微軟的搭售行為,同時要求微軟確保Windows軟體和非Windows軟體的兼容性。

三個反壟斷案例,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反壟斷的核心關注點正在回歸非法競爭,經濟學家和法學家越來越偏向於限制大企業,然後把壟斷交給新公司和技術創新去解決。

03

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這樣的第三代網際網路巨頭,就是在反壟斷的保護下,超越老前輩微軟。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社交網絡》,就知道當年馬克·扎克伯格創辦Facebook的時候,有一位合伙人叫克裡斯·休斯。他已經離職多年,卻在2020年5月發布了一篇長文,標題是「It’s Time to Break Up Facebook」

克裡斯認為Facebook的壟斷體現在三個方面:

1.大約70%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其中絕大多數會使用Facebook產品。

2.Facebook估值是五萬億美元,佔據了全球社交網絡收入的80%以上。

3.複製對手的商業模式,用技術與龐大用戶體量打壓對手,在自身平臺屏蔽競爭對手產品。

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早就開啟了對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10月份發布了一份449頁的報告,認為Facebook、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有利用致命收購打壓對手、收取超高服務費,迫使小企業籤訂合約的壟斷行為。

這份報告顯示,谷歌在搜索結果中優先展示自己的產品來打擊競爭對手;亞馬遜利用其作為最大在線零售商的優勢,阻礙潛在競爭對手;蘋果壟斷了iPhone和iPad應用市場,從應用開發者的銷售中抽取過多佣金;Facebook為了維持和擴大壟斷地位,時常採取收購競爭對手,甚至通過複製競爭對手服務達到目的。

可以說,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調查,正是反映出當下這個時代,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戰爭又進入了新的位面。當大公司成為賽博時代的基礎設施,如何防止他們濫用數據,操控市場和用戶成為了全新的主題。

04

總結一下反壟斷誕生的一百多年以來,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對的是大型企業託拉斯的聯合形態,第二階段是反對巨頭的技術獨裁與壓制,第三階段是反對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和算法操控。

美國的反壟斷核心,已經不再只盯著市場份額壟斷,規模大不一定意味著被罰款和限制。它更多的是希望摁住巨頭們騷動的手和躍躍欲試心,防止他們利用自身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地位,實施在另一領域的壟斷。

而在大洋彼岸的歐盟,和美國的反壟斷邏輯就有著巨大差別。歐盟很喜歡直接進行真金白銀的罰款,它對微軟開出16.8億歐元罰單,英特爾的則是10.6億歐元,谷歌的罰單更是高達82.3億歐元。

但罰款只是讓巨頭割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何給正在創新中的小企業更多生存空間,催生新一波技術革命浪潮,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網際網路企業都朝著巨型綜合平臺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要思考會對行業產生什麼影響,對每一個行業裡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尊重每一個行業的歷史,不是利用廉價資本侵入一個行業,再摧毀它。

在翻閱IBM資料,看到它主動開放PC軟硬體標準,聯合各路廠商,開啟下一個桌面個人電腦新時代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騰訊QQ和奇虎360。

在此之前騰訊的目標,是成為網際網路的水和電。卻被外界戲稱為「走所有的路,讓其他公司無路可走。」

360的出現,讓騰訊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對標360安全衛士,騰訊推出了自家的QQ醫生和電腦管家。

360選擇正面反擊,推出扣扣保鏢,屏蔽QQ廣告、彈窗。這也迫使戰爭全面升級,騰訊最後「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讓用戶二選一,要麼卸載360,要麼卸載QQ。

最後工信部出面,從中協調。2010年11月20日,責令兩家公司道歉、妥善處理軟體兼容問題。

從結果來看,這場戰爭沒有失敗者,360一戰成名完成上市,騰訊組織多次反思會,願景變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10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次審視巨頭的時候,它們變得善良了麼?

風口變化太快,經常能看到有豬飛上天,從千團大戰到共享打車,從五顏六色自行車到琳琅滿目的無人貨架,從P2P暴雷到比特幣暴漲,從O2O到生鮮買菜。表面上打得不亦樂乎,仔細一看背後全都是各種派系的網際網路巨頭。

它們改變了策略,不屑於也不敢再親自下場斬殺小玩家。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不是選擇合縱連橫儘早結束戰爭,就是隱居幕後做操盤手,等時機成熟再來收割。

監管的鐵錘,可能會遲到,但絕不缺席。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讓我想到《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裡面唱道: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參考資料:

1.突發!5萬億科技巨頭遭政府反壟斷起訴,或被強制拆分!反壟斷風暴席捲全球,中國也岀手 -證券時報網

2.反壟斷的犧牲品: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鮮棗課堂

3.AT&T分拆30周年:是非對錯東流去

4.請永遠記住 「網景」 公司,網際網路的締造者!-程式設計師小灰

5.微軟公司反壟斷案案例分析

相關焦點

  • 美國反壟斷史百年風雲:老摩根輝煌難再 微軟低頭
    毋庸置疑,對反壟斷的判定、博弈、立法執法等,歐美已經有了上百年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望美國百年反壟斷史,無疑能對今天的我們有更多借鑑。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標準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標準石油公司被拆分為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在這之後,全球石油行業不再一家獨大,而形成了被新澤西標準石油、英荷殼牌、英國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德士古、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海灣石油等「七姊妹」(Seven Sisters)把控的局面。
  • 反壟斷,如何阻止 Google 和 Facebook 變得更加強大
    這一看似悖論就體現出 Facebook 和 Google 自己無法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它們收集每個美國人的大量信息,但不會為了個人或公眾利益來管理這些信息,比方說阻止俄羅斯黑客將目標對準特定選民。如何確保 Google、Facebook 等巨型平臺壟斷者真正服務於美國人民的政治和商業利益,這還需要時間。
  • 新華網評論: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
  • 他們又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的一家獨大?
    有很多三國迷會說:如果曹操再多活十年,司馬家可能根本沒有機會篡曹。作為曹操的養子,曹真一直是曹丕的摯友,而他也是在曹氏第二代中的優秀統帥。曹真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實在死得太早。231年,曹真病逝。他的病逝也間接導致了司馬懿就此成為雍涼軍區的負責人。等待機會的他終於真正掌握了一方大軍。
  • 反壟斷,我們反的究竟是什麼
    百年反壟斷已成雲煙,但反壟斷仍在路上。《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出臺,一石激起千層浪,久違了的關於「反壟斷」的討論在媒體上又熱絡起來。對於我們而言,「壟斷」與「反壟斷」是舶來品。無論有關理論研究,還是反壟斷實踐,與西方國家上百年的歷史比較,我們都是生手。
  • 「財經翻譯官」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
  • 美國對谷歌和Facebook提起了反壟斷訴訟
    美國對谷歌和Facebook提起了反壟斷訴訟 新浪科技 發表於 2020-12-23 10:42:32   據報導,美國政府及各州在最近幾月都對谷歌和Facebook
  • 臉書遭美國雙重反壟斷訴訟 面臨被拆分風險?
    臉書遭美國雙重反壟斷訴訟 面臨被拆分風險?  當地時間12月9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紐約州為首的40多個州總檢察長組成的聯盟分別對社交媒體巨頭臉書(Facebook)發起訴訟,指控臉書濫用其在社交網絡中的主導地位對潛在競爭對手採取反競爭收購。
  • 谷歌和臉書在美面臨的五起反壟斷訴訟:規模和關鍵指控分別為何
    來源:新浪科技相關新聞:一文解讀谷歌面臨的三起反壟斷訴訟案一文回顧Facebook發展時間線:巨頭這些年是怎樣一步步走向麻煩的據報導,美國政府及各州在最近幾月都對谷歌和Facebook提起了反壟斷訴訟。
  • 少數派投資|反壟斷會成為平臺公司的黑天鵝嗎?
    10月6日,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長達450頁的調查報告。提出,谷歌、亞馬遜、蘋果及臉書等科技公司享有壟斷權力,報告還建議美國國會對反壟斷法進行全面改革。11月9日,印度反壟斷機構對谷歌應用商店進行反壟斷調查 。11月10日,歐盟正式對亞馬遜提起反壟斷指控。
  • 網際網路反壟斷打響第一槍
    至於為何選擇這三家公司?這種強烈的信號背後,就等於告訴中國投資者、網際網路企業和外國投資者,尤其是美國證監會,就是VIE架構企業在中國自始至終是有合法性的,所以不要再炒作說中概股VIE架構是不合法,有法律風險的。   早在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掛出一則公告《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平臺」指的就是「網際網路平臺」。
  • 騰訊是網際網路反壟斷的重點對象嗎?
    2021年,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說到網際網路反壟斷,當前網際網路巨頭,各家多多少少都有利用自身在行業裡的地位進行過不正當的競爭,諸如阿里以前主導的電商「二選一」。你們要問我最佩服哪家網際網路公司,我覺得馬化騰帶領的騰訊,真的可以用超前眼光來形容,為何呢?往下看!
  • 美國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承繼
    美國司法部之前分為兩組調查谷歌:谷歌搜索業務是反壟斷重點;另一組則調查谷歌的在線廣告業務。按照美國反壟斷法規此前關於自然壟斷的定義,一家公司依靠自己的產品和技術獲得市場主導地位並不屬於壟斷,但涉及到利用主導地位打壓競爭對手才算是違法行為。除了美國司法部,打算一道起訴谷歌的還有德克薩斯、科羅拉多、愛荷華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等十多個州的司法部長。
  • 網際網路「超級平臺」的反壟斷:沒有「大而不倒」,只有公平公正
    由於韓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三星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最後發展成一個超級財閥,控制著韓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軍工發展,從通信到航天,甚至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電子,僅僅三星電子一家的年利潤,就相當於德國的大眾,奔馳和寶馬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因此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三星做不到,以至於韓國又有一個稱呼叫「三星帝國」。
  • 大韓航空收購韓亞航空最大障礙清除 韓民航業將迎「一家獨大」格局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韓國民航業將迎「一家獨大」格局圖為在韓國首爾金浦國際機場拍攝的大韓航空客機(後)和韓亞航空客機。但是,作為相關方的韓國私募基金公司KCGI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近日,KCGI公司提出的申訴被首爾中央地方法院駁回。就此,有韓媒分析稱,大韓航空收購韓亞航空的最大障礙已被清除。韓亞航空是韓國航空公司兩「巨頭」之一,但其近十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據了解,韓亞航空隸屬於錦湖韓亞集團。
  • 谷歌再被美國38個州提起反壟斷訴訟
    谷歌再被美國38個州提起反壟斷訴訟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17日,美國多達38個州的總檢察長對谷歌公司提起訴訟。該訴訟稱,谷歌在在線搜索和搜索廣告市場上存在非法壟斷的做法。 據報導,該訴訟由八個州領導,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
  • 蘋果、谷歌再遭反壟斷調查,美國反壟斷調查啥都不放過?
    、谷歌再次遭到反壟斷調查,大家都在問了為啥美國的反壟斷調查是啥都不放過呢?這是一份長達440頁的調查報告,其中描述了多個公司濫用市場壟斷權力的例子,建議對反壟斷法進行廣泛地修改。眾議員立法者為了完成這份調查報告,共耗費了16個月時間。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所屬律師對外表示,反壟斷委員會小組從這些公司收集了超過100萬份文件,並採訪了學者、商業領袖及包括《財富500強》在內的大型科技公司的競爭對手們。
  • 美國反壟斷機構對蘋果App Store收費政策展開調查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蘋果最新資訊 > 正文 美國反壟斷機構對蘋果App Store收費政策展開調查
  • WWE一家獨大的霸業終將破產!
    摔角的舉動,一度讓無數粉絲津津樂道,除了將IMPACT節目的收視量從可憐的16.6萬,一下子提升到了依舊很可憐的22.2萬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坐實了AEW和 IMPACT兩家聯盟的合作關係雖然據報導這次合作只是一次性,肯尼並不會真的在IMPACT捍衛自己的冠軍腰帶,但未來不久,現任IMPACT雙打冠軍安德森和蓋洛斯,也將客串一次Dynamite作為交換有趣的是,就在這兩家公司爆出合作關係後沒多久
  • 遊雲庭:Facebook遭反壟斷訴訟,為中國《反壟斷》提供借鑑
    文丨遊雲庭(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智慧財產權律師)近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個州及地區對Facebook公司在社交平臺屏蔽競爭對手應用訪問其開放平臺接口(API)的行為提起了反壟斷訴訟。實際類似屏蔽在國內公司競爭中很常見,而且力度更大,比如騰訊的微信裡除了屏蔽競爭對手應用的開放平臺接口,還屏蔽很多競爭對手公司的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