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翻譯官」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2020-12-28 新華網客戶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就在不久前,阿里、閱文、豐巢才剛因收購未依法申報而被罰。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被「盯上」的科技巨頭

針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熱潮正此起彼伏席捲全球。

本月15日,歐盟公布了草擬的規範有關數字服務的重要法案——《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這兩項法案被認為是直接針對GAFA(谷歌(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和亞馬遜(Amazon))這類矽谷巨頭。

在《數字服務法案》及《數字市場法案》草案的發布會上,歐盟官員列舉了一系列大型平臺妨礙競爭的做法,比如從不同服務裡整合用戶的個人信息,在平臺上優待自家產品和服務,利用平臺商家產生的數據開發競爭性服務,令用戶無法卸載平臺預裝應用等。

針對此類違規行為,《數字市場法案》草案提出了嚴厲的懲罰措施,罰金最高可達年營業額的10%。如果按照網際網路巨頭2019年的全年業績計算,這意味著谷歌有可能被罰款162億美元,Facebook將被罰款71億美元。

此外,對於有「系統性不合規行為」的平臺,歐盟監管者也有規定,或將採取針對公司「結構層面」的整治措施,意味著可能拆分科技巨頭的歐洲業務。

歐盟這手段可真狠!巨額罰單再加拆分,這誰頂得住!

除了歐盟整體層面之外,法國已經率先開徵數字稅,隨後,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歐洲國家都提出了類似的數字稅方案。不久前,加拿大財政部還宣布計劃從2022年開始對谷歌、Facebook等提供數字服務的公司徵稅。加拿大政府預計,這項稅收在未來五年內幫助其增加34億加元的收入。

在他國重拳出擊的同時,美國政府「打」起「自家娃」來也毫不手軟。

就在不久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來自48個州及地區的總檢察長便聯合提交了兩份針對Facebook的獨立反壟斷訴訟。

不過,Facebook並不孤獨。今年10月,美國司法部也曾向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稱其涉嫌利用市場支配力打壓競爭對手,這也是20多年來,美國司法部對科技巨頭提出的最嚴重的反壟斷指控。

這還不算完,就在上個禮拜,美國德克薩斯州和其他9個州對谷歌提起訴訟,指控它與臉書公司勾結,違反反壟斷法,擴展其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的網絡廣告業務。

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大招可謂一波接一波。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至2020年8月10日,FAAG在全球範圍內共遭遇了17個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調查及糾紛,共達84起。其中,谷歌被捲入27起糾紛,亞馬遜和蘋果均為22 起,Facebook共有13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年一輪迴?不是針對在坐的各位!

曾被美國政府視作創新「小甜甜」的矽谷巨頭們,為何突然成了人人喊打的「牛夫人」?

先來回顧下,過去若干年裡,美國政府針對科技巨頭的一系列反壟斷操作,從中或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1969年1月,美國司法部對IBM正式提起反壟斷訴訟,認為其壟斷了大型機市場,阻礙良性競爭。

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檢察長控訴微軟違反《反託拉斯法》,聲稱微軟非法阻止其他軟體廠商與其進行正當競爭,但這場跨世紀的訴訟也沒有讓微軟陷入被拆分的命運。

而到了2019年,針對GAFA的相關調查也開始逐步增多。

從上述時間線來看,美國政府的反壟斷大招似乎很有規律,幾乎每隔二十年就會來一次。倒不是因為20這個數有多「吉利」,背後的邏輯主要還是技術的更新換代需要時間。

「技術變革基本每10年一代,而產業變革的周期則大概需要20年。」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表示,在這之中,前十年基本為上升期,到了後十年則逐漸步入成熟期,反壟斷也多半是在這個階段開始介入。因此才會給人20年一輪迴的感覺。

反觀國內最近針對網際網路領域出現的反壟斷事件,其實也與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進程有關。

「當前我國網際網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成熟階段 已經不再是市場進入階段,網際網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產業規模巨大、巨頭多、跨國多,因此反壟斷才會在此時被提上議程。」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表示。

監管是為更好發展

當前,全球「不約而同」地對網際網路領域展開反壟斷審查與監管,客觀來說,既是網際網路行業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其對於社會發展已經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實無論是早年間傳統行業領域的反壟斷也好,亦或是現今席捲全球的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其核心邏輯並未改變。都是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避免公平競爭受到控制。

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一個市場被寡頭壟斷沒有了競爭,隨之而來的往往會是違背市場法則、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與網際網路生來就伴隨的創新也會受到遏制。

此時的加強監管,就是為了促使行業更好的發展。「只有當市場秩序能夠公平合理時,那些自身經營成本低於行業平均成本的企業才能得到長足發展,消費者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企業的創新精神才能夠被激發,行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趙萍表示。(遊蘇杭/文)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論: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原標題:【財經翻譯官】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
  • 阿里等3企業被罰,中國網際網路迎來反壟斷新時代
    雖然平臺經濟領域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但網際網路行業不是反壟斷法外之地,所有企業都應當嚴格遵守反壟斷法律法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事實上,依法查處違法實施集中案件一直是加強反壟斷執法和市場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網際網路反壟斷第一槍:阿里騰訊系被罰
    來源:華夏時報強化網際網路反壟斷中國網際網路反壟斷終於迎來了高光時刻。同時,有關方面也宣布虎牙和鬥魚合併案也在接受反壟斷審查中。網際網路,強監管!從2008年《反壟斷法》生效以來,從來沒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因為壟斷問題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罰。那麼,現在為什麼突然加強網際網路監管呢?
  • 四年間被罰近百億美元 谷歌在全球被反壟斷「圍獵」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38個州向谷歌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網際網路搜索市場存在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而這只是近兩個月內,包括美國司法部在內對谷歌發起的第三起反壟斷訴訟。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從2017年算起到現在,近四年間谷歌被反壟斷調查的次數已達30次,被罰金額數量超過96億美元,兩項指標皆為全球第一。
  • 反壟斷:網際網路巨頭的命運轉折
    同樣的趨勢也在全球顯現,幾乎每隔三五年,全球網民數量就要翻一番。不斷增長的網民數量就意味著持續擴張的網際網路市場,因此過去30年的網際網路世界,必然是充分競爭、大浪淘沙,每年都有網際網路公司從0做大,也總有原本的巨頭被大浪淘沙。
  • 肉雞的覺醒:反壟斷箭在弦上 網際網路巨頭夢醒時分
    中國人對反壟斷並無多少感知,直到家門口買菜的大爺都消失了,才意識到,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經掌控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分鐘。我們早上醒來,APP上推送的信息是根據個人偏好,由機器篩選的;我們出門打車,滴滴出行甚至能猜到你的目的地是哪兒;我們購買外賣的習慣被精確分析……曾經我們以為對生活非常便利的企業與創新,突然間變得面目猙獰起來。每個人的行為,都成為訓練算法的肉雞。
  • 為何要阻止某家公司一家獨大?回顧美國百年反壟斷史
    張伯倫的理論融合了競爭和壟斷,被稱為「壟斷競爭理論」。它把大眾的認知,從完全壟斷、完全競爭的二元論,推動到了壟斷和競爭程度的討論。哈佛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加入其中深入研究,史稱「哈佛學派」。「SCP模型」的主導者喬·貝恩完全繼承了張伯倫的理論,強調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是壟斷的源頭。
  • 對網際網路「超級平臺」加強反壟斷監管是國際慣例
    事實上,面對網際網路這個「超級平臺」,世界各國和經濟體反壟斷執法機構均採取了強硬的監管態度和制約措施,加強反壟斷監管成為全球趨勢。 禁止限制競爭的捆綁銷售 歐美國家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爭議可追溯至上個世紀——1998年美國政府訴微軟案是最為典型的科技行業反壟斷案件。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在巨頭們圍繞群眾「菜籃子」爭得頭破血流之時,同為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谷歌已經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突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也正在朝著航空航天領域發起猛烈攻勢,馬斯克的SpaceX於12月10日凌晨再次試飛。
  • 網際網路反壟斷打響第一槍
    網際網路企業,都要適用《反壟斷法》的約束。這種強烈的信號背後,就等於告訴中國投資者、網際網路企業和外國投資者,尤其是美國證監會,就是VIE架構企業在中國自始至終是有合法性的,所以不要再炒作說中概股VIE架構是不合法,有法律風險的。   早在11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掛出一則公告《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平臺」指的就是「網際網路平臺」。
  • 阿里等3家企業被罰 監管總局:向社會釋放加強網際網路反壟斷信號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雖然平臺經濟領域競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但網際網路行業不是反壟斷法外之地,所有企業都應當嚴格遵守反壟斷法律法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市場監管總局表示,儘管罰款額度較低,但是上述三個案件的處罰可以向社會釋放加強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監管的信號,打消一些企業可能存在的僥倖和觀望心理,產生相應的威懾效果。
  • 「財經翻譯官」2020,你都有哪些靈光一閃的時刻?
    這是浙江基於我國「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進行的一場「刀刃向內」自我改革。這場改革為健康碼的出現積累了大量的在線政務服務運營和大數據治理經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在管委會的指導和協助下,註冊成立醫療科技公司,取得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資質。
  • 反壟斷寫入明年經濟工作重點,網際網路巨頭將迎強監管時代?
    在「雙十一」來臨前,27家網際網路巨頭曾被同時「約談」,市場監管總局隨後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不公平價格行為、限定交易、大數據殺熟、不合理搭售等情況進行了明確界定。 反壟斷似乎已成為網際網路平臺2020年的年度關鍵詞。近期流行的社區團購打價格戰,也因涉嫌資本無序擴張進入輿論視野……為何網際網路平臺會成為壟斷形成的「重災區」?
  • 觀點|網際網路面臨反壟斷強監管,「自我優待」和「殺熟」或被禁
    據法律人士分析,國家對於網際網路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將迎來強監管時代,完全可以預期將有網際網路巨頭被反壟斷調查。不過,網際網路行業的全球反壟斷執法經驗還不多,且網際網路企業相對傳統企業具有特殊性,所以法律就相對難認定網際網路企業的壟斷行為。
  • 電商「二選一」屢禁不止網際網路平臺經濟反壟斷加速規制
    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起草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於近期結束公開徵求意見,該指南首次明確擬定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專家認為,「二選一」違規行為不利於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實施,有望推動網際網路平臺經濟反壟斷加速規制。
  • Facebook遭反壟斷訴訟,網際網路壟斷行為受多國重視
    美東時間12月9日下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美國48個州和地區政府對Facebook(NASDAQ:FB)分別提起了兩項反壟斷訴訟。這是美國政府近20年來,第二次對美國科技企業發起大規模的反壟斷訴訟。
  • 「財經翻譯官」浪奔、浪流
    從2008年第一屆開始,每屆論壇都是「大咖」雲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會的主辦機構不一般。它們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在銀監會、保監會合併之前是五家單位聯合主辦,這個背景確實夠深厚。
  • 網際網路的庚子年:谷歌臉書等全球被錘,BAT+TMD面臨著什麼
    上年 8 月,司法部剛開始提前準備進行對谷歌的反壟斷訴訟,一年以後,訴訟全面啟動。而這也不是谷歌第一次遭遇反壟斷調查,這一網際網路巨頭自2010年開始在全球多地區面臨反壟斷審查。目前,已有超過9個國家對谷歌進行制裁。谷歌只是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控訴的開始。時間來到2020年7月29日,國會山。美國眾議院正對四大科技巨頭進行不公平競爭的聽證會。
  • 中央兩提「反壟斷」,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結合此次中央政治局放出的信號,在不久的未來,或許有更多領域都將開展強有力的反壟斷工作,也將涉及更大範圍的行業。當然,對企業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遇。阿里巴巴、京東、美團、騰訊、百度的股價再次集體在當日呈現下跌趨勢,美團股價跌幅仍為最大,達7.05%,阿里巴巴股價下跌3.04%,這兩家企業的股價都在此後幾日持續下跌。其它幾家企業的股價則陸續有所回彈。上述企業在各自的行業都佔據著相當的市場份額,呈現出一定的領導地位。
  • 央視:「立規矩」不是遏制平臺經濟發展,阿里等企業回應正面積極
    央視財經發文指,近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等部門約談螞蟻集團,督促指導螞蟻集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金融監管、公平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