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12月9日下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及美國48個州和地區政府對Facebook(NASDAQ:FB)分別提起了兩項反壟斷訴訟。這是美國政府近20年來,第二次對美國科技企業發起大規模的反壟斷訴訟。
不過,關於「壟斷」與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討論,似乎從未停止過。
12月8日銀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表示,大型科技公司利用數據壟斷優勢,阻礙公平競爭,獲取超額收益的行為必須及時精準拆彈,消除風險。
01 網際網路平臺成為了投訴熱點在黑貓消費者投訴平臺,與平臺相關的投訴佔了近六分之一,而投訴量前三位的正是拼多多、淘寶、京東三個大型購物平臺。這些網際網路購物平臺本是希望改變原有的購物方式,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然而現在卻已然成為了消費投訴的重災區。
平臺之間惡性競爭不僅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傷害,商家夾在消費者和平臺之間更是舉步維艱。恰逢雙十一購物節,各類複雜的促銷方式也讓「助力」、「優惠券」、「保價」等成為了消費者投訴的熱點。
根據新公布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以壟斷協議的形式固定價格、限制產(銷)量或新技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價格歧視(大數據殺熟);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等等近年來常出現的網際網路平臺亂象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而今年一月,《反壟斷法》也進入了新的修訂程序,中國在立法領域逐漸開始重視經濟發展新階段以及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無獨有偶,網際網路經濟同樣發達的美國近期也針對各大網際網路平臺的各類壟斷行為進行了司法調查。
02 百年的反壟斷經驗似乎並不奏效10月初美國司法部結束了長達16個月的調查,並於10月27日展開對於Google公司的反壟斷起訴。22年前,佩奇和布林在朋友家的車庫創建Google公司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為了挑戰yahoo等公司壟斷地位創建的公司,現在反而成為了壟斷者。
而其他幾家網際網路巨頭的日子也沒那麼好過。
幾乎同時,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也公布了一份電子市場反壟斷調查報告,指出Facebook、Google、亞馬遜、蘋果分別在社交網絡、一般在線搜索及搜索廣告、美國在線零售市場、行動作業系統市場具有壟斷權利和地位。
這四家科技巨頭加上之前已經被反壟斷起訴的微軟,年利潤超過8000億美元,市值更是超過了納斯達克100指數公司總市值的50%。不僅是平臺上的各類服務商,整個資本市場也需要看這些大公司的臉色。
公司追求穩定的收益預期,一種方式是不斷改進技術和提高服務,另一種則是打壓競爭夥伴。
不幸的是,第二種成本更低也更有效。Google通過排他性協議讓自己的搜尋引擎成為一些設備的默認搜尋引擎,而Apple也利用自身的系統服務強制服務提供商使用自己的支付手段,同時收取高額的手續費。
「那些曾經鬥志旺盛、處於劣勢、挑戰現狀的初創公司,已經變成了我們在石油大亨和鐵路大亨時代最後看到的那種壟斷企業。」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公布的450頁反壟斷調查報告在開頭就這樣表述[1]。
作為現有經濟體系的設計者,美國早在1890年就通過《謝爾曼反託拉斯法》用以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及壟斷。
最著名的判例就是洛克菲勒創立的標準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公司頂峰的時候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標準石油的壟斷使得整個國家的能源系統被綁架,滋生了腐敗和各類社會問題,但是美國政府直到1906年才下定決心徹底剷除壟斷市場的託拉斯。
經過漫長的訴訟程序,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公司為「不合理」的託拉斯,並將其拆解為了38家分支機構,各自成立董事會獨立運行。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100多年以後,原先的很多小的公司又重新的組合成為了大的石油巨頭,並再次通過各種政治遊說影響著美國這個國家的能源環境政策。
03 反壟斷執行比法律制定要艱難得多中國的《反壟斷法》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實施,但是目前相關的判例並不多。
2018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座談會上公布了2008至2018年中國法院反壟斷民事訴訟10大案件中,絕大多數也都是比較小的地區性判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奇虎360和騰訊的訴訟紛爭,在網絡上被稱作「3Q大戰」。
當時雙方的電腦軟體客戶端互相不兼容,要求用戶在二者之間二選一。最終由工信部等三個政府部門介入,責令騰訊停止不兼容行為、奇虎召回360扣扣保鏢。
但奇虎對於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的起訴卻被當地法院以「並未明確界定本案相關商品市場的具體範圍」為由駁回。
另一個近期比較著名的案例是2016年滴滴和優步未經申報就進行了業務合併,2016年商務部就表示要根據《反壟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反壟斷調查,但是現在4年過去了,相關的調查結果仍舊沒有公布。
反壟斷調查的艱難在全球都是常態。
在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中就寫到,相當多的公司的業務極度依賴於某幾個大平臺,如果讓這些大公司知道他們協助調查,那麼就可能遭到報復。
一個合理的推測是這種現象在中國同樣存在。
同時,中國的反壟斷調查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人員和資金的不足。有研究曾經比較了中國和歐美的反壟斷機構的構成,認為中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的人數和預算都只有歐美的1/5到1/10[2]。
這也導致了每年審結的反壟斷執法案件僅僅十多起,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很多人都玩過一款著名的桌遊——大富翁,這個遊戲的英文名monoply即為壟斷者的意思。在遊戲中,玩家通過購買土地收租金等各種手段壟斷了地產從而讓其他玩家破產,最終獲得遊戲的勝利。
網際網路的崛起也遠比房地產等實體產業快得多,現有的大多數平臺幾乎都是21世紀創立的。這些自出現起就攜帶著反叛基因公司,在被傳統行業打壓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於他們的顛覆。
但是現在,他們自己也站在了曾經顛覆的人站在的地方。
數據來源:
[1]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on in Digital Markets, House Judiciary Committee
[2]張超. 中外反壟斷執法體系的比較——以美國與歐盟為例[J]. 法制與社會, 2017,000(017):87-88.
數有範工作室
數據編輯 | 三隻猴
可視化設計 | 妖渡
校對 | 恩桃兒 版面 | 蒼耳 責編 | 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