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電影Sully(《薩利機長》)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由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領銜出演薩倫伯格機長。
影片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故事講述的是民航機長薩利在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的飛行中遭遇鳥擊,導致兩邊發動機全部失效,萬般危機中薩利通過自己豐厚的飛行經驗於哈德遜河河面成功的進行了水上迫降,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一時間薩利成為了創造奇蹟的美國英雄。但英雄只是民眾的看法,他的公司卻不這麼認為。
因為在事後的調查中發現,遇難飛機中的燃油足夠薩利迫降於機場跑道之上,而他卻選擇了最危險的水上迫降,不僅給公司財產帶來了損失,還拿飛機上155名乘客的生命冒險,瞬間讓薩利從英雄變成了騙子。不過最後薩利還是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你知道嗎?這部電影剛剛在國外上映之初,就在飛行員群體中引發觀影潮。許多飛行員利用飛往國外的機會,先睹為快。南航機長姚永強在他個人公眾號「老虎不在家的圍脖」中發布影評,他提到電影中有幾處情節令人動容——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溼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布「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打開撤離滑梯。
讓我們回到飛機迫降那驚心動魄的208秒,由南航飛行員們來解釋薩利機長每一個決定背後所包含的意義。
南航飛行員劉振海發現了這樣一個細節——薩利機長在發現飛機故障決定迫降後,從溝通方案、讓副機長翻閱檢查單、最終下結論到降落,整個過程只用了208秒。值得一提的是,翻閱檢查單這個步驟,由於花費時間較多,曾經間接導致飛機直接墜毀。在1998年,一架瑞士客機花了半個小時,才完成檢查單翻閱這個步驟,但時間耗費過久,直接墜機身亡。但薩利和副機長不是按照正常程序來翻閱所有的檢查單,而是基於以往豐富的經驗直接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檢查單,在這一關鍵步驟上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在飛機兩臺發動機都失去動力之後,備份動力系統還能提供部分動力。但是這些動力只能讓機長調整飛機的飛行姿態,不能爬升。」南航飛行員張曉航說。而當時飛機只是處在3000英尺的高度,在空中停留3—4分鐘就會墜落到地面。因此薩利機長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做決定,這個決定尤為艱難。
這是薩利機長必須短時間內做出的決定。「當時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就像一隻風箏一樣在天上飄,薩利機長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只能在哈德遜河上迫降。」張曉航說,「如果他選擇飛往附近的3個機場迫降,勢必會撞上高樓大廈,那樣造成的傷亡會更大。」
整部影片簡約而又可靠,全片都很低調,雖然觀眾都已經知道事情的結局。但是導演很好地呈現出了那種緊張感。雖然對於影片筆者只有讚嘆,但對於事件本身我卻萌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水上迫降反而是最危險的?」
水的阻力是空氣的600倍,而飛機在設計的時候,就是被設計成在空氣中降落的。「可想而知,在水面迫降對飛機機身的衝擊會是多大。」張曉航說。而一旦飛機入水姿態不好、左右不平衡,機身就會因為左右阻力的不一致立即產生很強的撕扯力,這個撕扯力瞬間能夠讓飛機機身翻滾並且撕裂開來,從而造成迫降的失敗和人員的重大傷亡。
中國有句古話叫「柔情似水」,水應該比較溫和,按理說迫降在水面上的生還率應該比地面高很對,但事實上這個理念是錯誤的。
首先,對於飛行員來說,水上迫降比陸地迫降的難度要大很多。 水面不像陸地那樣平靜,它有起伏和水流向,這些都是飛行員不可預測的,從而也就無法準確的調整飛行角度,一旦飛機的機頭或機翼先碰到水面,飛機隨時可能整個翻過去,一旦飛機扎進水面,巨大的阻力會讓它立即停下來。這股力量足以撕裂整架飛機,壓碎裡面所有的物體,包括人。所以飛機必須要保證以絕對完美的角度滑進水中才有可能爭取到短暫的漂浮時間。
其次,就是剛剛提到的短暫的漂浮時間。除水上飛機外,一般的飛機都是不適合在水面漂浮的,所以就算是水上迫降成功,飛機也會隨時間推移而下沉。這也就意味著,乘客和機組人員必須抓緊穿好救生衣準備逃生。
【穿插一個小知識:由於現代大型旅客機的機艙門離地有3-4m,為了在飛機迫降時使旅客迅速撤離每個應急出口和機艙門都備有救生滑梯。救生滑梯由尼龍膠布膠接而成,平時摺疊好後,放在門上專用箱內,上面寫有救生滑梯字樣。當飛機迫降後要使用時,只要把滑梯的一端掛在客艙地板的專用鉤上,再將艙門打開,應急滑梯便會自動充氣鼓脹,變得十分有彈性。當飛機迫降在水面時,應急滑梯也可作為救生艇使用。所以,電影《薩利機長》中供乘客搭載的不是救生艇,而是應急滑梯。
另外,部分飛機上是有救生艇的(有的飛機上沒有)。救生艇也叫救生筏,是當飛機迫降在水面時應急脫離飛機所使用的充氣艇。平時救生艇不充氣,並且摺疊包裝好以後儲存在機艙項部的天花板內,需要時可立即取出並充氣使用。現代旅客機所攜帶的救生艇數量根據飛機的載客數而定。】
回歸正題,就算是水上迫降成功,生還者也將面臨一大挑戰,那就是水溫。低溫水比低溫空氣更為致命,倖存者隨時有可能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由於體溫驟降被凍死。不幸的是,哈德遜河迫降事件剛好發生在冬天。
所以,水中迫降要比陸地迫降風險大得多,在此不得不佩服薩利機長過人的膽識和飛行技巧。至於機長是怎麼成功應對調查組質疑的……還請去影院親自看一看這部影片,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來源:AOPA雲AOPA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本公眾號原創或網絡轉載,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跟我們聯繫!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