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容錯過的事件,吃瓜的同時也有極強的社會理論與實踐意義。
百花齊放,我落筆時仍在精神震動之中,文字有些凌亂,但值得看完,並自行上網體會。
B站霸權番無職轉生和B站霸權動畫up主lex在輿論漩渦中同歸於盡,事件中,B站,豆瓣,知乎上的輿論風格迥異。該事件中涉及的種種輿論敏感之處,包括不限於亞文化破圈,底層,性別與女權,渣男出軌性騷擾,原著黨與改編黨,校園霸凌,自閉社恐,粉圈,騷擾,亂倫,西方,平臺,舉報文化,言論自由等議題。能在一件事上聚焦如此之多的焦點,並引發規模如此巨大的圍觀,討論,乃至於參戰,十年後回來看,可以當做文化史上的活化石。這也是網絡民族志中一個不容錯過的田野點。
先簡單科普一下,《無職轉生》是一部異世界動漫,在下架之前從播放和畫面製作上來看,基本算是B站的春季霸權番,也得到了B站主頁流量位的傾斜。然而,其內容被一些人認為涉及對女性的嚴重不尊重(雖然男主生前被嚴重校園霸凌),由此展開了B站和豆瓣評分和評論的互撕(豆瓣3.9,B站9.8,互相刷分),而B站的「二次元皇帝」LexBurner(可以理解為動畫導視一哥,在B站混動畫區可能不認識他,但完全沒看過他的半官方導視很難)在一次直播中談到這種媚宅番代入感的人下人屬性,順帶diss稱讚這部番的其他up主,並將社會底層人民和成功者「人上人」對立起來,被解讀為「看這部番的人是人下人」。論戰升級,最終番劇被女權主義者舉報,B站控評無效後因「技術原因」下架,一天後,lex也因此被收回百大up主榮譽並封鎖帳號,嗶哩嗶哩拜年紀導演也出來批評lex。
我隨便放上一個並不完全中立的短事實簡介,可點擊。
「無職轉生下架」衝上微博熱搜第八名,在知乎,豆瓣和B站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輿論生態。知乎和豆瓣在輿論場中的長期半協同效應也因此次事件徹底分裂。粗略而言,B站內部存在撕裂但以挺番派為主,豆瓣女權主義,知乎自由派反對舉報和因之而生的言論自由限制。
很多媚宅番確實有些…… 動畫的小說原著裡男主幫他強j女僕的爸爸洗白,前世不去長輩葬禮對著侄女的照片打手槍 不過,動漫裡調整了劇情變成了男主爸爸出軌女僕主動(然後這裡又有分裂,出軌和強j一樣不可容忍派,和強j不可洗白派)(關於照片戀童也有分裂)(關於轉生後的三十歲嬰兒男主吃奶的時候對媽媽有性幻想也有分裂)
之前B站就有和抽象文化圈以及快手圈的大戰,但那時候沒破圈影響小
最後這個劇情寫的是男主轉生中世紀後改過自新(但仍然後宮)的故事 有人認為這種人渣沒有成長的意義 btw,男主前世還是個被校園霸凌的設定(霸凌設定最近二次元很流行)但仍然被拒絕。
還有就變成何為藝術 比如這個製作比較精良的番劇和真正被大家承認的藝術經典,比如洛麗塔之類 如何在其中畫下一個界限,或者不畫界限?
另外就是這部番劇和更加媚宅的世界系動畫,比如罪惡王冠或國家隊(darling in the franxx)比較,又是不是有一個界限?而後兩部豆瓣評分都在7.4。還牽扯到之前楊笠的事情,之前脫口秀事件出現之後,很多女性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在說舉報是非常不對的一件事情,只要是舉報就是惡的。然後回頭出現了這個事情之後,女性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之間又開始分裂,於是豆瓣和知乎現在正在互撕。
討論還延伸到部落化的合法性。有些人認為不應該搞部落化,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會越來越彼此撕裂,但還有些人認為恰恰是因為我們缺乏部落化,所以我們才彼此撕裂,不能相安無事。比如這次的事情就有很多人在抨擊B站,把一個價值觀(而非畫面,畫面的話直接不能播)對主流價值觀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動畫,僅僅因為它製作精良,就在全站的首頁上放它的廣告,是不是一件非常不對的事情?是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嗎?
我們傳統的學術理論一般認為彼此分裂的部落主義文化形態,使我們不能達成一種良好的公共場域。但在現在的網絡討論裡,圈地自萌反而成了引戰的反義詞,成為了一種相對比較有公共道德的行為。
相對偏自由派一些的人論述這次舉報的合法性的時候,把它和我的英雄學員舉報下架的合法性去對比。我的英雄學園,因為作者是一個日本極右翼,然後抵制下架了。但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發現這部作品的作者也是一個日本右翼,說他在原著小說之中引用山本56的話。
還有一批人認為不管怎麼說我們都不能危害言論自由。但是還有些人認為這種無底線的番劇根本就談不上是有意義有立場的言論。那麼,何為「言論」?
有些站在左派立場上支持這部番的人認為底層怎麼了,反對lex(這個人影響非常大,之前就把國家隊弄下架了,基本上是B站每季新番導視的霸權,相當於中國漢語詞典和參考文獻目錄)的人上人言論。B站本身又有比較強的左派文化基因,但是B站最近向生活區的轉型,Lex也在其中,而生活區就有一些像後浪的那個視頻裡所體現出的那種帶有一定的中產色彩,於是有些人就認為他是叛徒,如今明目張胆來diss底層人民。把這部作品看作底層話語權的象徵。但是同樣左派立場上反對這部番的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陰謀,通過對這種無下限的作品的投資來對大眾洗腦,方便富人三妻四妾,性侵和戀童。
又有人認為男主的父親之所以顯得很渣,而男主明面上抨擊他父親,但實際上解救他父親的行為,也跟著顯得很渣的根本原因在於男主父親的設定是一個普通的窮人,而不是一個國王。
相對比較安全的立場是認為國內目前缺乏動漫審查分級制度,但是也可以被噴的很厲害,因為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東西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它徹頭徹尾的是父權制和男權文化的產物(有的人則援引一些瑪麗蘇和大女主的電視劇來反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雙方都有一些特有的字詞。比如 蟈 蝻,指的就是中國男人,相對於西方先進文化,蟈 蝻低等論,這是個象形字。構詞法參見中華田園女拳。但是反過來又有很多支持這部動漫的人去援引歐美動漫網站上對這部動漫的評分,都在八分以上(評論人數少受到質疑後又援引了評論數量更多的評分網站),豆瓣現在因為壓倒性的優勢打一星,所以現在是3.9。於是,這裡面又出現了對西方文化的解釋權的問題。當然,這也就引出了很多對西方文化到底具不具有優先合法性的質疑,而且兩邊的立場都有。
有學者說——「人們」的理解和爭論,比作品本身更有意思。如果雙方各自有特定詞彙,那便是他們各自的社會理論,即田野中的文化或信仰——我贊同。
和之前具有類似爭議的動漫的評分去結合來看一下(比如製作和敏感點處理尚不如無職轉生的罪惡王冠和國家隊),不清楚到底是整個主流價值觀的變遷還是二次元破圈的因素更大,但兩者應該都有。
另外,關於言論自由本身的理解,還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不同的兩種意見。去中心化的言論,自由是我們通常所認識的那種言論自由,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去封禁這個動漫,同時也應該容忍這種互相的衝擊,通過慢慢的磨合就可以磨合出一個更加理性的公共討論。
而中心化的言論自由觀點算是我第一次見,它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支持番劇和電影書籍之類的言論自由,但是反對網民在網上的自由討論。認為後一種言論自由,實際上不是言論,而它的發酵會扼殺前一種言論自由。
這裡面又引出了一個我很感興趣的話題,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言論的自由程度,和言論的成本與質量應當是成正比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討論這部作品到底是不是一個精良的或藝術的表達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去中心化的言論自由」是泛化的、普世的自由,也直接挑戰權力(中心)。而所謂「中心化的言論自由」則是特定領域的、有所限制的自由,它是對權力中心的妥協或讓步。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自由主義看法。但是在現在的討論之中,國家到底是不是應該被警惕的那個權力,還是說更加龐大的把自己比作弱小但實際話語權強大的中產才是真正壓迫底層人民的力量?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本來就沒有達成共識。
更別說在討論之中,實際上沒有被明確提出,但隱隱的存在的一種預設就是言論自由到底是一個手段還是目的?有些人認為它本身就是目的,或者說認為兩者之間完全沒有矛盾,可以從言論自由作為目的,本身自然的過渡到言論自由作為手段。
但是就像這次的事件一樣,很多人都十分反感在一個圈子裡面的人,在自己的作品受到外界的攻擊的時候再反向進入其他的圈子去為自己的作品辯護,所謂洗白洗地的這種行為。另外被討厭的也有噴子,尤其是不看作品就直接噴。所以言論自由的負面性受到了很多的關注。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的討論裡,一個不言自明的預設是言論自由最終的目的是要產生更多更好的言論,或者創作或者表達,但是巨大流量的雜音反而會稀釋淹沒甚至是抑制這些表達和創作。而在這個意義上,不結果的言論自由可能被認為沒有意義。
這裡面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就是言論自由,在網絡空間裡,突然和社群主義發生了衝突。
很多人在維護著自己的網絡社群,豆瓣也好,知乎也好,B站也好,虎撲也好,貼吧也好。無論是平時還是在這次事件裡,都不乏這種討論。因為在一個社群裡的用戶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同質性,或者說它作為一種工具,人們到這裡來,是為了看到什麼。然後如果和這個圈子的氣氛十分不和諧,比如常常被攻擊為不會看空氣的那種人,或者更加嚴重的就是乾脆就是來攻擊和到別人的地盤發表自己的反對意見的這種情況。人們會說B站是我家或者豆瓣是我家,然後你們這些人跑到我家的地盤上來大放厥詞,這種意義上的言論自由的存在形態,威脅到了一些人的社群和家鄉的邊界感和自治。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軍也是一種言論自由的行為,無論它是機器水,還是僱傭水,還是自來水。尤其是自來水。在這次鬥爭之中,B站和豆瓣在一開始都守住了自己的基本面,在B站上,這部番的評分始終在9.8以上(雖然B站的評分有水分),而在知乎上,它幾乎就沒高過5。也不斷在有人侵入到對方的地盤去刷屏攻擊或者說表達意見。另外很有意思的,就是在豆瓣上很多發表贊成這部動漫的言論的人,甚至不是贊同這部動漫本身,而是贊同知乎意義上的言論自由,直接就在短短的這一兩天之內註銷了豆瓣帳戶。有的人表示不堪私信之擾。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在這裡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偏轉式展開——電腦的屏幕界面是有限的,計算機CPU的處理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家都通過評分來獲取第一印象。所以言論不再只是一種言論,而成為以言行事的方式,而且網際網路中的言論比面對面或傳統媒介回合制的言論更是一種直接行動。通過發言,可以淹(沒發言),可以擾,可以控(評),可以卡(死你的CPU)。張嘴和捂住嘴,或者說發送鍵和刪除鍵之間的本體論邊界消解了。
這種現象,淵源良久,除了原始時代的簡單刷屏以外,幾年前還興起了彈幕獨輪車,而且在最近的vtuber辱華事件中,越來越技術化,引入了人工智慧的編程技術規避控評。言論本身,不僅僅是舉報,成為反言論。在這種意義上,言說,也是使之沉默的一種行動方式。
最後,這次事件至少向我們提出了以下幾個具有理論意義的問題:
1. 二次元和脫口秀事件對比,文化表達體裁的圈內規則在破圈時,到底還有多大的有效性?這既包括實際上的有效性,也包括合法性上的有效性。在脫口秀文化規則事件中,由於這一規則在國內處於上層一二線,幾乎沒有再嚴肅討論中被有效的質疑,而二次元的相對不那麼「高級」的圈層屬性,時隔一個多月,再次把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2.藝術與非藝術,嚴肅表達與非嚴肅表達的邊界何在?
3.更進一步,何為言論自由之「言論」?「言論」與「非言論」邊界何在,言論與言論之間是否在本體論上平等?「言論」的質量,言論的成本,言論的部落化和自媚,以及言論發表後給言論者自身帶來的是正面商業流量效應還是負面損害(言論的正反饋循環和負反饋循環),這些傳統理論談及「言論」的合法性和自由性時常常忽略的變量,是不是有必要考慮進來?畢竟,在人們的討論之中,可以看到不同觀點的人都可能共享這種區別性的前理論態度,而且視之為非常重要值得反覆辯論。人們對言論的看法並不是先驗的,也不僅僅是政治正確的,而是與質量等因素高度嵌合(embodied theory of freedom of speech)。這是否反映了某種本土理論?如果考慮,如何考慮,如何構建理論?如果不考慮,有必要給出論證理由而不能再訴諸自明性,對人們如此廣泛的潛在預設視而不見,那樣只會削減言論自由本身的合法性和接受度,反過來促進舉報文化。那麼,如果不考慮的話,理論上的理由是什麼?
4.如何理解部落化?如何理解公共場域的可能性?部落化,傳統上被認為是危害言論的情況,如今被網絡輿論的長期參與者們認為是基本的言論討論規範。我們如何在理論上看待這一現象?簡單的鴕鳥式否認是行不通的——然而,如何整合部落化作為言論新禮節的經驗?哈貝馬斯沒有告訴我們,他的預設還是基本的嗎?難道,我們可以強迫人們互相破圈討論嗎?即使能,會好嗎?畢竟這一新禮節的誕生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悲觀的態度。
5.再進一步,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處理言論自由與社群自治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比傳統的普遍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張力更進一步,因為言論自由作為一種程序性而非內容性的價值規範,被引入了與community和相對主義的衝突之中。這大大限制了程序正義式解決方案的應用範圍和潛力。
6.言論,作為行動,與禁止言論,作為行動,在缺乏前置互相理解的情境下,在網絡界面物理性的助推下,還能夠斷然區分嗎?如果能,如何區分?如果不能,怎麼辦?更根本的是,這也暴露出在缺乏前置理解時,討論本身的無力。然而,悖謬的是,經典理論告訴我們,討論本身是要構建理解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的,誰先誰後?
7.即便言論自由不成問題,這種普遍的放開,是不是對所有人都平等的有利?是誰在說?誰更善於說?誰能說給更多人聽?誰說的更「精緻」更好?(這反過來又回到第三個問題裡言論的質量問題)舉報是否也是一種言語行為?以及,誰,在哪說?說了什麼?語詞和素材儀式性的一致還殘留多少意義?威權是一個抽象的實體嗎?抑或是它不過是我們他者化(乃至於非人化)其他人/群體的訴求的一種去人格化話語技術?坊間,包括學術的坊間常常傳頌著一個神話:一群雞蛋打架偏偏爭相訴諸一個外部的威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中心不在外部而在彼此之間,我們是把彼此妖魔化地視為威權之高牆的雞蛋——雞蛋的殼,也是碳酸鈣。而我們,是否往往只是自己的唐吉坷德,他人之風車。
留給我們有待思考的東西太多,最後還是重複一句:去看看吧,去體驗,也讓你身邊的人看看,在不鬧崩的前提下,讓我們至少假裝練習一下,好好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