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19日訊 曾範軍有句口頭禪:工作,用力幹,可能得60分,及格;用心幹,可能得90分,優秀;用情幹,就能得120分,出彩。
十九年如一日,曾範軍用情編史修志,把工作幹成事業。
參與編寫的《棘洪灘街道志》被列入中國名鎮志叢書,是青島市唯一入選的街道(鄉鎮)志;主編的《家城陽》系列叢書,一套6部,多次獲省、區領導批示、點評,漢語版《家城陽》出版發行,中共中央黨史文獻網站刊文介紹編寫經驗,國內罕見。
曾範軍,青島市城陽區黨史研究中心編研科科長。
幹就幹第一
如果歷史是一棵樹,史如幹,志如枝,譜如葉,惟有俊秀挺拔,枝葉茂盛,中華歷史才更深遠,更豐富。國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是構成中華歷史之樹的基本框架。
城陽1994年建區,於1999年啟動全國第二輪修志時成立史志辦。2002年,因工作需要,曾範軍被調入區史志辦從事修志工作,至今已是19個年頭。
日月穿梭,歲月以其亙古不變的步伐流逝。無論是多麼深刻的記憶,總有隨時光流逝而淡忘的時候,唯記之於書,方傳諸於世。城陽區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較快,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村莊逐漸消失,一些淳風美俗也逐漸淡化。用身邊的故事教育人,用身邊的變化激勵人,留住鄉愁,記住鄉思,牽住鄉俗,拉住鄉音是史志工作責無旁貸的任務。作為一名史志人,他恪守著 「為國守史,為黨立言」的責任和使命,用文字記錄鄉情鄉愁,講好城陽故事,成為地域文化的守護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地方志被稱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有獨特的體例和編寫要求,一部志書動輒數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尤其是志書沒有故事情節,讀來乾巴巴的甚是枯燥,而且白紙黑字,來不得半點馬虎,是出版一部志書,往往要反覆審核校對,其艱辛與不易可想而知。而他,自2002年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秉承著「直筆著信史,彰善引風氣」的信念,近19年的時間裡,他親自參與編纂的志書有30餘部,其中2007年出版的《城陽區志》是青島市當時12個區市中出版的第一部志書;中國名鎮志叢書之《棘洪灘街道志》,是青島市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名鎮志的街道志,即便是全省也只有四部;編纂出版年鑑13卷(本),編纂出版地情資料書籍20餘部(本)。另外,他指導編纂出版了鎮志和街道志9部,評審了社區志20餘部,正式出版15部,指導編纂部門志5部,為傳承地域文化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資料。絕大多數的書籍在省、市志類成果評比中都獲得較高獎項。
幹就幹唯一
修志編鑑的目的在於「資治、教化、存史」,這就需要把歷史、現實和未來連接,具有替子孫探路的精神。如此,就必須有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曾範軍清醒認識到,志書的受眾面是比較小的。為發揮史志工作的經世功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為現實服務、為大局服務,他大膽創新,開創讀志用志新思路。
二輪修志,由曾範軍參與編撰的《城陽區志》在青島市當時12個區市中第一個出版。志書出版後,圍繞讀志用志,曾範軍參與組織系列活動,2012年,他參與「送志書進高校、進軍營、進社區」活動,為青島農業大學、預備役部隊和部分社區贈送《城陽區志》《城陽史話》等編研成果共計300餘本。2013年,他參與組織全區中學生 「全區中學生『讀志書 知區情 愛家鄉』徵文、演講比賽」,引起較大反響。2013~2014學年度,他受區實驗中學邀請,結合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開展了「區情知識進課堂」活動,義務為學生進行區情教育30課時。在這個基礎上,2015年,曾範軍大膽創新,將志書做減法,主編了中學生版的鄉土教材《家?城陽》得到當時山東省史志辦主要領導的批示,2018年編纂市民版鄉土教材《家?城陽》得到了城陽區委主要領導的肯定和批示。2019年他主持編纂的韓語版《家?城陽》在9月份召開的世界韓商合作大會上被外商搶要一空,成為宣傳介紹城陽、助力城陽「創建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高地」的文化名片。
曾範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認真負責,才讓記載、反映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發展歷程、經驗成就的志書、年鑑、黨史文獻書籍,有了堅強的技術後盾和質量保障。
將志書做減法,著眼於教化育人,先後編撰鄉土教材《家?城陽》初中版、小學版、市民版、韓語版、日語版、英語版等六個版本,今年正在為學齡前兒童編寫手繪版,把史志的教化育人功能發揚光大,做成全國唯一,展現了黨史、國史人的作為、擔當。
十九年如一日,他初心不改
修志本是苦差使, 要想編纂出高質量的志書,如修《四「苦」全書》一般,艱苦、辛苦、清苦、痛苦,一個都不能少。
2018年11月份,中國名鎮志叢書之《棘洪灘街道志》修改出版到了最後階段,他歉意地對妻子笑笑,顧不上即將高考的兒子,在北京方志出版社一呆就是半個月。為了趕時間,有時校稿需要通宵達旦,半個月的時間裡,他不分晝夜,隨叫隨到。12月,作為全國名鎮志叢書之一的《棘洪灘街道志》如期出版。
2019年因為機構改革等原因,年初的工作計劃進展有點緩慢。國慶假期間,當許多同事都愜意的走進自然領略大好風光,或者三五知己相約走親訪友時,他不顧因血壓高導致的鼻子出血不止,在醫院用醫用海綿條將兩個鼻孔堵住,5天假期加了4天班兒。10月中旬,根據組織安排,他參加了由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區人社局組織,在深圳舉辦的的全區第二期新晉升職務、職稱幹部培訓班。當一天的學習結束,其他學員瀏覽深圳的夜色、領略南國的風光時,他卻利用晚上自由支配的時間打開筆記本電腦,認真地審核校對《城陽年鑑1919》,一周時間,天天如此,每天深夜,確保年鑑如期出版。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好工作。」在他的心裡,工作是最重要的,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做,而且要精益求精。除非是逼不得已的事情,一般諸如有什麼頭痛腦熱的情形,只要還能堅持,他一般都會說,「先等等吧,等把手中的活兒忙完再說。」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在近19年的歲月裡,他心無旁騖,專注於地域優秀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揚,傳承和保護。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的耕耘,編纂出可刊可鑑的史志成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9年,他以「敬業奉獻」被城陽區委宣傳部、文明辦授予「感動城陽?十大好人之星」;被省人社廳和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聯合表彰為「全省史志工作先進個人」。
史志工作是清苦的,作為一名黨史史志人,他在清苦中體味工作的快樂,憑著「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信念,甄別考證去蕪存菁,履「存史」之責,圍繞大局服務中心,行「資政」之要,拓新思路培根鑄魂,修「教化」之德,充分展現新時代黨史史志人的責任擔當。(通訊員 吳德明 趙軍)
【來源:大眾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