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世界盃都是全世界球迷的狂歡,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當然也不離開,不僅球場上競爭激烈,黑馬頻出,在場外也是熱情高漲,俄羅斯人民用各種方式來迎接和慶祝在自家門口舉辦的世界盃。
在比賽開賽前的一天,莫斯科紅場就為此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古典音樂會。音樂會上,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傑尼斯·馬祖耶夫和音樂指揮家捷傑耶夫,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男高音和女高音歌唱家們聯袂演出,這種為世界盃助力的方式相當吸睛。
古典音樂一般是指,從歐洲中世紀至今,在西方主流文化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一向被人認為是品味的象徵,欣賞的格調也常被很多人拿來比較。這樣盛大的音樂表演為世界盃增色不少,但試想一下,如果是在我們中國,將西方古典音樂換成我們中國的民樂,會是怎樣精彩的表演。
看過《閃光少女》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在電影中我們的傳統民樂大戰西洋樂的那一幕,當嗩吶一出場時,自帶的「氣場」頓時就掌控了演奏的節奏。這一波強大的操作,讓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中國民樂獨有的魅力。
特別是對嗩吶,前有《百鳥朝鳳》後有《閃光少女》,這樣的精彩呈現讓不少人都對這門傳統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除了這門「吸粉」的民樂手藝外,還想再跟大家說一下另外一個傳統樂器,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二胡。
說到二胡就必須要說一下,那首傳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這支曲子優美悽涼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文明國內外,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有從課本上學過關於這支曲子的故事,也知道它的創作者是阿炳。
但是至今大部分人可能對這位民間音樂家並不是很了解,大多數人都知道他一生悲苦,那首《二泉映月》可以看成他悽涼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最可怕的就是,可能一些人會認為他只是一個會拉二胡的民間藝人。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他從小出生卑微,是無錫城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慈愛,在外人的歧視中長大。
阿炳在10歲左右的時候,跟隨華清和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據說他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時就已經是無錫道教音樂界的演奏能手,經常參加拜懺、奏樂等活動。
再後來,阿炳的生活遭到巨變,他被迫走出道觀流落街頭,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只能依靠街頭賣藝來維持基本的生活。也就是在這樣悲苦的環境中,「瞎子阿炳」這樣一個民間藝人誕生了,他刻苦鑽研道教音樂,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除了《二泉映月》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六首。
也許與阿炳悲苦的命運有關,在阿炳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那是創作者在音樂中對自我的思考,還有對人文的關懷。因此,也有一些人會將阿炳和貝多芬在一起比較,被人評價「中國的貝多芬」。
在阿炳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樂的精神和情懷,如果有一場中國古典音樂會和世界盃碰撞,一定會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