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價他是「中國的貝多芬」,但可怕的是,你以為他只會拉二胡

2021-01-12 AiM君和音樂

每年的世界盃都是全世界球迷的狂歡,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當然也不離開,不僅球場上競爭激烈,黑馬頻出,在場外也是熱情高漲,俄羅斯人民用各種方式來迎接和慶祝在自家門口舉辦的世界盃。

在比賽開賽前的一天,莫斯科紅場就為此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古典音樂會。音樂會上,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傑尼斯·馬祖耶夫和音樂指揮家捷傑耶夫,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男高音和女高音歌唱家們聯袂演出,這種為世界盃助力的方式相當吸睛。

古典音樂一般是指,從歐洲中世紀至今,在西方主流文化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一向被人認為是品味的象徵,欣賞的格調也常被很多人拿來比較。這樣盛大的音樂表演為世界盃增色不少,但試想一下,如果是在我們中國,將西方古典音樂換成我們中國的民樂,會是怎樣精彩的表演。

看過《閃光少女》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在電影中我們的傳統民樂大戰西洋樂的那一幕,當嗩吶一出場時,自帶的「氣場」頓時就掌控了演奏的節奏。這一波強大的操作,讓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中國民樂獨有的魅力。

特別是對嗩吶,前有《百鳥朝鳳》後有《閃光少女》,這樣的精彩呈現讓不少人都對這門傳統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除了這門「吸粉」的民樂手藝外,還想再跟大家說一下另外一個傳統樂器,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二胡。

說到二胡就必須要說一下,那首傳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這支曲子優美悽涼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文明國內外,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有從課本上學過關於這支曲子的故事,也知道它的創作者是阿炳。

但是至今大部分人可能對這位民間音樂家並不是很了解,大多數人都知道他一生悲苦,那首《二泉映月》可以看成他悽涼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最可怕的就是,可能一些人會認為他只是一個會拉二胡的民間藝人。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他從小出生卑微,是無錫城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慈愛,在外人的歧視中長大。

阿炳在10歲左右的時候,跟隨華清和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據說他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時就已經是無錫道教音樂界的演奏能手,經常參加拜懺、奏樂等活動。

再後來,阿炳的生活遭到巨變,他被迫走出道觀流落街頭,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只能依靠街頭賣藝來維持基本的生活。也就是在這樣悲苦的環境中,「瞎子阿炳」這樣一個民間藝人誕生了,他刻苦鑽研道教音樂,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除了《二泉映月》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六首。

也許與阿炳悲苦的命運有關,在阿炳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那是創作者在音樂中對自我的思考,還有對人文的關懷。因此,也有一些人會將阿炳和貝多芬在一起比較,被人評價「中國的貝多芬」。

在阿炳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民樂的精神和情懷,如果有一場中國古典音樂會和世界盃碰撞,一定會非常精彩。

相關焦點

  • 拉二胡要好聽,方法只有一個
    一、拉二胡要好聽初學者,拉的磕磕巴巴,不好聽;進階者,可以把簡單的曲子拉的好聽;高手,可以把複雜的曲子拉的好聽;大師,可以把簡單曲子拉出自己的專有的味道。所以,高手不在於拉得曲子有多少複雜,用了多少複雜的技術。而在於拉得好聽,簡單曲子拉得好聽,你仍然是高手;複雜曲子拉得不好聽,你仍然需要繼續努力。
  • 為什麼有些不識樂譜的老人會拉二胡?
    甚至還會拉二胡?其實這說怪不怪,你去調查總結一下,阿炳從小跟著道士父親出入寺廟,從小受音樂薰陶,靠的是會哼唱,他識什麼譜?還好留下幾首傳世佳作。回顧所有的二胡大家都是從小受音樂環境影響成才的。我有個學生家長,孩子如今都大學畢業當學校的正式音樂老師了。可他這個做爸爸的二胡就是自認拉得好,可就是不識譜。
  • 賈鵬芳的二胡世界:相信我,聽完你絕對會愛上他
    ,他是二胡演奏家賈鵬芳。在這些旅行的當中,你可以遇到很多新鮮的東西,肯定心情特別的興奮,當然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旅人就是要以一種快樂的心情去對待旅途當中發生的一切,最後去完成人生這個快樂的旅行。
  • 二胡教學:二胡自學自練基本方法
    「要想二胡拉得好,四不放過必經道」。 二、基本功是骨架,感情是血肉 二胡演奏其基本功技巧只是骨架,沉入意境奏出感情才能有血有肉地凸出神韻。業餘愛好者在技能上與專業人員相比,可以說有天壤之別。科班培養的專業人才,一個學期只教練2~3首獨奏曲,大部分時間是學拉枯燥乏味、奇難無比的練習曲,他們一年等於業餘五年有餘。
  • 二胡教學:二胡自學自練基本方法丨音樂學堂
    「要想二胡拉得好,四不放過必經道」。 二、基本功是骨架,感情是血肉 二胡演奏其基本功技巧只是骨架,沉入意境奏出感情才能有血有肉地凸出神韻。業餘愛好者在技能上與專業人員相比,可以說有天壤之別。科班培養的專業人才,一個學期只教練2~3首獨奏曲,大部分時間是學拉枯燥乏味、奇難無比的練習曲,他們一年等於業餘五年有餘。
  • 拉二胡時為什麼不要坐滿琴凳
    我們在拉二胡時不要把凳子坐滿,這是我們上第一節二胡課,老師教坐姿的時候一定會會告訴我們的,屁股大概坐在凳子二分之一的位置(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都可
  • 當有人誹謗你、侮辱你怎麼辦?讀完貝多芬的語錄,讓人恍然大悟!
    因為很多人怕沒有了工作,怕得罪了他們,沒有好日子過,也只有嬉皮笑臉賠不是,哪怕是自己有理,哪怕是無中生有,很多人也只會選擇沉默以對,不想去爭辯什麼,因為爭辯越多,對方對自己越有意見,越是會針對自己。但有時候,很多人看到對方越是沉默不語,越是喜歡欺負,到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很多人會說事不過三,倘若三番五次這樣,那真的就是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
  • 民間有的人沒學過樂理卻能吹笛子拉二胡,他們都是怎麼學會的?
    民間有的人沒學過樂理卻能吹笛子拉二胡,他們是怎麼學會的?1??薰陶。家庭或他生活的周圍環境有人玩樂器或有民間藝術團體,比如阿炳的父親是道士,阿炳從小跟隨父親出入這些吹拉彈唱的場合多了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閔惠芬大師是兒時撿的鄰居老師搬家扔掉的一把二胡產生的興趣、趙寒陽老師是鄰居有人拉二胡而感的興趣、回憶這些名人走上藝術道路都離不開這些環境影響。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他克服了成為貝多芬途中的障礙
    霍爾茲認為降B大調四重奏是《「加裡津」》中最好的,除了《大賦格》,至少他對貝多芬這麼說。他問貝多芬最喜歡哪首,貝多芬回答:「每首都自成一格!藝術要求我們不能停滯不前……你會發現一種新的聲部進行,在想像中,它會,希望如此,比之前的更完美。」他是「專橫地」說出這句話的。貝多芬真的擔心他的想像力會不夠嗎?
  • 貝多芬耳聾的可怕真相
    期待命運,不知他是否對我們垂青。我或者能夠完全和你共同生活,或者完全不能夠做到這一著,我已經決定四處漂泊,一直達到能投入你的懷中,能完全稱為你的家人,能由你將我的心靈送入精神界中為止。《月光奏鳴曲》出自1801年,給免費給盲女創造愛的幻想的說法,那純粹是瞎扯,其實是貝多芬獻給他的學生康泰斯·朱利葉塔的,但兩人之間可能不只是單純師生關係。甚至有人認為,她就是貝多芬那位「永恆的愛人」。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你卻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偉大
    今年是路德維希 · 凡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提到貝多芬,你會想起什麼?圖書館閉館時響起的《致愛麗絲》?他遭受耳聾卻仍舊成為偉大作曲家的勵志故事?還是他的九部交響曲?沒有人會不承認貝多芬很偉大,但你或許很難想像到,他琴鍵下的樂章,也並非在一誕生就被世人認可。
  • 二胡半音怎麼拉?
    所以今天針對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講一講二胡半音怎麼拉。 在二胡上拉G調困難的地方正是中指位置的變化:按內弦時,中指要向無名指靠近,而按外弦時,中指則要向食指靠近。外弦的「半全全」指型要求食指-中指靠攏外,還要注意中指-無名指、無名指-小指的全音關係。對初學者而言,這樣的指型比較困難,如拉奏「3646」、「3464」這樣的指序比較困難。須多練習才能掌握。2、G調第一把位的主音和導音是在內弦上。要實現導音向主音傾向。
  • 吉他二胡吹拉彈唱《上海灘》
    下面我們主要是吉他伴奏,二胡獨奏,沒有去唱。視頻如下:吉他二胡吹拉彈唱一曲《上海灘》《上海灘》吉他彈唱和弦很簡單,我用的G調和弦。適合初學者去練習彈唱,至於二胡的簡譜難不難。我對二胡不了解,只知道二胡類似於小提琴,沒有標註音階的弦樂器。沒個2年的學習,想拉出準確的音階估計都嗆。一般學習3-5年才叫入門,不像其他樂器6個月以上就可以入門。
  • 貝多芬|無人不知的音樂天才,卻很少人知道他的另外一面
    當時他的父親麻煩纏身,無法養家,他就用自己賺的錢補貼家用。快16歲時,貝多芬到維也納學習音樂,這是每個音樂家的夢想。他在那裡為許多重要人物演奏過,包括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當莫扎特聽了他的演奏後,對他的朋友說:「記住那個小夥子,總有一天,他會出名的。」貝多芬到達維也納不久,他的母親就過世了。
  • 薦書|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八卦流言:疾病纏身的暴脾氣世人愛稱貝多芬為英雄,而並非所有人都對英雄偏愛有加,甚至總有人想將英雄拉下神壇,對於貝多芬被廣為傳頌的事跡,也有人不太感冒,而更多從個人角度去感受這位音樂家。對貝多芬頗有偏愛的小白說:「現在的人有點莫名其妙,一說貝多芬偉大,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說『你怕不是還以為貝多芬是完全聾的吧?』
  • 小調查|天才、強者、普通人:你眼中的貝多芬
    八卦流言:疾病纏身的暴脾氣世人愛稱貝多芬為英雄,而並非所有人都對英雄偏愛有加,甚至總有人想將英雄拉下神壇,對於貝多芬被廣為傳頌的事跡,也有人不太感冒,而更多從個人角度去感受這位音樂家。電影《複製貝多芬》劇照對於貝多芬,李響的評價也更多帶著人性的觀照:「貝多芬以音樂為劍,抗擊命運,叩問人生,很有力量,感覺活得太用力了,天才可能都有點偏執,不知道他自己快樂嗎?」
  • 二胡三傑
    在談到二胡藝術審美價值時,不能不提到20世紀以來中國二胡界出現的三位傑出人物,這就是華彥鈞、劉天華、呂文成「二胡三傑」。 在歷代統治者的眼裡,二胡是一件鄙俗的樂器,甚至為叫化子乞討時所操拉,不能登大雅之堂。
  •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也不能阻擋他對音樂的追求!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也不能阻擋他對音樂的追求!對於一個研究音樂的人來說耳朵的重要性那自然不必多說,即使是聽力差一點也會對這個職業產生嚴重的影響。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竟然完全喪失了聽力。
  • 劉天華——中國二胡音樂的奠基人
    他學兼中西,師從俄籍教授託諾夫(Tonoff)學習小提琴(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聶耳都曾隨託諾夫學習過小提琴),直至逝世一直未曾間斷過。他認真學習和聲、作曲等西洋音樂理論,還向民間藝人學習三弦拉戲和崑曲。在這樣的基礎上他改革二胡技巧,進一步提高樂器的性能和表現力,並創作了「十大二胡名曲」,將二胡這一「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樂器提高到了近代高等音樂學府專業樂器的地位。
  • 加拿大二胡大師熱愛中國樂器 致敬中國傳統民樂
    在中國各地,人們經常會看到公園裡的老人在演奏一種兩弦樂器,這種樂器在英語中經常被稱為「斯派克小提琴」。不同尋常的是,在上海表演的這位音樂家是位外國人。在2月,傑裡米•莫耶(Jeremy Moyer)發行了他的第三張個人專輯《中國自行車故事》。作品中加入二胡和秦琴等元素。秦琴是中國三弦琵琶的其中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