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難忘的辣個暑假,《陳情令》引來無數尖叫,戰哥躋身頂流,他的粉絲叫做小飛俠。那時候我也很喜歡肖戰。
我從不覺得追星有什麼奇怪,可能也和我的散粉屬性有關,只有牆頭,從無本命。兩個月後,我的興趣熱度過了,取關了肖戰。
2020年2月底,微博熱搜頻頻出現肖戰的名字,附帶「ao3」、「lofter」、「同人圈」,227大團結沸沸揚揚。
原來,部分肖戰粉絲發現在AO3作品庫平臺收錄的一篇關於王一博肖戰的同人小說《下墜》中,肖戰被描繪為一位患有性別認知障礙的髮廊小姐,粉絲認為這部作品有意侮辱肖戰,因此向網監部門實名舉報《下墜》作者涉黃等行為。
2020年2月29日,AO3作品庫在中國大陸地區被屏蔽。據《南方周末》《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此次屏蔽疑因肖戰粉絲對AO3作品庫的大規模舉報所致。
房子塌了,又不能直接找肖戰賠償,於是同人圈開始了對肖戰本人的抵制,開發票,抵制代言。
肖戰沉默,3月初工作室道歉,但同人圈的情緒沒有得到緩解。
4月,肖戰發新歌,專輯銷量飛升,背後又看到有些大粉絲直言「用數量說話」,少買專輯都是不夠愛、不配愛,被要求的多是學生黨、未成年。
5月初,肖戰道歉。作為小學教師的某粉絲,組織學生為肖戰應援,評論區還有人直呼要效仿,引來《人民日報》下場點評。
肖戰「我不需要應援」的表態沒有多少作用,明裡暗裡應援的事依然不少。接連出事,肖戰及其粉絲徹底出圈,被打上了「PUA」、「邪教」等標籤,讓人避而遠之。
我曾經粉過肖戰,能理解他的難處,但對他的表態感到失望,加上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我也懷疑夏日限定是否只停留在夏日。
有些面孔可能只是塑造好的人設,失去靈魂的商品?
1
當流量明星時代到來,粉絲能夠操控衡量明星的數據時,偶像是否已經成為迎合粉絲審美的產品?
偶像與周杰倫這樣的天才歌手不同,與梁朝偉這樣的演技派演員不同,他們不會唱歌也不會演戲,但憑藉顏值,他們一樣獲得了粉絲的追捧。
這些偶像也許帶有演員或歌手的部分屬性,但實際都是為了迎合粉絲的流水線產品。他們如果想要火起來,靠的主要是營銷手段、品牌塑造,通過賣人設「圈粉」。
所以,在陳情令播出期間,王一博和肖戰為了配合宣傳,賣腐向CP人設,一個夏天,躥升到微博cp榜榜首,圈粉無數。
營業期結束,這個名叫「博君一肖」的產品到期了,兩方開始暗戳戳表示我們只是同事,希望大家能多看到個人,看到作品。兩家唯粉開始在cp粉中瘋狂提純,最終不歡而散。
內娛近些年來炒cp的套路,無非如此。
這樣流水線生產出的千篇一律迎合粉絲審美的商品正在摧毀本需要自由與創造的文化產業。
2
同樣摧毀文化產業自由與創造的,還有舉報這一行為。
這也同是肖戰事件體現出的粉圈文化為人所詬病的一點。
文學創作應該是一片萬物肆意生長的原野。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願意開花就開花,願意結果子就結果子。藤蔓願意縱著爬就縱著爬,願意橫著長就可以橫著長。陽光撒下來,風吹過去,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
它們浪漫而感性,肆意而自由。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接受並尊重一個多元的世界是面對創作時應有的姿態。
而舉報卻是面對著萬物生長的野性,不嚮往,不審美,卻隨手拿起了公權力。
2020年11月,一本23w字的小眾文藝書籍《記憶記憶》進入大眾視野,書籍編輯表示:「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點!」
這部書並不好讀,但在開售短短10天後,豆瓣一天之內多出了上百條讀過的標示,評論內容或是高度相似,或是不相關的感想。
評分平臺對帳號活躍度有要求,至少過濾殭屍號,目的是防止水軍等提供不正常的評分信息。
而為了讓正主的評分顯得堅實有力,粉絲們手握n個號,刷評論,《記憶記憶》只是偶然成為了目標。
豆瓣,任何一個app,不是歸屬任何人的,平臺有自己的生態和風格,公共場域,任何人可以來,但有大家都要平等遵守的規則,應該在合適的場合做合適的事。
飯圈有些粉絲,沒有界限意識,不自覺地把周邊都飯圈化,慢慢滲透,招人警惕。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忍受「哥哥」那一套,更不可能為此損害利益。更可怕的是,如果所有平臺都在打榜、控評,會更加聽不到真實的聲音。
飯圈忌諱ky,別的平臺也害怕飯圈到處ky,不合時宜。在追星的時候,想想身邊有不追星的普通人,本來大家互不相識,在各自的圈子互相安好,不需要插足到對方世界,界線如果打破,學不會尊重,最終炸彈會落到自己頭上,沒人能獨善其身。
私生飯,不是第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
2020年5月,王一博發文表示「一長段時間半夜被陌生人敲酒店門,車上裝跟蹤器,到哪裡都有人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發文斥私生,2019年8月,他也表示因電話洩露遭到粉絲連環call,不得不換號碼。
王一博不是第一位揭露私生飯的明星,深受其害者,大有人在。
2014年,私生飯在鹿晗房間內裝了針孔攝影頭,隨後還把拍攝到的畫面上傳到了個人微博上。
2016年,私生僱黃牛追堵鹿晗的車,鬧得沸沸揚揚。
公眾人物,必然承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壓力,但個人隱私顯然不在要容忍的範圍內。
我能明白那種瘋狂想見一個人的心理,想獲得他所有信息,不顧一切衝出去,即便他不認得我。整個思路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形成的,本質上還是自戀。
現代社會是一個碎片化的、分裂的大眾社會,這樣就可能催生現代化的不完整的自我,「追星著迷」帶來一種快感,像是個人適應外界時過渡又危險的補償機制:
在粉絲交流中可以體會到虛幻的社群感,
愛豆本人也成為粉絲情感傾注最多的人。
但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可能模糊,理智可能被極度的情感湮沒,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越軌粉絲,變成私生飯。
沒有想過對方的情緒,沒有尊重沒有理解,失去理智,就是迫害他人來完成一個自己虛幻的遙不可及的夢。
2020年10月,美國非營利性組織主辦的韓國社交協會頒發「Van Fleet Award」獎項給防彈少年團,如果只是普通娛樂獎項沒有什麼,但這是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美方將軍的。
更重要的是,在獲獎感言中他們陳述:「今年是韓戰爆發70周年,我們會永遠銘記兩國(韓國、美國)共同經歷的苦難歷史,以及無數男女的犧牲。」
這段話惹怒中國網友,而後,成員金南俊ins回應「處在雖不是因我們的錯誤而造成的混亂中」,顯然不覺得之前的言論有誤,更加激起反感。
不少粉絲當場就脫粉,堅決抵制,這不是個人愛好問題,是關乎國家尊嚴和榮譽。
仍有一些粉絲則選擇維護偶像,甚至反對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立場。
整件事也惹起外交部的注意。
國家是追星的紅線,也是底線,不要試圖去邊緣試探。這種意識不應該是別人一遍遍強調,而是自我內心有覺悟。新時代,愛國不需要大多數人都衝上戰場搏命,但不代表愛國理念就消失了。
今年,我也經歷一次塌房,喜歡的劇集公司在臺灣,「臺獨言論」讓在微博只有20w粉的小圈子衝上熱搜,所有劇集在大陸下架,同等情況下,我能理解粉絲心態一定是崩潰的,完全不能接受,很痛心想維護,想辯白。
確實,如果綜合考慮不同國家、地區所處的政治環境,能為那些藝人的某些看法找到理由,比如他們從小接受的觀念就是那樣,立場不同,不能全怪他們。
但事實是,這些言論做法深深損害了國家的形象,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作為粉絲,沒有人可以只為了自己娛樂,就為歷史上的鮮血傷痛輕易說原諒。
既然知道立場不同,那更加不能盲目跟隨而放棄自己的底線,沒有底線,只會沉淪。
疫情期間,很多粉絲後援會同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王源粉絲聯合應援博、焉栩嘉後援會、阿雲嘎後援會都落實了口罩等重要物資,0.12元的捐款明細都會公布得清清楚楚。
許多粉絲後援會都自發組織抗疫捐贈。一些奮鬥在一線的十八九歲的護工,防護服上寫著愛豆的名字,用力追星,拼命工作,這些人是粉絲,也是抗疫先鋒。
現在,越來越多人,對飯圈都是負面意見,粉絲也在試圖去消除大家的偏見。
說到本質,飯圈是一種組織,有著一層一層的管理結構:小組、組長、粉頭……這種清晰的組織設定有利於任務的執行,加上網際網路信息便捷,粉絲群體高效運轉,在集體的認同感之下,千萬人配合默契,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信用意識,做事的勢頭不輸追星。
我們有理由相信,飯圈、熱愛不是只會帶來傷害。
結束語
儘管今年的飯圈文化、粉絲行為讓很多人對追星、飯圈開始換上一種懷疑的態度。但如果你也有一個愛豆,不要懷疑自己,追星很正常,痴迷人皆有之,我們要辨別的是當中瘋狂的人群。
大多數時候,我希望你是個那麼普通卻又那麼自信的追星er,卷子做累了,考試沒考好,今天沒打榜,兜裡的錢買了必刷題沒法買專輯氪金了……
不管發生什麼,桌面上的易烊千璽、王一博依舊對你微笑,你默契地相信微笑中的肯定,相信能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或許你也有好些故事要講,
好多攻略要分享,
那麼歡迎向67投稿(稿費每千字50元起)
投稿郵箱:gaokao67@vip.163.com
(請以附件形式發送文章,
最好留下微信號,方便快速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