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向的孤獨症患者來說,外向是為了社會的需要,而孤獨則是為了自我的需要。他們習慣了帶給別人快樂,卻忘記了自己的孤獨和負面情緒。」
——夕言說
「在一群人狂歡時感到無言孤獨,在一個人孤獨時候感到平和舒適,不是自閉自卑,只是厭煩虛偽的面具人生,若要假惺惺地說,不如不說。這就是這樣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
其實,我也是一個外向的孤獨患者,症狀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明顯。
上高中的時候,我想所有人都一樣,喜歡成群結隊,就算是上個廁所都要手拉手。可上了大學以後,我發現自己開始變得內向。不是真的內向,而是越來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在人前的時候,我總是自信滿滿,開心開朗,可一到晚上關了燈,就會覺得孤獨感從四面八方湧來,有好多話想要傾訴,卻不知道該給誰說。
這樣的自己,抓到一個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就怎麼也不願意放手。
後來大學畢業工作以後,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可能是年齡大了,也可能是交際圈子越來越複雜,所以更是不知道該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
難過的時候,寂寞的時候,打開通訊錄,卻不知道哪一個人是自己能夠說說話的,更是沒有把握有一個人肯定會接自己的電話。這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一句詩,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於是,越不與人交往,就越害怕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就算是很好的朋友叫我出去,我的內心都有著隱隱預約的抗拒和恐懼。
這樣的自己,總是在各種喧鬧的場合裡覺得無比孤單,雖然拼盡全力的微笑,可卻覺得怎麼都無法融入人群。
其實,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孤獨患者。而且,看起來越是開朗,朋友越多的人,越是會有這樣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