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科工力量 ,作者懂點兒啥
科工力量
中國工業科技新聞的權威觀察家
各位好,我是觀察者網的董佳寧,這期節目我們來聊聊法國。近幾年網際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法國笑話,用以嘲諷法國人愛投降,主要就是二戰的表現過於荒誕。現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用「辱法」這個詞來概括玩這種歷史梗的行為,而且把「侮辱」的「辱」,換成了「乳製品」的「乳」,「乳法」。
說到「乳法」笑話,我可就不困了啊。先來兩個:售賣法國二戰步槍,就摔過一次,從未開火。還有,法國三色國旗很實用,復闢皇室舉左邊,發生革命舉右邊,對外戰爭舉中間。也有很多圖片類的,比如「法軍裝填穿甲彈」、「德軍士兵銷毀法軍軍火」、「1940年環法自行車賽」。當然,這種在別人傷疤上蹦迪的行為不太體面,我只能說,請你們加大力度。
不過歸根結底,法國笑話是一種文化輸出,但是這是誰的文化輸出,這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第一部分,我們先來看看「乳法」的起源。
最早的辱法梗可以追溯到英法百年戰爭時期,今天我們拍照合影時比的V字手勢反過來,把手背朝前,手心衝自己,就是英國人在戰爭中對法國人的侮辱性手勢。這一系列戰爭從1337年開始,直到1453年結束,打了一個多世紀。英法兩國之前就一直不對付,積怨已久,戰爭的伏筆,在300多年前就埋下了。
法國的貴族老爺們,經常喜歡橫渡英吉利海峽,跑到不列顛搞副業,搞成了就當了英國國王,徵服者威廉就是這麼起家的,而且英王還在法國留有封地,一時間是家大業大,富得流油。但是法國國王不樂意,寧這都佔領了英格蘭了,就別再惦記著那點法國封地了,這些地盤我要收回,先談判,文的不行就來武的。因此到了14世紀初,英國還握在手裡的地盤剩不了多少了。不過這些地區都比較富庶,法王一直虎視眈眈,總想著國土統一,這就成了一個導火索。
同時還有繼承權問題,1314年法蘭西國王腓力逝世,腓這個漢字,二聲,左邊一個月,右邊一個非常的非。根據王位繼承規則,子承父業,但腓力的兒子全死了,家族絕後。因此,繼承權就名順言正地落到了腓力的外孫頭上,然而這位外孫恰巧是英王愛德華三世。法國貴族不幹了,推舉腓力的侄子當了國王,腓力六世,1328年即位。英王愛德華三世很不爽,本來以為王冠能多戴一頂,結果就這麼飛了,實在不能忍。再加上兩國長期的經濟矛盾解決不了,就只能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了,於是就開始了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出了兩個早期乳法梗。其一,就是之前提到的反V字手勢。這源於戰爭中的英國長弓手,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給法軍造成了大量傷亡。法國人恨得牙痒痒,一旦抓到了英國長弓手,就要剁手指頭。因此每當英軍打了勝仗,就會向法國人炫耀自己完好的食指和中指,比一個反V手勢。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辱法手勢,而且後來不僅僅是辱法了,辱誰都能用,邱吉爾就經常衝著自己的政敵打這個手勢。還有一個電影,裡面出現了「自動辱法機」,是一個音樂盒,一上發條就會彈出反V標誌。
還有一個梗也與百年戰爭有關:法國人只能在女人,外國人,矮子的領導下打贏戰爭。其中,女人指聖女貞德,是百年戰爭時期的人物。在這位「奧爾良村姑」的領導下,法國人痛擊英國侵略者,收復了國土。但後來戰爭失利,貞德被俘,慘遭火刑。不過她的事跡流傳了下來,成為了「感動法國」著名人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勇士,後來被教宗封聖。
貞德十幾歲就領兵打仗,身邊還有猛將跟隨,比如拉海爾(La Hire)。這位老兄真的有點猛,帶著法軍從奧爾良一路砍到諾曼第,1437年光復巴黎有他,撲克牌上紅桃J的原型也是他。所以說,除了聖女和科西嘉的「矮子」,法國人也有能打的。對於貞德的軍事素養可能有爭議,但沒有爭議的是,她成為了法國的精神領袖,民族英雄,法國人抵抗侵略的象徵,一直為後世傳誦。
1453年戰爭結束,法國戰勝了英國,拿回了除加萊港外全部領土。但英法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怎麼都解不開。一時間,英國民間仇法情緒高漲,日常就是吃飯睡覺罵法國。後來英國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辱法的文化被帶往海外,但這一時期的辱法是一種仇恨宣洩,跟法國人投降關係不大,「愛投降」主要還是指法國二戰時期的表現。
第二部分我們就來講講,法國二戰幹了哪些荒唐事。法國二戰的表現,簡單來講一句話足以概括,銅牆鐵壁馬奇諾,一碰即碎法蘭西。法國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僅僅抵抗了40幾天,就投降了。整個法國戰役,德軍傷亡約16萬人,英法聯軍傷亡約226萬人,聯軍各類技術裝備的損失是德國的2-3倍。不過不愧是歐陸第一法蘭西,好歹還抵抗了40多天,看看別的國家,盧森堡3小時,丹麥4小時,荷蘭4天,比利時19天,波蘭36天。
挪威抵抗的時間比較久,兩個月。能抵抗這麼久,前提也是得到了英國的幫助。挪威最終沒有抵抗住,全境被佔領,但沒有像法國那樣主動投降。哦對了,還得提一下希臘,堅持了216天,是歐洲被佔領國裡堅持最久的,不過前160天,他們的對手是義大利……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是全世界公認的,裡面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這個我們以後再說。
二戰貢獻了了數不清的「乳法」素材,讓人不知道該從哪個說起。再上兩張照片吧,「巴黎的四季」和「法式軍禮」。法國輸得這麼快,是因為軍事思想落後,都1940年了腦子裡還是一戰那一套。這不能全怪法國將領,一戰法國確實靠著塹壕戰和密集重炮,耗贏了德國。
二戰時法國的決策層,基本不相信飛機和坦克能改變宏觀戰略。再加上二戰前法國經歷的經濟危機,和政治上的混亂,就選擇了保守的戰略。
另外,法國自身的戰爭潛力不如德國。經濟危機讓法國在世界的工業產值佔比從1930年的7.6%,掉到了1937年的4.3%,而隔壁德三是10.4%,工業能力是法國的兩倍。另外,當時法國的人口4100萬,德國戰前6000萬,吞併了周圍國家後達到8000萬。高盧雞很清楚,靠自己是打不過漢斯的,必須抱著英國佬的大腿,兩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加起來勉強壓德國一頭。
因此,修築馬奇諾防線的目的就好理解了,你看這碉堡它又厚又硬,你看這要塞它堅不可摧,而且修起來以後就不用那麼多常備兵了,省錢。如果真打起來,一邊靠銅牆鐵壁撐著,一邊動員就行了。如果再能讓隔壁負擔點修牆的錢,法國就能在整條國境線上,建立一座鋼筋混泥土長城,絕對能Make France Great Again!
但馬奇諾爛尾了,實在是沒錢了,只有德法接壤的部分修完了。不過國會老爺們也能接受,馬奇諾防線長達390公裡,德國人不可能從正面攻破,唯一的路線是走低地國家,比利時和荷蘭,都是緩衝帶,英國也不會坐視德國佔領這些國家,畢竟離自己家太近,得出兵。
到時候盟軍只要在比利時和荷蘭,重複一戰的絞肉戰就行了,而且在別人國土上打仗,自己不心疼。至於盧森堡?法盧邊境的阿登丘陵地帶難以行軍,德軍扛大炮,爬過來至少要10天,派點人看著就夠了。只要德軍敢犯秋毫,馬上就會遭受法棍毒打。所以奧地利、捷克被吞併,英法搞綏靖;德國入侵波蘭,從「波蘭起伏」到「毫無波蘭」花了36天,英法仍然坐視。
1940年5月10日,德國人終於決定rush法國了。一開始和盟軍想的一樣,德國兩路大軍,一路佯攻馬奇諾,一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盟軍微微一笑,這套路熟悉啊,已經贏了,大軍開赴荷蘭、比利時。但他們忽視了坦克的作用。坦克是英國發明的,應用在了一戰,法國鼓搗出了單炮塔布局,英法兩國的專家,還研究了裝甲兵軍事理論,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德國。
看到盟軍的動向,「元首」感動了,謝謝你們這些渣渣看不起我,古德裡安「衝鴨」!德國裝甲集群快速通過阿登山區,2天就開進法國,攻下了色當。色當之前就是法國的傷心地。1870年普法戰爭,也是德國的立國之戰,法皇拿破崙三世,科西嘉那位的侄子,御駕親徵,轉進如風,且戰且退,集體投降。拿三在色當,帶著6萬大軍被俘,法皇以身作則,大力開發投降文化,以至於讓法蘭西第二帝國亡了。
二戰算是梅開二度,法國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挖個坑把自己埋了。色當被攻破後,德軍強渡馬斯河,巴黎門戶洞開。此刻法國士兵仿佛先皇靈魂附體,「沒有誰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高呼Vive La France(France的法語和英語發音不一樣),然後舉起了雙手。這的確是,「沒有誰是一個人在戰鬥」,集體投降白給了呀。
但古德裡安只想快速突進,根本沒空管俘虜,無奈法軍投降人數太多,他只能用擴音器喊:「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放下武器,不要擋路。」現在想想,這可能是法國的拖延戰術,只要投降人數夠多,德國人就得派更多部隊去管,推進速度就會慢下來,高盧雄雞簡直太卑鄙了!
古德裡安突破中路後,德軍迅速向兩翼穿插,圍殲了大批部隊。6月13日,巴黎不設防,次日德軍開進巴黎,開戰僅30多天,法國首都易主,破了「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的魔咒。不過法軍還是很專業的,組織投降井然有序,154萬人被俘,軍紀絲毫不亂,不愧為「歐洲第一陸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馬奇諾防線雖然沒在戰爭中派上用場,但在戰後卻被重新啟用。冷戰時期,法國軍方接收了一部分設施,剩下的就拍賣了,改造成了酒窖、蘑菇農場、迪廳等設施。真是法國人民歡樂多啊,在這種「二戰恥辱柱」上喝酒蹦迪,簡直是一場狂歡!
剛講的內容不是在「乳法」,只是把法國幹過的事情,複述了一遍。不過法國還是有一些輝煌的歷史的,第三部分的內容,就來講講這個。
法國確立歐陸霸主的地位,是波旁王朝時期。16世紀末,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亨利四世,結束了長期困擾法國的宗教戰爭,給復興提供了基礎。他的兒子,路易十三執政後,領導法國贏得了三十年戰爭,確立了法國霸權。路易十三駕崩後,其子路易十四加冕為王,在位時間長達72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有著「太陽王」的稱號。他建立了君主專制,法國成為中央集權王國,地方貴族遠離封地,稅照收,但必在國王眼皮子底下住著。
雖然「太陽王」很能打,車翻了一眾歐洲反法勢力,但國庫撐不住了。到了18世紀,法國日漸西山。路易十五幹的不怎麼樣,財政問題解決不了,國家越來越窮,但王室貴族仍然生活奢靡。到了路易十六時期,高潮來了,179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法國大革命的爭議很大,雖然法國人民戰勝了封建君主,提出了天賦人權等西方普世價值觀,建立了民主政府,但是這些政府換屆比翻書還快,而且熱衷斬首。用的是斷頭臺,據說路易十六親自改良過,把鍘刀設計成了三角形,砍人更利落。然後大革命期間,就被送上去親身體驗了。法國斷頭鍘,國王用了都說好。
從1791年啟用斷頭臺開始,砍人根本沒停過。雅各賓激進派「恐怖統治」時期達到頂峰,三年內至少砍了6萬人。如果你是壓迫人民的貴族,「咔」,如果你是反革命分子,「咔」,如果你不認同雅各賓的理念,「咔」......不過斬人者,人恆斬之,雅各賓派的領導班子,最後也被「咔」了。
斷頭鍘的歷史悠久,名聲顯赫,甚至出口到了海外,納粹德國都在用。直到1977年在法國鍘了最後一個犯人,1981年才被禁用。因此,鍘腦袋成了一個「乳法」梗,被稱為法國的傳統藝能,刻進DNA了。
法國大革命成全了一位猛人,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剛出生沒幾天,科西嘉就併入法國了,嚴格意義上講,他出生時算外國人。拿破崙雖然年紀輕輕,但戰功顯赫,整個歐洲都被打得瑟瑟發抖,跪下叫爹。後來他發動霧月政變,徹底終結了法國大革命。1804年底稱帝,法蘭西共和國又變回了帝國。不過也不能算是封建復闢,拿破崙立憲了,頒布《民法典》,成為全世界立法的基礎和典範。
但王朝沒有永恆,拿破崙最後還是戰敗了。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佔領巴黎,波旁王朝復闢,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拿破崙遭流放。不過1815年初,拿破崙就逃了出來,獲得了舊部的支持,建立了百日王朝。但同年於滑鐵盧再度戰敗,又遭流放,6年後病逝。
這裡還誕生了一個「乳法」段子,經常用來損法國媒體,說他們見風使舵。拿破崙出逃後,計劃返回巴黎東山再起,他一路上收攏舊部,凱歌高奏。
當時某報紙頭條標題是: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茹安港登陸」;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臘斯前進」;第三天,「篡位者進入格勒諾布爾」;第四天,「波拿巴佔領裡昂」;第五天,「拿破崙接近楓丹白露宮殿」;第六天,「陛下將於今日抵達自己忠實的巴黎」。這家報社給拿破崙安上的頭銜,隨著他與巴黎距離的縮短,逐漸從壞變好。從一開始的「怪物」到最後變成「陛下」,人們見識到了法國媒體專業的業務能力,和強烈的求生欲。
不過這更像一個段子,而不是可考證的歷史,但用來形容今天的法國媒體也不過時。去年我國領導人訪問法國時,法國的報導到處都是「中國威脅論」,還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是搞政治輸出。當我國和空客籤了價值300億美元的商單後,媒體立即轉變風向,馬上支持中歐合作,大力讚揚「一帶一路」。這變臉速度,川劇都直呼內行。
這幾年,法國日子過得有點艱難。恐怖襲擊不斷,從2015年到今年,共造成270多人死亡。幾周前還出了一個斬首案,歷史老師被極端分子當街砍頭,非常令人震驚。同時黃馬甲運動愈演愈烈,2018年底開始鬧到現在,還沒結束。疫情也沒控制住,28日新增確診3.6萬人,累計確診128萬人,死亡人數超過3.5萬。總統馬克龍宣布,從10月30日起,第二次全國封城。局勢非常嚴峻,有點內憂外患的意思了。
歐洲和美英的關係也不太好,近期英國脫歐;法國這一邊呢,二戰後美國和法國一直就不對付。川普這幾年更是公開「乳法」說,「你們法國一戰二戰都太菜了,沒有美國參戰,早就開始學德語了」。去年年底,川普和馬克龍談話時問道:「你想要一些棒棒的IS戰士嗎?我可以給你,想要多少給多少。」同時,還表示有很多歐洲人前往敘利亞加入極端組織,法國要為此負責。馬克龍也是氣的夠嗆,沒少回懟。
喜歡【懂點兒啥】
get同款
「肝帝衛衣」↓↓↓
原標題:《都說"辱法辱法","辱法"到底是怎麼來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