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字仲,諡「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且聽他的故事。
晏嬰是春秋時為齊國的丞相,齊景公想為晏嬰更換住宅,說:「您的住宅鄰近鬧市,低溼狹窄而且喧囂,不能再住,還是換個乾燥高上的地方吧。」晏嬰辭謝說:「這宅子是我的祖居,我能繼承下來就很不錯了。而且接近市場,買東西方便,哪好再興師動眾蓋房呢?」等晏嬰出使晉國時,齊景公為他蓋了新房,回來已經蓋好了。晏嬰向齊景公回復使命後,又將新房改為舊時的樣子。他說:「諺語講:『不看宅子,要看鄰居。』人們都要選擇鄰居,否則不利,這是古來的教導。我怎敢違背呢?」終於仍恢復舊宅。

從這個故事表面來看,是晏子有"擇鄰而處"的美德。其實是為官清濂,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的品質,知道韜光養晦。拆新房而重建舊房是警誡自己永遠持守"節操"
居功自傲,不知道韜光養晦說不定是要為自己帶來禍害的!
齊景公豢養了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他們就三人就是如此為自己帶來禍害的。
這三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彼此互壯聲勢。由於自恃武藝高,功勞大,他們非常驕橫,不把別的官員放在眼裡,甚至對晏子也不夠尊敬。
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齊景公同意了。
晏子經過齊景公同意後,晏子就乘機請齊景公賞了兩個桃給他們,讓他們三個論功食桃。因為晏子知道他們三個人肯定會因功而爭桃,因桃而據功力爭的。果不其然,三人所作所為在晏子意料之中。等他明白過來悔恨不已,繼而撥劍自刎。這就是《二桃殺三士》的成語故事。
三位勇士為桃爭功而自刎,令人唏噓不已。為此爭論很多,褒貶不一。有的說晏子陰險,有的說三位勇士講義氣不願一人獨活等等。但不管怎麼說禍根是他們自己埋下的。如果他們不居功自傲晏子和齊景公也不會動了殺心。
晏子是這樣評價他們三個地: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是的,他們應該是內能禁暴,外能拒敵,對國家作出貢獻的人啊!
得之為寵,失之為辱。為桃爭功是為了爭寵,是因為太在意得寵,所以失去便以為受辱,故而撥劍自刎。
老子說:受寵若驚,貴大患若身大概就這意思吧!
若和晏子一樣,拆新屋而重建舊屋,擇鄰而處,懂得韜光養悔也不會有大患在身啊?
貴大患若身的意思是,害怕大患就若害怕失去身體一樣。那麼如果愛護國家,愛護人民若同愛護我們身體一樣,哪裡又有什麼禍患呢?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致力於我們的事業,報效於社會,而不是過分得愛惜財富,對欲望有節制,懂得謙虛禮讓。保持這樣的品德若同愛惜我們身體一樣,那麼我們也沒什麼後患之憂了。
老子用"道"告訴我們:知其榮,守其辱,是為天下谷。可謂恆是古不變的至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