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8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2021-01-08 意拙書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回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

深知清明之德,卻能安處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就能長葆美德而無過失,並與道合一。

深知榮耀之理,卻能安處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璞歸真。

樸為道體,器為道用,聖人守其體而順其用,是「太上」的大智慧。因此,大手筆的製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損害原材料的。

老子的啟示(一):知雄守雌

要知道「知其雄,守其雌」的意思,就要明白「雄」的概念。從我們以往的經驗來看,第一句往往是老子重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雄可以理解為剛、為動、為先,「雄」不僅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符號。

知道了「雄」的意思,向相反的方向去尋找,就是「雌」。老子是逆向思維的絕頂高人,「有為」與「無為」,「動」和「靜」,「曲則全」,這些思維要表達的是,一切事物發展到一定條件都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老子認為循環往復才能達到「道」的圓滿。

同樣的思想他一直都在闡述,就如《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是「道」,我們可以描述,但是描述的不是永恆的道,只是每個人自己看「道」的角度,所以即使給一個「名」的定義,也同樣是我們有限的邏輯中某一個角度。

我們在讀老子經典的時候,並不是理解一種具體的概念,或者是學習一門技術,要努力跟隨老子那浩瀚如海的智慧,感悟他的精神思想。

雖然這些話對本文的解讀並沒有直接的意義,但是就如老子所說:「大制不割」,道的理解是整體性的,不可以分割。

「知雄守雌」,是典型的老子逆向思維,知其動則守靜,何以知?因為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簡單說,知道了什麼是動、什麼是剛、什麼是有力,但是要在靜中有動,柔中有剛。

日常中做事,時常有激動、悲傷、沮喪、快樂的情緒,情緒的起伏是動態的,但是要在靜中觀察與思考事情的本身、主要矛盾,假如隨著自己的情緒波動去做事,就會離本來的真相越來越遠。

很多人在股市裡投資,股市最不缺的就是漲停股,天天都有此起彼伏,有一些新入市的人,認為只要自己不停的買到漲停股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跟隨著自己的情緒追漲殺跌,時而歡樂時而難過。

歡樂的時候追漲,難過的時候「割肉」,忙忙碌碌一場,反而虧的本金都所剩無幾。這就是因為沒有做到「知雄守雌」,你看到它漲停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做錯誤的判斷。

正確的方法是冷靜下來去看看漲停背後的邏輯,是因為公司基本面的改善,還是因為莊家跟隨熱點的惡意炒作,只有弄明白更深刻的邏輯看到背後的真相,才能決定是否交易。

「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暴風驟雨這樣的自然能量是「雄」,而「雄」的力量過度,必然會轉為「雌」,老子從來不對立「靜」「動」兩種能量,它們之間會不斷的轉換。

「水往低處流」,高山上的水會流向低處,最終會匯聚到大海,「水低則成海」。

如果能達到「水低成海」的境界,自然「常德」不離,所謂「常德」,可以理解為「知常」是一種德,「知常」在我們的解讀中出現的頻率非常多。

知為知道,「常」為自然規律。訓練觀察萬物演化發展規律的思維,才可以「與道合」。用夫子的話說:「隨心所欲,不越規矩」,自由永遠是相對的,沒有忘乎所以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持此「常德」,總不偏離,就會變的像嬰兒一樣純粹、無私,由此可見老子也許在此處有有暗喻長生不老,返老還童的美好願景,但更確切的表達了嬰兒本性醇厚、完美,以柔弱對待這個世界的特性。

老子的啟示(二)知白守黑

上一句是「知雄守雌」,這一句講:「知白守黑」,雄雌可以簡單一點理解為剛柔,靜動。白與黑也可以略微粗獷的理解成善於惡,陽與陰。

海德格爾說:「所有的黑暗、掙扎、毀滅都是光明的前夜,為了創造光明黑暗是必須的」,由此他又說了一句影響後世頗深的話:「當你無限接近死亡的時候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誰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變的更嚴肅,當面臨失去的時候都會倍加珍惜,進而會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也就是海德格爾經常提到的「本真的存在者」。

黑與白是對立的兩個屬性,但是黑白就像雌雄,不僅是獨立對立的,而且可以互相轉換,存在於整體的循環當中。

「知白守黑」是一種思維模式,是思考天下萬事萬物的方法,黑與白是相對屬性,所以沒有黑就不會有白,知道什麼是壞的,才能知道什麼是好的,就像棋盤上,看懂了白子,才能下好自己的黑子。

遵守「知白守黑」的思維,「常德」就不會有偏移,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在投資的時候,知道什麼是好的,知道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的自然規律,你就知道怎麼樣去等待,當然是在大跌之後去找本就是這個市場裡最好的標的,會漲就會跌,這是自然規律,不會有偏差,所以不是不會做投資,而是沒有體會到「知白守黑」。

我們討論任何事都會涉及到人性,所以看懂了人性也就明白了事物的規律,明白了規律就會做事,會做人,能成就自己。

明白、遵守「知白守黑」的方式,就能讓「常德」不偏差,就能讓生命回歸於最高級的「無極」境界,到達「至善」。

老子的啟示(三)知榮守辱

「知榮守辱」先難後易,既然懂的了「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這樣的頂級思維,「知榮守辱」就是一個次第的目標,順其自然就做到了。

人們都喜歡光榮、榮耀、成功的亮麗,有的人甚至為了表面的光芒,不惜說假話,做假事,帶著面具生活,但是沒有真正的能力、實力,這樣的光芒是短暫的,無法持續的。

如果想有真正的光芒四射的榮耀,就必須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甘於寂寞,做更多的努力、吃更多的苦,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每個成功背後都是沉甸甸的付出和努力,這是自然法則,不會因為任何主觀想法而改變。

「知榮守辱」的第二層意思,在榮耀到達頂峰的時候要懂的急流勇退,要「守辱」,凡事物極必反、月滿則虧,這是也是天道。

有了第二層意思,還要講一層意思,知黑守白,知榮守辱,前提都在一個「知」上,這是細節,沒有無根的樹,也不會有無源頭的河流,想做到「守辱」首先做道「知榮」。

沒有榮,何談守辱,那不是成了自我安慰,和消極懶惰。如果真是那樣豈不是成了老子教人懶散度日,不求上進。這絕然是不能夠的,老子說的很清楚,先做到「知」,才去守。知並不是知道,而是能做到。

「知雄守雌」,要努力變的有力量,但是有了力量不會恃強凌弱,不會用力量做壞事,這才需要「守雌」的思維來約束,約束住了,心思透徹了,力量會越來越大,如果沒有約束,力量終究會稱為災難。

同理「知榮守辱」,通過努力,自強不息,擁有了可以綻放光芒的榮耀,才談的上「守辱」,否則榮尚且為無,何以守辱。那不是成了空想與妄想。

懂的「守辱」之道,才能「有容」,寬闊的胸懷把榮和辱都包含進去了,這是老子說的「谷」,有了「谷」的無限包容,就能返璞歸真,這個「真」就是老子說的「常德乃足」,思維進步,做到了這個程度,才能「乃足」,就能「返璞歸真」。

為溪~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式~不忒~復歸於無極

為谷~乃足~復歸於樸

個人思維的建設,心性的修養,從這三個層次去探索,最終會做到樸實無華。人性本來樸實,是被後天的妄念、妄行影響才變的不樸實。回歸本來的樸實,就是得「道」。

老子的啟示(四)返璞歸真

「樸散則為器」,術由道生,樸實無華的道解散開就成了就了萬事萬物的術,術為技術,是具體應用。此處器與術同,夫子說:「君子不器」,真正的君子是明道的,在術的背後和深處,都包含著著自然的規律,君子是按照自然規律來行事做人,所以君子必然沒有器的束縛。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用器的時候是以「樸」為管之長的,簡單說是以器背後的「道」為核心,手中用器而心中有「道」。你明白了規律,深層測邏輯,學技術的時候自然會比別人理解的深刻,應用的更加精妙。

所以聖人又說「大制不割」,直面意思是做大製作不要刻意的分割,好的製作是還原材料本身具有的自然之美。

言外之意是不要在次要矛盾上糾纏不清,要抓住主要的那個矛盾和規律去思考。萬事萬物都有內在的規律在支配它的運坐,要學會靜觀察,觀什麼?觀其「樸」,還原「道」的本來面貌。

相關焦點

  • 知其榮,守其辱
    晏嬰是春秋時為齊國的丞相,齊景公想為晏嬰更換住宅,說:「您的住宅鄰近鬧市,低溼狹窄而且喧囂,不能再住,還是換個乾燥高上的地方吧。」晏嬰辭謝說:「這宅子是我的祖居,我能繼承下來就很不錯了。而且接近市場,買東西方便,哪好再興師動眾蓋房呢?」等晏嬰出使晉國時,齊景公為他蓋了新房,回來已經蓋好了。晏嬰向齊景公回復使命後,又將新房改為舊時的樣子。
  • 道德經,陰陽並舉;知白守黑的處世哲學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上一章老子通過舉例說明,善行,善言,善關閉,善計數,然後總結出了貴師,愛資。那麼這一章,究竟講了些啥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道德經》原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道德經》之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道德經》之二十九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
  • 《道德經》帶注音版
    點擊下方原文連結即可下載《道德經》帶注音版文檔                    道德經
  • 道德經原文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念誦注音版》
    《道德經》重點注音按語:此《道德經》文本,以通行的王弼本為底本,對極少量確定為誤之字句,主要根據郭店竹簡本、北大漢簡以及參考帛書本等其他版本而加以修改,並且做了重點注音。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本篇學習摘要】本篇對比學習《姬氏道德經》道經卷中節,本節主體內容對應於《老子道德經王弼注》第六、五十二、十五和十六章。為體現經典完整性,對比學習不具體分章展現,首先介紹《姬氏道德經》道經卷初節原文和姬英明先生解讀,其次介紹《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原文及解讀。《姬氏道德經》道經卷(中節)及解讀道恆①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之能臣。侯王②若守之,萬物將自賓。
  • 《道德經》第38章:德在篤行其厚實,不在懸談其薄華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所謂「上德」指的是天,天無好惡,一切善惡皆在天下顯現,為天所包容,所以,天之德乃是「生生」之意,這是天生萬物,乃是「有德」;所謂「下德」指的是人,人之所以「不失德」是因為「無德」,「無德」是「不標榜德」,心中沒有個為了德而表演的樣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王弼版道德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hé),能為雌乎?
  • 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老子在第15章中說「曠 兮 其 若 谷 」虛懷若谷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上德虛空,無為,柔弱,謙讓,謙虛,處下,能包容一切,所以謂之「上德」,而上德常常表現出來的狀態卻是謙虛,處下,就好像低下山谷一樣,那麼廣德和建德怎麼解讀呢,有的學者解釋說是廣大的德性,剛健的德性,這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廣大能說得通,剛健卻總覺有些牽強;本章前面說到建言,後面又說到建德,很明顯,
  • 道德經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十 三 章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不 貴 其 師 , 不 愛 其 資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第 二 十 八 章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
  • 老子《道德經》全文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拼音注音版31到50章
    第 三 十 七 章 無 為 dào chánɡ wú wãi ãr wú bù wãi hïu wánɡ ruînãnɡ shǒu wàn wù jiānɡ zì huà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萬 物 將 自 化 。
  • 讀書——道德經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老子的道德經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 呂純陽高維解讀《道德經》
    沅幼從庭訓,即受此經,每苦捫燭測蠡,未宣要,丙辰下第,西歸道出,,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界,以《道德經解》,予受而讀之,如啟琅環而遺身世也。獨念儒服緇流,各是己見,黃老六經,自昔分門,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諸梨棗,俾知老子德盛化神,不廢人紀,可以廓清談偽,託諸說之謬,若夫立功妙典,即是存養微言,符錄丹章,用驅陰陽,炎疹苟屬,解人必能辨其真偽,又無俟沅之蝶蝶也。
  • 九維易:《道德經》全文,快收藏吧
    《道德經》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