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回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
深知清明之德,卻能安處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就能長葆美德而無過失,並與道合一。
深知榮耀之理,卻能安處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璞歸真。
樸為道體,器為道用,聖人守其體而順其用,是「太上」的大智慧。因此,大手筆的製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損害原材料的。
老子的啟示(一):知雄守雌
要知道「知其雄,守其雌」的意思,就要明白「雄」的概念。從我們以往的經驗來看,第一句往往是老子重要表達的核心思想。雄可以理解為剛、為動、為先,「雄」不僅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符號。
知道了「雄」的意思,向相反的方向去尋找,就是「雌」。老子是逆向思維的絕頂高人,「有為」與「無為」,「動」和「靜」,「曲則全」,這些思維要表達的是,一切事物發展到一定條件都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老子認為循環往復才能達到「道」的圓滿。
同樣的思想他一直都在闡述,就如《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是「道」,我們可以描述,但是描述的不是永恆的道,只是每個人自己看「道」的角度,所以即使給一個「名」的定義,也同樣是我們有限的邏輯中某一個角度。
我們在讀老子經典的時候,並不是理解一種具體的概念,或者是學習一門技術,要努力跟隨老子那浩瀚如海的智慧,感悟他的精神思想。
雖然這些話對本文的解讀並沒有直接的意義,但是就如老子所說:「大制不割」,道的理解是整體性的,不可以分割。
「知雄守雌」,是典型的老子逆向思維,知其動則守靜,何以知?因為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簡單說,知道了什麼是動、什麼是剛、什麼是有力,但是要在靜中有動,柔中有剛。
日常中做事,時常有激動、悲傷、沮喪、快樂的情緒,情緒的起伏是動態的,但是要在靜中觀察與思考事情的本身、主要矛盾,假如隨著自己的情緒波動去做事,就會離本來的真相越來越遠。
很多人在股市裡投資,股市最不缺的就是漲停股,天天都有此起彼伏,有一些新入市的人,認為只要自己不停的買到漲停股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跟隨著自己的情緒追漲殺跌,時而歡樂時而難過。
歡樂的時候追漲,難過的時候「割肉」,忙忙碌碌一場,反而虧的本金都所剩無幾。這就是因為沒有做到「知雄守雌」,你看到它漲停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做錯誤的判斷。
正確的方法是冷靜下來去看看漲停背後的邏輯,是因為公司基本面的改善,還是因為莊家跟隨熱點的惡意炒作,只有弄明白更深刻的邏輯看到背後的真相,才能決定是否交易。
「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暴風驟雨這樣的自然能量是「雄」,而「雄」的力量過度,必然會轉為「雌」,老子從來不對立「靜」「動」兩種能量,它們之間會不斷的轉換。
「水往低處流」,高山上的水會流向低處,最終會匯聚到大海,「水低則成海」。
如果能達到「水低成海」的境界,自然「常德」不離,所謂「常德」,可以理解為「知常」是一種德,「知常」在我們的解讀中出現的頻率非常多。
知為知道,「常」為自然規律。訓練觀察萬物演化發展規律的思維,才可以「與道合」。用夫子的話說:「隨心所欲,不越規矩」,自由永遠是相對的,沒有忘乎所以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持此「常德」,總不偏離,就會變的像嬰兒一樣純粹、無私,由此可見老子也許在此處有有暗喻長生不老,返老還童的美好願景,但更確切的表達了嬰兒本性醇厚、完美,以柔弱對待這個世界的特性。
老子的啟示(二)知白守黑
上一句是「知雄守雌」,這一句講:「知白守黑」,雄雌可以簡單一點理解為剛柔,靜動。白與黑也可以略微粗獷的理解成善於惡,陽與陰。
海德格爾說:「所有的黑暗、掙扎、毀滅都是光明的前夜,為了創造光明黑暗是必須的」,由此他又說了一句影響後世頗深的話:「當你無限接近死亡的時候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誰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變的更嚴肅,當面臨失去的時候都會倍加珍惜,進而會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也就是海德格爾經常提到的「本真的存在者」。
黑與白是對立的兩個屬性,但是黑白就像雌雄,不僅是獨立對立的,而且可以互相轉換,存在於整體的循環當中。
「知白守黑」是一種思維模式,是思考天下萬事萬物的方法,黑與白是相對屬性,所以沒有黑就不會有白,知道什麼是壞的,才能知道什麼是好的,就像棋盤上,看懂了白子,才能下好自己的黑子。
遵守「知白守黑」的思維,「常德」就不會有偏移,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在投資的時候,知道什麼是好的,知道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的自然規律,你就知道怎麼樣去等待,當然是在大跌之後去找本就是這個市場裡最好的標的,會漲就會跌,這是自然規律,不會有偏差,所以不是不會做投資,而是沒有體會到「知白守黑」。
我們討論任何事都會涉及到人性,所以看懂了人性也就明白了事物的規律,明白了規律就會做事,會做人,能成就自己。
明白、遵守「知白守黑」的方式,就能讓「常德」不偏差,就能讓生命回歸於最高級的「無極」境界,到達「至善」。
老子的啟示(三)知榮守辱
「知榮守辱」先難後易,既然懂的了「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這樣的頂級思維,「知榮守辱」就是一個次第的目標,順其自然就做到了。
人們都喜歡光榮、榮耀、成功的亮麗,有的人甚至為了表面的光芒,不惜說假話,做假事,帶著面具生活,但是沒有真正的能力、實力,這樣的光芒是短暫的,無法持續的。
如果想有真正的光芒四射的榮耀,就必須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甘於寂寞,做更多的努力、吃更多的苦,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每個成功背後都是沉甸甸的付出和努力,這是自然法則,不會因為任何主觀想法而改變。
「知榮守辱」的第二層意思,在榮耀到達頂峰的時候要懂的急流勇退,要「守辱」,凡事物極必反、月滿則虧,這是也是天道。
有了第二層意思,還要講一層意思,知黑守白,知榮守辱,前提都在一個「知」上,這是細節,沒有無根的樹,也不會有無源頭的河流,想做到「守辱」首先做道「知榮」。
沒有榮,何談守辱,那不是成了自我安慰,和消極懶惰。如果真是那樣豈不是成了老子教人懶散度日,不求上進。這絕然是不能夠的,老子說的很清楚,先做到「知」,才去守。知並不是知道,而是能做到。
「知雄守雌」,要努力變的有力量,但是有了力量不會恃強凌弱,不會用力量做壞事,這才需要「守雌」的思維來約束,約束住了,心思透徹了,力量會越來越大,如果沒有約束,力量終究會稱為災難。
同理「知榮守辱」,通過努力,自強不息,擁有了可以綻放光芒的榮耀,才談的上「守辱」,否則榮尚且為無,何以守辱。那不是成了空想與妄想。
懂的「守辱」之道,才能「有容」,寬闊的胸懷把榮和辱都包含進去了,這是老子說的「谷」,有了「谷」的無限包容,就能返璞歸真,這個「真」就是老子說的「常德乃足」,思維進步,做到了這個程度,才能「乃足」,就能「返璞歸真」。
為溪~不離~復歸於嬰兒
為式~不忒~復歸於無極
為谷~乃足~復歸於樸
個人思維的建設,心性的修養,從這三個層次去探索,最終會做到樸實無華。人性本來樸實,是被後天的妄念、妄行影響才變的不樸實。回歸本來的樸實,就是得「道」。
老子的啟示(四)返璞歸真
「樸散則為器」,術由道生,樸實無華的道解散開就成了就了萬事萬物的術,術為技術,是具體應用。此處器與術同,夫子說:「君子不器」,真正的君子是明道的,在術的背後和深處,都包含著著自然的規律,君子是按照自然規律來行事做人,所以君子必然沒有器的束縛。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用器的時候是以「樸」為管之長的,簡單說是以器背後的「道」為核心,手中用器而心中有「道」。你明白了規律,深層測邏輯,學技術的時候自然會比別人理解的深刻,應用的更加精妙。
所以聖人又說「大制不割」,直面意思是做大製作不要刻意的分割,好的製作是還原材料本身具有的自然之美。
言外之意是不要在次要矛盾上糾纏不清,要抓住主要的那個矛盾和規律去思考。萬事萬物都有內在的規律在支配它的運坐,要學會靜觀察,觀什麼?觀其「樸」,還原「道」的本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