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
得分5.9分
1.奇愛博士7分
電影學者、影評人。
此片勝在感情真摯,敘事上在傳統穿越模式上,增加了創新之處(母女雙穿越,從而形成更強的催淚彈效果),片中有幾處喜劇包袱設計也是相當不錯的。不足之處是,情節較為鬆散,像是段子和小品的集結,觀影體驗略感冗長。
2.耳朵7分
「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
贏在足夠真誠,說實話真誠已經是現在院線電影很難得的品質了。在情感真摯的前提下,說實話都沒空去想是不是有什麼深層次的東西。導演就算只是按自己的思念來拍,也默默地揭示了一些時代問題,算是一種無意識創作了。
3.LOOK6分
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倒有點像是大陸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純真情感、純真年代的想像性投射。想像中母親、女兒關係的重頭再來,等價於政府、人民關係的重頭再來(改革開放),都算兩廂情願。選角、包袱、節奏明顯都經過反覆計算,成功擊中春節檔觀眾。算合格商業產品,但談不上高級。
4.閔思嘉6分
影評人。
導演手法有力不從心之處,八十年代太嶄新了,好在真誠,看得到對母親的愛。最後的反轉是全片重點,但前面鋪墊太少,導致後面的反轉有些生硬。我沒有那麼感動,可能是因為「我總以為我媽是個中年婦女,卻忘了她還有少女的時候」這樣的敘述觸動不了我,但也理解這樣的敘述會觸動很多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可能確實是建立在某種中國家庭生態上的喜劇/悲劇/家庭情節劇。這個喜劇/哭點的背後,是一代代母親奉獻/削弱女性特質/為孩子付出所有鋪下的情感基礎。我們看完片子後希望自己成為穿越後的賈玲,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另一個賈玲吧。
5.妖靈妖6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賈玲獻給母親的祭品,私人體驗的完整表達,讓一切瑕疵都抵不過這種近似獨立電影創作狀態的一意孤行和真情流露。
6.開寅5分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學者。
比較精彩的一段是沈騰上臺表演二人轉,但臺下觀眾都被熱血沸騰地感動了這一場,對情緒錯位的使用能看出電影創作者對舞臺喜劇的理解有點周星馳的勁頭在裡面。但小品串聯加嚎啕大哭以眼淚衝刷銀幕的組合實在不能稱之為電影。華語電影能留給母子情的眼淚體量就只有三十多年前的《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麼多,剩下的都有點相形見絀,這也意味著單純刷眼淚除了把所有人物都扁平臉譜化之外沒什麼意義。華語電影界只有周星馳具備把悲劇拍成喜劇的作者能力,他悲喜劇的著眼點皆是瞬間情緒的凝聚捕捉發散和釋放,而非對一段外在物理關係的糾結纏繞左思右想生死不舍。前者是電影,後者再惹笑好哭,也還是小品。
7.賽人4分
影評人。
最初看賈玲的這個小品時,就覺得它還不夠豐富。像以前朱軍主持的《藝術人生》。只要一說你對不起人,或人對不起你,你就會落淚。電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它明白所有的穿越是要進入歷史,也帶出改寫歷史的不可能。全片動情或冷冽的地方都在於此。
逢年過節,不少人會遇到催婚的情境。那麼本片最大的敘事動力,也來自於「催婚」。神奇的是,女兒並不關心母親為什麼會愛上父親,她是按照最通行的社會趨同,在為母親積極地張羅,她是把自己的幸福觀凌駕到母親是否幸福這樁事情上來。與其說她在改變母親的命數,不如說她想重寫自己庸常的「現在」。這和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婚戀訴求,並無二致。好在,影片最後打破了這個閉環系統,但它仍然沒有傳遞出,幸福與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與社會規範和他人的目光無關。能與所有人分享的幸福,不叫幸福。
在片尾,我們是能看到父親,但我們看不到一個愛父親的女兒,頗為令人遺撼。
劉佳、張小斐、賈玲,我老早之前,就很喜歡了。這電影也像她們一樣,討人喜歡。但在喜歡之後,還能蕩滌些什麼,就會更令人心曠神怡,讓人深感此地甚好,此時甚妙。
2021年往期院線片評分:
2021上海藝術電影聯盟:
法國電影大師展
2015-2020回顧
2019年放映回顧
2018年放映回顧 | 2017年放映回顧
2016年放映回顧 丨 2015年放映回顧
上海·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長按二維碼關注電影山海經
業務聯絡請添加:ledou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