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半島網5月22日訊一場突然而來的疫情,讓人們紛紛在家中「宅」起來,生活節奏被打亂,飲食也不規律。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門診迎來的許多膽囊結石伴有膽囊炎發作的病人。
40多歲的王大叔,多年前查體發現膽囊結石,沒有在意,右上腹疼痛曾時不時地發作。這次他到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行CT和彩超檢查,發現膽囊已經變成「葫蘆」狀,「葫蘆」的上半部分還包裹有結石,下半部分則形成一個相對正常的「小膽囊」。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膽囊腺肌症。王大叔聽了也是滿心疑問,本來就是膽囊結石,怎麼又成了膽囊腺肌症?
隨著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保膽手術的增多,對各種膽囊病變的觀察和研究也進一步深入發現,除了常見的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膽囊病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就診的病人中,這就是膽囊腺肌症。
肝膽外科朱武暉主任表示,膽囊腺肌症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為膽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種,以慢性增生為主,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認為是膽囊壁上一種組織成分發生過度增生的結果。正常膽囊黏膜下,由於上皮組織下陷而形成羅阿氏竇,它一般不到達肌層,在有腺肌增生病時可見黏膜肥厚增生,羅阿氏竇數目增多,擴大成囊狀,深入肌層,甚至可深達近漿層,形成黏膜內憩室。囊內易瘀膽,繼發感染可產生囊內微結石,又稱壁內結石。囊的形態不一,可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其直徑可自針尖大小至8-10mm左右。
膽囊腺肌症並無特異性症狀,可有右上腹痛等等類似膽囊炎、膽石症症狀,傳統治療方法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主。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根據內鏡微創保膽的最新技術指南,開展了微創膽囊部分切除手術,對於符合條件的膽囊腺肌症病人,局部切除病灶,保留仍有功能的部分膽囊。達到了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同時,保留膽囊的目的。王大叔接受了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膽囊部分切除術、膽囊取石術,手術成功,「葫蘆」膽囊的病變部分被切除,病理切片證實為膽囊腺肌症,而另一部分正常的膽囊,則被保留了下來。王大叔術後恢復順利,因為是微創手術,只有三個鑰匙孔大小的切口,術後一天即可下床走動,五天後順利出院。
朱主任提醒大家,上腹部疼痛,特別是右上腹疼痛,看似是小病痛,卻有可能引發膽囊結石、息肉、膽囊炎、膽囊腺肌症等諸多病變。如今醫院就診條件便利,一個簡單的彩超檢查就能發現這些膽囊的病變,無論是結石、息肉還是腺肌症,早診斷、早治療,都是最佳的選擇。最容易保膽成功的是沒有炎症的膽囊,而不是一拖再拖已經反覆發作膽囊炎的膽囊。
通訊員 張弘 大眾報業·半島網記者 孫貼靜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