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配圖。這篇文章純粹寫給自己和我愛的康熙。】
蔡康永突然說他要走。
心裡咯噔了一下。
一種近乎委屈的酸楚情緒,毫無預警地就泛濫開來。
就像第一次被家長送到大學門口的孩子,他們轉身就走,說從此你要學會一個人生活了。
脫離束縛是有興奮感的,但很多人亦會不舍。
人生總是離不開成長,我們花了一輩子時間,悟到的無非就是兩個字:捨得。
但這一輩子裡,更多讓我們放不下的,就是「捨不得」。
成長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殘酷地屠殺童話的過程。
我看《康熙來了》有十二年。
集集不落。
有人不可置信地說,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沒覺得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很多人追阿妹演唱會也是一場不落,劉德華這些年出了那麼多專輯也多的是他的粉絲每張都買,十二年只是一個聽起來很蠻長的時間,但真要回憶過去,你不會記得太多明確的細節,往往都會覺得時光荏苒,一瞬之間已經到了這個歲數。
我其實記不得《康熙來了》開播至今的準確年頭,蔡康永在微博裡說了是十二年——
我才驚訝地發現: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嗎?
在那些因為初嘗人生煩惱而鬱鬱寡歡的日子裡,臺灣綜藝節目一度是我的精神補劑。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不是高明的節目,可是在曾經的歲月裡,很多藝人都在節目裡很拼命,吳宗憲的反應極快,絕不是在《奇葩說》裡表現的那樣前言不搭後語,跟柳翰雅和楊丞琳的組合,至今仍是我心中的黃金鐵三角。
更往前一點,《超級星期天》也好笑,庾澄慶、黃子佼、卜學亮都是有腦子的人,裝成沒有腦子的是黃嘉千,她也不經常出現,可是裝瘋賣傻很拿手。
因為《康熙來了》,我也會追著所有徐熙娣的節目看,告別《娛樂百分百》那集她又笑又哭,我也跟著哭個不停,那時也不知道自己哭個什麼勁,就感覺總是會看的節目,最熟悉的人要離開了,就真心捨不得。
後來連《大小愛吃》我也沒錯過,我至今最拿手的紅燒肉,做法就是學自羅霈穎上《大小愛吃》的那一集。
記憶中那集去探班的Makiyo還被拖上臺試吃,誇讚的句式是:「好有深度的紅燒肉!」
節目無疾而終,如同所有在臺灣綜藝節目體系中耗盡了生命力的其他節目一樣,收視率就是它們被迫終結的鶴頂紅。
這些年大陸綜藝節目越做越大型,臺灣電視行業干著急也沒辦法,大陸的節目製作公司有的是辦法招商砸錢,動輒上億的製作經費,連林青霞也能請來拉飛機,臺灣綜藝只能望而興嘆。
「康熙」裡有一把紅沙發,即便在最如日中天的年代,他們也只能用紅沙發接待貴客——讓她們去大草原給牛擠奶?
想都不敢想。
可我仍愛看小S千篇一律的搞笑方式:覺得自己最美啊,總要搶在場所有女星風頭啊,動輒吃男嘉賓豆腐啊,提到酒就會很High啊,
這麼多年來,她總是會以挖苦林志玲做笑點,劉真上節目也總值得期待——「劉真老實你的舞技真的需要加強」,這是每回說出來都會引發全場大笑的話。
她愛聽鬼故事,喜歡開同志玩笑,在節目裡甚至還創造出了一個小本本,讓嘉賓把大八卦當事人的名字寫給她看——後來有了陳漢典,這些名字最後都會被他吃進肚子裡。
她誇張的顏藝,至今都組成了微信裡最常用的表情包。
蔡康永是真的寵她。
什麼話都讓她說,遇到真的不合適的,他會溫和地幫忙用好聽的詞語修飾成不會惹出麻煩的句式,在最嚴峻的時候,他也會知道尺度和分寸,微笑打斷她的話頭,讓很多話題適可而止。
小S常常會話說到一半就看著蔡康永:「就是……你知不知道……我那個意思……」
蔡康永就會心知肚明地點點頭,幫她把不會表達的話,用更平和的語言說出來。
他需要她來搞熱場子,
她也需要他來坐掌大局。
這倆人是絕妙的組合,在整個華語娛樂圈,你都找不到另一對。
我是通過《康熙來了》才認識那麼多臺灣藝人的。
王彩樺,殷琦,羅霈穎,小甜甜,王尹平,潘嘉麗,瑤瑤,瑪格莉特,況明潔,豆花妹,黃鐙輝,趙正平,李妍瑾,Gigi,艾力克斯,穆熙妍,吳依霖,林葉亭,米可白,小Call,以琳,佩佩,雨柔,劉伊心,宋新妮,小禎,曲家瑞,楊青倩,鐵人,陳志強,王思佳,佩甄,陳德烈,袁艾霏,浩子,阿翔,林立雯,大野,湘怡,汪建民,阿本,高山峰,吳怡霈,王思平,何嘉文,倪雅倫……
光名字就可以回憶起一大堆。
《康熙來了》並不是什麼規模龐大的節目,但有笑有淚有人情味兒,每個人的個性在這裡都看得到,「通告藝人」很辛苦這件事,也讓我看得到光鮮行業背後的落寞與殘酷。
蔡康永和徐熙娣,他們輕描淡寫地花了十二年,說完了眼下的這個臺灣娛樂圈。
很多人說,這些年《康熙來了》越來越不好笑了。
不是不好笑了,是我們越來越難笑了。
小時候覺得特別滑稽的《家庭滑稽錄像》,現在看來就是幼稚的胡鬧;趙本山早已不被期待,甚至連《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這種剛出現時笑翻無數人的喜劇,都換不到我們的笑聲。
我們習慣了小S的搞笑套路,看著她從還沒學會收住的少女成長為知道有些話不該說的人母,那些關於她家庭不和的風言風語也是她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們看多了陳漢典的荒謬搞怪,從剛加入的青澀到後來的老油條,帶女生去MOTEL的新聞被小S笑了好幾年,卻也證明著再怎麼看起來沒心沒肺的熒幕活寶,也還是有著食色性也的生活瑣碎日常。
我們對於來賓所說的故事幾乎倒背如流,那些嘉賓有著他們生活的苦,有時不經意在節目裡提起,誰誰誰老公一再偷吃啦,誰誰誰餓到去便利商店揀不要的麵包來吃啦,誰誰誰做生意失敗被債主追債啦,誰誰誰一直擠在狹小的租房裡房間亂成垃圾堆啦……在那些充滿了八卦美食鬼故事美容經驗的眾多話題裡,偶爾聽到這麼幾句,就覺得心驚。
《康熙來了》是檔娛樂節目,但卻又真實得讓人咋舌。
所有人生的苦與樂,蔡康永沒打算掖著,徐熙娣沒想過遮著。
就連家暴事件都可以拿來自黑當笑點,說明這倆人早已把娛樂圈的規則看得夠透徹。
所以我聽到太多抱怨《康熙來了》不再好笑的聲音,可我依然在看。
究竟是看什麼呢,有時自己都迷惘。
對我而言,十二年一直在看一檔節目,就像是一種習慣。連小S數次缺席找人代班的那些集,我都看了下來,蔡康永卻始終坐在他的位置上,關照著跟這個節目相關的每一個人。
這個習慣有著與癮很相似的症狀,在國外輾轉工作的許多個日夜裡,看一集存在電腦裡的康熙,就多少會覺得心裡有所撫慰。
無關話題,無關嘉賓,無關陳漢典是不是這一集又出去接活所以沒來錄影——
看著小S下意識地總會依賴著蔡康永,我就會相信這世間多的是美好的感情。
想看看他倆。
——這或許就是如今我依然想要看下去的主要原因。
它是一檔電視節目,理論上沒什麼必要投太多感情進去,可是偏偏它成了習慣成了癮,如今不是為了看著一笑,而是瞅一眼S的表情康永的笑,就覺得混在這浮躁的社會裡,有些堅持還是值得,有些人他不會變。
好看,有趣,不艱澀,不裝逼,沒打算板著臉說道理,卻也沒有毫無下限地搏出位,有大明星的訪談攻防戰,有普通人的職業百態觀,可以回憶流金歲月,也可以感慨眼下光景……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逼著它好笑,起碼這樣的節目我在整個娛樂圈都找不到第二個。
訪談節目多的是,但有笑有淚讓人十二年來都仍記掛著的訪談節目,有誰能數的出來還有什麼?
我當然懂,人生每到一個階段,就總會需要一些改變。
「永遠不變」只是小孩子的天真諾言,在大人的世界裡學會取捨才是成長,學會告別才是成熟。
可是啊,無論是康永還是小S,我們哪個都捨不得說再見。
我不願成長,更不想成熟,縱然被笑幼稚,也不希望一周見五次的「康熙」從眼前消失。
蔡康永也許會另起爐灶主持新節目,
徐熙娣可能會接到新的邀約去商演,
臺灣場子太小,多的是大陸的電視臺和製作公司早已遞上了新的合作意向,
想得再美好一點,這倆人說不定沒多久就有重聚合作的機會……
他倆都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隱士,在這個利益至上的時代裡,太多太多人覬覦著他倆潛在的商業價值。
然而我依然會懷念《康熙來了》這十二年。
因為告別了它,
會讓我們不得不承認,
我們根本沒有能力阻止青春和夢想,總有一天會被名為「成長」的兇手謀殺。
-
快速回複數字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01:For Paul
02:沒去的都不紅(2015 Met Ball女星紅毯大亂鬥)
03:為什麼說Cate後媽才是灰姑娘的仙女教母
04:【吉星高照】貼身對聊奧斯卡影后格溫妮絲·帕特洛
05:帥到讓人心動的時裝設計師們
06:同志設計師和他們的情人們
07:在開播前用十分鐘帶你看懂《羋月傳》
08:【吉星高照】體脂3%的彭于晏究竟有怎樣的肉體
09:不爭,才是楊紫瓊。
10:哆啦A夢不能走,大雄不能長大。那是童年過後,我們聽過最殘酷的話。
11:Louis Vuitton有個時代叫做Marc Jacobs。
12:致中國時尚行業的各種「咖」 | 他們永遠在路上
13:那些年與張震一起滾過草地的男人們
14:關西。四城印象
15:Miranda Kerr,人生裡沒有「湊合」與「將就」
16:Natalia Vodianova:她的人生,就像開掛
17:2015年同志票選歐美娛樂圈十大男神
18:九月刊撕叉大戰!誰是最後贏家?
19:我愛麥當娜
26:【吉星高照】霍建華:與長留上仙的下午茶
27:在洛杉磯片場看《生活大爆炸》錄影是種怎樣的體驗?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 微信公眾帳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以不負責任的彈幕式吐槽來添加個人觀點。
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臺,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如果這樣的人你都感興趣,那麼請記得關注本平臺。
三種關注方式請任選:
1.直接點擊文章最上方作者名,即可一鍵關注(強烈推薦)
2.請搜索帳號:mr_kira_xoxo
3.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