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趙國久攻不下,秦國君臣開始將目光轉向實力最弱的韓國時,韓非在殿外大吼一聲,不可攻韓!
於是又一次,韓國為了自保將趙國給賣了。
不錯,又一次。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最善於做這種出賣朋友的勾當,而且坑得最慘的還是同樣出自三晉的趙國。
經過了六十多集的宮廷鬥爭,觀眾終於盼到了《大秦賦》中嬴政正式開啟滅國大戰,而首滅的目標——「韓」也已出現,這讓大家終於輸了口氣。這回總算對了!
此前的劇情中,編劇一直都在挑戰觀眾認知的一點便是,明明連中學生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滅國順序是韓第一個被滅,為何《大秦賦》花了那麼大篇幅來講述秦趙兩國之間的拉鋸戰?
按照電視劇中的架勢,似乎一直以來秦始皇頭一個想剿滅的國家就是趙國。可歷史書上卻沒有太多關於這方面的描述,只告訴我們韓國是第一個死在秦軍鐵騎下的諸侯國。難道堂堂歷史大劇,儼然要魔改歷史?
但歷史劇和架空劇最大的不同就是不管過程如何離奇曲折,在結果上一定不會出錯,一定要回歸到史實。
儘管現在《大秦賦》的豆瓣口碑已經慘跌到了6.9分,但這點原則底線總算保住了。
為了能從趙國的岔路上將劇情搬回來,編劇祭出了韓非這個眾所周知的人物,通過他一段神操作,讓劇情得以反轉,引向我們所熟知的滅國大戰次序。
在劇中,相傳口吃不善言辭的韓非(張皓越飾演)儼然變成了以利口覆家邦的蘇秦張儀,在趙偃的喪禮上扛起了遊說諸國合縱抗秦的大旗。
這個說話相當流利的韓非不僅在齊國與李斯爭雄,說服齊王加入合縱,還私下串聯趙國春平君、燕太子丹和魏霑,幾次三番地識破秦國的計策。
雖然每次在秦王嬴政(張魯一飾演)和諸位文臣武將的周密配合之下讓韓非的勸說失效,但也著實讓秦國君臣頭痛了一番。
所謂「槍打出頭鳥」,既然你韓非(張皓越飾演)蹦得歡那就先收了你這隻笨鳥。於是,王翦大軍回家前往韓國門口站了站,韓就慫了。
韓王忙不迭地獻上韓非,以為可以丟車保帥。韓非入秦後仍不知收斂,拒不合作,還在秦國內到處搞串聯玩陰謀,於是嬴政忍無可忍殺了韓非。然後的事大家便也都知道了——滅韓。
在《大秦賦》中,儼然將韓非塑造成了一個陰謀家。
在他眼中,不管是對六國商賈推行秦篆還是秦國哄抬銅鐵價格導致六國私鑄、荒廢田耕,都是秦國的陰謀。而他的對策則無非是唆使別人來抗秦。
先是哄著齊國公子激起齊王的爭雄之心,後來又在春平君面前出主意,讓他去請呂不韋出任趙相。入秦後又搖唇鼓舌地將秦之禍水引向趙國,同時又暗自給韓王通信提醒備戰。
總之只要不死貧道,死誰都可以。幾乎讓觀眾相信,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完全是因韓非一人。
但這其實和史書上記載的完全是兩碼事。根據《史記》記載,韓非此人一生都未受韓國重用,也從未將自己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儘管他寫的文章令始皇帝欣賞,但要說他和秦國滅韓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顯然也過於誇大了韓非此人的作用。
可要說《大秦賦》中關於韓非的情節完全是無中生有,也不盡然。
對於這個第一個被滅的韓國,喜歡玩弄陰謀耍心機的確是韓國成為首個被收拾的國家的重要原因。
韓非身上所體現的心機和手段與其說是出自韓非本人對陰謀的熱衷,到不如說是整個韓國廟堂的縮影。即使沒有韓非,韓國也一直在耍心機的路上不停地作死。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其實從來都排在末流。
儘管韓國的軍隊也曾一度稱為「勁韓」,但其戰力用來防守還行,向外擴張卻難,完全無法與曾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和趙國的「胡服騎射」相提並論。
而著名的申不害變法,其施行的新政也屬於劍走偏鋒,提倡以術治國,非法家正道,總透著一些陰毒。
這樣的國內政治傳統讓韓在戰國後期的列國攻伐中,所幹的事常常就是那種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勾當。
比如,秦趙間著名的長平之戰,起因便是韓國這種嫁禍他人的伎倆。
上黨地區原本是韓國的領土,只是由於秦軍常年的蠶食,早就成了韓國的一塊飛地。
這種事若發生在其他國,無非是打得贏就奪回來,打不過就割地給戰勝國。
可韓國廟堂的腦迴路卻是清奇。韓軍打不過秦軍,卻向趙國投降,將上黨郡這個燙手的山芋丟給了趙國。為的不過是把趙國拉下水,以求自己能從秦軍的鐵騎下全身而退。
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四十萬精銳灰飛煙滅,從起一蹶不振,可韓國也沒討到半點便宜。
韓國本意是讓秦趙兩虎相爭,同時削弱兩國,從而免得自己不是被秦國欺負就是被趙國欺負的局面。
沒想到,這樣做的結果卻是韓國同時開罪了秦趙兩國。等秦趙兩國冷靜下來,發現最可惡的就是這個韓國。於是秦國反手就幹掉了韓國數個城池,而趙國則再沒有幫過韓國。
之後,韓國的廟堂為了遲滯秦國東出的腳步,憋出一條奇謀,派鄭國去秦國修渠,藉此來實施所謂的「疲秦之計」。
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僅給秦國輸送了一個水利人才,解決了關中水患,讓秦國國力大增,還讓秦國又狠狠地記了韓國一次仇。
可即便如此,韓國依然沒停下它作死的節奏。總希望拉別人當擋箭牌擋在自己前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撥趙、楚與秦國的關係,希望用這兩個強國來牽制秦國,轉移秦國的目光。但物極必反,當秦國發現每次搞合縱都有韓國在其中挑事兒,實際實力卻不堪一擊時,不先收拾這個跳梁小丑收拾誰?
所謂邦交,所謂計謀,不過是大國政治的表現形式。在戰國末,秦國的強盛不僅僅是軍事,而是綜合國力。
軍事攻伐配套以外交手段、經濟手段,文臣武將配合默契,秦國的勝利是全面的實力碾壓。
身為弱國,不老老實實地修內政,卻偏愛耍些陰謀詭計以求在亂世中分杯羹,即使沒有韓非,韓國也免不了成為秦國首先殲滅的國家。